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袁林;周敏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160例行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术后24h开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持续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7d的营养指标变化,包括BMI(身体质量指数)、ALB(血清白蛋白)、PA(血清前白蛋白)及TF(血清转铁蛋白);免疫功能:CD3+、CD4+、CD8+和CD4+/CD8+;肠道功能指标(肛门排气时间、发热时间和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手术后7d的BMI和ALB、PA、TF营养指标与手术即刻比较均显著上升(P<0.05).手术后7d两组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 CD3+、CD4+及CD4+/CD8+均较手术即刻显著上升,CD8+T淋巴细胞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营养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作者:李士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不同剂量锌剂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短期排毒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在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收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2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婴幼儿均选择服用锌剂联合更昔洛韦,对照组的婴幼儿选择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随访1年,对该研究的婴幼儿进行跟踪的调查,对于婴幼儿的临床疗效、止泻时间、退烧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大便频次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14%,明显高于对照组73.61% (P< 0.05);对照组的平均止泻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退烧时间、大便频次、脱水纠正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锌制剂和更昔洛韦钠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有效的缩短病程、脱水纠正时间、发热时间等,效果明显且无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张玥;尚清;朱晓冉;成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替普瑞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GⅠ、PGⅡ及炎症反应的影响的影响.方法 将7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多潘立酮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的患者加用泮托拉唑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缓释片.观察组采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普瑞酮.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38%,高于对照组的56.76% (P< 0.05).两组治疗后PGⅠ及PGR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后PG Ⅰ及PG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GS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后G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IL-8、IL-11和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后IL-8、IL-11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黏膜萎缩的症状,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阴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消化性溃疡大出血内镜成功止血后高危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大出血内镜成功止血高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研究组(针对性护理)各30例,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3.3%、再出血发生率6.7%,同期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0%、再出血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化性溃疡大出血内镜成功止血后高危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显著提高其临床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消除负性心理并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值得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王萍霞;王运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对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阳新县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激素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另外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随访半年,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消化道症状缓解时间、关节肿痛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损伤以及远期随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住院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关节肿痛消退时间、消化道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后肾功能损伤情况以及远期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能有效缓解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消化道症状、关节肿痛症状,促进皮疹消退,减少对肾功能的继发性损伤,且远期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龚青;李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肠镜检查中应用入性化护理对预防晕厥的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我院接诊的实施肠镜检查的患者2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而研究组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检查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满意率,并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检查期间疼痛不适、恶心、呃逆、反射痉挛及晕厥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率为98.00%,对照组则为84.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干预应用在肠镜检查中可有效预防晕厥发生,同时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率.
作者:李袁林;周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中药鲜药石斛凝胶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胃阴不足型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S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鲜石斛凝胶+三联抗H.pylori药治疗,对照组予铋剂+三联抗H.pylori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胃镜病理检查及H.pylori变化情况,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综合有效率分别为90.0%和92.5%,组间临床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症侯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胃脘疼痛、嘈杂吞酸、口干口苦、舌红少津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均有改善胃黏膜慢性炎症作用,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药物均有抗H.pylori作用,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 鲜石斛凝胶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ylori感染胃阴不足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肯定,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刘丽君;冯伟勋;张毅之;甘国兴;余泽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hMSH2与hMSH6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00例广东地区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hMSH2与hMSH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MSH2、h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6.0%和11.0%,两者共同表达缺失率为9.0%;hMSH2蛋白缺失患者与阳性表达患者相比,在年龄、肿瘤部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hMSH6蛋白缺失患者与阳性表达患者在性别、肿瘤部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0.05);hMSH2蛋白和hMSH6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r=0.447,P< 0.05).结论 hMSH2与hMSH6蛋白在广东地区散发性大肠癌中有一定比例的缺失,且与肿瘤发生部位、性别、年龄存在相关性,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可能参与了肿瘤发生的启动阶段.
作者:王静;钟子劭;林益群;邝宇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口服红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儿科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红霉素口服,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 (39/42),高于对照组的76.19%(3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半量、3/4量及全量EN时间、PN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的胎粪排净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增加体质量以及进奶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L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红霉素口服辅助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能够提高临床疗效,缩短EN及PN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卢良军;贾华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和单纯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细胞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较对照组患者的74.42%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BIL、ALT、AST、BUN、Scr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IL-8、IL-10、hs-CRP、TNF-α、IL-1β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且细胞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玮;张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对胃间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S月收治的106例胃间质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单纯采用ESD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操作时间.结果 观察组肿瘤完整切除率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与ESD治疗胃间质瘤,均有较高的肿瘤完整切除率,但ESD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而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操作简便、快速、易于掌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对于直径≤1.2 cm的间质瘤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何顺辉;李国华;社国平;尤趣居;欧阳贺月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重化护理在经腹腔动脉介入治疗中晚期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行腹腔动脉介入治疗的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55例加用多重化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缺陷发生率、焦虑和抑郁自量表(SAS、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①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护理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6%(P< 0.05).⑤两组治疗前后心脏及肝肾功能均正常,均顺利完成治疗出院.结论 对腹腔动脉介入治疗的中晚期胃癌患者应用多重化护理,能大限度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并能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吕晓赏;吴望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对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回顾性生存分析,明确其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97例行介入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一般信息、肿瘤病理参数、肝功能分级、介入治疗方案、用药方案、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等指标,行Kaplan-Meier分析,并建立Cox回归模型,明确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介入治疗后平均生存期9.1个月,总5年累计生存率11.3%;单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前糖类抗原(CA19-9)值及第一次介入治疗变化情况、介入治疗前KPS评分、介入治疗前是否有疼痛感、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分级、既往手术史、介入治疗次数为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可能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分级、KPS评分基础值、既往手术史为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行介入治疗后,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与其肝功能、KPS评分及既往手术史有关,值得关注.
作者:王林;曹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6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病因、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36例患者造成肝炎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乙型肝炎(占58.3%)和丙型肝炎(占22.2%).36例患者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部位是食管(占55.6%);曲张程度主要为中度(占47.2%);出现的主要并发症为自发性腹膜炎(占47.2%)、肝性脑病(占36.1%).在采取的治疗方法中以常规止血药加垂体后叶素或生长抑素,重者联合三腔二囊管止血,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2.3%、85.7%.结论 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防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措施是药物和内镜下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对降低患者死亡率有重大意义.
作者:叶建明;王德耿;丁春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治疗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的疗效,进一步为临床治疗肝硬化患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就诊的75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7例使用保肝和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38例在此基础上服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7d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乳酸水平、D-氨基酸氧化酶(DAO)、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尿L/M值.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尿L/M值明显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低,隐窝深度、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则明显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氨基酸氧化酶、肿瘤坏死因子-α、D-乳酸水平虽然都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仍然明显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使用谷氨酰胺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有显著疗效,具有推广及临床应用的价值.
作者:施寒艳;徐晓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优质护理在老年糖尿病低张力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治疗态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铁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老年糖尿病低张力性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以优质护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干预前后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能感.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1周、2周及4周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能感也均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 优质护理在老年糖尿病低张力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对患者的治疗态度也发挥着积极的改善作用.
作者:常秀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胃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收治的100例胃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中的50例患者基础护理的同时,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仅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同时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止血后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 (P< 0,05).观察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胃出血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仅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改善作用,同时也能将止血后再出血发生率降低,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护患关系的建立,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曹明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餐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变与喂养不耐受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6例PDA早产儿从开始喂养至足量喂养时的餐前、餐后(30 ~ 60min) TAMV、PSV、EDV的变化,同时检查每例患儿PDA:LPA的比值,并分类.结果 7例为L-PDA,8例为M-PDA,11例为S-PDA,其中L-PDA组达到足量喂养的时间,每日呕吐的次数,胃潴留占每日喂养量的比率及明显腹胀的患儿比率与其他两组比较显著增加,餐后肠系膜上动脉TAMV、PSV、EDV的增幅少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定程度的动脉导管未闭(大PDA)对患儿餐后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灌注影响较大而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增加.
作者:冯帼;刘素丽;崔伟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造影剂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185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数据,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泛影葡胺造影治疗)93例,对照组92例.治疗组口服或经鼻注入75%的泛影葡胺注射剂800 mL,并注射生理盐水60 ~ 100 mL辅助治疗.对照组采取一般保守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缓解时间、治疗时间及非手术治疗成功率、非手术成功治疗的疗效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达到61.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43% (P< 0.0.5).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胃肠减压量为(343.13±213.32)mL/d,少于对照组的(601.65±510.14)mL/d,胃管用时(22.23±17.65)h、首次肛门排便时间(13.00±8.69)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缓解时间为(1.73±1.08)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1±2.51)d(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电话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为7.53%,低于对照组的13.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注射泛影葡胺造影剂能有效提升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加速非手术治疗的缓解时间,改善排便等治疗疗效,降低患者手术治疗前的无效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提升治疗效果.
作者:王保龙;朱瑞娟;孟祥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牙周干预对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的治疗增效作用.方法 随机将我们医院130例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ylori阳性患者分为观察组(n=65)和对照组(n=65),两组均采取埃索美拉唑镁+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的传统三联方案干预,观察组另外进行牙周基础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牙龈检查结果差异,包括附着丧失(AL)、龈沟出血(SBI)、探诊深度(PD),并随访12月,两组均于组内根据牙龈炎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观察治疗后1月、6月、12月时两组不同程度胃内H.pylori阳性率,将Hpylori阳性作为因变量,牙龈炎严重程度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另对两组胃内H.pylori阳性总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AL、SBI、PD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下降(P<0.05),并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1、6月总体H.pylori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月H.pylori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牙龈炎分级程度上升,两组组内H.pylori阳性率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设定H.pylori阳性为因变量,牙龈炎分级为自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系数β为4.123,OR值为2.734,表示牙龈指数分级与H.pylori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即分级越高,则H.pylori阳性率越高.结论 牙周干预后可改善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ylori阳性患者口腔内环境,牙周干预配合三联疗法与单一三联治疗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ylori阳性、早期H.pylori阳性率基本相当,表示牙周干预短期内并无显著增效作用,但12月时牙周干预者胃内H.pylori阳性显著下降,表示牙周干预可能使胃H.pylori感染者远期获益.
作者:李晓妮;王路明;郭斌;贺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