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甲胎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53抗体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

徐新蓉

关键词:甲胎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p53抗体, 原发性肝细胞癌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抗体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79例HCC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65例肝硬化(HC)患者作为对照1组,另外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科确诊的72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2组,所有患者均接受AFP、VEGF、p53抗体测定,其中AFP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 VEGF、p53抗体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①病例组血清AFP、VEGF、p53抗体显著高于对照1组(P<0.01),对照1组血清AFP、VEGF、p53抗体显著高于对照2组(P<0.01)。②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到AFP、VEGF、p53抗体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95% CI,0.738~0.905)、0.827(95% CI,0.731~0.899)、0.634(95% CI,0.515~0.756),AFP-AUC 与VEGF-AU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抗体-AUC显著低于AFP-AUC与VEGF-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ROC曲线可知,AFP、VEGF、p53抗体诊断HCC的佳cut-off值分别为197μg/L、233 ng/L、0.63 kU/L,由此得知这3个指标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81%、87.59%,82.28%、89.78%,65.82%、86.13%。结论血清AFP与VEGF诊断HCC的临床性能相当,而p53抗体诊断HCC的灵敏度较低。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肝硬化腹水合并尿路结石患者应用体外冲击碎石的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体外冲击波碎石对肝硬化腹水合并尿路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住院部收治的58例肝硬化腹水合并尿路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患者;其中研究组患者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中药排石的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总不良反应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对肝硬化腹水合并尿路结石患者的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等优点,临床使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均较高。

    作者:何毅;李映川;袁方;张利民;李雄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曲张出血50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曲张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奥曲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普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止血时间、输血量及再出血情况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发生。结论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曲张出血疗效显著,药物起效快,能迅速止血,安全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高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消化性溃疡发病相关因素探讨

    背景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相关因素,以期能够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1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189例慢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合并有抑郁症、高血压、胆囊结石、反流性食管炎、痛风以及脑血管疾病。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伴随有抑郁症、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H. pylori感染、吸烟以及饮酒是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减少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治疗H. pylori感染、戒烟戒酒以及保持心情愉悦可有效降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

    作者:杨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诊内镜治疗高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45例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对高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笔者参与操作的90例高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急诊内镜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56%、总不良反应率8.89%均优于对照组之71.11%、26.6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行内镜早期手术治疗能够促进病情恢复,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率和死亡率。

    作者:张伟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科技论文中表格的规范化

    表格是记录数据或事物分类等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简洁、清晰、准确的特点,同时其逻辑性和对比性又很强,因而表格在科技期刊中被广泛采用。如果表格用得合适,设计合理,不仅会使文章论述清楚、明白,还可收到美化、节省版面的效果。一、表格的位置表格的编排一般应随文列出,出现在“见表×”或(见表×)文字后的自然段落之下,即要先见文字后见表格。二、表格的精选文章中较简单的内容,用少量文字即可表达清楚的不宜列表。相同的内容不宜同时使用文字、表格和插图重复表达,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一种适宜的表达形式。选择的原则是:①一般能用文字概括的内容不用图表;②为使读者便于对照比较和了解精确结果时,以表格的形式表达为宜(引出表格的文字只需对表格内数据的规律性进行概括总结,而不需要重复表述表格内的数据);③如果强调事物的形貌或让读者了解事物发展趋向时,则应以插图表达为宜。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内镜介入与保守治疗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预后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介入与保守治疗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治疗预后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胆源性胰腺炎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内镜介入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经过(4.62±1.45)d后体温正常,(4.13±1.21)d后腹痛等缓解,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为(5.04±1.85)d;白细胞恢复时间为(6.85±2.59)d;肝功能恢复时间为(8.73±3.18)d;患者治疗(11.54±4.72)d后痊愈出院(P<0.05);治疗1周后,实验组APACHEⅡ评分为(7.01±1.32)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13%,低于对照组(20.97%);观察组死亡率为0%,低于对照组(4.84%);实验组取石成功率为96.7%,高于对照组82.3%(P<0.05)。结论内镜介入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方法,安全可靠。

    作者:宁敏曼;何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1例体会

    隐痛,给予头孢曲松钠及奥硝唑联合抗炎治疗,埃索美拉唑抑酸、血凝酶止血、并使用奥曲肽抑制胰液分泌及补液支持治疗。术后第一天患者仍有少许腹痛,无胸闷,无发热。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7.5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血淀粉酶935 U/L;肝功能基本正常。患者术后第二天开始发热,体温高39℃,行上腹部、胸部C T示:十二指肠术后,腹腔少许渗出病变;腹腔少量积液,膈下少许积气;右肾小结石。双侧胸腔少量积液伴两下肺部分不张。

    作者:黄神安;付唆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阑尾黏液腺癌并腹膜假黏液瘤1例报告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主因“腹胀半年”收住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并呈进行性加重,当时腹部超声提示腹腔积液,给予螺内酯、双氢克尿噻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患者既往健康,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69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 mmHg,腹膨隆,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腹壁表面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结节,无触痛,活动度差。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4次/min。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CA125321 U/mL、CA19-956.30 U/mL、CA724153.50 U/mL,余血尿便常规、生化、血沉、血凝四项、血清术前八项等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卢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对胰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对胰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间中山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行CT检查提示胰腺癌,行EUS-FNA的患者,根据穿刺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结果确诊。结果26例患者中,超声内镜检查26例均表现为低回声边界不规则病灶,其中24例经病理和细胞学诊断为胰腺癌后经手术证实诊断,1例病理检查和细胞学诊断提示炎性上皮细胞,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胰腺炎并囊腺瘤。1例病理检查和细胞学诊断提示炎性上皮细胞,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胰腺炎。结论 EUS-FNA是病理学诊断胰腺肿瘤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应作为首选。

    作者:刘倩怡;单宏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序贯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浅表型胃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序贯疗法对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的浅表型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H. pylori (+)浅表性胃炎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三联疗法治疗,研究组给予序贯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H. pylori根除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H. pylori根除率、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除对照组1例因不良反应严重退出试验,其余停药后不良反应自行缓解,依从性良好。结论序贯疗法对于H. pylori(+)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且药物不良反应少,患者适应性良好。

    作者:戚红霞;杨占凤;张李娜;孙奕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消化道类癌20例的内镜病理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内镜对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的20例消化道类癌的内镜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类癌中,1例为胃类癌,直径为1.0 cm,表面略有糜烂,边界清楚。1例为阑尾内口旁类癌。直径约1.2 cm,表面发黄。其余18例为直肠类癌。直径在0.3~1.0 cm之内;形态为椭圆形或圆形隆起性肿物,表面光滑,色泽微黄,质地较硬,边界清晰。活检钳触之活动度好;以上20例患者均经内镜活检病理证实或经超声内镜证实为类癌。结论胃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消化道类癌的重要手段,结合超声内镜及病理检查是确诊消化道类癌的有效方法。而内镜黏膜切除微创治疗是早期治疗消化道类癌的首选。

    作者:张悦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2014年第19卷总目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文内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

    文内所列参考文献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主要的、且为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章。私人通信和未发表(含待发表)的著作及论文,一般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还应注重权威性和时效性。文内标注参考文献时应按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按下述3种格式之一标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以多西他赛为主二联与三联疗法对老年低分化胃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以多西他赛为主二联和三联疗法对老年低分化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低分化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三联化疗组和二联化疗组,每组30例。二联化疗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化疗,三联化疗组给予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方案化疗。对两组近期疗效、KPS评分、肿瘤进展时间(TTP)、生存时间(OS)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二联化疗组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为36.7%、63.3%,三联化疗组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为33.3%、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二联化疗组KPS评分为(71.5±6.6)分,显著性低于三联化疗组的(79.5±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联化疗组TTP为8.5个月,三联化疗组TTP为8.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化疗组OS为13.4个月,三联化疗组OS为15.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化疗组不良反应(白细胞降低、贫血、乏力)率显著低于三联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多西他赛为主三联疗法,多西他赛为主二联疗法对对老年低分化胃癌效果同样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适合老年人使用。

    作者:冯建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长期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长期昏迷鼻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32例长期昏迷患者行PEG并密切随访,对患者造瘘前后的上消化道出血率、误吸率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造瘘后上消化道出血率、误吸率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造瘘前(P<0.05)。结论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PEG能够减少因为长期置鼻胃管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黄鹤;梁晓燕;伦伟健;刘浏;王泽伟;孔结慧;贾柳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6例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Dieulafoy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下钛夹止血治疗Dieulafoy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整理我院经胃镜明确诊断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并出血的26例患者的症状、胃镜下特点,并对内镜下止血术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6例Dieulafoy病患者均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病灶位于胃小弯距贲门6cm以内占73.1%(19/26),早期止血成功率为100%,治疗前后的出血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胃镜下金属钛夹置放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常见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聂军;袁晓梅;吴伟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消化道类癌临床特征及内镜下诊治现状

    类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恶性肿瘤,以消化道为常见,本文对近年来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内镜下治疗进展作一评述,以利于提高相关知识和临床诊治水平。

    作者:杜春;陈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右美托咪定联合间苯三酚用于胃镜检查、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间苯三酚在无痛胃镜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优越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由我院门诊部或住院部收治的180例择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90例。 A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间苯三酚;B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氢溴酸山莨菪碱。监测患者术前和术中各时间段的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标,手术中胃蠕动次数,追加其他药物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相较于B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和手术中各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且术中患者的胃蠕动平均次数和追加芬太尼的例数明显少于B组患者;B组的手术操作时间相对A组用时较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方案相比,在胃镜检查、治疗中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间苯三酚,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胃蠕动更弱,术者操控性好,手术时间亦缩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金宝;张爱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粪菌移植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艰难梭菌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但其治疗方法有限,尤其在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方面,已面临许多棘手问题。据报道,粪菌移植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有效率>90%,不良反应极少。本文就国内外粪菌移植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林敏怡;陈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他汀类药物预防结直肠肿瘤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对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使用Medline等数据库收集他汀类药物与结直肠肿瘤相关的文献,筛选高质量文献,分别计算RR或OR值以及95%CI等,分析他汀类药物预防结直肠癌及结直肠腺瘤的作用,运用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30项研究,研究对象2417713例。他汀类药物预防结直肠癌的森林图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RR=0.87,95%CI:0.77-0.99,P=0.03),他汀类药物预防结直肠腺瘤的森林图不存在统计学差异(OR=0.61,95%CI:0.31-1.22,P=0.16),漏斗图分析各项研究未发现发表偏倚。结论他汀类药物对结直肠癌可能起到一定的化学预防作用,而对结直肠腺瘤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羽;吴礼浩;马伟钦;何兴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