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平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笔运用情况及相关知识的教育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笔注射的相关知识调查评价表,评价50例住院糖尿病患者注射操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教育.结果88%的糖尿病患者连续使用注射针头>6次,超常时间、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针头的问题突出;72%的糖尿病患者没有掌握正确的皮肤消毒方法;近88%的糖尿病患者对自己所注射的胰岛素的剂型、作用时间等缺乏了解;62%的患者存在胰岛素笔的保存不当;86%的患者不重视或不知道出门携带救助卡.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后,患者对注射胰岛素技术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教育工作中,对胰岛素注射的技能性操作,指导要更细致、具体、全面、重复、示教与反示教结合,同时重视相关知识的强化教育,确保胰岛素注射更安全、有效.
作者:邓玲;范丽凤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的主要科室之一,因其病人多来自院内各科室,且病情危重,病种复杂,致使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对增高,一般在40%~80%[1].ICU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抢救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2],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影响医院的声誉,同时给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现从护理角度对ICU医院感染因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关护理措施.
作者:陈雪妹;谈萍;黄海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病人医嘱依从性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作用,指导护士通过护理干预提高护理质量和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确诊为慢性肝病的12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常规综合保肝治疗;B组:常规综合保肝治疗+针对病人实施护理干预;C组:常规综合保肝治疗+针对病人和家属实施联合护理干预.对3组病人医嘱依从性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3组病人医嘱依从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组病人医嘱依从性好,其病人好转率高达93.5%.结论对病人与家属进行医嘱依从性联合干预,是保证慢性肝病联合治疗有效性的有力措施.
作者:许国琼;许素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为提高老年病人留置针穿刺送管的成功率.方法选择我科住院老年病人100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50人,甲组采用退出针芯后再送外套管的方法进行留置针穿刺;乙组采用常用的送外套管后再退针芯方法进行留置针穿刺.结果甲组送管穿刺成率高于乙组.结论根据老年病人皮肤及血管弹性差的特点,穿刺送管方法应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病人.
作者:莫文慧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提高实习生静脉穿刺技能的方法.方法对12名实习生分别采用模具练习和常规练习.结果采用模具练习的实习生和采用常规练习的实习生穿刺技能有显著性差异;病人的疼痛感也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模具练习的实习生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成功率和穿刺疼痛程度均比常规练习组好.
作者:聂陆娥;李小英;黄金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在临床医疗过程中,根据治疗的需要及某些药物的特性,常要求将药物快速滴入人体,如20%甘露醇等.为确保药液能在规定时间内快速输入人体,笔者经临床实践,摸索出新的加压输液法,经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邹建;燕群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12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术前胃肠道及皮肤准备,术后患者回病房进行病情观察,术后活动指导,CO2气腹的护理,出院指导等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本组12例结、直肠癌患者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患者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可预防并发症发生,减轻术后不适,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孙明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高收入中年男性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的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的差异,为中年男性超重者提供减重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04年3月~2005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特需门诊查体的254例35~50岁男性患者询问病史,根据BMI分为2组,BMI 25.0~29.9kg/m2为超重组(n=127),BMI 18.5~24.9 kg/m2为正常组(n=127).结果超重组的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超重的中年男性,必须采取相应的减重对策,减轻体重,预防肥胖相关的疾病发生.
作者:王秀明;聂道海;曾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蓝趾综合征(blue toe syndrome)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的动脉壁脱落阻塞下肢血流,导致下肢和足趾缺血、疼痛,以致坏死的一种病变,病因多为粥样硬化性栓子[1].此病的患者常有明显的静息痛,日夜难眠,极为痛苦,需及时治疗,以避免截肢致残.一般采用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导管取栓等治疗[2].
作者:徐广屏;翟颖;刘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原发性肝癌(PH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80%合并肝硬化,一旦发现多为晚期,手术切除机会约为10%.对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0~2003年采用电化学疗法(Electrochemical therapy,EChT)治疗肝癌44例,效果显著,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杨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28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正确实施全环境保护工作经验,促进心脏移植术后监护工作的发展.方法2000年始至今成功完成心脏移植手术28例,术后1年存活率74%,长存活时间5年6个月.监护小组开展全环境保护隔离措施,使心脏移植术后监护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结果通过全环境保护隔离措施的实施,大限度地降低了心脏移植术后感染率.仅2例曲霉菌感染,1例经救治存活,1例曲霉菌血液感染死亡.术后早期感染率仅为7%,感染死亡率3.6%.结论目前,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已不再是心脏移植手术本身,而是对手术成功后围术期并发症的防治.开展全环境保护隔离措施保护患者,隔离病源,切断交叉感染途径,有效地控制感染.
作者:苏洁;薛卫斌;郑霄;杨秀玲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长发育的先天性畸形,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对本病的治疗已从外科手术修补方法逐步转为采用介入封堵ASD.介入治疗不仅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更主要的是它较外科手术有许多优势,患者痛苦小,损伤少,不遗留任何疤痕,且住院时间短.
作者:李晓彤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央监护网络系统在手术后护理中的临床作用.方法总结658例手术后应用中央监护网络系统的效果.结果应用中央监护网络系统可随时、连续、长时间地监测患者的重要生命体征参数,提高护理质量.结论中央监护网络系统实现多床位集中监护,是手术后病人安全的可靠保证,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廖月鲜;陆梅;陆爱金;陆迎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接受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护理. 方法对37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术前指导,术后注意栓塞后综合征及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37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栓塞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发热、肝功能受损、恶心、呕吐等症状,均经对症处理及精心护理后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出院后3~24个月B超、CT随访复查:碘油完全填充、病灶完全消失21例;病灶缩小50%者12例;病灶缩小25%~50%者4例.结论术后的全面观察和有效护理是患者治疗成功的保障.
作者:王艳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笔者总结了血管化腓骨皮辩在口腔癌根治术中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手术配合,阐述物品的准备,手术体位的特殊性以及手术中的配合要点,认为要熟悉手术全过程才能有效地配合手术的顺利完成,缩短手术时间,利于术后患者康复.
作者:黎穗;梁晓敏;吴枚婵;区爱武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内瘘闭塞的原因及溶栓方法.方法用2 500单位/毫升的尿激酶生理盐水溶液40~80 ml(含尿激酶10~20万单位)对闭塞的内瘘反复抽吸、推注.结果对16例内瘘闭塞的患者进行溶栓处理,12例效果良好,血流量恢复正常,完全满足血透需要,1例血流量不足,3例无效.结论尿激酶溶液瘘管内静脉注射,溶栓效果显著,内瘘闭塞患者应及早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
作者:伍丽珍;沈雪美;王维红;邱晶;黄云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减少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儿、家长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方法分析我院2004~2005年度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从护理风险识别、衡量与评价、处理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论述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结果儿科护理风险发生率高,患儿家长反应强烈.以院内意外伤害、用药错误为主.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减少和消除护理风险对患儿的危害,保障患儿安全,同时能保证医院的声誉和护理人员的士气,持续性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张琳琪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套管针与头皮针在CT增强扫描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套管针与头皮针为需要CT增强扫描的病人穿刺.评价穿刺部位出现疼痛,肿胀.结果套管针应用于CT增强扫描的病人穿刺引起渗漏现象较头皮针小.结论静脉套管针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独特的弹性功能,可随血管形状弯曲,对血管刺激小.送入血管后,不易发生注药期间药液渗漏情况.减少了CT增强扫描渗漏问题.尤其针对晚期癌症,化疗后及年老体弱的病人或者血管条件不甚好的病人,渗漏更少.静脉套管针为高压注射器应用于CT增强扫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作者:袁晓梅;林丽娟;何虹;龙雪银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侧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胰腺炎并发ARDS病人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胰腺炎并发ARDS机械通气病人20例,采取侧卧位1h,半卧位1 h,侧俯卧位1 h,观察3个不同时段病人HR、SPO2、PaO2的变化.结果侧俯卧位病人的HR影响不大,SPO2、PaO2改变差异统计学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侧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重症胰腺炎并发ARDS病人的氧合状态,从而降低FiO2和PEEP水平,且实施比较方便,加强护理和观察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彭小贝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肥胖与非肥胖患者血流变学指标,探讨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并观察中药麻痛液对其的影响.方法符合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住院2型糖尿病77例,根据有无肥胖,将所有糖尿病患者分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组的空腹胰岛素,血脂、血糖测定用酶法,并据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Ln(1/FINS·FBS),血流变学检查用普利生LBY-N6A自清洗旋转式粘度计.所有病例均用中药麻痛液足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肥胖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低于非肥胖组、空腹血胰岛素、血尿酸、高于非肥胖组,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其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TG及TC,均与非肥胖者比较有显著差异,但两组的APOA、APOB、LP(a)、LDL无显著差异.其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均高于非肥胖者,而红细胞压积高于非肥胖者,差异显著.两组麻痛液足疗后血液流变学均有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敏感性减低、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高粘血症及脂代谢紊乱,提示改善肥胖本身、降低血粘度以及针对脂毒性的治疗在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中药麻痛液足疗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玉琴;王智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