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俭
目的 研究大剂量洛赛克(注射用奥美拉唑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其中43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43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大剂量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05% 、97.67%,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以及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95%、11.63%,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生长抑素联合大剂量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具有止血快、疗效好、不良反应低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蒋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重化护理在经腹腔动脉介入治疗中晚期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行腹腔动脉介入治疗的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55例加用多重化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缺陷发生率、焦虑和抑郁自量表(SAS、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①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护理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6%(P< 0.05).⑤两组治疗前后心脏及肝肾功能均正常,均顺利完成治疗出院.结论 对腹腔动脉介入治疗的中晚期胃癌患者应用多重化护理,能大限度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并能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吕晓赏;吴望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外科治疗在高龄胃癌中的应用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80例行手术治疗的高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定义为高龄组,于同期选择80例50岁以下的胃癌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定义为成年组,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伴随疾病、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记录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措施,评析其重要性.结果 高龄组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共有2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达26.25%,并发症的种类较多,甚至1例患者中可发现5种不同并发症,而成年组仅发生4例并发症,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63.75%,与成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3.75%,成年组无死亡.高龄组伴随疾病多,而成年组则较少.结论 手术治疗高龄胃癌患者的危险性较高,应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正确手术术式,控制好手术操作,加强术中及术后的监测和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冯永江;李小军;丁亚平;王同山;单保安;胡顺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和单纯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细胞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较对照组患者的74.42%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BIL、ALT、AST、BUN、Scr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IL-8、IL-10、hs-CRP、TNF-α、IL-1β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且细胞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玮;张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餐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变与喂养不耐受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6例PDA早产儿从开始喂养至足量喂养时的餐前、餐后(30 ~ 60min) TAMV、PSV、EDV的变化,同时检查每例患儿PDA:LPA的比值,并分类.结果 7例为L-PDA,8例为M-PDA,11例为S-PDA,其中L-PDA组达到足量喂养的时间,每日呕吐的次数,胃潴留占每日喂养量的比率及明显腹胀的患儿比率与其他两组比较显著增加,餐后肠系膜上动脉TAMV、PSV、EDV的增幅少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定程度的动脉导管未闭(大PDA)对患儿餐后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灌注影响较大而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增加.
作者:冯帼;刘素丽;崔伟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不同剂量锌剂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短期排毒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在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收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2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婴幼儿均选择服用锌剂联合更昔洛韦,对照组的婴幼儿选择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随访1年,对该研究的婴幼儿进行跟踪的调查,对于婴幼儿的临床疗效、止泻时间、退烧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大便频次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14%,明显高于对照组73.61% (P< 0.05);对照组的平均止泻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退烧时间、大便频次、脱水纠正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锌制剂和更昔洛韦钠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有效的缩短病程、脱水纠正时间、发热时间等,效果明显且无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张玥;尚清;朱晓冉;成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阴性慢性胃炎患儿应用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200例H.pylori阴性慢性胃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应用给予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比较两组的胃镜下改变、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8.0%(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P<0.05).结论 对H.pylori阴性慢性胃炎患儿应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比单纯用药更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能减少患儿的治疗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昀;刘志刚;罗威耀;彭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动力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以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将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118例作为试验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分别利用13C-辛酸呼气试验进行胃动力检查,利用13C-尿素呼气试验进行H.pylori检查,对比研究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动力及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比,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排空明显延迟(P< 0.05);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H.pylori的阳性率为33.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ylori的阳性率为55.8%,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存在胃动力障碍,反流的胆汁可能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作者:侯叶廷;苏秉忠;闫文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护理满意度,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内科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9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51例)行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出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 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出血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深入推广学习.
作者:高荣峦;陈梅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双管双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进行急救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新型快速补血方式双管双输补充血容量,而对照组进行常规性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效果、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输血效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输血无效的患者均因抢救不成功导致死亡.结论 快速地扩充血容量、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的决定性因素,而双管双输操作简单方便,能快速扩充血容量,有效改善外周血液循环,从而提高患者的输血和抢救成功率,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秦昌友;严芳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胆总管取石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几率及不同药物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择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吲哚美辛组、生长抑素组、对照组,各50例.吲哚美辛组直肠内给予吲哚美辛栓100mg,生长抑素组给予生长抑素3 mg+ 9%氯化钠注射液50 mL持续泵入,4~6 mL/h,持续12 ~ 24 h,对照组直肠内给予安慰剂,三组均于术后立即给药.记录术后4h、24h 、48h血清淀粉酶、C反应蛋白(CRP),发放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记录术后48 h高淀粉酶、PEF发生率,对比住院时间.结果 吲哚美辛组、生长抑素组术后4h、24 h、48 h血清淀粉酶、CRP、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吲哚美辛组、生长抑素组PEP、高血清淀粉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吲哚美辛组、生长抑素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但吲哚美辛组、生长抑素组上述指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吲哚美辛组、生长抑素均可用于预防ERCP术后PEP、高血清淀粉酶,效果大致相同.
作者:张学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变范围、病变程度间的关系,初步探讨UC的发病机制.方法 34例UC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29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两组结肠黏膜组织中TSLP mRNA表达水平,比较血清CRP及血沉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结肠黏膜TSLPmRNA表达水平及CRP、血沉存在显著差异(P< 0.01);UC患者中结肠黏膜TSLPmRNA表达水平、CRP以及血沉在不同病变程度及不同病变部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UC患者TSLPmRNA表达水平与CRP、血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o.o1),TSLPmRNA表达水平与病变程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与正常人比较,UC患者结肠黏膜中TSL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肠黏膜TSLP表达水平与UC病变程度和范围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刘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肠镜检查中应用入性化护理对预防晕厥的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我院接诊的实施肠镜检查的患者2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而研究组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检查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满意率,并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检查期间疼痛不适、恶心、呃逆、反射痉挛及晕厥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率为98.00%,对照组则为84.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干预应用在肠镜检查中可有效预防晕厥发生,同时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率.
作者:李袁林;周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优质护理在老年糖尿病低张力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治疗态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铁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老年糖尿病低张力性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以优质护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干预前后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能感.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1周、2周及4周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能感也均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 优质护理在老年糖尿病低张力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对患者的治疗态度也发挥着积极的改善作用.
作者:常秀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以及给予护理于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月2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因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38例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4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再次出血情况.结果 实验组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再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可使患者上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发生情况减少,有利于预后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护患关系,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王彦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的效果及其预防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都进行ERCP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生存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为(4.13±1.52)d,比对照组的时间短;其术后生存质量评分的分值为(94.58±6.78)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3%,明显高于实验组12.5% (P< 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9.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11%(P< 0.05).结论 对进行了ERCP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其术后生存质量、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能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作者:陈秀娥;王华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造影剂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185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数据,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泛影葡胺造影治疗)93例,对照组92例.治疗组口服或经鼻注入75%的泛影葡胺注射剂800 mL,并注射生理盐水60 ~ 100 mL辅助治疗.对照组采取一般保守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缓解时间、治疗时间及非手术治疗成功率、非手术成功治疗的疗效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达到61.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43% (P< 0.0.5).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胃肠减压量为(343.13±213.32)mL/d,少于对照组的(601.65±510.14)mL/d,胃管用时(22.23±17.65)h、首次肛门排便时间(13.00±8.69)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缓解时间为(1.73±1.08)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1±2.51)d(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电话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为7.53%,低于对照组的13.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注射泛影葡胺造影剂能有效提升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加速非手术治疗的缓解时间,改善排便等治疗疗效,降低患者手术治疗前的无效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提升治疗效果.
作者:王保龙;朱瑞娟;孟祥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总RNA电转染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DC-MiaPaCa-2融合细胞体外激发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能力的差异.方法 自6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培养DC.使用电穿孔法将MiaPaCa-2细胞总RNA转染DC,使用细胞融合方法将胰腺癌MiaPaCa-2细胞抗原负载DC,以未负载抗原的DC为对照.使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E-MUC/FITC-CD86抗体双标细胞评估融合效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转染各组DC存活率;混合细胞培养法评价各组DC体外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各组DC体外激发抗原特异性CTL因子释放量.结果 采用PEG-DMSO诱导的DC与MiaPaCa-2的融合细胞同时表达DC表型和MUC1分子,CD86与MUC1双阳性表达率为(42.3±7.30)%;融合细胞组DC存活率呈时间依赖性下降,转染后96h的存活率降低至62.81%,而MiaPaCa-2总RNA转染组DC细胞存活率稳定在85%左右,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aPaCa-2总RNA 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指数(DC∶T=1∶10)为8432±611.25,显著高于DC-MiaPaCa-2融合细胞(DC∶T=1∶10)5672±107.51 (P< 0.05);且MiaPaCa-2总RNA转染DC激发特异性CTL分泌IL-12p70、IL-10和IFN-γ细胞水平亦显著异于DC-MiaPaCa-2融合细胞(P<0.05).结论 胰腺癌细胞总RNA转染DC较胰腺癌-树突融合细胞有更强的体外抗原特异性CTL激发能力.
作者:陈江;李宏宇;王迪;许文达;郭晓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前后内镜特点,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 确诊患者21例,于治疗前、治疗后4~6周分别内镜检查,现行回顾性分析胃肠黏膜病变特点.结果 治疗前胃肠黏膜均有轻重不一的黏膜充血、出血点等,严重者为糜烂、溃疡.病变检出率:上消化道高为十二指肠;下消化道高为末端回肠.治疗4~6周后复查,18例胃肠黏膜恢复正常,3例胃肠黏膜病变明显减轻.结论 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胃肠黏膜病变,药物首选糖皮质激素,有效治疗后86%病例胃肠黏膜完全愈合.结合该病的临床内镜特点,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张慧;陈顺俊;饶向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口服红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儿科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红霉素口服,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 (39/42),高于对照组的76.19%(3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半量、3/4量及全量EN时间、PN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的胎粪排净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增加体质量以及进奶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L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红霉素口服辅助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能够提高临床疗效,缩短EN及PN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卢良军;贾华芬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