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LASIK术前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护理

王红英;金美英;赵海风;赵春艳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视网膜变性, 激光光凝,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LASIK术前行视网膜氩蓝绿激光光凝治疗的护理.方法共统计782例近视眼,LASIK术前检查发现视网膜变性136眼,在进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前、术中、术后进行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光凝前的准备,术中光凝时疼痛的护理,术后防止并发症的护理、营养护理等.结果良好的护理保证了视网膜激光光凝的疗效,光凝2周后复查可见光凝区色素沉着,择期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无一例并发症出现.结论正确的护理方法不仅可保证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也可提高LASIK手术的成功率和满意率.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高通量透析的护理

    目的提高高通量血液透析护理技能和应用.方法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别行45次治疗.结果治疗后经清除中分子,解决了透析中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患者病情均有好转.结论要提高治疗水平,护理程序要趋于针对性规范化,这是减少护理问题发生的重要环节.

    作者:蒋莉;张万君;阮安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斯蒂尔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斯蒂尔病(变应性亚败血症)是以高热、皮疹、关节症状和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四项为主征的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1].由于反复发热,关节肌肉疼痛,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病人的情绪紧张、焦虑,给临床的治疗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我院2001年6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斯蒂尔病12例,现将有关的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唐玉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颈静脉孔区肿瘤术后的护理

    颈静脉孔位于颅后窝,内有舌咽神经、岩下窦、迷走神经、副神经、乙状窦末端及脑膜后动脉通过,周围毗邻乙状窦、内听道、第Ⅶ、Ⅷ颅神经、舌下神经、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该部位肿瘤患者病情重,手术风险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可能因后组颅神经受累,咽反射减退,饮食水呛咳,咳嗽反射减弱,需要气管切开、鼻饲、损伤内听道可以出现面瘫,听力下降,如肿瘤侵犯岩骨可有脑脊液漏等[1].因此,术后护理对于患者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规范严谨的术后护理,能够有针对性的观察病情,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利于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及早恢复.

    作者:张燕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融文化关怀理论于本科护理学基础教学之探索

    运用莱宁格的文化关怀护理理论,在基础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以之为原则,以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与学生文化关怀素质为重点,将文化关怀与知识技能教学融为一体,对教学重点、教学方式等进行探索,启发引导护生转变角色,亲自去体验病人的痛苦,引导护生在操作全过程中主动去理解、关心、爱护、帮助病人,培养护生努力探索、积极奉献的人文关怀的情操,激发学生主动、刻苦学习及训练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丁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接受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护理. 方法对37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术前指导,术后注意栓塞后综合征及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37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栓塞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发热、肝功能受损、恶心、呕吐等症状,均经对症处理及精心护理后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出院后3~24个月B超、CT随访复查:碘油完全填充、病灶完全消失21例;病灶缩小50%者12例;病灶缩小25%~50%者4例.结论术后的全面观察和有效护理是患者治疗成功的保障.

    作者:王艳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腺样体摘除及鼓膜切开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分泌性中耳炎(SOM)为儿童多发病,并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听力损失的常见病因.这种发育期间的听力损失将导致儿童的语言、教育及心理上的发育障碍[1].其发病因素复杂,与细菌感染、免疫反应有关.我科于2002年4月~2003年10月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儿59例,采用腺样体摘除术加鼓膜切开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欣;韩秋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眼眶蜂窝织炎的护理

    回顾总结55例眼眶蜂窝织炎患者的护理.尽早控制炎症,防止炎症扩散是治疗的关键.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的重点.

    作者:苏丽金;林婉意;刘荣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简易计步仪的制作及应用

    中老年人或某些慢性病人在进行慢跑或散步锻炼时,常需根据医嘱,计算行进速度或计算活动量,这时如果有一台可以计算行进步数的仪器就非常有用了.我们参考相关仪器的工作电路图,自制了一台简易计步仪,可满足上述要求,并取得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克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舒心病房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的探讨与分析

    探讨了实现以人为本服务宗旨,深化整体护理内涵,创建舒心病房的制约因素,包括基础性、环境性、体制性、观念性和现实性等因素.提出了转变理念、规范管理、选准目标、配套制度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作者:王素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3例颅颈交界区畸形行哈罗氏架固定患者的护理

    颅颈交界区畸形主要是指枕骨底部及第一、二颈椎发育异常,其中包括有扁平颅底、颅底陷入、寰枕融合、颈椎分节不全、寰枢椎脱位、小脑扁桃体下疝(Arnold-chiari氏畸形)等[1],常伴有脊髓空洞症.

    作者:肖海凤;马玉芬;张占杰;霍晓鹏;史晓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活血化瘀类中药在感音神经性聋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本文主要针对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特征及其在感音神经性聋(Sensorineural Deafness,简称SND)临床应用中的护理、观察要点进行阐述.指出活血化瘀中药其在SND临床应用中,配合适当的护理对于SND患者的听力恢复常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曹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目的探讨提高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手术安全性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了245例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容易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针对性措施.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使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手术的成功率达98%,术后患者满意率为99%.结论通过对护理人员系统专业知识和手术安全预见能力的培训,提高护士对护理安全的认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使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胡伟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2例飞行员患强直性脊柱炎的整体护理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周身性疾病,和HLA-B27强相关,发病年龄在10~40岁,以男性多见.一般先侵犯骶髂关节,其后由于病变发展逐渐累及腰、胸、颈椎,出现小关节间隙模糊、融合消失及椎体骨质疏松破坏、韧带骨化,终致脊柱强直或驼背固定.主要症状为腰背部僵硬或疼痛,活动受限,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常见病.

    作者:李洁;王惠贤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50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笔运用情况及相关知识教育的调查与评价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笔运用情况及相关知识的教育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笔注射的相关知识调查评价表,评价50例住院糖尿病患者注射操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教育.结果88%的糖尿病患者连续使用注射针头>6次,超常时间、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针头的问题突出;72%的糖尿病患者没有掌握正确的皮肤消毒方法;近88%的糖尿病患者对自己所注射的胰岛素的剂型、作用时间等缺乏了解;62%的患者存在胰岛素笔的保存不当;86%的患者不重视或不知道出门携带救助卡.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后,患者对注射胰岛素技术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教育工作中,对胰岛素注射的技能性操作,指导要更细致、具体、全面、重复、示教与反示教结合,同时重视相关知识的强化教育,确保胰岛素注射更安全、有效.

    作者:邓玲;范丽凤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中年男性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的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的差异及减重对策

    目的探讨高收入中年男性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的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的差异,为中年男性超重者提供减重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04年3月~2005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特需门诊查体的254例35~50岁男性患者询问病史,根据BMI分为2组,BMI 25.0~29.9kg/m2为超重组(n=127),BMI 18.5~24.9 kg/m2为正常组(n=127).结果超重组的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超重的中年男性,必须采取相应的减重对策,减轻体重,预防肥胖相关的疾病发生.

    作者:王秀明;聂道海;曾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介入诊断与治疗所致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已经跨入老龄社会,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心血管病的病死率,但是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的低血压却是极为危险的,可威胁病人生命,故及时发现及时正确处理此急症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就此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护理进行分析.

    作者:苏宝香;金世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体温变化及护理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体温的变化及护理.方法对54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病人的鼻咽温、肛温进行了监测,分别于皮肤消毒前、体外循环(CPB)开始、CPB中维持、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时等6个点测量鼻咽温、肛温,观察体温变化,同时记录室温、湿度,并于CPB停止至手术结束这段时间应用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以维持病人体温.结果54例CPB下心脏手术期平均室温为(23.7±1.1)℃,平均湿度为(58.6±3.4)%,手术结束时平均鼻咽温为(36.1±0.8)℃,手术结束时平均肛温为(36.5±0.5)℃.经统计学分析,鼻咽温:CPB开始、CPB中维持与皮肤消毒前相比,P<0.01;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与皮肤消毒前相比,P>0.05.肛温:CPB开始、CPB中维持、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等几个点测定的数据与皮肤消毒前相比,经统计学分析,P<0.01.结论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努力维持病人体温,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病人低温,以保证手术结束时,病人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作者:陈京缦;韩小红;周燕;李文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给药方法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不同给药方法与临床治疗护理效果的关系.方法将18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静脉推注给药(A组)113例,微量泵给药(B组)26例,先静脉推注达阿托品化后微量泵给药(C组)47例,对3组进行比较.主要评价内容为阿托品化时间、给药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结果A组给药次数明显多于其他2组(P<0.05);B组阿托品化时间明显延长(P<0.05),且平均住院天数也延长(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采用静脉推注达阿托品化后微量泵给药,既能快速达到阿托品化,减少给药次数,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又能保持血药浓度稳定,生命体征波动范围小,有利于治疗与护理效果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金娥;王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空巢家庭问题的研究现状

    针对空巢家庭现状,从形成空巢家庭的个人与社会原因、空巢对老年人的身心影响、引起的社会问题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应加强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倡导敬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等对策.

    作者:罗惠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PICC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进展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现状及护理进展.方法PICC置管方法,置管后并发症静脉炎的预防与处理,导管堵塞的原因、预防及再通方法,导管液的选择,带管回家的护理,拔管的护理等几个方面综述.结果笔者认为PICC的临床应用,无论是抢救危重病人,还是肿瘤病人的化疗,手术及烧伤病人的静脉高营养等,均解决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化疗药物外渗的后顾之忧及高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害,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方便输入各种药物,且操作简单,直观,费用可以接受.结论在未来的输液理念中,护理工作者们将在PICC的应用领域中不断探索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方法,使用将更得心应手.PICC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付春华;于莹;赵淑燕;沈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主管:黑龙江护理杂志;现代护理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