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牙周干预对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治疗增效作用

李晓妮;王路明;郭斌;贺燕

关键词:牙周, 慢性牙周炎, H.pylori阳性
摘要:目的 研究牙周干预对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的治疗增效作用.方法 随机将我们医院130例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ylori阳性患者分为观察组(n=65)和对照组(n=65),两组均采取埃索美拉唑镁+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的传统三联方案干预,观察组另外进行牙周基础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牙龈检查结果差异,包括附着丧失(AL)、龈沟出血(SBI)、探诊深度(PD),并随访12月,两组均于组内根据牙龈炎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观察治疗后1月、6月、12月时两组不同程度胃内H.pylori阳性率,将Hpylori阳性作为因变量,牙龈炎严重程度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另对两组胃内H.pylori阳性总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AL、SBI、PD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下降(P<0.05),并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1、6月总体H.pylori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月H.pylori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牙龈炎分级程度上升,两组组内H.pylori阳性率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设定H.pylori阳性为因变量,牙龈炎分级为自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系数β为4.123,OR值为2.734,表示牙龈指数分级与H.pylori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即分级越高,则H.pylori阳性率越高.结论 牙周干预后可改善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ylori阳性患者口腔内环境,牙周干预配合三联疗法与单一三联治疗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ylori阳性、早期H.pylori阳性率基本相当,表示牙周干预短期内并无显著增效作用,但12月时牙周干预者胃内H.pylori阳性显著下降,表示牙周干预可能使胃H.pylori感染者远期获益.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双管双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管双输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进行急救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新型快速补血方式双管双输补充血容量,而对照组进行常规性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效果、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输血效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输血无效的患者均因抢救不成功导致死亡.结论 快速地扩充血容量、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的决定性因素,而双管双输操作简单方便,能快速扩充血容量,有效改善外周血液循环,从而提高患者的输血和抢救成功率,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秦昌友;严芳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肺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胃潴留的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采用护理措施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辽宁省肿瘤医院医治的90例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发生状况及不同护理干预后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胃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 肺癌术后患者采用肠内营养补充及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较佳疗效,得到患者对护理干预的认可,在临床具有研究价值.

    作者:刘毓姝;姜桂春;姜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hMSH2和hMSH6蛋白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hMSH2与hMSH6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00例广东地区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hMSH2与hMSH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MSH2、h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6.0%和11.0%,两者共同表达缺失率为9.0%;hMSH2蛋白缺失患者与阳性表达患者相比,在年龄、肿瘤部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hMSH6蛋白缺失患者与阳性表达患者在性别、肿瘤部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0.05);hMSH2蛋白和hMSH6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r=0.447,P< 0.05).结论 hMSH2与hMSH6蛋白在广东地区散发性大肠癌中有一定比例的缺失,且与肿瘤发生部位、性别、年龄存在相关性,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可能参与了肿瘤发生的启动阶段.

    作者:王静;钟子劭;林益群;邝宇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餐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度改变与喂养不耐受的关系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餐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变与喂养不耐受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6例PDA早产儿从开始喂养至足量喂养时的餐前、餐后(30 ~ 60min) TAMV、PSV、EDV的变化,同时检查每例患儿PDA:LPA的比值,并分类.结果 7例为L-PDA,8例为M-PDA,11例为S-PDA,其中L-PDA组达到足量喂养的时间,每日呕吐的次数,胃潴留占每日喂养量的比率及明显腹胀的患儿比率与其他两组比较显著增加,餐后肠系膜上动脉TAMV、PSV、EDV的增幅少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定程度的动脉导管未闭(大PDA)对患儿餐后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灌注影响较大而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增加.

    作者:冯帼;刘素丽;崔伟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糖尿病性牙周病患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糖尿病性牙周病(DPD)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特征,开展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pylori感染、空腹血糖、牙周带深度、临床附着水平,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校正性别、年龄、饮酒史等因素后,H.pylori感染使DPD患病风险提高到2.97倍(OR=2.97、95% CI=1.52 ~ 3.15).结论 H.pylori感染显著增加DPD患病风险;临床可通过治疗H.pylori感染,探索DPD的根治方法.

    作者:郭艳杰;王文玲;王志滨;申秀梅;李梅霞;李咏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和单纯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细胞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较对照组患者的74.42%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BIL、ALT、AST、BUN、Scr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IL-8、IL-10、hs-CRP、TNF-α、IL-1β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且细胞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玮;张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临终关怀护理干预在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分析优临终关怀护理干预对老年晚期胃癌老年患者的临床影响及研究.方法 病例通过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在入住我院的胃癌晚期临终老年患者60例,随机将所有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老年患者30例,针对对照组老年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老年患者则实行临终关怀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老年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胃癌晚期老年患者临终前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这类情绪也存在于老年患者家属中,而通过临终关怀护理的干预有效减轻这类负面情绪,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临终关怀护理干预对老年晚期胃癌老年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不仅改善老年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也有效的改善老年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及研究.

    作者:刘双玉;叶海波;郑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造影剂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疗效

    目的 探讨造影剂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185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数据,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泛影葡胺造影治疗)93例,对照组92例.治疗组口服或经鼻注入75%的泛影葡胺注射剂800 mL,并注射生理盐水60 ~ 100 mL辅助治疗.对照组采取一般保守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缓解时间、治疗时间及非手术治疗成功率、非手术成功治疗的疗效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达到61.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43% (P< 0.0.5).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胃肠减压量为(343.13±213.32)mL/d,少于对照组的(601.65±510.14)mL/d,胃管用时(22.23±17.65)h、首次肛门排便时间(13.00±8.69)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非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缓解时间为(1.73±1.08)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1±2.51)d(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电话随访3个月的复发率为7.53%,低于对照组的13.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注射泛影葡胺造影剂能有效提升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加速非手术治疗的缓解时间,改善排便等治疗疗效,降低患者手术治疗前的无效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提升治疗效果.

    作者:王保龙;朱瑞娟;孟祥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共9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形状、密度、平扫密度以及三期增强扫描密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此外,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患者主要以胰腺肿胀为影像学表现,CT结果大多为弥漫性强化减低,胰管改变以不规则狭窄为主,易累及肾脏;胰腺癌组患者主要CT表现为弥漫性密度减低,胰管改变以截断为主;胰腺内分泌肿瘤更易出现胰周包膜样边缘、血管受侵犯以及假囊肿形成.上述特征性表现与其他疾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螺旋CT在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作为相关疾病定位及定性诊断的重要方法.

    作者:张阿萌;康眼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情况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医院收治的79例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远期随访,记录患者远期生存情况;以患者年龄、TMN分期、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术后辅助放化疗、术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等作为观察指标,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至末次随访,79例胃癌患者死亡45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7.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为别94.3%、53.7%、25.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MN分期、浸润深度、术后辅助放化疗、术后CEA水平均与患者预后有关(P均<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MN分期、浸润深度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率较低,TMN分期、浸润深度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会东;王鹏;阚永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手法辅助在防止肝癌患者PICC置管颈静脉异位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析手法辅助在防止肝癌患者PICC置管颈静脉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PICC颈静脉置管肝癌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进行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进行常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成功置管50例(100.0%)、对照组成功置管38例(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2例(4.0%),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15例(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血栓、疼痛、液体渗漏等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肝癌患者PICC颈静脉置管进行手法辅助法可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海燕;汪迎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患者的影响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160例行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术后24h开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持续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7d的营养指标变化,包括BMI(身体质量指数)、ALB(血清白蛋白)、PA(血清前白蛋白)及TF(血清转铁蛋白);免疫功能:CD3+、CD4+、CD8+和CD4+/CD8+;肠道功能指标(肛门排气时间、发热时间和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手术后7d的BMI和ALB、PA、TF营养指标与手术即刻比较均显著上升(P<0.05).手术后7d两组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 CD3+、CD4+及CD4+/CD8+均较手术即刻显著上升,CD8+T淋巴细胞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外伤性肠破裂修补术后营养水平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面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作者:李士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口服红霉素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口服红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儿科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红霉素口服,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 (39/42),高于对照组的76.19%(3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半量、3/4量及全量EN时间、PN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的胎粪排净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增加体质量以及进奶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L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红霉素口服辅助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能够提高临床疗效,缩短EN及PN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卢良军;贾华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性化护理措施预防肠镜检查晕厥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肠镜检查中应用入性化护理对预防晕厥的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我院接诊的实施肠镜检查的患者2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而研究组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检查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满意率,并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检查期间疼痛不适、恶心、呃逆、反射痉挛及晕厥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率为98.00%,对照组则为84.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干预应用在肠镜检查中可有效预防晕厥发生,同时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率.

    作者:李袁林;周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消化性溃疡大出血内镜成功止血后高危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消化性溃疡大出血内镜成功止血后高危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大出血内镜成功止血高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研究组(针对性护理)各30例,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3.3%、再出血发生率6.7%,同期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0%、再出血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化性溃疡大出血内镜成功止血后高危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显著提高其临床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消除负性心理并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值得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王萍霞;王运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牙周干预对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治疗增效作用

    目的 研究牙周干预对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的治疗增效作用.方法 随机将我们医院130例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ylori阳性患者分为观察组(n=65)和对照组(n=65),两组均采取埃索美拉唑镁+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的传统三联方案干预,观察组另外进行牙周基础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牙龈检查结果差异,包括附着丧失(AL)、龈沟出血(SBI)、探诊深度(PD),并随访12月,两组均于组内根据牙龈炎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观察治疗后1月、6月、12月时两组不同程度胃内H.pylori阳性率,将Hpylori阳性作为因变量,牙龈炎严重程度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另对两组胃内H.pylori阳性总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AL、SBI、PD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下降(P<0.05),并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1、6月总体H.pylori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月H.pylori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牙龈炎分级程度上升,两组组内H.pylori阳性率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设定H.pylori阳性为因变量,牙龈炎分级为自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系数β为4.123,OR值为2.734,表示牙龈指数分级与H.pylori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即分级越高,则H.pylori阳性率越高.结论 牙周干预后可改善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ylori阳性患者口腔内环境,牙周干预配合三联疗法与单一三联治疗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ylori阳性、早期H.pylori阳性率基本相当,表示牙周干预短期内并无显著增效作用,但12月时牙周干预者胃内H.pylori阳性显著下降,表示牙周干预可能使胃H.pylori感染者远期获益.

    作者:李晓妮;王路明;郭斌;贺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危险性评估的针对性护理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究基于危险性评估的针对性护理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GBS危险性评分评估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15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不同危险程度的分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同时与以往实施常规护理的150例患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死亡率、患者满意度以及两组护理前后尿素氮、血红蛋白的GBS评分.结果 ①在中危组、高危组中,常规护理组的再出血率显著高于针对性护理组(P<0.05);在低危组中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②两组低危组均无患者死亡,高危组中常规护理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针对性护理组(P<0.05).③两组患者护理前尿素氮、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尿素氮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血红蛋白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针对护理组护理后尿素氮水平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④针对性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基于危险性评估的针对性护理方法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过程中,再出血率低、死亡率低而且患者满意度高,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申月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胰腺癌细胞总RNA转染树突细胞与胰腺癌-树突融合细胞激发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能力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总RNA电转染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DC-MiaPaCa-2融合细胞体外激发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能力的差异.方法 自6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培养DC.使用电穿孔法将MiaPaCa-2细胞总RNA转染DC,使用细胞融合方法将胰腺癌MiaPaCa-2细胞抗原负载DC,以未负载抗原的DC为对照.使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E-MUC/FITC-CD86抗体双标细胞评估融合效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转染各组DC存活率;混合细胞培养法评价各组DC体外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各组DC体外激发抗原特异性CTL因子释放量.结果 采用PEG-DMSO诱导的DC与MiaPaCa-2的融合细胞同时表达DC表型和MUC1分子,CD86与MUC1双阳性表达率为(42.3±7.30)%;融合细胞组DC存活率呈时间依赖性下降,转染后96h的存活率降低至62.81%,而MiaPaCa-2总RNA转染组DC细胞存活率稳定在85%左右,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aPaCa-2总RNA 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指数(DC∶T=1∶10)为8432±611.25,显著高于DC-MiaPaCa-2融合细胞(DC∶T=1∶10)5672±107.51 (P< 0.05);且MiaPaCa-2总RNA转染DC激发特异性CTL分泌IL-12p70、IL-10和IFN-γ细胞水平亦显著异于DC-MiaPaCa-2融合细胞(P<0.05).结论 胰腺癌细胞总RNA转染DC较胰腺癌-树突融合细胞有更强的体外抗原特异性CTL激发能力.

    作者:陈江;李宏宇;王迪;许文达;郭晓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表达水平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变范围、病变程度间的关系,初步探讨UC的发病机制.方法 34例UC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29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两组结肠黏膜组织中TSLP mRNA表达水平,比较血清CRP及血沉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结肠黏膜TSLPmRNA表达水平及CRP、血沉存在显著差异(P< 0.01);UC患者中结肠黏膜TSLPmRNA表达水平、CRP以及血沉在不同病变程度及不同病变部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UC患者TSLPmRNA表达水平与CRP、血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o.o1),TSLPmRNA表达水平与病变程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与正常人比较,UC患者结肠黏膜中TSL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肠黏膜TSLP表达水平与UC病变程度和范围存在显著相关性.

    作者:刘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动力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动力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以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将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118例作为试验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分别利用13C-辛酸呼气试验进行胃动力检查,利用13C-尿素呼气试验进行H.pylori检查,对比研究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动力及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比,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排空明显延迟(P< 0.05);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H.pylori的阳性率为33.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ylori的阳性率为55.8%,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存在胃动力障碍,反流的胆汁可能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作者:侯叶廷;苏秉忠;闫文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