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斐;张华;吴越;姚振威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MDCT)测量甘肃地区健康成人门静脉及腹主动脉直径,建立正常成年人门静脉及腹主动脉直径的数值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上腹部CT增强检查的正常成年人300例,按年龄分组:18-39岁(A组),40-59岁(B组),≥60岁(C组);各组均包括男50例,女50例。扫描图像经工作站3D重建后进行测量,所得结果利用SPSS22.0统计分析。结果 LPV在A组与C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MPV在A组与C组、B组与C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 AA、R3在任一年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1),LPV、RPV、MPV、AA在性别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门静脉及腹主动脉管径在年龄及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实验为甘肃地区成年人肝脏及门静脉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量化标准。
作者:李帮雪;郭顺林;曾苗苗;苏李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使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检查的2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DEPI)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肺叶基础上,DEPI与CTPA检出血管栓塞的符合率为96.30%;在肺段的基础上,DEPI与CTPA检出血管栓塞的符合率为90.57%。当段、亚段肺动脉栓塞充盈缺损完全时,DEPI表现为肺段或亚段分布灌注缺损,当部分充盈缺损时,DEPI以灌注降低为主,少数表现为无灌注缺损;利用DEPI诊断PE的敏感性96.30%(52/54),特异性100%。结论 DEPI表现与CTPA肺动脉栓塞程度、部位有关,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肺动脉栓塞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彭可雨;阮兵;梁汉欢;张洪;梁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烟雾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及保守干预前后脑血流变化。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所收治32例烟雾病患者进行研究,均于保守干预前后分别进行CT检查。观察患者CT影像学表现,包括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多平面重建(MPR)。比较保守干预前后脑血流变化情况,包括脑血流量(CBF)、对侧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CBV)、对侧脑血容量(rCBV)、达峰时间(TTP)、对侧达峰时间(rTTP)。结果治疗前后rCBF、CBV、rCBV、rTTP的差异P>0.05,CBF治疗后高于治疗前、TTP为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烟雾病中的应用利于影像学表现明显,利于确诊,且为无创、快捷检查手段,可通过对患者脑血流变化的观察明确治疗效果,判断预后,经济适用,值得应用。
作者:宋晓慧;程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比研究多排螺旋增强血管造影CTA和自动移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4年11月共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每例患者在不超过2周期间内都进行了HD750 CTA和3.0T 3D CE-MRA检查,其中15例同期进行了DSA检查。回复性分析相关患者影像数据,并对每例双侧下肢动脉划分为3个区域、23个节段的CTA和CE-MRA进行多种后重建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的CTA和CE-MRA均可以准确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部位及程度,共显示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12例和4例动脉闭塞,符合临床诊断要求。MRA对狭窄程度评估更准确,CTA对于附壁斑块的显示及斑块成分的评估有优势。结论 CTA和3D CE-MRA对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的评估都是可靠和准确的,二者各有优势,互补使用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能够为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影像依据。
作者:吴戈;张藜莉;邓刚;邓茂松;张淑慧;金光暐;尹晓明;刘建新;曾庆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CT与MRI诊断腰腿痛的影像学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腰腿痛病因明确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66例因腰腿痛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CT检查与MRI检查,分析影像学表现并明确病因。结果 CT与MRI检查发现患者腰腿痛主要原因包括椎间盘膨大与突出、腰椎退变(增生及疏松)、椎间盘变性、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终板炎(许莫结节)、腰椎(管)肿瘤、腰肌劳损等,其中MRI检查对椎间盘变性、腰肌劳损的确诊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在腰腿痛临床诊断中均有较大应用价值,其中CT由于扫描范围有限,检查层面不同,脊髓肿瘤漏诊误诊可能性较大,对终板炎、腰椎退变、椎体肿瘤所引起疼痛的显示不如MRI,因而可将MRI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若医院无MRI设备,也可将CT作为替代方法。
作者:梁煜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2例发生在不同部位的中枢神经细胞瘤MRI资料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位于侧脑室,1例位于中脑,2例位于丘脑。12例CNC中,MRI均表现为T1WI、T2WI混杂信号,其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大小不等囊变区,部分可见“索条征”、出血及钙化等征象,边界清晰,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纤维性基质形成的无核岛区。免疫组化 Syn 和 NeuN 高表达。结论侧脑室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好发部位,结合肿瘤容易囊变、“索条征”及发病年龄特点,术前多能够做出正确诊断;脑室外发生较少且MRI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免疫标记 Syn 和 NeuN 在 CNC 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黄杰灵;肖昆;高珂;成官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对乳腺癌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的5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化疗前、化疗1周期、化疗全程后行MRI检查,包括常规扫描、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比较化疗前后肿瘤轴位大径、早期强化率、ADC值变化,并根据病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组与未完全缓解组,比较2组化疗全程结束后肿瘤退缩率,对化疗全程后相关参数之间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化疗全程结束后轴位大径、第1min、2min、3min早期强化率较化疗前均明显下降,ADCmean、ADCmin则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组肿瘤退缩率(0.690±0.193),显著大于未完全缓解组的(0.409±0.338)(P<0.05)。肿瘤退缩率与轴位大径、早期强化率显著相关(P<0.05),而与ADC值无相关性(P>0.05)。肿瘤退缩率54.45%以上时,诊断完全缓解敏感度、特异度分别84.5%、75.0%。结论 DWI的ADC值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反应有较大的价值,通过MRI增强扫描及DWI序列观察肿瘤退缩率是预测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杨露;毛伟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磁共振T1ρ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变化特征,探讨T1ρ在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SD大鼠65只(对照组15只,模型组50只),模型组采用四氯化碳诱导不同时间以获取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使用3.0T磁共振应用5个自旋锁定时间获得T1ρ值。扫描后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将影像结果与病理结果行对照分析。结果5只大鼠在造模过程中死亡,60只大鼠纳入分析,肝纤维化各期的T1ρ值在5组间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T1ρ值在F1期和F2期之间没有差异,在其余各期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为T1ρ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863, P<0.05)。结论磁共振T1ρ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敏感的新技术用于探测肝肝纤维进程中病理及生理改变,有助于早期检测和定量诊断肝纤维化。
作者:胡根文;全显跃;Queenie Chan;李余发;林婷;史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增强CT用于临床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价值。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4月期间选取我院影像科CT室接诊的腹部肿瘤转移患者60例。按诊断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增强CT扫描)和对照组(常规CT扫描),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准,对比两组诊断正确率、小种植灶面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诊断正确率为93.33%,较对照组的(83.33%)高,P<0.05;观察组诊断出小种植灶为(1.00×0.70)mm2,较对照组的(2.72×1.80)mm2小,观察组种植灶平均宽度、长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与对照组(0.00%)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增强CT用于临床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有以下优势:对小种植灶具更高敏感性,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作者:李拥军;尹宜发;林国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的应用效果及相关护理配合措施。方法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50例心包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T引导下穿刺引流术,统计1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穿刺前后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结果 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平均用时(16.5±1.0)min;平均置管(5.5±1.0)d。1次穿刺成功率1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其中皮下出血1例,穿刺点渗液1例。所有患者超声检查显示心脏压塞症状明显缓解。穿刺后心率(HR)(86.6±9.5)次/min,较穿刺前的(91.8±12.4)次/min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前后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具有1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特点,围术期积极有效护理配合以减少穿刺点渗液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孟青;唐金草;李春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利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DCE-MRI成像参数评价抗血管药物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疗效。方法48只结肠癌裸鼠移植瘤随机分两组,对照组:24只、抗肿瘤药物组:24只,对照组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5-FU)0.02ml/天,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天、7天及14天进行常规MRI检查和动态增强检查,治疗后每个时间段各处死6只老鼠行免疫组化染色,与动态增强检查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DCE-MRI各参数,实验组Ktrans值及Kep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点Ktrans值及同时段的Kep值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免疫组化结果做分析,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参数值Ve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裸鼠移植瘤模型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研究肿瘤,DCE-MRI成像半定量和定量参数分析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或抗肿瘤药物治疗后肿瘤血管生成关闭的应用价值。
作者:古丽巴哈·耐买提;赵丽萍王云玲;王红;马景旭;贾文霄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T扫描联合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在肝癌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57例经病理检查确诊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均予以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和CT扫描。将同期入院就诊的40例肝良性肿瘤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分别纳入对照B组和对照C组,记录其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水平,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估单纯CT扫描、单纯肿瘤标志物检查及联合检查在肝肿瘤临床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差异。结果观察组、对照B组、对照C组三组患者血清CEA和AFP-L3水平及阳性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对照B组>对照C组(P<0.05)。CT平扫、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和联合检查等三种检查方法在肝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准确性分别为85.4%(117/137)、73.0%(100/137)和95.6%(131/137);上述三种检查方法在PHC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分别为83.5%(81/97)、68.0%(66/97)和94.9%(92/97)。结论 CT扫描联合肝癌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可有效提升PHC患者早期诊断准确性,对后续针对性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
作者:马金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慢性肺曲霉菌病病灶CT征象动态变化情况。方法搜集近9年具有完整临床资料及胸部CT检查资料的66例继发于陈旧性肺结核的慢性肺曲霉菌病患者。根据病灶的CT变化情况分为三组观察,将没有变化的稳定性病灶定为Ⅰ组,不稳定性病灶中,空洞形态改变的病灶定为Ⅱ组,空洞不变的(仅其内曲霉菌形态发生改变的病灶)定为Ⅲ组;回顾分析各组的临床资料及CT征象并进行对比。结果1、Ⅰ组18例;Ⅱ组16例;Ⅲ组32例。2、与Ⅰ组对比,曲霉菌血清学检查阳性、炎症标记物阳性患者Ⅱ组及Ⅲ组多见(分别为Ⅱ组10/16、12/16及Ⅲ组24/32、19/32),免疫功能减低患者Ⅲ组多见(17/32)。3、含球简单空洞以Ⅰ组多见(11/18),非含球简单空洞以Ⅱ组多见(11/16),含球复杂空洞以Ⅲ组多见(20/32)。结论慢性肺曲霉菌病是动态发展的,对病灶进行胸部CT追踪复查能提高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并为临床分型提供全面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梁健华;李远章;黄晓燕;曾庆思;成官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磁共振灌输成像持续监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在新辅助化疗下的疗效价值评估。方法对33例局部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前),根据疗效分为效应组与无效应组,对比两组癌灶退缩率(Tumor regression rate, TRR)、大信号衰减率(Maximum signal intensity loss rate,MSILR)以及肿瘤灶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之间的关系。结果行化疗术后效应组实体瘤平均体积为(2.88±1.02)cm3,该数值低无效应组,且该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效应组治疗后的MSILR为(14±11.17)%,纵向对比低于效应组化疗前(41.51±3.5)%,横向对比低于无效组化疗后(42.6±4.8)%;效应组(14.64±5.42)与无效应组(7.86±3.17)患者间的灌注信号MSILR明显变化,且该差别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MSILR的均值与TRR为正相关(r=0.320,P=0.53)。结论磁共振灌输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MRI)用于跟踪监测LABC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临床价值可以确认,但是否可作预后评估因子仍需要进一步大数据的检测和分析的支持。
作者:张绪良;周俊伟;毛哲玉;张书卿;刘训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的CT征象及早期MSC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三种类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CT征象,74例患者均进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扫描,比较良性、炎性、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之间的差异。结果恶性结节:37例恶性结节中31例边界清晰,占83.78%,分叶征27例,占72.97%,毛刺征22例,占59.46%,胸膜凹陷征17例,占45.95%,10例棘状突起,2例出现钙化,无卫星病灶表现;良性结节:16例良性结节患者均表现为边界清晰,15例有钙化灶,占93.75%,少见结节内亮影,棘状突起及分叶,且仅有1例有胸膜凹陷征及毛刺;炎性结节:炎性结节21例内卫星病灶12例,占57.14%,11例可见棘状突起,占52.38%,以上两者为主要征象,少见空洞、钙化及分叶征象。BV、PS、BF、MTT值四项指标中,恶性患者PS值较炎性患者显著较高(P<0.05),其他灌注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良性结节患者比较BV、PS、BF、MTT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孤立性肺结节不同病理类型的CT征象存在显著差异,且炎性、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比较CT灌注参数差异明显,而PS值可作为炎性与恶性鉴别的可靠依据。
作者:贺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评估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1例临床确诊为DN患者及26例正常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64层螺旋CT双侧肾脏灌注扫描,对比两组肾皮质灌注参数与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分析灌注扫描前后临床检验指标变化。结果 DN组肾血流量(BF)、肾血容量(BV)、脏表面通透性(P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肾造影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F、BV、MTT、PS与微量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肌酐、空腹血糖存在相关性,BF、BV与肌酐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MSCT肾脏灌注指标与微量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空腹血糖具有一定相关性,可用于评价DN患者肾功能损害。
作者:刘乃全;孙广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介入杂交手术平台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并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手术治疗前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Solitaire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7例(共23个动脉瘤),同时比较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2D-DSA)、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方面的差异。结果17例病理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中2D-DSA共检出16例,1例微小血泡样宽颈动脉瘤因病灶太小漏诊,准确率为94.12%,3D-DSA全部检出,准确率达100.0%,但两种检测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0, P=0.310)。15例宽颈动脉瘤术中达到致密栓塞;2例未破裂颈内动脉巨大宽颈动脉瘤予以较疏松填塞。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因术前出血量大,栓塞治疗后行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16例恢复工作,1例呈迁延性昏迷状态(治疗3个月)。复查DSA16例动脉瘤消失,1例疏松填塞的巨大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瘤腔仍有血流灌注,但动脉瘤未增大。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有效提髙颅内复杂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同时可有效防止再出血,提髙复杂动脉瘤的治愈率,期间应用DSA技术可确保治疗安全性,并对预后做出可靠判断。
作者:杜希剑;余开湖;章凯敏;于加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磁共振(MR),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进动,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1/2的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利用,包括:1H、11B、13C、17O、19F、29Si、31P。由于磷的自旋量子数等于1/2,是一个具有磁矩的核,所以在含磷有机化合物中H质子会与P发生偶合作用[1-3]。由于31PMR的检测方法由于其分辨率高、精确、高效等优点,能够快速检测样品中含磷化合物的有无及种类[4]。而31PMR检测方法需要含磷化合物的磁共振谱图数据作为依据与指导。本文研究的就是磷谱在磁共振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作者:段斐;张华;吴越;姚振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比较CAD、医生双阅片、医生结合CAD阅片三种CT筛查肺结节方式,评价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AD)在CT筛查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CT扫描的无症状体检者中,应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0例肺结节患者。分别使用3种方式阅读图像,方法A:应用CAD软件对图像进行自动诊断;方法B:由2名放射科医生共同阅读图像并以一致意见作为诊断;方法C:由另外1名同等年资的放射科医生结合CAD软件阅读图像并做出诊断。结节参照标准由3位主任医生共同拟定。应用χ2检验分析三种阅读方式灵敏度是否存在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CAD、医生双阅片、医生结合CAD三种方式肺结节检出灵敏度分别为75.1%、73.8%、87.3%。医生结合CAD方式肺结节检出灵敏度显著高于CAD、医生双阅片方式(P=0.001,P=0.0003)。CAD与医生双阅片方式之间肺结节检出灵敏度没有显著差异(P=0.74)。结论 CAD系统可以提高放射科医生肺结节检出能力,且医生结合CAD诊断方式优于同年资医生双阅片方式。
作者:滕雅琴;贾文霄;王云玲;杨利霞;王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CT与MRI在脑梗塞早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神经内科确诊的11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同时接受MRI和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MRI的脑梗塞检出率(93.64%)高于CT(62.73%),P<0.05;MRI在不同梗塞部位脑梗塞的检出率均高于CT,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灶形状多为条索状、椭圆及圆形,其中以圆形病灶多(63.64%),直径≤5mm的病灶约68.01%,MRI图像更清晰。结论 MRI及CT均为重要的脑梗塞诊断手段,于早期脑梗塞而言,前者总检出率、梗塞部位检出率更高,能清晰反应病灶位置、大小、形状等,其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董凤龙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