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层官兵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选择

曹洪流;智发朝;范立群;马武祥;陈毓芬;王凌云

关键词:
摘要: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患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调查发现,基层官兵的HP感染率亦较高.本文应用两种方案治疗基层官兵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及溃疡病,旨在进一步掌握根除HP的药物疗效,为基层单位开展HP的根治和防病工作提供药物选择的可靠依据.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下胆道支架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内镜胆道支架治疗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于胆道内置内引流管以解除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的新型治疗手段.与传统外科手术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相比,具有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优点.且适应症广,临床上各种原因导致的胆道梗阻都可通过放置支架达到引流减黄,姑息治疗等目的,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成为胆道梗阻的常规治疗方法.现就目前临床上已较成熟的塑料胆道支架和近年刚问世的金属胆道支架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坚;李兆申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青年人胃癌27例分析

    对象和方法南方医院近18年来胃镜检出胃癌801例,其中青年人胃癌27例,男性9例,女性18例,年龄12至30岁,20岁以下3例,20至25岁9例,25岁以上至30岁15例.

    作者:李俊达;张万岱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内镜下治疗2例早期大肠癌

    病例报告例一、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便血一年,外院结肠镜诊断为结肠多发性息肉入院.肠镜示: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共发现5个大小约0.5~1.0cm息肉,平基或亚蒂,表面光滑,分别予钳除或电凝切除.

    作者:许燕萍;邱小蕾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第一届编委会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CDB-射频治疗机治疗60例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CDB射频仪为体外非接触型新一代治疗痔疮、结肠炎等疾病的仪器,对人体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我院采用该仪器治疗结肠炎60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李冬晖;赵元真;高春芳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肠易激综合征的几个问题

    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研究近十多年来国外进展较快、报道不少,而我国仅是开始,我们面临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作者:胡品津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尿型纤溶酶原活化素受体在大肠癌活检标本中的表达和意义

    肿瘤转移与局部纤溶酶原活性增强有关,其中肿瘤细胞分泌尿型纤溶酶原活化素(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抗原增多,癌细胞表面的尿型纤溶酶原活化素受体(u-AR)增强.u-PA是一类丝氨酸蛋白酶,能使纤溶酶原活化为纤溶酶.后者能催化多种蛋白质的降解和活化Ⅳ型胶原酶来溶Ⅳ型胶原的网状结构.u-PA在体内作用有赖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表达.我们应用抗配体抗体法检测大肠癌活检标本的u-PAR,并同时检测CerbB-2蛋白(P185),探讨u-PAR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陈锡美;张霞;冯久贤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紧急胃镜诊疗过程中致心跳骤停抢救成功1例报告

    紧急胃镜诊查是上消化道急症,特别是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性病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诊疗手段,一般并发症较少.近遇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行紧急胃镜检查诊疗过程中心跳骤停,经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浓亮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雷尼替丁与羟氨苄青霉素及甲硝唑合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和根除幽门螺杆菌

    我们对51例确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给予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共28天,羟氨苄青霉素500mg,每日3次,及甲硝唑400mg,每日2次,共14天治疗,于第6周复查胃镜、活检组织学、尿素酶试验和13C尿素呼吸试验,以鉴定溃疡愈合和HP根除情况.结果:HP根除率88.2%,溃疡愈合率88.2%,副反应很小,显示本疗法是值得推荐的方案.

    作者:李瑜元;胡品津;陈旻湖;吴惠生;崔毅;刘思纯;黎庆宁;沙卫红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不同结肠息肉内窥镜资料和癌变率的回顾性对比分析

    本文回顾分析了本院1986年1月至1996年6月经活检、电切及手术病理证实的426例结肠息肉病人,共583枚息肉.结果显示:常见的为炎性息肉、其次为管状腺瘤;息肉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好发年龄在50-69岁,肿瘤性息肉的平均年龄较肿瘤样息肉明显为高,而腺瘤癌变者平均年龄更高;各种肿瘤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的直径均较炎性息肉和血吸虫卵性息肉等为大,而腺瘤癌变者直径更大;本组病例中发生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占腺瘤病人的3.99%,其中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癌变率分别为1.72%、30%、25%,女性乳头状腺瘤癌变率则高达44.44%.这提示对于年龄较大,息肉直径较大,腺瘤样息肉,尤其是乳头状腺瘤及混合性肿瘤应高度警惕其癌变可能,对女性乳头状腺瘤更要特别注意.

    作者:赵秋;王一鸣;许桦林;刘玉英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肝内胆管癌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

    肝内胆管癌(Cholagio Carcinoma)是由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又称胆管细胞性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时多属晚期.为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肝内胆管癌超声显像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志辉;侯淑琴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486例慢性胃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这一观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近年来HP与胃癌的关系也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486例慢性胃病患者进行了HP感染率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巫罗车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1051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自1984年4月~1996年3月,我院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51例,均进行了胃镜检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黎景宜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去氧胆酸钠损伤胃粘膜引起胃酸分泌改变机制的研究

    我们在研究去氧胆酸钠(DOC)损伤胃粘膜后的修复机制时,发现胃分泌的改变对胃粘膜损伤修复有重要影响.NO,作为一种胃粘膜保护性物质,在胃粘膜损伤后即见增高,因而本文探讨NO与胃酸分泌改变的关系.

    作者:曾锦章;张万岱;周殿元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中南六省(区)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血清PⅢP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一、组织学基础肝细胞外基质由胶原、氨基葡萄糖多糖和糖蛋白三类大分子物质构成,以胶原含量多.目前公认肝脏至少有五种胶原,以Ⅰ、Ⅲ、Ⅳ型为主,Ⅲ型前胶原是Ⅲ型胶原的生物合成前体,在成纤维细胞中合成并释放,这种前肽在细胞外被裂解转变为胶原,N端前肽Col 1-3在这一过程中以等分子比例形成Ⅲ型胶原,并进入循环.因而,血清N端前肽水平能用于测量Ⅲ型胶原的合成.

    作者:汤绍迁;谢明;于皆平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电图的关系探讨

    临床上笔者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所具有的证候特征,分为三型:即脾胃虚弱型、肝气犯胃型及肝郁胃热型.其中脾胃虚弱型与肝气犯胃型类似于运动障碍型,而肝郁胃热型类似于溃疡样型.本文对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电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脾胃虚弱型组胃电幅值比正常组及肝郁胃热型组低,肝气犯胃型组胃电幅值则呈不规则变化,肝郁胃热型组胃电幅值比正常人组高(P<0.05).胃电波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脾、胃、肝的病理生理变化.胃电图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提供了一定的诊断依据.

    作者:吕永慧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CBS、MET、AMO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慢性胃病的疗效观察

    已知幽门螺杆菌(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发生有密切关系[1,2],所以临床上清菌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采用胶态果胶铋(CBS)、甲硝唑(MET)和羟氨苄青霉素(AMO)治疗了一组HP感染的慢性胃病患者,观察清菌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玉捷;齐社宁;李海乾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亚太地区10届胃肠病及7届消化内镜会议纪要 (关于肝炎及肝、胃、肠、胰腺癌部分)

    一、关于肝炎(一)肝炎病毒的致病性目前认为HBV、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而HAV、HEV是急性、亚急性肝炎的主要病原.印度的Tonden报告10-28%的成人急性肝炎因HAV所致,HAV很少引起暴发性肝炎(1.7%),也不引起亚急性肝炎,除非超感染或并有其它肝炎病毒的感染.

    作者:白岚;张万岱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