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回顾性生存分析

王林;曹丰

关键词:胰腺癌, 介入治疗, 生存分析, 回顾分析
摘要:目的 对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回顾性生存分析,明确其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97例行介入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一般信息、肿瘤病理参数、肝功能分级、介入治疗方案、用药方案、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等指标,行Kaplan-Meier分析,并建立Cox回归模型,明确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介入治疗后平均生存期9.1个月,总5年累计生存率11.3%;单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前糖类抗原(CA19-9)值及第一次介入治疗变化情况、介入治疗前KPS评分、介入治疗前是否有疼痛感、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分级、既往手术史、介入治疗次数为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可能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分级、KPS评分基础值、既往手术史为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行介入治疗后,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与其肝功能、KPS评分及既往手术史有关,值得关注.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消化性溃疡大出血内镜成功止血后高危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消化性溃疡大出血内镜成功止血后高危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大出血内镜成功止血高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研究组(针对性护理)各30例,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3.3%、再出血发生率6.7%,同期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0%、再出血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化性溃疡大出血内镜成功止血后高危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显著提高其临床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消除负性心理并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值得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王萍霞;王运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替普瑞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G Ⅰ、PGⅡ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替普瑞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GⅠ、PGⅡ及炎症反应的影响的影响.方法 将7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多潘立酮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的患者加用泮托拉唑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缓释片.观察组采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普瑞酮.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38%,高于对照组的56.76% (P< 0.05).两组治疗后PGⅠ及PGR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后PG Ⅰ及PG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GS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后G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IL-8、IL-11和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后IL-8、IL-11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黏膜萎缩的症状,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阴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中药鲜药石斛凝胶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胃阴不足型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S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鲜石斛凝胶+三联抗H.pylori药治疗,对照组予铋剂+三联抗H.pylori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胃镜病理检查及H.pylori变化情况,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综合有效率分别为90.0%和92.5%,组间临床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症侯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胃脘疼痛、嘈杂吞酸、口干口苦、舌红少津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均有改善胃黏膜慢性炎症作用,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药物均有抗H.pylori作用,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 鲜石斛凝胶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ylori感染胃阴不足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肯定,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刘丽君;冯伟勋;张毅之;甘国兴;余泽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共9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形状、密度、平扫密度以及三期增强扫描密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此外,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患者主要以胰腺肿胀为影像学表现,CT结果大多为弥漫性强化减低,胰管改变以不规则狭窄为主,易累及肾脏;胰腺癌组患者主要CT表现为弥漫性密度减低,胰管改变以截断为主;胰腺内分泌肿瘤更易出现胰周包膜样边缘、血管受侵犯以及假囊肿形成.上述特征性表现与其他疾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作为相关疾病定位及定性诊断的重要方法.

    作者:张阿萌;康眼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双管双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管双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进行急救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新型快速补血方式双管双输补充血容量,而对照组进行常规性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效果、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输血效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输血无效的患者均因抢救不成功导致死亡.结论 快速地扩充血容量、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的决定性因素,而双管双输操作简单方便,能快速扩充血容量,有效改善外周血液循环,从而提高患者的输血和抢救成功率,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秦昌友;严芳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手法辅助在防止肝癌患者PICC置管颈静脉异位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析手法辅助在防止肝癌患者PICC置管颈静脉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PICC颈静脉置管肝癌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进行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进行常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成功置管50例(100.0%)、对照组成功置管38例(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2例(4.0%),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15例(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血栓、疼痛、液体渗漏等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肝癌患者PICC颈静脉置管进行手法辅助法可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海燕;汪迎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回顾性生存分析

    目的 对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回顾性生存分析,明确其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97例行介入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一般信息、肿瘤病理参数、肝功能分级、介入治疗方案、用药方案、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等指标,行Kaplan-Meier分析,并建立Cox回归模型,明确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介入治疗后平均生存期9.1个月,总5年累计生存率11.3%;单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前糖类抗原(CA19-9)值及第一次介入治疗变化情况、介入治疗前KPS评分、介入治疗前是否有疼痛感、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分级、既往手术史、介入治疗次数为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可能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分级、KPS评分基础值、既往手术史为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行介入治疗后,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与其肝功能、KPS评分及既往手术史有关,值得关注.

    作者:王林;曹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冠心病服用肠溶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以及给予护理于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月2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因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38例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4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再次出血情况.结果 实验组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再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使患者上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发生情况减少,有利于预后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护患关系,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王彦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胃炎患儿应用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治疗效果的对比观察

    目的 探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阴性慢性胃炎患儿应用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200例H.pylori阴性慢性胃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应用给予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比较两组的胃镜下改变、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8.0%(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P<0.05).结论 对H.pylori阴性慢性胃炎患儿应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比单纯用药更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能减少患儿的治疗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昀;刘志刚;罗威耀;彭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动力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动力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以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将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118例作为试验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分别利用13C-辛酸呼气试验进行胃动力检查,利用13C-尿素呼气试验进行H.pylori检查,对比研究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动力及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比,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排空明显延迟(P< 0.05);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H.pylori的阳性率为33.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ylori的阳性率为55.8%,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存在胃动力障碍,反流的胆汁可能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作者:侯叶廷;苏秉忠;闫文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表达水平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变范围、病变程度间的关系,初步探讨UC的发病机制.方法 34例UC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29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两组结肠黏膜组织中TSLP mRNA表达水平,比较血清CRP及血沉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结肠黏膜TSLPmRNA表达水平及CRP、血沉存在显著差异(P< 0.01);UC患者中结肠黏膜TSLPmRNA表达水平、CRP以及血沉在不同病变程度及不同病变部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UC患者TSLPmRNA表达水平与CRP、血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o.o1),TSLPmRNA表达水平与病变程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与正常人比较,UC患者结肠黏膜中TSL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肠黏膜TSLP表达水平与UC病变程度和范围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刘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零缺陷护理模式在急性胃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对急性胃出血患者行零缺陷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分析其护理满意度,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69例急性胃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4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85例)行零缺陷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09%(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6%(P<0.05).结论 零缺陷护理应用于急性胃出血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孙继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情况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医院收治的79例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远期随访,记录患者远期生存情况;以患者年龄、TMN分期、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术后辅助放化疗、术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等作为观察指标,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至末次随访,79例胃癌患者死亡45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7.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为别94.3%、53.7%、25.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MN分期、浸润深度、术后辅助放化疗、术后CEA水平均与患者预后有关(P均<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MN分期、浸润深度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率较低,TMN分期、浸润深度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会东;王鹏;阚永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胆总管取石术后并发胰腺炎患病率及不同药物预防效果的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胆总管取石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几率及不同药物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择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吲哚美辛组、生长抑素组、对照组,各50例.吲哚美辛组直肠内给予吲哚美辛栓100mg,生长抑素组给予生长抑素3 mg+ 9%氯化钠注射液50 mL持续泵入,4~6 mL/h,持续12 ~ 24 h,对照组直肠内给予安慰剂,三组均于术后立即给药.记录术后4h、24h 、48h血清淀粉酶、C反应蛋白(CRP),发放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记录术后48 h高淀粉酶、PEF发生率,对比住院时间.结果 吲哚美辛组、生长抑素组术后4h、24 h、48 h血清淀粉酶、CRP、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吲哚美辛组、生长抑素组PEP、高血清淀粉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吲哚美辛组、生长抑素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但吲哚美辛组、生长抑素组上述指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吲哚美辛组、生长抑素均可用于预防ERCP术后PEP、高血清淀粉酶,效果大致相同.

    作者:张学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造影剂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疗效

    目的 探讨造影剂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185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数据,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泛影葡胺造影治疗)93例,对照组92例.治疗组口服或经鼻注入75%的泛影葡胺注射剂800 mL,并注射生理盐水60 ~ 100 mL辅助治疗.对照组采取一般保守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缓解时间、治疗时间及非手术治疗成功率、非手术成功治疗的疗效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达到61.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43% (P< 0.0.5).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胃肠减压量为(343.13±213.32)mL/d,少于对照组的(601.65±510.14)mL/d,胃管用时(22.23±17.65)h、首次肛门排便时间(13.00±8.69)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缓解时间为(1.73±1.08)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1±2.51)d(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电话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为7.53%,低于对照组的13.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注射泛影葡胺造影剂能有效提升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加速非手术治疗的缓解时间,改善排便等治疗疗效,降低患者手术治疗前的无效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提升治疗效果.

    作者:王保龙;朱瑞娟;孟祥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频治疗仪结合排便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频治疗仪结合排便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脑卒中恢复期便秘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除了接受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外,对照组另口服麻仁软胶囊,治疗组则用中频治疗仪结合排便训练治疗.经过1周的治疗后,观察起效时间、临床疗效等.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起效较对照组快(P< 0.001),疗效较对照组好(P< 0.001),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中频治疗仪结合排便训练治疗,不仅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减少了便秘对脑卒中患者带来的痛苦及危害,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邹丽萍;陈荷;刘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大剂量洛赛克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大剂量洛赛克(注射用奥美拉唑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其中43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43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大剂量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05% 、97.67%,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以及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95%、11.63%,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生长抑素联合大剂量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具有止血快、疗效好、不良反应低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蒋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高龄老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MAE)是临床不常见急症之一,但高龄老人MAE的发病率明显升高,MAE起病急骤、隐匿,容易导致早期误诊和漏诊.且高龄老人全身脏器储备功能低下,一旦发生MAE后病情可迅速恶化、病死率极高.本文就我科收治的1例确诊为MAE的高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高龄老人MAE的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晗;吴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患者的影响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160例行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术后24h开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持续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7d的营养指标变化,包括BMI(身体质量指数)、ALB(血清白蛋白)、PA(血清前白蛋白)及TF(血清转铁蛋白);免疫功能:CD3+、CD4+、CD8+和CD4+/CD8+;肠道功能指标(肛门排气时间、发热时间和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手术后7d的BMI和ALB、PA、TF营养指标与手术即刻比较均显著上升(P<0.05).手术后7d两组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 CD3+、CD4+及CD4+/CD8+均较手术即刻显著上升,CD8+T淋巴细胞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营养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作者:李士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2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动力变化

    目的 比较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接受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前后症状变化和食管动力改变,评价POEM治疗AC的有效性.方法 对行POEM治疗的25例AC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使用固态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系统(HRM)检测吞咽液体食团时下食管括约肌(LES)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25例患者POEM术治疗前后Eckardt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1);手术前后食管下括约肌长度无明显变化;术前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为(27.75±2.44) mmHg,较术后(10.05±1.06) mmHg显著降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液体吞咽4s后的完整松弛压(IRP)在术前术后分别是(21.81±2.57)mmHg和(7.42±0.98)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POEM能有效改善AC患者的LES松弛障碍,但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李永丽;陈艳敏;张昱;郭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