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如何分析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报告单

胡通银

关键词:原理, 直方图, 结果分析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引用,各类血细胞分析仪相继问世,目前血液分析仪已成为血细胞计数的必备仪器.它不但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了重要作用,近几年,基层医院都装备和购置了三分群血液分析仪,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笔者就如何分析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结果提几个问题.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几种剖宫产术后镇痛方法的比较

    目的 探讨适合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理想方案.方法 360例孕妇需剖宫产者分为静脉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吗啡组、芬太尼组),每组120例.静脉镇痛组(Ⅰ组):芬太尼0.8mg+氟哌利多2.5mg+生理盐水(NS)至100ml,2ml/h;硬膜外镇痛组(芬太尼组)(Ⅱ组):芬太尼0.8mg+0.75%左旋布比卡因10ml+NS至100ml,2ml/h;硬膜外镇痛组(吗啡组)(Ⅲ组):吗啡6mg+0.75%左旋布比卡因10ml+盐酸异丙嗪12.5mg+NS至60nd,1ml/h,手术结束前10min硬膜外腔给饱和量(吗啡1.5mg+盐酸异丙嗪5mg+NS至10ml,根据产妇情况一次注入7~10ml).结果 各组镇痛效果差异明显,硬膜外镇痛吗啡组>硬膜外镇痛芬太尼组>静脉镇痛组,副作用发生率Ⅰ组稍高于Ⅱ组,Ⅱ组稍高于Ⅲ组(P<0.05),皮肤瘙痒发生率Ⅲ组稍大于Ⅰ、Ⅱ组(P>0.05),锥体外系发生率Ⅰ组大于Ⅱ、Ⅲ组(P<0.05).结论 硬膜外吗啡镇痛组效果优良,副作用发生率低,易被产妇接受,适宜剖宫产术后镇痛.

    作者:陈庆凤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西洋参、丹参合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肾小球性蛋白尿64例临床研究

    肾小球性蛋白尿是肾小球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西医治疗肾小球性蛋白尿的主要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这种治疗对许多患者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但这些药物降低人体免疫力,常常会导致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感染者可危及生命,而且对一部分患者无明显疗效,另一部分患者有禁忌证.对这些患者如何进行比较安全、合理的治疗呢?我们应用中药西洋参、丹参合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作者:陈国芳;陈和金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婴儿捂热综合征的抢救护理体会

    婴儿捂热综合征(LMS)又称闷热综合征或蒙被综合征,常在寒冷季节发生,是婴儿冬季较常见的急症之一,农村多于城市.是因保暖过度、捂闷造成高热、缺氧、大汗、脱水、抽搐、脑水肿,继而发生呼吸循环衰竭、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表现的综合征,死亡率高,后遗症严重.因此,及时的抢救和正确的护理对挽救患儿的生命十分重要.现将我科2004年-2006年收治的16例LMS患儿的抢救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冯永玲;林青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异丙酚与芬太尼联合阿托品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异丙酚与芬太尼联合阿托品用于无痛人流术中的镇痛效果、副反应.方法 选择要求人工流产的健康妇女12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60例.A组应用异丙酚、芬太尼及阿托品,B组异丙酚、复合芬太尼.观察其镇痛效果,对呼吸、循环系统及宫缩的影响.结果 异丙酚与芬太尼联合阿托品用于无痛人流镇痛效果好,有效率100%,对循环及呼吸系统及宫缩有轻度抑制作用,但无需特殊处理.结论 异丙酚与芬太尼联合阿托品用于无痛人流术效果满意,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仕军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不典型心源性猝死的误诊分析1例

    根据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等检查,对其诊断并不困难,而不典型病例由于症状表现多样,常会造成误诊或漏诊.院前急救中患者发病时间短,其临床表现更不典型,再加上辅助检查手段缺乏,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时间相对仓促,更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我科在急救中不典型心肌梗死病例误诊1例分析报告.

    作者:杨发科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Brugada综合征合并前间壁心肌梗死误诊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因突发胸痛、胸闷1h入院.既往有晕厥史,心电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体检:T 37.1℃,BP 130/80mmHg,神志清.化验室检查:CK 700U/L,CK-MB 160u/L,LDH 530u/L,HBDH 490U/L,CTNT0.75ng/ml,余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包卫方;桑彩霞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的康复训练及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功能康复的重要方法.近两年来我们对2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术前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使病人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教会各种锻炼的方法以提高肌力,术后早期指导康复训练,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满意.

    作者:张丽杰;杨晓杰;赵伟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沐舒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沐舒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对照组53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沐舒坦静脉滴注治疗,其余治疗两组相同.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沐舒坦静脉滴注治疗AECOPD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毕景春;董超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一次性气囊导尿管在保留灌肠中的应用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使用一次性气囊导尿管替代肛管用于患者保留灌肠,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安国平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卵巢癌腹腔化疗的护理

    目的 通过对卵巢癌患者腹腔化疗的观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化疗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回顾分析20例卵巢癌患者共108次疗程进行顺铂腹腔化疗.结果 经对腹腔静脉导管的护理及化疗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从而达到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80%.结论 对卵巢癌患者腹腔化疗首先要重视化疗前的心理护理,化疗中要严格三查七对,加强对病情的观察和分析,做好化疗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护理应对,做好出院指导.

    作者:陈维梨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侧位内括约肌挑出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60例

    括约肌切开术是常用手术方式之一,可在局麻或骶管麻醉下采用闭合式或开放式在肛管侧方或后方切开内括约肌.侧方内括约肌切开术是肛裂手术的首选术式,侧切术多见内括约肌挑出切断术和肛管皮下切断术.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0月采用内内括约肌挑出切断术治疗本病6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光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护理差错事故的原因与防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和提高.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易导致医疗事故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生命.导致的医疗纠纷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影响医院的声誉.重要的是损害了病人的根本利益.

    作者:王香云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的临床疗效.方法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8例,沙利度胺剂量:初始50mg/d,1周后增至100mg/d,根据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脾脏大小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采评定疗效,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8例IMF中4例临床血液学完全缓解,4例贫血得到改善.在5例需长期输血的患者中,4例贫血情况得到缓解不再需要输血.3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2例血小板计数增加了50%.5例脾大者均有缩小,3例缩小50%以上.毒副作用小.结论 沙利度胺治疗IMF有明显疗效,且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作者:钟亚平;黄晶;张艳丽;刘农军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异常的原因与护理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分析84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异常原因.结果 异常原因为干扰因素、局部血供障碍、全身低氧血症等为其影响因素.结论 通过护理措施可避免一些人为的干扰因素,使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能真实反应病情变化.

    作者:盛江明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复方丹参联合山茛菪碱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 5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②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给氧、止咳化痰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山莨菪碱静滴治疗,治疗组加用山莨菪碱和复方丹参静滴治疗.比较两组的症状消失时间、呼吸功能的改善、住院天数等.结果 治疗组经治疗后咳嗽咳痰、喘息、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1,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第1、2、3天后第1秒用力呼气客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1,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复方丹参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慢性支气管失炎急性发作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俊奎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我院2002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11例,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雪琴;王艳彬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安全用药从我做起

    从事药学工作多年,一直苯注药品的应用及疗效,尽管人们希望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安全、有效地用药,但在实际治疗中,却不尽如人意.

    作者:赵志敏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老年人抗高血压类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老年人高血压具有患病率高、血压波动大、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是高血压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六大类:利尿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α受体阻滞剂,这六大类除α受体阻滞剂外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线治疗.

    作者:曾艳芳;王琼;盛江明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西结合辨证施护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慢性全身性血管疾患,多发生于青壮年,以男性为多,好发于四肢末端,是一种动、静脉血管腔发生闭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后坏死至肢体末端脱落的炎性病变.其病程缓慢,呈周期性加剧,患者十分痛苦.

    作者:张颖顺;周春华;张嫣 刊期: 2008年第23期

  • 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 总结我院46例瓣膜置换术麻醉处理要点.方法 自2008年1月至6月,施行瓣膜置换手术46例.全组病人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进行.术中监测心电图、桡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鼻咽温、直肠温、尿量及血气、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结果 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58-240(138.30±44.0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6-180(29.33±11.41)min,心脏自动复跳40例,占87%,无麻醉死亡.结论 妥善的麻醉处理、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合理的心脏功能支持、加强各种指标的监测是瓣膜置换手术麻醉管理的关键.

    作者:魏金聚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主管: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