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手足口病52例临床分析

杨付章;王翠兰

关键词:手足口病, 临床治疗, 流行病学,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诊治的52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和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52例手足口病患儿通过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小儿易患手足口病,应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传染率.
健康之路杂志相关文献
  • 化脓性阑尾炎切口的护理要点观察

    目的:采取措施对化脓性阑尾炎切口的护理要点进行有效性观察与研究.方法: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46例患者,其中男性有25例,女性有21例,他们的年龄在20-60岁之间.对这些患者实行急诊手术,其中有10例患者实行右下经腹直肌切口手术,有36例患者实施麦氏切口手术治疗,在治疗之后要采取措施对这些患者进行护理.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这些患者的切口恢复状况良好,其中有6例患者的切口处出现感染现象.结论:在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施行综合性治疗与护理,有利于争取在大程度上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的感染.

    作者:杨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肺栓塞早期心电图特征对诊断的临床价值探究

    目的:探究肺栓塞早期心电图特征对本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2年4月确诊并收治的53个肺栓塞患者,对其心电图结果进行研析.结果:异常心电图者52人(98.11%),含室上速43人,房早39人,V1~V3导联T波倒置深度大于V4导联T波者27人,RaVR增高者24人,Ⅲ导联和V1导联T波皆倒置17人,9人发生SⅠQⅢTⅢ,完全或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2人,21人电轴右偏,18人发生顺时钟转位,7人P波呈肺性.结论:心电图特征可很好地反映肺循环阻塞引发的心脏病理变化现象,是肺栓塞的有力诊断指标,在医疗设备匮乏的县乡级医疗机构尤其值得推广.

    作者:朱晓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置管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疗效分析

    耳廓假性囊肿是耳廓软骨内无菌性浆液渗出,使组织间出现反应性渗出液积聚,以致耳廓局限性隆起,常无明显病因,症状也不明显,有部分病例仅有局部灼热或耳胀;本病在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常采用穿刺抽液、注射硬化剂等方法,但往往达不到一次治愈的效果,需多次进行,极易造成软骨感染、坏死而导致耳廓畸形,且治疗时间长,复发率高,愈合后局部形成结节性增生,长时间伴有隐痛;置管能保证引流通畅,并能促使软骨与软骨之间愈合,避免新的浆液渗出,消除了假性囊肿再形成的病理学因素,且软骨与软骨膜极易愈合,从而达到治疗期短、愈合率高的良好效果.

    作者:王金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吉西他滨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和分析吉西他滨对非小细胞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09年9月-2011年9月门诊及住院患者50例,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药物吉西他滨进行临床治疗.治疗结束后对其治疗结果进行评价.结果:50例患者有效率42%,一年的生存率41.9%,肿瘤中位缓解时间为6.7个月,肿瘤中住进展时间为6.1个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1.6个月.结论:药物吉西他滨在临床上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地抑制了肿瘤发展的速度,使患者的生命得到了延长,而且患者在使用药物期间不良反应较轻,安全可靠,应该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作者:李新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老年肺心病患者92例临床诊治疗效分析

    老年肺心病引起肺动脉高压,反复的气道感染和低氧血症,是导致一系列的体液因子,肺血管以及血液的变化,使右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右心室为克服已增高的肺循环阻力,加强收缩,产生肺动脉高压;由于心肺缺氧、感染使血小板活化,导致血栓形成,引起肺微循环障碍,更加重肺心病的病理变化;而硫酸镁中的镁离子通过与钙拮抗、减少乙酰胆碱释放、β2受体激动效应、舒张因缺氧而痉挛的肺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及镇静作用,使肺循环得到改善;血塞通是从三七叶中分离提取三七总甙制剂的注射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及纤维蛋白含量,从而降低肺动脉高压,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力衰竭.因此,临床上对老年肺心病失代偿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硫酸镁和血塞通是一种经济、安全、效果好的方法,尤其便于基层推广应用.

    作者:王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改善程度及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我科住院6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所给予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其对于患儿监护人的健康教育.结果:所有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咳嗽、胸闷、气急等症状明显减轻;临床体征也显著改善,肺部哮鸣音减弱或消失,住院时间缩短,患儿及监护人对疾病的认知度和自我管理显著提高.结论:给予支气管哮喘患儿适宜的临床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措施可提高患儿临床疗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减少哮喘的复发率.

    作者:金月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探究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共76例,随机将所有忠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安溴索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7.34%,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1.5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患儿的辅助通气时间、机械通气需求率、并发症人数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可有效降低患儿的机械通气需求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闫寒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对124例创伤性休克急诊抢救的护理体会

    创伤性休克主要是由于丧失全血或血浆、水和电解质渗出至创伤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内,血液循环量降低所致,因此,基本上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创伤的发病原因和致伤原因很复杂,其特点是伤情复杂,以群体为主,复合伤多,伤势急重,致命性强,死亡率高,因此,急诊抢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救援者首先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伤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据有关资料统计,随着救援时间延长,伤员的死亡率会大幅增加.因此,能否及时准确地现场救护和安全地转运是抢救病人生命的关键.

    作者:陈美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脑外伤所致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上对脑外伤所致的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3月到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由于脑外伤导致的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存活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针对脑外伤所致的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明显的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作者:薛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重症监护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因素与护理决策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重症监护室常见的医院内感染.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发病的相关因素复杂,VAP的发生已引起临床护理的普遍重视.针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少VAP的发生.

    作者:周璐;丁钰桐;贾晓坤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心脏介入性治疗引起低血压的原因分析

    目的:讨论心脏介入性治疗引起低血压的原因.方法:选择25例心脏介入性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分析其引起低血压共同的临床特点,并分别实施心脏介入治疗.结果: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观察组术中和术后发生低血压5例,占38.5%,对照组在术中和术后发生低血压10例,占83.3%,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血压通过治疗及时缓解,对照组随症治疗,缓解时间较长,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介入术中和术后容易发生低血压,根据临床特点和影像分析,进行预防性治疗,可减少低血压的发生,增加手术成功率.

    作者:葛永翔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ICU病房真菌性医院感染检查研究报告

    目的:为了防止ICU病房真菌性医院感染,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医院内真菌感染病原学调查,抽取700例ICU病房送检的患者标本进行检验.结果:真菌引起医院感染64例,患者主要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病原体的26%,发生率为9%.医院感染对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存在较低敏感率,而对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敏感率较高.低水平的耐药率比较突出,ICU病房真菌性医院感染对药物的抵抗力明显提高.结论:必须加强对真菌的细菌检测,杜绝滥用抗生素.真菌治疗必须要根据病情的严重性按照说明书用药,防止耐药菌株产生.

    作者:毕咏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高血压病社区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社区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我社区的1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给予健康教育)和对照组90例(未实施健康教育),对两组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的降压的总有效率、心脑并发症发生率、肢体功能障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得到控制.

    作者:陆晓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顺尔宁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讨论顺尔宁在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方法:选择小儿哮喘患儿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治疗组用顺尔宁治疗,对照组用普米克和博利康尼治疗,15天后比较两组的疗程疗效以及不良反应;随访一年,观察两组一年期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6%,且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更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5.4%,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18.9%,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一年复发率为0,对照组一年复发率为10.8%,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应用顺尔宁治疗小儿哮喘,疗效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可以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丁忠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循证护理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针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方式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6月于我院儿内科进行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针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模式.治疗、护理结束后记录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依从性,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统计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家长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要高于观察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应用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效果显著,相比于其他护理模式而言具有很大优势,帮助患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李春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它可引起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腰骶部疼痛以及不孕等症状.因其感染后不易彻底清除,疾病顽固而经久不愈,是长期慢性过程,也是宫颈癌主要诱因之一.目前临床上采用多种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但效果不理想,我院妇科自2000年起使用微波治疗仪治疗慢性宫颈炎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全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计算机辅助CT引导的立体定向脑活检手术

    目的:探讨CT引导计算机辅助的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对颅内病变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可靠性和正确性,总结手术操作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定位与CT引导立体定向技术相结合,进行脑部病变的活检手术共67例,应用计算机辅助的立体定向手术工作站,计算靶点和规划活检入路.结果:52例确诊为各种脑肿瘤,12例为炎性病理.3例未能提供可供确诊的病理,阳性诊断率为95.52%.并发症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计算机辅助CT引导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是颅内病变获得定性诊断的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勇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检测可溶性尿激酶与鳞状细胞抗原的临床价值

    宫颈鳞状细胞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相关,主要感染皮肤粘膜上皮,导致不同病变;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尿激酶与鳞状细胞抗原呈高表达,提示其可能是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特征之一,有待成为术后监测、术后随访及是否追加放疗的参考指标,为判断预后、评估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王雪冬;王茜;周春娜;张晶;李云鹏;梁庆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持续血液净化)和对照组49例(常规血液透析),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PLT、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PLT、APTT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作者:宋佳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胸腺五肽联合氟脲嘧啶治疗外阴白斑的疗效

    目的:分析与探讨胸腺五肽联合氟脲嘧啶对于外阴白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外阴白斑患者共50例,随机性分为2组,观察组使用胸腺五肽联合氟脲嘧啶进行治疗,而对照组仅单纯使用氟脲嘧啶进行治疗.对比一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病情复发率.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可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胸腺五肽联合氟脲嘧啶对外阴白斑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许菊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健康之路杂志

健康之路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医学会 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