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王玮;张露

关键词:谷氨酰胺, 早期肠内营养, 急性重症胰腺炎, 炎症因子
摘要: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和单纯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细胞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较对照组患者的74.42%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BIL、ALT、AST、BUN、Scr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IL-8、IL-10、hs-CRP、TNF-α、IL-1β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且细胞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6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病因、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36例患者造成肝炎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乙型肝炎(占58.3%)和丙型肝炎(占22.2%).36例患者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部位是食管(占55.6%);曲张程度主要为中度(占47.2%);出现的主要并发症为自发性腹膜炎(占47.2%)、肝性脑病(占36.1%).在采取的治疗方法中以常规止血药加垂体后叶素或生长抑素,重者联合三腔二囊管止血,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2.3%、85.7%.结论 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防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措施是药物和内镜下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对降低患者死亡率有重大意义.

    作者:叶建明;王德耿;丁春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临终关怀护理干预在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分析优临终关怀护理干预对老年晚期胃癌老年患者的临床影响及研究.方法 病例通过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在入住我院的胃癌晚期临终老年患者60例,随机将所有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老年患者30例,针对对照组老年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老年患者则实行临终关怀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老年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胃癌晚期老年患者临终前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这类情绪也存在于老年患者家属中,而通过临终关怀护理的干预有效减轻这类负面情绪,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临终关怀护理干预对老年晚期胃癌老年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不仅改善老年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也有效的改善老年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及研究.

    作者:刘双玉;叶海波;郑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糖尿病性牙周病患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糖尿病性牙周病(DPD)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特征,开展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pylori感染、空腹血糖、牙周带深度、临床附着水平,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校正性别、年龄、饮酒史等因素后,H.pylori感染使DPD患病风险提高到2.97倍(OR=2.97、95% CI=1.52 ~ 3.15).结论 H.pylori感染显著增加DPD患病风险;临床可通过治疗H.pylori感染,探索DPD的根治方法.

    作者:郭艳杰;王文玲;王志滨;申秀梅;李梅霞;李咏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胃炎患儿应用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治疗效果的对比观察

    目的 探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阴性慢性胃炎患儿应用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200例H.pylori阴性慢性胃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应用给予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比较两组的胃镜下改变、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8.0%(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P<0.05).结论 对H.pylori阴性慢性胃炎患儿应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比单纯用药更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能减少患儿的治疗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昀;刘志刚;罗威耀;彭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及谷氨酰胺治疗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治疗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的疗效,进一步为临床治疗肝硬化患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就诊的75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7例使用保肝和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38例在此基础上服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7d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乳酸水平、D-氨基酸氧化酶(DAO)、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尿L/M值.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尿L/M值明显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低,隐窝深度、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则明显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氨基酸氧化酶、肿瘤坏死因子-α、D-乳酸水平虽然都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仍然明显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使用谷氨酰胺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有显著疗效,具有推广及临床应用的价值.

    作者:施寒艳;徐晓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回顾性生存分析

    目的 对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回顾性生存分析,明确其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97例行介入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一般信息、肿瘤病理参数、肝功能分级、介入治疗方案、用药方案、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等指标,行Kaplan-Meier分析,并建立Cox回归模型,明确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介入治疗后平均生存期9.1个月,总5年累计生存率11.3%;单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前糖类抗原(CA19-9)值及第一次介入治疗变化情况、介入治疗前KPS评分、介入治疗前是否有疼痛感、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分级、既往手术史、介入治疗次数为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可能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分级、KPS评分基础值、既往手术史为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行介入治疗后,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与其肝功能、KPS评分及既往手术史有关,值得关注.

    作者:王林;曹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高龄胃癌80例的外科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 分析外科治疗在高龄胃癌中的应用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80例行手术治疗的高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定义为高龄组,于同期选择80例50岁以下的胃癌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定义为成年组,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伴随疾病、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记录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措施,评析其重要性.结果 高龄组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共有2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达26.25%,并发症的种类较多,甚至1例患者中可发现5种不同并发症,而成年组仅发生4例并发症,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63.75%,与成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3.75%,成年组无死亡.高龄组伴随疾病多,而成年组则较少.结论 手术治疗高龄胃癌患者的危险性较高,应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正确手术术式,控制好手术操作,加强术中及术后的监测和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冯永江;李小军;丁亚平;王同山;单保安;胡顺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预见性护理与出院强化健康教育价值研究

    目的 观察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预见性护理与出院强化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2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与出院强化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其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止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47%,低于对照组的21.05%(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9.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P<0.05).结论 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与出院强化健康教育,效果较好,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止血时间、减少其医疗费用、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作者:常巧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优质护理在老年糖尿病低张力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治疗态度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优质护理在老年糖尿病低张力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治疗态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铁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老年糖尿病低张力性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以优质护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干预前后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能感.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1周、2周及4周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能感也均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 优质护理在老年糖尿病低张力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对患者的治疗态度也发挥着积极的改善作用.

    作者:常秀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情况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医院收治的79例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远期随访,记录患者远期生存情况;以患者年龄、TMN分期、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术后辅助放化疗、术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等作为观察指标,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至末次随访,79例胃癌患者死亡45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7.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为别94.3%、53.7%、25.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MN分期、浸润深度、术后辅助放化疗、术后CEA水平均与患者预后有关(P均<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MN分期、浸润深度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率较低,TMN分期、浸润深度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会东;王鹏;阚永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危险性评估的针对性护理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究基于危险性评估的针对性护理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GBS危险性评分评估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15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不同危险程度的分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同时与以往实施常规护理的150例患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死亡率、患者满意度以及两组护理前后尿素氮、血红蛋白的GBS评分.结果 ①在中危组、高危组中,常规护理组的再出血率显著高于针对性护理组(P<0.05);在低危组中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②两组低危组均无患者死亡,高危组中常规护理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针对性护理组(P<0.05).③两组患者护理前尿素氮、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尿素氮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血红蛋白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针对护理组护理后尿素氮水平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④针对性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基于危险性评估的针对性护理方法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过程中,再出血率低、死亡率低而且患者满意度高,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申月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hMSH2和hMSH6蛋白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hMSH2与hMSH6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00例广东地区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hMSH2与hMSH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MSH2、h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6.0%和11.0%,两者共同表达缺失率为9.0%;hMSH2蛋白缺失患者与阳性表达患者相比,在年龄、肿瘤部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hMSH6蛋白缺失患者与阳性表达患者在性别、肿瘤部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0.05);hMSH2蛋白和hMSH6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r=0.447,P< 0.05).结论 hMSH2与hMSH6蛋白在广东地区散发性大肠癌中有一定比例的缺失,且与肿瘤发生部位、性别、年龄存在相关性,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可能参与了肿瘤发生的启动阶段.

    作者:王静;钟子劭;林益群;邝宇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行替吉奥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一线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行替吉奥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一线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以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入我院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给予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B组给予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与B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47.5%、42.5%,临床受益率分别为82.5%、80.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受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大多出现在化疗第3周期后,以Ⅰ级、Ⅱ级为常见,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等,A组患者手足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的疗效基本相同,且引发手足综合征的风险更低,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郭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手法辅助在防止肝癌患者PICC置管颈静脉异位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析手法辅助在防止肝癌患者PICC置管颈静脉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PICC颈静脉置管肝癌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进行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进行常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成功置管50例(100.0%)、对照组成功置管38例(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2例(4.0%),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15例(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血栓、疼痛、液体渗漏等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肝癌患者PICC颈静脉置管进行手法辅助法可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海燕;汪迎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前后内镜特征分析

    目的 观察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前后内镜特点,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 确诊患者21例,于治疗前、治疗后4~6周分别内镜检查,现行回顾性分析胃肠黏膜病变特点.结果 治疗前胃肠黏膜均有轻重不一的黏膜充血、出血点等,严重者为糜烂、溃疡.病变检出率:上消化道高为十二指肠;下消化道高为末端回肠.治疗4~6周后复查,18例胃肠黏膜恢复正常,3例胃肠黏膜病变明显减轻.结论 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胃肠黏膜病变,药物首选糖皮质激素,有效治疗后86%病例胃肠黏膜完全愈合.结合该病的临床内镜特点,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张慧;陈顺俊;饶向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优质护理在胃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胃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收治的100例胃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中的50例患者基础护理的同时,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仅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同时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止血后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 (P< 0,05).观察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胃出血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仅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改善作用,同时也能将止血后再出血发生率降低,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护患关系的建立,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曹明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临床路径实施于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探讨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确定其推广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8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90例)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观察组(9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和医务人员对治疗方法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临床路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其住院时间,还能提高患者以及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张勤俭;刘丽红;成洪伟;段丽芳;姜树勤;吴彩花;赵斗贵;杨新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食管支架置入术后晚期食管癌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目的 分析食管支架置入术后晚期食管癌并发症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控制其发生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间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食管支架置入术的62例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并发症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描述性以及分析性研究.结果 晚期食管癌患者支架置入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疼痛及异物感、胃液反流、支架移位、食管再狭窄、出血等.结论 针对食管癌患者支架置入后可能发生的各项并发症,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手术前后的保健,积极采取各项措施进行防范,及时发现和处理已出现的并发症,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

    作者:陶进勇;赵运志;袁岸龙;鲁斌;寇继光;王燕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餐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度改变与喂养不耐受的关系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餐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变与喂养不耐受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6例PDA早产儿从开始喂养至足量喂养时的餐前、餐后(30 ~ 60min) TAMV、PSV、EDV的变化,同时检查每例患儿PDA:LPA的比值,并分类.结果 7例为L-PDA,8例为M-PDA,11例为S-PDA,其中L-PDA组达到足量喂养的时间,每日呕吐的次数,胃潴留占每日喂养量的比率及明显腹胀的患儿比率与其他两组比较显著增加,餐后肠系膜上动脉TAMV、PSV、EDV的增幅少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定程度的动脉导管未闭(大PDA)对患儿餐后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灌注影响较大而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增加.

    作者:冯帼;刘素丽;崔伟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表达水平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变范围、病变程度间的关系,初步探讨UC的发病机制.方法 34例UC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29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两组结肠黏膜组织中TSLP mRNA表达水平,比较血清CRP及血沉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结肠黏膜TSLPmRNA表达水平及CRP、血沉存在显著差异(P< 0.01);UC患者中结肠黏膜TSLPmRNA表达水平、CRP以及血沉在不同病变程度及不同病变部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UC患者TSLPmRNA表达水平与CRP、血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o.o1),TSLPmRNA表达水平与病变程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与正常人比较,UC患者结肠黏膜中TSL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肠黏膜TSLP表达水平与UC病变程度和范围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刘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