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的效果及其预防价值

陈秀娥;王华军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 ERCP, 预见性护理, 预防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的效果及其预防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都进行ERCP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生存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为(4.13±1.52)d,比对照组的时间短;其术后生存质量评分的分值为(94.58±6.78)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3%,明显高于实验组12.5% (P< 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9.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11%(P< 0.05).结论 对进行了ERCP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其术后生存质量、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能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胃炎患儿应用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治疗效果的对比观察

    目的 探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阴性慢性胃炎患儿应用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200例H.pylori阴性慢性胃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应用给予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比较两组的胃镜下改变、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8.0%(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P<0.05).结论 对H.pylori阴性慢性胃炎患儿应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比单纯用药更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能减少患儿的治疗时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昀;刘志刚;罗威耀;彭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多重化护理在经腹腔动脉介入治疗晚期胃癌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多重化护理在经腹腔动脉介入治疗中晚期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行腹腔动脉介入治疗的中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55例加用多重化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缺陷发生率、焦虑和抑郁自量表(SAS、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①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护理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6%(P< 0.05).⑤两组治疗前后心脏及肝肾功能均正常,均顺利完成治疗出院.结论 对腹腔动脉介入治疗的中晚期胃癌患者应用多重化护理,能大限度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并能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吕晓赏;吴望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造影剂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疗效

    目的 探讨造影剂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185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数据,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泛影葡胺造影治疗)93例,对照组92例.治疗组口服或经鼻注入75%的泛影葡胺注射剂800 mL,并注射生理盐水60 ~ 100 mL辅助治疗.对照组采取一般保守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缓解时间、治疗时间及非手术治疗成功率、非手术成功治疗的疗效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达到61.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43% (P< 0.0.5).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胃肠减压量为(343.13±213.32)mL/d,少于对照组的(601.65±510.14)mL/d,胃管用时(22.23±17.65)h、首次肛门排便时间(13.00±8.69)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缓解时间为(1.73±1.08)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1±2.51)d(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电话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为7.53%,低于对照组的13.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注射泛影葡胺造影剂能有效提升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加速非手术治疗的缓解时间,改善排便等治疗疗效,降低患者手术治疗前的无效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提升治疗效果.

    作者:王保龙;朱瑞娟;孟祥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前后内镜特征分析

    目的 观察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前后内镜特点,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 确诊患者21例,于治疗前、治疗后4~6周分别内镜检查,现行回顾性分析胃肠黏膜病变特点.结果 治疗前胃肠黏膜均有轻重不一的黏膜充血、出血点等,严重者为糜烂、溃疡.病变检出率:上消化道高为十二指肠;下消化道高为末端回肠.治疗4~6周后复查,18例胃肠黏膜恢复正常,3例胃肠黏膜病变明显减轻.结论 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胃肠黏膜病变,药物首选糖皮质激素,有效治疗后86%病例胃肠黏膜完全愈合.结合该病的临床内镜特点,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张慧;陈顺俊;饶向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双管双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管双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进行急救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新型快速补血方式双管双输补充血容量,而对照组进行常规性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效果、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输血效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输血无效的患者均因抢救不成功导致死亡.结论 快速地扩充血容量、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的决定性因素,而双管双输操作简单方便,能快速扩充血容量,有效改善外周血液循环,从而提高患者的输血和抢救成功率,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秦昌友;严芳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表达水平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变范围、病变程度间的关系,初步探讨UC的发病机制.方法 34例UC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29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两组结肠黏膜组织中TSLP mRNA表达水平,比较血清CRP及血沉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结肠黏膜TSLPmRNA表达水平及CRP、血沉存在显著差异(P< 0.01);UC患者中结肠黏膜TSLPmRNA表达水平、CRP以及血沉在不同病变程度及不同病变部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UC患者TSLPmRNA表达水平与CRP、血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o.o1),TSLPmRNA表达水平与病变程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与正常人比较,UC患者结肠黏膜中TSL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肠黏膜TSLP表达水平与UC病变程度和范围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刘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高龄老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MAE)是临床不常见急症之一,但高龄老人MAE的发病率明显升高,MAE起病急骤、隐匿,容易导致早期误诊和漏诊.且高龄老人全身脏器储备功能低下,一旦发生MAE后病情可迅速恶化、病死率极高.本文就我科收治的1例确诊为MAE的高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高龄老人MAE的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晗;吴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微生物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微生物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疗效.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9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微生物制剂,比较两组患儿的喂养情况,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患儿头围、身长、体重增长情况、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率(13.33%)低于对照组患儿(35.56%),且观察组患儿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 0.05);观察组患儿呕吐、腹胀、胃潴留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头围、身长和体重增长情况好于对照组,且其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微生物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疗效显著,能够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促进早产儿的早期恢复和生长发育,缩短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樊婷;魏小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及谷氨酰胺治疗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治疗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的疗效,进一步为临床治疗肝硬化患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就诊的75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7例使用保肝和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38例在此基础上服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7d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乳酸水平、D-氨基酸氧化酶(DAO)、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尿L/M值.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尿L/M值明显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低,隐窝深度、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则明显较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氨基酸氧化酶、肿瘤坏死因子-α、D-乳酸水平虽然都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仍然明显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使用谷氨酰胺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有显著疗效,具有推广及临床应用的价值.

    作者:施寒艳;徐晓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共9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形状、密度、平扫密度以及三期增强扫描密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此外,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患者主要以胰腺肿胀为影像学表现,CT结果大多为弥漫性强化减低,胰管改变以不规则狭窄为主,易累及肾脏;胰腺癌组患者主要CT表现为弥漫性密度减低,胰管改变以截断为主;胰腺内分泌肿瘤更易出现胰周包膜样边缘、血管受侵犯以及假囊肿形成.上述特征性表现与其他疾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作为相关疾病定位及定性诊断的重要方法.

    作者:张阿萌;康眼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食管支架置入术后晚期食管癌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目的 分析食管支架置入术后晚期食管癌并发症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控制其发生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间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食管支架置入术的62例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并发症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描述性以及分析性研究.结果 晚期食管癌患者支架置入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疼痛及异物感、胃液反流、支架移位、食管再狭窄、出血等.结论 针对食管癌患者支架置入后可能发生的各项并发症,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手术前后的保健,积极采取各项措施进行防范,及时发现和处理已出现的并发症,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

    作者:陶进勇;赵运志;袁岸龙;鲁斌;寇继光;王燕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的效果及其预防价值

    目的 探讨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的效果及其预防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都进行ERCP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生存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为(4.13±1.52)d,比对照组的时间短;其术后生存质量评分的分值为(94.58±6.78)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3%,明显高于实验组12.5% (P< 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9.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11%(P< 0.05).结论 对进行了ERCP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其术后生存质量、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能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作者:陈秀娥;王华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糖尿病性牙周病患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糖尿病性牙周病(DPD)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特征,开展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pylori感染、空腹血糖、牙周带深度、临床附着水平,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校正性别、年龄、饮酒史等因素后,H.pylori感染使DPD患病风险提高到2.97倍(OR=2.97、95% CI=1.52 ~ 3.15).结论 H.pylori感染显著增加DPD患病风险;临床可通过治疗H.pylori感染,探索DPD的根治方法.

    作者:郭艳杰;王文玲;王志滨;申秀梅;李梅霞;李咏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情况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医院收治的79例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远期随访,记录患者远期生存情况;以患者年龄、TMN分期、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术后辅助放化疗、术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等作为观察指标,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至末次随访,79例胃癌患者死亡45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7.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为别94.3%、53.7%、25.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MN分期、浸润深度、术后辅助放化疗、术后CEA水平均与患者预后有关(P均<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MN分期、浸润深度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率较低,TMN分期、浸润深度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会东;王鹏;阚永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hMSH2和hMSH6蛋白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hMSH2与hMSH6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00例广东地区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hMSH2与hMSH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MSH2、h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6.0%和11.0%,两者共同表达缺失率为9.0%;hMSH2蛋白缺失患者与阳性表达患者相比,在年龄、肿瘤部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hMSH6蛋白缺失患者与阳性表达患者在性别、肿瘤部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0.05);hMSH2蛋白和hMSH6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r=0.447,P< 0.05).结论 hMSH2与hMSH6蛋白在广东地区散发性大肠癌中有一定比例的缺失,且与肿瘤发生部位、性别、年龄存在相关性,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可能参与了肿瘤发生的启动阶段.

    作者:王静;钟子劭;林益群;邝宇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患者的影响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160例行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术后24h开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持续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7d的营养指标变化,包括BMI(身体质量指数)、ALB(血清白蛋白)、PA(血清前白蛋白)及TF(血清转铁蛋白);免疫功能:CD3+、CD4+、CD8+和CD4+/CD8+;肠道功能指标(肛门排气时间、发热时间和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手术后7d的BMI和ALB、PA、TF营养指标与手术即刻比较均显著上升(P<0.05).手术后7d两组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 CD3+、CD4+及CD4+/CD8+均较手术即刻显著上升,CD8+T淋巴细胞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营养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作者:李士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回顾性生存分析

    目的 对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回顾性生存分析,明确其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97例行介入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一般信息、肿瘤病理参数、肝功能分级、介入治疗方案、用药方案、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等指标,行Kaplan-Meier分析,并建立Cox回归模型,明确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介入治疗后平均生存期9.1个月,总5年累计生存率11.3%;单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前糖类抗原(CA19-9)值及第一次介入治疗变化情况、介入治疗前KPS评分、介入治疗前是否有疼痛感、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分级、既往手术史、介入治疗次数为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可能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前肝功能分级、KPS评分基础值、既往手术史为介入治疗后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行介入治疗后,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与其肝功能、KPS评分及既往手术史有关,值得关注.

    作者:王林;曹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高龄胃癌80例的外科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 分析外科治疗在高龄胃癌中的应用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80例行手术治疗的高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定义为高龄组,于同期选择80例50岁以下的胃癌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定义为成年组,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伴随疾病、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记录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措施,评析其重要性.结果 高龄组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共有2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达26.25%,并发症的种类较多,甚至1例患者中可发现5种不同并发症,而成年组仅发生4例并发症,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63.75%,与成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3.75%,成年组无死亡.高龄组伴随疾病多,而成年组则较少.结论 手术治疗高龄胃癌患者的危险性较高,应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正确手术术式,控制好手术操作,加强术中及术后的监测和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冯永江;李小军;丁亚平;王同山;单保安;胡顺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口服红霉素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口服红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儿科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红霉素口服,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 (39/42),高于对照组的76.19%(3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半量、3/4量及全量EN时间、PN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的胎粪排净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增加体质量以及进奶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L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红霉素口服辅助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能够提高临床疗效,缩短EN及PN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卢良军;贾华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危险性评估的针对性护理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究基于危险性评估的针对性护理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GBS危险性评分评估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15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不同危险程度的分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同时与以往实施常规护理的150例患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死亡率、患者满意度以及两组护理前后尿素氮、血红蛋白的GBS评分.结果 ①在中危组、高危组中,常规护理组的再出血率显著高于针对性护理组(P<0.05);在低危组中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②两组低危组均无患者死亡,高危组中常规护理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针对性护理组(P<0.05).③两组患者护理前尿素氮、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尿素氮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血红蛋白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针对护理组护理后尿素氮水平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④针对性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基于危险性评估的针对性护理方法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过程中,再出血率低、死亡率低而且患者满意度高,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申月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