高继平
目的 分析儿科病房陪护群体的存在给管理工作带来的利与弊,研究运用行为科学观点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2004第三季度开始对本病区护士进行行为科学的应用知识培训,并将之融入到病房管理中,利用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对四个季度的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第一、第二季度的83.2%、80.1%上升至第三、第四季文艺报94.2%、96.0%.结论 在儿科病房管理中,积极运用行为科学,调动了陪护和患儿的参与意识,实现共同管理,化弊为利.
作者:张玉兰;陈晓燕 刊期: 2007年第18期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此两病居全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前列,其中存活者的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作者:张锡瑞;任鲁娜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熟练掌握机械通气患者正确的吸痰方法,提高吸痰成功率.方法 根据患者痰液性状、位置、体位变化、血氧饱和度监测值及气道压力变化,采取相应的吸痰方法.结果 有效减少因吸痰操作不当引起的多种并发症.结论 安全吸痰是保持呼吸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李卓华 刊期: 2007年第18期
尽管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已广泛应用并有满意的效果,但是对麻疹、腮腺炎、风疹的安全性仍有争议.[1]
作者:赵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2005年3月22日零晨1时30分,会东县大桥区卫生院急诊科收治11名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汗、胸闷、上腹不适、四肢无力症状,疑为食物中毒的患者.
作者:胡吉友;杨妮群;丁培林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超滤浓缩腹水回输腹腔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取左下腹为穿刺点作为腹水引出端,取右侧腹作为腹水回输端,与透析机相连,超滤浓缩腹水回输腹腔.结果 60例患者共进行100次治疗,总有效率76.6%,治疗后尿量增加,部分患者肾功能改善;治疗中有发热、血压下降、肝性脑病等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1.6%.结论 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是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有效方法,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作者:王彩霞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牵引同时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12例,采用骨盆牵引下同时手法予以治疗;对照组76例,采用牵引后手法治疗.结果 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P<0.01.结论 牵引同时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牵引后手法疗法.
作者:陆强 刊期: 2007年第18期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及其他任何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嗜铬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可发生在交感、副交感神经节等部位,其持续或间断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高血压和多器官功能及代谢系统紊乱[1].
作者:刘永琳;莫丽平 刊期: 2007年第18期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中常见的疾患,临床表现虽有一定规律性,但有时变化多端,如处理不当,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报告2001年2月~2007年4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9例急性阑尾炎的B超检查结果,并着重讨论各型阑尾炎的声像特点.
作者:张凤荣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设计可复式椎板截骨显露椎管开展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自L2~S1各棘突、椎板的上1/3水平截骨,小关节突内缘两侧椎板向上凿开,将棘突、椎板、黄韧带向上掀起,显露椎管,节段切开硬脊膜行SPR术.结果 治疗下肢痉挛性瘫117例,经18~72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术式不破坏脊柱的完整性,又便于SPR术的操作,能避免脊柱不稳和硬脊膜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石宗义 刊期: 2007年第18期
开展的梅毒血清学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及暗视野检查梅毒螺旋体(TP)]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及梅毒病原体的检查在临床上应用的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何伟胜;黄宏科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不同透析膜血液透析对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以及复用透析膜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将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分为血仿膜(HE)、聚砜膜(PS)二个组,各12例.于第1次透析前、第13次及第25次透析前空腹取血,分别测定血浆中丙二醛(MDA)、谷胱苷肽(GSH)、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及Vit-E.对不同透析膜一次性应用及复用血液透析4周前后氧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血仿膜一次性应用血透4周后患者血浆MDA含量较4周前显著下降(P<0.05),GSH、Vit-E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聚砜膜一次性应用血透4周后患者血浆Vit-E含量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较4周前下降(P>0.05),GSH、SOD水平升高(P>0.05).二组不同透析膜一次性应用血透4周后氧化指标相比较,血仿膜与聚砜膜相比较MDA明显降低(P<0.05),GSH较聚砜膜组明显升高(P<0.05);血仿膜复用血透4周后患者血浆MDA含量较4周前显著升高(P<0.01),GSH含量明显下降(P<0.05),SOD、Vit-E含量下降(P>0.05).聚砜膜复用血透4周后患者血浆MDA含量较4周前显著升高(P<0.05),GSH、SOD、Vit-E含量下降无显著性(P>0.05).不同透析膜复用透析4周后对氧化指标的变化差值进行比较,血仿膜组患者血浆的MDA含量增加的幅度及GSH的降低幅度,与聚砜膜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血仿膜一次性应用透析联合口服Vit-E与聚砜膜组相比能够有效改善透析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二种透析膜复用后均显著增加了透析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聚砜膜透析器复用后其抗氧化能力优于血仿膜透析器.
作者:吴恩亮;高广美;李新东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加强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方法 我们对163例AL患者皮肤、口腔、鼻腔、眼部、内脏等不同部位的出血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 除2例死于颅内出血,其余均转危为安,效果满意.结论 加强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是提高疗效的的重要前提.
作者:李素霞;王志芬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因,总结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 将185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按年龄分成两组,比较两组发病与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情绪激动、劳累、未控制的高血压、气候变化、排尿困难和水电解质紊乱等诱因的关系.结果 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情绪激动和劳累是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因.结论 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预防和控制诱因是防治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环节.应进行相关的知识普及,避免诱因,能有效预防心衰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作者:梁菊艳;何路 刊期: 2007年第18期
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眼科常见手术,虽然手术创伤不大,但老年患者适应能力较差,常有全身潜在性疾病,易发生某些意想不到的并发症,现将我院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脑梗塞1例,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王伟霞;党计锋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盆腔炎是指盆腔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的炎症,临床分急性和慢性盆腔炎两种.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持续性下腹隐痛、腰酸伴有肛门坠胀感.
作者:范玉梅;董晓杰 刊期: 2007年第18期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简称质控),作为提高检验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随着质量保证体系理论和实践的成熟,已发展成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黄艳环;陆泠羽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的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但作用机制不明,推测与其促进了心房重构,特别是心房结构重构有关.本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每月发作2次以上)和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病小于半年)患者应用口服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和预防复发,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用胺碘酮,实验组在胺碘酮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观察房颤发作频率,复律后随诊12个月,定期观察心房颤动复发情况.结果 胺碘酮与依那普利联用较单纯应用胺碘酮更有助于治疗房颤和预防房颤复发,能够提高治愈率.
作者:林东 刊期: 2007年第18期
目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作为一项成熟治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为200例患者植入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纲;李玉东 刊期: 2007年第18期
1 临床资料例1:患者,女,43岁,教师.因腹胀、纳差、腹痛半年余于1996年12月28日入院.无低热、盗汗、咯血.查体:T37℃,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散在轻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既往无结核病史,家族中无肺结核病人.
作者:李美华;闻艳 刊期: 200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