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I不同序列扫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E)诊断中的应用

梁煜坤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扫描序列, 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 探讨MRI不同序列扫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E)诊断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确诊为HIE患儿的MRI图像,采用常规磁共振图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值(ADC)、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扫描,评估不同扫描序列在HIE诊断中的应用.结果 常规MRI+SWI+DWI诊断HIE的阳性率为90.63%显著高于常规MRI+SWI(65.63%)、常规MRI+DWI(59.38%)、常规MRI(43.75%)(P<0.05).常规MRI共检出12例为HIE,其中5例T1高信号;8例T2高信号,灰白质无清晰界限;常规MRI+DWI检出19例为HIE,其中10例基底节区、丘脑等部位在DWI图上为高信号,呈片状分布,ADC图像上表现为信号减低.常规MRI+DWI+SWI共检出21例HIE,其中16例在SWI图像呈扇形、斑点状及斑片状分布的低信号.结论 MRI+SWI+DWI序列联合扫描可提高HIE诊断准确率.
中国CT和MRI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脑微出血患者3.0T磁共振多序列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3.0T MR对高血压患者脑微出血(CMBs)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7例研究对象进行3.0TMR多序列成像,并将其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者CMBs病灶表现为信号丢失,总数共计248个,SWI序列与DWI序列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61,P<0.05).DWI序列分别与常规T2WI、T1WI序列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6,P=0.013;χ2=17.802,P=0.000).T2WI与T1WI序列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9,P=0.101).结论 3.0T MR SWI联合常规MR序列扫描技术明显提高了CMBs的检出率.

    作者:张玉;邹翠洁;王成健;杨景震;霍英杰;赵永强;贺亚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膀胱癌的18F-FDGPETCT显像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18F-FDG PETCT显像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核医学科2013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34例可疑膀胱癌患者,术前分别采用增强CT和18F-FDG PETCT显像进行诊断,通过参考手术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的效果.结果 该34例经手术病理观察均确诊为移行细胞癌,增强CT、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准确度分别为91.18%、9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共有11例膀胱肿瘤出现盆腔淋巴结或邻近组织转移、浸润,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准确度为72.73%,明显高于增强CT(27.2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和增强CT均是临床诊断膀胱癌的有效方法,但18F-FDG PETCT显像在观察膀胱肿瘤病灶的转移和对邻近组织的浸润效果较好,对指导临床诊断和了解肿瘤病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于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胃癌术前分期的多层螺旋CT影像评估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影像技术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2例已确认为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再进行CT仿真胃镜以及基于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显像与透明显像的三维显像.后根据国际抗癌联盟标准,对所有胃癌患者分别进行胃癌TNM分期,并将其与患者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仿真胃镜结合三维显像对胃癌患者术前T、N、M以及TNM临床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6.3%、80.0%、95.8%与80.6%,对胃癌大体分型判断准确率为83.3%.且在胃癌术前TNM分期上,多层螺旋CT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结论 多层螺旋CT影像技术胃癌术前分期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胃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高亚洲;王霞;张晓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T在肝癌微波消融术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CT在肝癌微波消融术临床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近几年里27例患者已经接受过微波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共52个病灶,通过观察并分析患者的CT复查图像来确定其在术后疗效中所起作用和价值.结果 CT平扫下,肿瘤消融区主要为带状,病灶在术后表现为以均匀性低密度为主,部分病灶内可见高密度和等密度.增强扫描表明部分病灶表现为在动脉期病灶内部和边缘有部分不规则片状强化区出现,和病灶周边和内部的结节样强化.结论 CT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肝癌患者在微波消融术后的病灶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叶本功;张榕培;刘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64排螺旋CT重建在诊断肝外胆管癌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肝外胆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为肝外胆管癌的4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学资料,总结肝外胆管癌CT表现特征及64排螺旋CT诊断价值.结果 肝外胆管癌以肿块型多见,其次为管壁浸润型,腔内乳头状少见.肝门胆管癌以肿块型居多,CT密度不均,边界模糊,管壁浸润者管壁不规则增厚,部分伴管腔狭窄.腔内乳头型CT可见不规则结节状影,突向管腔.中下段胆管癌腔内乳头状病变多见,管壁浸润型次之,影像学表现与肝门区胆管癌类似.结论 64排螺旋CT配合重建技术是肝外胆管癌诊断的理想影像学手段.

    作者:王金洪;何沛芝;胡琼;任晓翠;冯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T窗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AS)早期斑块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CT窗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早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CT、CT窗技术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同时观察比较不同窗宽下AS早期斑块显示率.结果 CT窗技术对AS早期斑块诊断准确率为95.0%,显著高于常规CT的83.3%(P<0.05).窗宽均为200Hu时,窗宽250Hu下AS早期斑块显示率95.0%,均明显高于窗宽300Hu、350Hu、400Hu、450Hu下AS早期斑块显示率的81.9%、53.0%、23.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窗技术相比常规CT在AS早期斑块显示上有明显优势,且在窗位200Hu,窗宽200-250Hu时对AS早期斑块显示率较高.

    作者:吴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胸部CT平扫、灌注成像对中央型肺癌诊断及分型的价值

    目的 探讨胸部CT平扫、灌注成像对中央型肺癌早期诊断及分型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69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胸部CT平扫、灌注成像,总结早期中央型肺癌胸部CT平扫表现,计算诊断符合率并与病理结果比较,对比不同分型患者灌注指标.结果 肺门区可见团块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病变,大小在20mm×19mm~50mm×21mm,边缘均不规则,见毛刺30例、分叶状32例.肺段支气管狭窄33例、闭塞29例.CT平扫联合灌注成像诊断结果为39例鳞癌、23例腺癌,诊断与分型符合率为89.9%(62/69),与病理结果的差异P>0.05,准确性较高.结论 胸部CT平扫联合灌注成像可观察中央型肺癌患者肺部病变形态、边缘、密度,显示病变与支气管、纵隔关系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利于早期诊断及分型.

    作者:马金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T和MRI应用于诊断脾种植的临床分析与表现

    目的 分析脾种植的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例腹部脾种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T与MRI检查,总结其CT、MRI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0例脾种植患者,4例位于腹膜后侧,10例位于脾脏,3例位于脾区、胰腺尾部,2例多发脾种植中,14个病灶位于上腹部肠系膜、大网膜区,10个病灶位于肝脏,呈圆形或类圆形,大直径1.0cm-5.0cm,边缘清晰;CT平扫见稍低密度灶,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强化均匀;MRI平扫T1WI序列正相位呈等或稍低信号,反相位信号降低或无变化,T2WI序列均呈等信号、高信号,肝脏脾种植区可见带状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均可见非均匀稍高信号,延迟期呈低信号,包膜延迟期呈高信号,肝脏内带状影呈高信号,肠系膜、大网膜三期扫描均呈中等高信号.结论 CT、MRI影像学可作为脾种植诊断的辅助手段,其影像学变化与脾种植病理特点有较强的联系,但对部分影像学无特异性征象的脾种植者,则可配合穿刺活检、核素检查.

    作者:王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儿童前列腺囊及伴随疾病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儿童前列腺囊及伴随疾病的核磁共振(MRI)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在我院确诊的儿童前列腺囊病例MRI资料,10例均行MRI平扫,其中6例行增强扫描,3例行MRU检查.结果 10例均在膀胱后方中线区见囊状长T1WI长T2WI信号,信号与膀胱内尿液信号一致,囊内外壁光整,囊腔上下走形,下端变尖.7例在T2WI显示囊腔下端尖端与后尿道间有条形高信号相连.增强扫描囊腔及囊壁均未见强化.伴发右侧隐睾并单纯囊肿1例,右肾缺如1例.并发睾丸、附睾、阴囊炎5例,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炎性增生1例.结论 儿童前列腺囊MRI影像有特征性表现,MRI在儿童前列腺囊及伴随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作用,是必要的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孙龙伟;林飞飞;干芸根;郑小丽;罗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临床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85例,将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诊断的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行MRI血管造影诊断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的诊断情况、图像质量、扫描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诊断结果的特异性(79.07%)、准确性(93.02%)、敏感性(82.50%)、图像质量等级评分(4.80±1.0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特异性(52.38%)、准确性(61.94%)、敏感性(54.76%)、图像质量等级评分(2.30±0.50)分;观察组的扫描时间(6.60±2.00)s低于对照组的(580.00±150.00)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较高,能够更加准确的对肺动脉栓塞做出判断,同时扫描时间也大大地缩减了.

    作者:陈天明;杨锁平;李任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64层螺旋CT胸痛三联症低剂量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胸痛三联症低剂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我院放射科收治的因急性胸痛就诊并拟行胸痛三联扫描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MI)不同选择管电压,若BMI≥24kg/m2,管电压为120Kv;若BMI<24kg/m2,管电压为100Kv.将其为A组、B组,A组为BMI<24kg/m2(58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B组为BMI≥24kg/m2(50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分析64层螺旋CT胸痛三联症低剂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A组患者图像质量与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组受限剂量与B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胸痛三联症低剂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高,图像质量可靠,患者承受的辐射剂量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李焯洪;阮卫锋;郭月娥;冯庆瑜;苏小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125I粒子植入治疗鼻咽癌患者的CT及MRI影像改变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鼻咽癌患者的疗效及CT与MRI在患者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57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放疗后予以125I粒子植入治疗,于治疗前对患者进行CT及MRI检查并进行随访,明确患者经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CT与MRI影像改变.结果 57例患者中12例为CR、28例为PR、9例为SD、8例为PD,治疗总有效率为70.2%(40/57).治疗后患者ESR明显下降,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CT表现: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鼻咽腔形态改变,左右不对称,鼻咽部软组织增厚或出现肿块,病灶多为结节状、厚片块状或团块状高代谢病灶;治疗后鼻咽腔形态得到恢复,软组织增厚或出现肿块消失;治疗前后MRI表现: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主要表现为鼻咽部混杂信号、水肿,等或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结节或肿块影,增强压脂后明显强化;治疗后以纤维化出现为主要特征,可伴水肿.结论 放疗后于CT引导下应用125I粒子植入治疗鼻咽癌具有较佳效果,于患者治疗后应用CT及MRI进行随访可及时发现病灶变化,对于预后监测意义重大.

    作者:白星;陈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急性胸痛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的诊断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胸痛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的效果,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急性胸痛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取64层螺旋CT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患者冠状动脉、主动脉以及肺动脉进行图像重组,分析成像质量.结果 18例患者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28例患者为急性肺动脉栓塞,5例患者发生在胸主动脉夹层,检查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在2-4分,57例患者肺动脉增强后CT均值≥200HU,61例患者主动脉增强后CT均值≥200HU,平均扫描时间为(8.2±1.1)s,扫描范(27.61±1.62)cm.结论 在急性胸痛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能够在8s完成检查,得到主动脉以及肺动脉等图像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吕勇;黄学全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危险因素及CT影像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危险因素及CT影像特点.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同期行健康体检者各50例,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通过自行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照分析总结腰椎盘突出症发病危险因素.同时分析不同程度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特点.结果 多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独立危险因素为体质量指数、持续坐位时间、腰部损伤史及弯腰程度.轻度者突出物以弧形边缘光滑为主,髓核脱出或突出,髓核疝密度以≤80为主,1区水平面突出面积大,神经根以紧贴为主;中度、重度者以山丘状边缘不规整为主,髓核脱出为主,髓核疝密度以>100为主,3区水平面突出面积大,神经根受压、紧贴或粘连.结论 体质量指数、持续坐位时间、腰部损伤史及弯腰程度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独立危险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严重程度CT影像特点存在较大的区别.

    作者:柯东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对比超声引导与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优劣.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脓肿患者80例(80个肝脓肿),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超声组(n=40)和CT组(n=40).给予超声组患者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治疗,给予CT组患者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治疗.结果 超声组患者的2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CT组(P<0.05),3次穿刺成功率显著低于CT组(P<0.05),操作时间显著短于CT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1次穿刺成功率、治疗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与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均安全有效,但前者比后者经济便利.

    作者:皮金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超声联合磁共振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将核磁共振以及超声应用在胎儿的胼胝体发育不全筛选诊断中,分析其诊断效果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以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间,30例经本院超声、MRI检查后诊断为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胎儿为对象,对全部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检查方法的不同进行组别划分,将单纯接受超声检查的15例胼胝体发育不全胎儿划分到对照组,将接受超声联合核磁共振检查的15例胼胝体发育不全胎儿划分至实验组;将两组胼胝体发育不全胎儿的检查诊断结果和随访结果相比较,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同时对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超声影像以及核磁共振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胼胝体发育不全胎儿中,10例为胼胝体完全缺如,5例为胼胝体部分缺如.实验组的超声联合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为93.3%(14/15).对照组胼胝体发育不全胎儿中,9例为胼胝体完全缺如,6例为胼胝体部分缺如.对照组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6.7%(13/15).可见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P<0.05.结论 在产前对胎儿进行超声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检查,能够有效提高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筛选诊断率,对胎儿胼胝体发育不全的临床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静;陈丽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双源光子CT大螺距、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案在主动脉夹层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双源光子CT单能大螺距、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案在主动脉夹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患者行双源光子CT血管造影,随机使用大螺距扫描方案及回顾性门控标准技术扫描方案进行扫描.观察及分析胸腹主动脉病变,有无夹层、夹层破口的位置及数目等,对比这两种扫描方案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差异.结果 两种扫描方案得到的图像均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破口、内膜片、撕裂范围、各主要功能血管的累及情况.A组与B组扫描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的重建及重组图像质量均达优化标准.A组扫描时间约(1.37±0.19)s,B组扫描时间约(14.23±2.01)s,A组辐射剂量为(4.59±0.88)mSv,B组辐射剂量为(15.95±0.99)mSv,A组造影剂用量为(55±5)ml,B组造影剂用量为(85±5)m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双源光子CT大螺距、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案对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检查及诊断更具优势.

    作者:邹新华;李文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表现.结果 发生于颅内3例、腹部4例、四肢软组织1例.CT均呈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类圆形、分叶状较高密度的软组织块影,CT值约40.0Hu.MR表现为,T1低或等信号,T2高或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结论 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广泛分布,CT呈较高密度软组织影、病灶内T2低信号及较为显著的强化是其特征性表现.

    作者:朱亚男;蔡定萍;叶鹏;周国江;梁煜坤;李正军;周和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T与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早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摄片术(Computed Tomography,CT)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定量分析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早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按照化疗效果分为有效组19例和无效组26例,比较2组患者超声检查、CEUS定量分析及CT增强检查结果.结果 有效组化疗后CT增强图像和CEUS图像均显示肿瘤数目明显减少或体积明显缩小;无效组化疗后CT增强图像和CEUS图像显示稳定(stable disease,SD)者肿瘤数目和体积无明显变化,而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者肿瘤数目明显增多或体积明显增大.有效组T1时刻上升时间(rise time,RT)明显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其余时刻RT、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峰值强度(peak enhancement,PE)、流入相曲线下面积(wash-in area under curve,WiAUC)、流入相比率(wash-in rate,WiR)和流入相灌注指数(wash-in perfusion index,WiP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定量分析实时动态性好,CEUS图像和时间-强度曲线中的RT值可用于评估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早期疗效.

    作者:彭丽君;柳峻峰;李巍;郑慧娟;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应用256-CT血管造影与多普勒超声评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256-CT下肢动脉造影(256-multiple slice CT angiography,256-MSCTA、彩色多普勒超声(doppuler ultra sound,DUS)、)两种方法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ower extremities arterial disease,LEAD)的中应用价值.方法 50例DSA确诊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2周内行256-CTA及DUS检查,分析DLEAD病变特点,各段血管以DSA为金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结果 1.256-CTA与DUS对下肢动脉狭窄总体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膝下血管组阳性检出率256-CTA优于D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56-CTA在LEAD的评估中,与DSA对比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均较高.结论 256-CTA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和评估中,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对膝下动脉狭窄诊断优于DUS.

    作者:柳治;周静;刘水澎;张厚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