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红霞;杨占凤;张李娜;孙奕飞
目的:通过对消化道出血病人行血管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及内镜下表现评价其疗效。方法4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入院时行胃镜或肠镜检查,经用药治疗无效后在出血活动期行血管造影、栓塞、灌药介入治疗,术后一周复查内镜,通过其术后的内镜及临床表现评估其疗效。结果48例患者介入治疗后47例出血停止,1例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7例复发出血,其中5例经保守治疗好转,2例行手术治疗,所有病人术后内镜均显示程度不等的点片状糜烂灶,无肠坏死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虽有一定创伤性并会对消化道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但术前做好手术评估,导管技术娴熟,严重并发症多可避免,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柴漫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异位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在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1例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患者临床、内镜资料。结果十二指肠球胃黏膜异位前壁和小弯较多见,内镜下大致可见四种表现,弥漫小结节样增生1例,散在颗粒样增生2例,局部隆起型1例,息肉样增生17例。病理提示固有层可见胃体腺,部分可见胃底腺幽门腺。结论内镜下分型以息肉样增生多见,单纯内镜诊断符合率低,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
作者:杨媚;王化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调查在消化内科的用药情况,从中发现一些不合理的用药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方法以我院消化内科近两年的患者用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出现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不合理用药总共有100例,分析发现用药不合理主要是重复用药、抑酸类的药物过量使用、联合用药不当以及药物拮抗等等。结论提高责任心和药物专业知识是保证合理用药的关键。合理使用各种药物,不但能有效治疗疾病,还直接影响患者的切身利益。
作者:张雪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乳头切开术(EPT)取石术后近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 ERCP及EPT取石术的患者280例,分析ERCP及EPT取石术后近期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探索降低近期并发症的途径。结果280例ERCP及EPT取石术成功率为100.00%,出现并发症43例(15.3%),术后急性胰腺炎3例(1.07%),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38例(13.50%),出血2例(0.71%),胆道感染0例(0.00%),穿孔0例(0.00%),无与ERCP及EPT取石术相关的死亡病例。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ERCP及EPT取石术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技术,但属于有创操作,可能会出现近期并发症。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术后鼻胆管引流和药物干预对减少近期并发症出现极其重要。
作者:李咏梅;阎国宝;曹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钛夹止血治疗Dieulafoy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整理我院经胃镜明确诊断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并出血的26例患者的症状、胃镜下特点,并对内镜下止血术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6例Dieulafoy病患者均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病灶位于胃小弯距贲门6cm以内占73.1%(19/26),早期止血成功率为100%,治疗前后的出血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胃镜下金属钛夹置放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常见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聂军;袁晓梅;吴伟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比以多西他赛为主二联和三联疗法对老年低分化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低分化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三联化疗组和二联化疗组,每组30例。二联化疗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化疗,三联化疗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方案化疗。对两组近期疗效、KPS评分、肿瘤进展时间(TTP)、生存时间(OS)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二联化疗组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为36.7%、63.3%,三联化疗组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为33.3%、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二联化疗组KPS评分为(71.5±6.6)分,显著性低于三联化疗组的(79.5±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联化疗组TTP为8.5个月,三联化疗组TTP为8.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化疗组OS为13.4个月,三联化疗组OS为15.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化疗组不良反应(白细胞降低、贫血、乏力)率显著低于三联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多西他赛为主三联疗法,多西他赛为主二联疗法对对老年低分化胃癌效果同样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适合老年人使用。
作者:冯建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背景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相关因素,以期能够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1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189例慢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合并有抑郁症、高血压、胆囊结石、反流性食管炎、痛风以及脑血管疾病。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伴随有抑郁症、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H. pylori感染、吸烟以及饮酒是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减少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治疗H. pylori感染、戒烟戒酒以及保持心情愉悦可有效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
作者:杨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曲张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奥曲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普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止血时间、输血量及再出血情况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发生。结论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曲张出血疗效显著,药物起效快,能迅速止血,安全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高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间苯三酚在无痛胃镜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优越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由我院门诊部或住院部收治的180例择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90例。 A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间苯三酚;B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氢溴酸山莨菪碱。监测患者术前和术中各时间段的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标,手术中胃蠕动次数,追加其他药物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相较于B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和手术中各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且术中患者的胃蠕动平均次数和追加芬太尼的例数明显少于B组患者;B组的手术操作时间相对A组用时较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方案相比,在胃镜检查、治疗中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间苯三酚,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胃蠕动更弱,术者操控性好,手术时间亦缩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金宝;张爱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对胰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间中山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行CT检查提示胰腺癌,行EUS-FNA的患者,根据穿刺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结果确诊。结果26例患者中,超声内镜检查26例均表现为低回声边界不规则病灶,其中24例经病理和细胞学诊断为胰腺癌后经手术证实诊断,1例病理检查和细胞学诊断提示炎性上皮细胞,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胰腺炎并囊腺瘤。1例病理检查和细胞学诊断提示炎性上皮细胞,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胰腺炎。结论 EUS-FNA是病理学诊断胰腺肿瘤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应作为首选。
作者:刘倩怡;单宏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抗体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79例HCC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65例肝硬化(HC)患者作为对照1组,另外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科确诊的72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2组,所有患者均接受AFP、VEGF、p53抗体测定,其中AFP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 VEGF、p53抗体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①病例组血清AFP、VEGF、p53抗体显著高于对照1组(P<0.01),对照1组血清AFP、VEGF、p53抗体显著高于对照2组(P<0.01)。②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到AFP、VEGF、p53抗体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95% CI,0.738~0.905)、0.827(95% CI,0.731~0.899)、0.634(95% CI,0.515~0.756),AFP-AUC 与VEGF-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抗体-AUC显著低于AFP-AUC与VEGF-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ROC曲线可知,AFP、VEGF、p53抗体诊断HCC的佳cut-off值分别为197μg/L、233 ng/L、0.63 kU/L,由此得知这3个指标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81%、87.59%,82.28%、89.78%,65.82%、86.13%。结论血清AFP与VEGF诊断HCC的临床性能相当,而p53抗体诊断HCC的灵敏度较低。
作者:徐新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长期昏迷鼻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32例长期昏迷患者行PEG并密切随访,对患者造瘘前后的上消化道出血率、误吸率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造瘘后上消化道出血率、误吸率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造瘘前(P<0.05)。结论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PEG能够减少因为长期置鼻胃管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黄鹤;梁晓燕;伦伟健;刘浏;王泽伟;孔结慧;贾柳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表格是记录数据或事物分类等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简洁、清晰、准确的特点,同时其逻辑性和对比性又很强,因而表格在科技期刊中被广泛采用。如果表格用得合适,设计合理,不仅会使文章论述清楚、明白,还可收到美化、节省版面的效果。一、表格的位置表格的编排一般应随文列出,出现在“见表×”或(见表×)文字后的自然段落之下,即要先见文字后见表格。二、表格的精选文章中较简单的内容,用少量文字即可表达清楚的不宜列表。相同的内容不宜同时使用文字、表格和插图重复表达,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一种适宜的表达形式。选择的原则是:①一般能用文字概括的内容不用图表;②为使读者便于对照比较和了解精确结果时,以表格的形式表达为宜(引出表格的文字只需对表格内数据的规律性进行概括总结,而不需要重复表述表格内的数据);③如果强调事物的形貌或让读者了解事物发展趋向时,则应以插图表达为宜。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内镜在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芜湖弋矶山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经内镜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经内镜下治疗后,无一例出现消化道穿孔和死亡,术后出现3例急性胰腺炎,1例乳头切开后出血,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3.3%。结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行急诊内镜下治疗,可以在短的时间内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而且内镜治疗微创、安全、有效,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并能大程度上提高治愈率,挽救患者生命。
作者:鲍正华;张旭;韩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主因“腹胀半年”收住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并呈进行性加重,当时腹部超声提示腹腔积液,给予螺内酯、双氢克尿噻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患者既往健康,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69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 mmHg,腹膨隆,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腹壁表面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结节,无触痛,活动度差。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4次/min。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CA125321 U/mL、CA19-956.30 U/mL、CA724153.50 U/mL,余血尿便常规、生化、血沉、血凝四项、血清术前八项等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卢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治疗胆管远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2年12月经内镜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胆管远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成功率、减黄有效率及并发症。结果支架置入成功86例,置入失败6例,支架置入成功率93.5%(86/92),减黄满意率为86%(74/86),减黄一般率为12.8%(11/86),减黄无效率为1.2%(1/86),术后胆管炎2例、胰腺炎8例、出血5例。结论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治疗低位恶性胆道梗阻疗效好、安全有效,是不能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首选。
作者:李福;张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隐痛,给予头孢曲松钠及奥硝唑联合抗炎治疗,埃索美拉唑抑酸、血凝酶止血、并使用奥曲肽抑制胰液分泌及补液支持治疗。术后第一天患者仍有少许腹痛,无胸闷,无发热。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7.5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血淀粉酶935 U/L;肝功能基本正常。患者术后第二天开始发热,体温高39℃,行上腹部、胸部C T示:十二指肠术后,腹腔少许渗出病变;腹腔少量积液,膈下少许积气;右肾小结石。双侧胸腔少量积液伴两下肺部分不张。
作者:黄神安;付唆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类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恶性肿瘤,以消化道为常见,本文对近年来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内镜下治疗进展作一评述,以利于提高相关知识和临床诊治水平。
作者:杜春;陈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一、一般资料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我科共收治肾病综合征患者2133例,其中5例并发肠梗阻,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8~45岁,基本资料如下:5例患者均存在轻至中度双下肢指凹性水肿,2例伴腹腔积液,尿蛋白均3+,血白蛋白13.6~26.0 g/L (正常为35~55 g/L),血总胆固醇7.42~13.89 mmol/L (正常为2.33~5.69 mmol/L);病理诊断分别为肾微小病变3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2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排便及排气减少或消失,腹部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情况,2例出现发热;X线检查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肠胀气,胀气程度大致相同,可见气液平面,3例为完全性肠梗阻,2例为不完全性肠梗阻。
作者:杨再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