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型纤溶酶原活化素受体在大肠癌活检标本中的表达和意义

陈锡美;张霞;冯久贤

关键词:
摘要:肿瘤转移与局部纤溶酶原活性增强有关,其中肿瘤细胞分泌尿型纤溶酶原活化素(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抗原增多,癌细胞表面的尿型纤溶酶原活化素受体(u-AR)增强.u-PA是一类丝氨酸蛋白酶,能使纤溶酶原活化为纤溶酶.后者能催化多种蛋白质的降解和活化Ⅳ型胶原酶来溶Ⅳ型胶原的网状结构.u-PA在体内作用有赖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表达.我们应用抗配体抗体法检测大肠癌活检标本的u-PAR,并同时检测CerbB-2蛋白(P185),探讨u-PAR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纤维胃镜诊断胃癌82例分析

    我院自1991年1月到1995年12月应用纤维胃镜检查食道、胃、十二指肠疾病3800例,诊断胃癌82例.镜检发现率为2.16%.现简要报告其一般资料及病理类型.

    作者:卢涛;肖丛辉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中华误诊学杂志》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基层官兵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选择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患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调查发现,基层官兵的HP感染率亦较高.本文应用两种方案治疗基层官兵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及溃疡病,旨在进一步掌握根除HP的药物疗效,为基层单位开展HP的根治和防病工作提供药物选择的可靠依据.

    作者:曹洪流;智发朝;范立群;马武祥;陈毓芬;王凌云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固、液体混合餐的胃排空研究

    目的和方法:本文以131I-BSA和99mTc-DTPA分别作为混合餐固、液体食物的标记物,检测35例慢性胃炎病人和10名健康志愿者的胃排空,其中两例受检者1周内进一步用99mTc-SC复查固体排空,比较两次固体排空过程的相关性.在体外对上述3种放射性标记物在胃液、1mol/L NaCl和0.1mol/LHCl溶液中消化2小时,检测其稳定性.结果:131I-BSA和99mTc-SC标记的固体食物经消化后的脱标率分别<2.87%和4.63%,99mTc-DTPA吸附于固相的吸附率<8.36%.固/液体排空曲线明显不同,固体排空有明显的延迟期,半排空时间较长,慢性胃炎病人固/液体排空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两种固体标记物的排空曲线相似,相关性为r=0.989(p<0.01),前、后两次排空相比,大差值为9.2%,小差值仅为0.8%.结论:131I-BSA作为固体标记物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供临床选择用于胃排空的检测.

    作者:曾锦章;彭武和;张万岱;郑普德;吴湖炳;周殿元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早期便意感为特征的心绞痛5例报告

    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因用力排便发生心脏猝死屡有发生.而以早期强烈便意感为特征的心绞痛较为罕见.干休所门诊部自1988年至1993年共发生五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萍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胆汁返流征候群及其发生机制

    胆汁返流是胃部疾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可引起多种临床症状和疾病,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作者:曾锦章;张万岱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1996年对胃癌高发区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查报告

    本文对胃癌高发区(山东省牟平县)成年人群1038人进行了HP感染的检查.每例均做内镜、快速尿素酶试验及四块胃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1.以CLO、WS同时阳性做为判断HP阳性的标准,活动性胃炎的HP感染率高84.66%,其次是十二指肠溃疡:84.21%,胃溃疡:81.25%,慢性浅表性胃炎:62.87%,慢性萎缩性胃炎:58.55%.2.以WS阳性做为判断HP阳性的标准,HP在胃内分布以胃底部阳性率高:61.51%,其次为体小弯:55.66%,窦大弯:51.24%,窦小弯:50.85%,胃底部HP阳性率明显高于胃窦部:P<0.01.3.活检取胃底加体小弯两块组织的HP阳性率接近于取四块组织的HP阳性率.

    作者:金珠;林三仁;雷道年;叶嗣懋;周丽雅;黄雪彪;丁士刚;王润田;沈祖尧;钟尚志;曹世植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胃镜下喷洒复方纤维素胶-凝血酶混液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23例

    凝血酶为一种强力的止血剂,对各种体表、体腔等的出血性病变具良好而确切的止血效果,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作者于1996年4月至此期间,应用本院自制的复方纤维素胶与凝血酶混合液经纤维胃镜喷洒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共2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浓亮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血清PⅢP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一、组织学基础肝细胞外基质由胶原、氨基葡萄糖多糖和糖蛋白三类大分子物质构成,以胶原含量多.目前公认肝脏至少有五种胶原,以Ⅰ、Ⅲ、Ⅳ型为主,Ⅲ型前胶原是Ⅲ型胶原的生物合成前体,在成纤维细胞中合成并释放,这种前肽在细胞外被裂解转变为胶原,N端前肽Col 1-3在这一过程中以等分子比例形成Ⅲ型胶原,并进入循环.因而,血清N端前肽水平能用于测量Ⅲ型胶原的合成.

    作者:汤绍迁;谢明;于皆平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汕头市举行超声内镜临床应用学术报告会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微小胃癌4例报告

    我院于1986年1月至1996年11月发现微小胃癌4例,均经胃镜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嘉培;林静兰;钟伟润;黄元熹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复合性溃疡494例内镜与临床分析

    复合性溃疡是指同时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属消化性溃疡的特殊类型,其并发症发生率高,内科治疗效果差.我院近5年内镜检查17498例,诊断消化性溃疡5673例,其中复合性溃疡494例,占8.7%,内镜检出率为2.8%,现将复合性溃疡与随机选取同期单纯性溃疡494作为对照组,分析如下.

    作者:陈元鸿;陈垦;王菊岩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上消化道宽蒂息肉和部分粘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

    本文报告了于病灶基底部注射高渗盐水-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混合液(HS-L-E)结合圈套器高频电摘除上消化道宽蒂息肉及部分粘膜下肿瘤的方法.结果显示:20例宽蒂息肉和4例粘膜下肿瘤均被完整摘除,术中及术后无任何并发症.结果表明:此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志坚;高河元;张捷;于晓玲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电图的关系探讨

    临床上笔者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所具有的证候特征,分为三型:即脾胃虚弱型、肝气犯胃型及肝郁胃热型.其中脾胃虚弱型与肝气犯胃型类似于运动障碍型,而肝郁胃热型类似于溃疡样型.本文对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电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脾胃虚弱型组胃电幅值比正常组及肝郁胃热型组低,肝气犯胃型组胃电幅值则呈不规则变化,肝郁胃热型组胃电幅值比正常人组高(P<0.05).胃电波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脾、胃、肝的病理生理变化.胃电图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提供了一定的诊断依据.

    作者:吕永慧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国产自动活检装置在肝病中的应用

    自动活检装置(活检枪)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先进活检装置,以往皆由国外进口.自1994年以来,我们应用国产自动活检枪对38例肝病患者进行肝脏活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淑琴;兰琳;崔生达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观察

    兰索拉唑(Lansoprazole)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我院应用其治疗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与奥美拉唑对照观察,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侯俊;黄志强;张焕卿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内镜细胞学肿瘤检出率与相关因素探讨

    内镜是检查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内镜的细胞学刷片与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为消化道肿瘤的外科手术与内科的积极治疗,及时、准确、快速地提供了可靠的形态学依据.但实践中发现,阳性检出率并未达到满意的期望值,临床也提出疑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影响消化道内镜细胞学阳性检出率的因素提出以下探讨.

    作者:陆药丹;赵彤;张洪海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胃镜下喷洒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8例

    胃镜下喷洒止血药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往常用的药物有去甲肾上腺素和孟氏液.我院于1995.10~1996.10在胃镜下喷洒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8例30人次,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梁远国;何统芳;杨勇;田琴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胃镜下支架放置术治疗食管瘘及食管狭窄的临床研究

    以食管支架放置术治疗食管狭窄11例,其中食管癌7例(2例合并食管支气管瘘),术后吻合口狭窄1例,化学灼伤2例,食管外伤合并食管颈部狭窄1例,术前均有明显吞咽困难,所有患者均一次置架成功,术后吞咽困难明显好转,食管瘘愈合2例,胸痛和返流性食道炎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2例发生再狭窄(16.7%),其中1例合并胸腔出口综合征.该法疗效确切,安全、经济.

    作者:智发朝;朱建新;周丹;潘德寿;朱金美;冯福才;周殿元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