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化道造影与螺旋CT用于胃部肿瘤临床诊断价值分析与效果对比观察

毕景华;夏文芳;李海永

关键词:消化道造影, 螺旋CT, 胃部肿, 瘤,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造影与螺旋CT用于诊断胃部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放射科收治的31例经病理确诊的胃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分别对其进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和螺旋CT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消化道造影诊断阳性28例,符合率为90.3%;螺旋CT诊断阳性29例,符合率为93.5%,两者诊断符合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消化道造影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67.3%,螺旋CT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80.2%,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造影与螺旋CT在胃部肿瘤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诊断准确率高,两者无显著差异,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磷谱在磁共振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磁共振(MR),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进动,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1/2的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利用,包括:1H、11B、13C、17O、19F、29Si、31P。由于磷的自旋量子数等于1/2,是一个具有磁矩的核,所以在含磷有机化合物中H质子会与P发生偶合作用[1-3]。由于31PMR的检测方法由于其分辨率高、精确、高效等优点,能够快速检测样品中含磷化合物的有无及种类[4]。而31PMR检测方法需要含磷化合物的磁共振谱图数据作为依据与指导。本文研究的就是磷谱在磁共振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作者:段斐;张华;吴越;姚振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增强CT用于临床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价值分析与随机对照评价

    目的:研究增强CT用于临床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价值。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4月期间选取我院影像科CT室接诊的腹部肿瘤转移患者60例。按诊断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增强CT扫描)和对照组(常规CT扫描),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准,对比两组诊断正确率、小种植灶面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诊断正确率为93.33%,较对照组的(83.33%)高,P<0.05;观察组诊断出小种植灶为(1.00×0.70)mm2,较对照组的(2.72×1.80)mm2小,观察组种植灶平均宽度、长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与对照组(0.00%)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增强CT用于临床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有以下优势:对小种植灶具更高敏感性,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作者:李拥军;尹宜发;林国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VR+CTA对脊柱变形患者的诊断及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脊柱变形的VR+CTA影像学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1月经我治疗的38份脊柱变形患者的VR+CTA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病例。结果通过VR+CTA检查显示,脊柱侧弯、旋转病例降主动脉经上胸段椎体(T5-7)前缘迂曲绕行至椎体右前方,并于L2椎体前缘向左前方走行;椎体破坏(结核)伴有侧弯的病例具有下胸段椎体内骨质破坏、增生、椎体变形等征象,动脉经上胸段椎体凹入后凸椎体,向下方椎体延行。脊柱变形患者血管充盈良好,壁无钙化斑,管腔形态正常,未见狭窄、扩张及充盈缺损。38例患者进行VR+CTA检查后,均能对脊柱情况及周围伴行脏器进行清晰显示,包括脊柱变形的位置和血管的走向。结论 VR+CTA影像学特征能有效诊断脊柱变形部位、程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利于患者选择恰当的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梁勇;李易;杨欣荣;肖壬川;周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SCT对下鼻甲外移鼻腔拓宽术疗效的评价

    目的:通过MSCT对下鼻甲外移鼻腔拓宽术疗效的评价,从鼻腔结构、鼻客观功能等方面,对下鼻甲外移鼻腔拓宽手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评价手术疗效。方法选择50例单纯鼻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手术前MSCT扫描均表现为不同程度下鼻甲肥大鼻腔狭窄,在术前术后分别对患者行CT定位测量及鼻阻力计测量。结果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IER、EER、MDTB、MDTT、NLDT、右侧ITT、左侧ITT有显著性差异(t=-17.831、-22.982、-8.321、8.703、6.710、12.126、14.492,P<0.05);鼻呼气相总阻力与MDTT、MDTB均呈现负相关关系(r=-0.570、-0.551, P<0.05);鼻吸气相总阻力与MDTT、MDTB均呈现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570、-0.551,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测量是客观的证明鼻腔拓宽术术后存在鼻腔结构改变的方法,鼻阻力测量则是可靠地评价鼻腔通气的客观方法,能够作为评价手术疗效和鼻通气功能改善的有效依据。

    作者:李保红;史靖;储成凤;葛洪;邢真谛;张庆翔;杨小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多层螺旋(HD 750)CTA和3.0T磁共振3D CE-MRA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多排螺旋增强血管造影CTA和自动移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4年11月共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每例患者在不超过2周期间内都进行了HD750 CTA和3.0T 3D CE-MRA检查,其中15例同期进行了DSA检查。回复性分析相关患者影像数据,并对每例双侧下肢动脉划分为3个区域、23个节段的CTA和CE-MRA进行多种后重建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的CTA和CE-MRA均可以准确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部位及程度,共显示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12例和4例动脉闭塞,符合临床诊断要求。MRA对狭窄程度评估更准确,CTA对于附壁斑块的显示及斑块成分的评估有优势。结论 CTA和3D CE-MRA对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的评估都是可靠和准确的,二者各有优势,互补使用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能够为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影像依据。

    作者:吴戈;张藜莉;邓刚;邓茂松;张淑慧;金光暐;尹晓明;刘建新;曾庆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SA应用于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杂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介入杂交手术平台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并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手术治疗前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Solitaire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7例(共23个动脉瘤),同时比较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2D-DSA)、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方面的差异。结果17例病理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中2D-DSA共检出16例,1例微小血泡样宽颈动脉瘤因病灶太小漏诊,准确率为94.12%,3D-DSA全部检出,准确率达100.0%,但两种检测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0, P=0.310)。15例宽颈动脉瘤术中达到致密栓塞;2例未破裂颈内动脉巨大宽颈动脉瘤予以较疏松填塞。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因术前出血量大,栓塞治疗后行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16例恢复工作,1例呈迁延性昏迷状态(治疗3个月)。复查DSA16例动脉瘤消失,1例疏松填塞的巨大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瘤腔仍有血流灌注,但动脉瘤未增大。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有效提髙颅内复杂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同时可有效防止再出血,提髙复杂动脉瘤的治愈率,期间应用DSA技术可确保治疗安全性,并对预后做出可靠判断。

    作者:杜希剑;余开湖;章凯敏;于加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阶段缺血性脑梗塞CT影像学特点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缺血性脑梗塞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1-48h经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梗塞患者57例的临床资料,入院时行首次CT检查,间隔24 h复查,分析CT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57例患者,首次CT诊断发现28例异常(49.12%),24h后复查发现43例异常(75.44%),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堵塞为主。4例发病时间<6h,CT平扫无法清晰显示显示病灶,小部分患者脑会沟轻微变窄;16例发病时间6-24h,脑沟消失,灰白质无清晰边界,脑沟有不同程度的变浅;23例发病时间>24 h,病灶处为大中动脉为高密度,轻微占位现象,脑回不对称,部分中线结构改变,豆状核边缘不清晰,脑灰质密度降低,脑白质无清晰界线。结论不同阶段CT影像学表现不同,临床医师应提高对CT影像阳性特点的认识。

    作者:张志;白琛;骆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烟雾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及保守干预前后脑血流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烟雾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及保守干预前后脑血流变化。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所收治32例烟雾病患者进行研究,均于保守干预前后分别进行CT检查。观察患者CT影像学表现,包括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多平面重建(MPR)。比较保守干预前后脑血流变化情况,包括脑血流量(CBF)、对侧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CBV)、对侧脑血容量(rCBV)、达峰时间(TTP)、对侧达峰时间(rTTP)。结果治疗前后rCBF、CBV、rCBV、rTTP的差异P>0.05,CBF治疗后高于治疗前、TTP为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烟雾病中的应用利于影像学表现明显,利于确诊,且为无创、快捷检查手段,可通过对患者脑血流变化的观察明确治疗效果,判断预后,经济适用,值得应用。

    作者:宋晓慧;程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CT与MRI应用于早期临床分组诊断脑梗塞的价值分析与对比评价

    目的:研究CT与MRI在脑梗塞早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神经内科确诊的11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同时接受MRI和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MRI的脑梗塞检出率(93.64%)高于CT(62.73%),P<0.05;MRI在不同梗塞部位脑梗塞的检出率均高于CT,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灶形状多为条索状、椭圆及圆形,其中以圆形病灶多(63.64%),直径≤5mm的病灶约68.01%,MRI图像更清晰。结论 MRI及CT均为重要的脑梗塞诊断手段,于早期脑梗塞而言,前者总检出率、梗塞部位检出率更高,能清晰反应病灶位置、大小、形状等,其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董凤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颅脑MRI在评价OSAHS患者认知功能异常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颅脑MRI在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认知功能异常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放射科OSAHS患者7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HI指数分为轻度OSAHS组患者25例、中度OSAHS组患者25例、重度OSAHS组患者25例,并取体检中心25例正常患者样本作为对照组。分别计算各组患者的海马萎缩评分、PVH评分、MMSE评分、MoCA评分,进行对比研究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严重程度OSAHS患者海马萎缩评分、PVH评分比较,重度OSAHS组海马萎缩评分、PVH评分高于中度OSAHS组、轻度OSAHS组和对照组;不同严重程度OSAHS患者MMSE评分、MoCA评分比较,重度OSAHS组MMSE评分、MoCA评分低于中度OSAHS组、轻度OSAHS组和对照组。海马萎缩评分、PVH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海马体积萎缩、PVH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海马萎缩评分与MoCA评分及其量子项目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海马体积萎缩与MoCA评分、注意力、语言呈负相关。PVH与MoCA评分及其量子项目的相关性分析显示,PVH与MoCA评分、延迟记忆呈负相关。结论颅脑MRI的侧脑室周围高信号灶区域和海马萎缩检测结果对于OSAHS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廖明朗;李传资;边静;李祥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CT扫描联合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CT扫描联合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在肝癌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57例经病理检查确诊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均予以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和CT扫描。将同期入院就诊的40例肝良性肿瘤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分别纳入对照B组和对照C组,记录其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水平,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估单纯CT扫描、单纯肿瘤标志物检查及联合检查在肝肿瘤临床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差异。结果观察组、对照B组、对照C组三组患者血清CEA和AFP-L3水平及阳性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对照B组>对照C组(P<0.05)。CT平扫、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和联合检查等三种检查方法在肝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准确性分别为85.4%(117/137)、73.0%(100/137)和95.6%(131/137);上述三种检查方法在PHC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分别为83.5%(81/97)、68.0%(66/97)和94.9%(92/97)。结论 CT扫描联合肝癌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可有效提升PHC患者早期诊断准确性,对后续针对性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

    作者:马金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大脑镰旁硬膜下出血CT和MRI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和分析CT 与MRI两种检查在大脑镰旁硬膜下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6-2015年9月经临床证实的53例大脑镰旁硬膜下出血CT与MRI表现,按出血厚度将患者分为三组:3MM以下组,3-5MM组,5MM以上组,比较CT与MRI两种检查结果。结果对3MM以下组少量硬膜下出血CT基本漏诊;3-5MM组中硬膜下出血的显示MRI明显优于CT;5MM以上组硬膜下出血的显示MRI与CT基本一致。结论 MRI对大脑镰旁硬膜下出血的显示极佳,尤其是对厚度越小的硬膜下出血的显示MRI的优势越明显,可作为大脑镰旁硬膜下出血诊断的金标准。

    作者:周俊杰;徐光浩;姚冀;郑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

    目的:探讨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PTBAC)的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PTBAC 12例,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CT特征。结果病灶段性分布2例,叶性分布6例,弥漫分布4例。病变实变内血管造影征5例,枯枝征6例,蜂房征4例,边缘磨玻璃征6例,叶间裂膨隆征4例,空泡征或假囊征3例,线样征2例。结论 PTBAC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CT观察各类征象,结合临床,可以提高对PTBAC的诊断正确性。

    作者:叶亮;黄勇;简润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探讨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年龄19-52岁,平均29岁,均行X线平片及MRI检查。结果病变位于膝部6例,踝部6例,足部3例,手部3例。X线上病变均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其内均未见明显钙化灶,15例可见邻近骨质的破坏。MRI上病变呈分叶状肿块,边缘欠清,T1WI 呈等、低为主混杂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为主,高信号并存,所有病例均可见特征性的含铁血黄素沉着的低信号区域。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RI上有12例病变累及邻近骨髓,3例造成邻近骨皮质压迫性骨质吸收,3例邻近骨质未见异常。结论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对其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很有价值。

    作者:肖林;张延伟;胡剑波;欧晓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尘肺灌洗治疗前后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

    目的:分析尘肺灌洗治疗前后多层螺旋CT表现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尘肺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大容量肺泡灌洗治疗及多层螺旋CT检查,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统计治疗前后患者肺容积、肺密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大容量肺泡灌洗后,患者全肺容积、全肺含气体积略有上升,但与灌洗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灌洗后,患者全肺重量减轻,平均肺密度降低,平均肺体积上升,与灌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全肺重量变化为显著,其次为肺CT值、平均肺密度与肺体积。结论大容量肺泡灌洗后,尘肺病患者多层螺旋CT定量定性指标肺密度、肺容积的变化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有其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患者疗效评估的依据。

    作者:吴建刚;王雪松;杨小君;边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CE-MRI成像各定量参数对结肠癌裸鼠移植瘤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价

    目的:利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DCE-MRI成像参数评价抗血管药物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疗效。方法48只结肠癌裸鼠移植瘤随机分两组,对照组:24只、抗肿瘤药物组:24只,对照组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5-FU)0.02ml/天,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天、7天及14天进行常规MRI检查和动态增强检查,治疗后每个时间段各处死6只老鼠行免疫组化染色,与动态增强检查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DCE-MRI各参数,实验组Ktrans值及Kep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点Ktrans值及同时段的Kep值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免疫组化结果做分析,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参数值Ve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裸鼠移植瘤模型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研究肿瘤,DCE-MRI成像半定量和定量参数分析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或抗肿瘤药物治疗后肿瘤血管生成关闭的应用价值。

    作者:古丽巴哈·耐买提;赵丽萍王云玲;王红;马景旭;贾文霄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低管电压CT血管成像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80kV低管电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在一周内行颈动脉低管电压(80kV)CTA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记录MSCTA中每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ED),并记录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CT值,算出均值;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 CTA的CTDIvol、DLP、ED分别为(11.82±0.00)mGy、(295.04±43.93)mGy.cm、(1.74±0.26) mSv;颈动脉CT均值为(489.71±46.74) HU;低管电压CTA及CDFI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斑块性质判定、狭窄程度的判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0.60,P <0.05)。结论采用80kV低管电压行颈部CTA检查,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且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不受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低剂量扫描方法。

    作者:汤晓静;李海军;史东惠;魏嵬;刘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钼靶、超声联合MRI检查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钼靶、超声联合MRI检查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6例乳腺癌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钼靶、彩色多普勒超声、MRI检查,观察三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并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肿块、钙化、肿块内部结构、微小病灶等方面的敏感性,比较诊断符合率。结果三种检查方法对肿块、微小病灶敏感性的两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钼靶与彩超对钙化敏感性均高于MRI,彩超与MRI对肿块内部结构的敏感性均高于X线钼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钼靶、彩超、MRI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9.1%、82.6%、78.3%,联合诊断符合率为97.8%。结论钼靶X线、彩色多普勒超声、MRI检查方法对早期乳腺癌的显示各有其优势与不足,诊断准确性有限,而采取三者的联合检查可大限度地避免漏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罗凤莲;漆赤;何莎莎;郑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RI增强扫描与ADC序列观察肿瘤退缩率对乳腺癌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对乳腺癌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的5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化疗前、化疗1周期、化疗全程后行MRI检查,包括常规扫描、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比较化疗前后肿瘤轴位大径、早期强化率、ADC值变化,并根据病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组与未完全缓解组,比较2组化疗全程结束后肿瘤退缩率,对化疗全程后相关参数之间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化疗全程结束后轴位大径、第1min、2min、3min早期强化率较化疗前均明显下降,ADCmean、ADCmin则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组肿瘤退缩率(0.690±0.193),显著大于未完全缓解组的(0.409±0.338)(P<0.05)。肿瘤退缩率与轴位大径、早期强化率显著相关(P<0.05),而与ADC值无相关性(P>0.05)。肿瘤退缩率54.45%以上时,诊断完全缓解敏感度、特异度分别84.5%、75.0%。结论 DWI的ADC值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反应有较大的价值,通过MRI增强扫描及DWI序列观察肿瘤退缩率是预测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杨露;毛伟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2例

    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骨骼畸形,是桡骨与尺骨的近侧端有骨性连接,并有不同程度的旋前畸形。由于远、近端尺桡关节间的活动丧失而导致的前臂旋转功能障碍,主要是旋后功能障碍,影响学习、工作及生活。今年笔者在接诊中发现了父子2例病人共3侧肢体。

    作者:柯东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