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袁爱力;张振书
复合性溃疡是指同时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属消化性溃疡的特殊类型,其并发症发生率高,内科治疗效果差.我院近5年内镜检查17498例,诊断消化性溃疡5673例,其中复合性溃疡494例,占8.7%,内镜检出率为2.8%,现将复合性溃疡与随机选取同期单纯性溃疡494作为对照组,分析如下.
作者:陈元鸿;陈垦;王菊岩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症候群,占消化疾病患者的20-40%,在治疗上仍较棘手且意见不一,胃肠促动力药的应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笔者于1995年11月至1996年12月对188例FD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西沙必利及吗丁啉治疗,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邓小建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内镜胆道支架治疗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于胆道内置内引流管以解除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的新型治疗手段.与传统外科手术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相比,具有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优点.且适应症广,临床上各种原因导致的胆道梗阻都可通过放置支架达到引流减黄,姑息治疗等目的,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成为胆道梗阻的常规治疗方法.现就目前临床上已较成熟的塑料胆道支架和近年刚问世的金属胆道支架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坚;李兆申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粘膜肥大细胞(mast cell)在胃肠道炎症特别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2],了解肥大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及其脱颗粒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诊断及研究中,肥大细胞的染色一直采用化学染料如阿尔辛蓝(Alcian blue),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等[8],但这些试剂特异性差,在常规病理制片时,计数变化较大,因而影响对结果的诠释.本文介绍一种肥大细胞的特异性抗体一抗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tryptase)单克隆抗体AA1,适用在常规病理制片中对肥大细胞的染色.
作者:徐克强;张万岱;周殿元 刊期: 1997年第01期
蝎毒素是由全蝎毒腺细胞所分泌的一种小分子活性多肽类物质.对消化道肿瘤的抗肿瘤作用已被研究所证实[1,2],但其机理未明,为了探索蝎毒素对大肠肿瘤DNA及RNA的影响,我们对东亚钳蝎毒素防治Wistar鼠大肠癌过程中的肿瘤组织DNA及RNA进行了流式细胞分析.
作者:赵文召;高春芳;吴保平;李冬晖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临床上笔者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所具有的证候特征,分为三型:即脾胃虚弱型、肝气犯胃型及肝郁胃热型.其中脾胃虚弱型与肝气犯胃型类似于运动障碍型,而肝郁胃热型类似于溃疡样型.本文对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电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脾胃虚弱型组胃电幅值比正常组及肝郁胃热型组低,肝气犯胃型组胃电幅值则呈不规则变化,肝郁胃热型组胃电幅值比正常人组高(P<0.05).胃电波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脾、胃、肝的病理生理变化.胃电图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提供了一定的诊断依据.
作者:吕永慧 刊期: 1997年第01期
自1984年4月~1996年3月,我院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51例,均进行了胃镜检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黎景宜 刊期: 1997年第01期
本文用脾细胞增殖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DAB诱发的肝炎、肝硬变和肝癌大鼠IL-2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在肝炎肝硬变和肝癌期实验组IL-2活性及辅助T细胞(TH)/抑制细胞(TS)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01).在肝硬变和肝癌期实验组总T细胞和TH细胞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0.01),TS细胞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0.01).结果表明:1.肝病越重,IL-2活性越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越明显.2.IL-2活性降低先于T淋巴细胞亚群.3.TH细胞/TS细胞比值敏感于T淋巴细胞亚群.
作者:宋卫生;毛华;徐明符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1期
良好的肠道准备是纤维肠镜检查的首要条件.我们比较了两种肠道准备方法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青梅;徐健晶;冯英;莫华澍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一、关于肝炎(一)肝炎病毒的致病性目前认为HBV、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而HAV、HEV是急性、亚急性肝炎的主要病原.印度的Tonden报告10-28%的成人急性肝炎因HAV所致,HAV很少引起暴发性肝炎(1.7%),也不引起亚急性肝炎,除非超感染或并有其它肝炎病毒的感染.
作者:白岚;张万岱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研究近十多年来国外进展较快、报道不少,而我国仅是开始,我们面临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作者:胡品津 刊期: 1997年第01期
肿瘤局部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由于活性炭微粒具有附着肿瘤表面的特征,吸附药物后能持续向局部瘤组织释放,且不增加毒副作用,故能充分达到肿瘤化疗的靶向作用[1].本文用自行研制的活性炭微粒(AT-C型)作为载体,吸附丝裂霉素(MMC),在内镜下向食管/胃癌者瘤体内注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吴三明;郑国凡;蒋述均;尤芳华;张宇红 刊期: 1997年第01期
消化道出血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但病因复杂且病变可能涉及的脏器组织种类较多,诊断时仍需慎密考虑.尽管现代诊断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有一部分病人通过常规检查难以明确诊断,这类消化道出血通常被称为隐源性消化道出血(Occult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OGH).由于这类患者起病隐袭,诊断困难,治疗上往往很棘手并常导致致误病情.本文通过对16例经手术证实的此类患者的病因和诊断方法的分析,以期提高对这类疾病的正确认识.
作者:杨林;袁爱力;张振书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患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调查发现,基层官兵的HP感染率亦较高.本文应用两种方案治疗基层官兵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及溃疡病,旨在进一步掌握根除HP的药物疗效,为基层单位开展HP的根治和防病工作提供药物选择的可靠依据.
作者:曹洪流;智发朝;范立群;马武祥;陈毓芬;王凌云 刊期: 1997年第01期
本文报告了于病灶基底部注射高渗盐水-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混合液(HS-L-E)结合圈套器高频电摘除上消化道宽蒂息肉及部分粘膜下肿瘤的方法.结果显示:20例宽蒂息肉和4例粘膜下肿瘤均被完整摘除,术中及术后无任何并发症.结果表明:此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志坚;高河元;张捷;于晓玲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因用力排便发生心脏猝死屡有发生.而以早期强烈便意感为特征的心绞痛较为罕见.干休所门诊部自1988年至1993年共发生五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萍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尽管小儿上消化道慢性炎症、溃疡、出血的发病率不如成人高,但在儿童中也不少见.只因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而长期被误诊为肠寄生虫病、胃肠功能紊乱及胶型癫痫等.现将确诊的25例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黄晓琴;吴三明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