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章;彭武和;张万岱;郑普德;吴湖炳;周殿元
内镜胆道支架治疗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于胆道内置内引流管以解除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的新型治疗手段.与传统外科手术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相比,具有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优点.且适应症广,临床上各种原因导致的胆道梗阻都可通过放置支架达到引流减黄,姑息治疗等目的,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成为胆道梗阻的常规治疗方法.现就目前临床上已较成熟的塑料胆道支架和近年刚问世的金属胆道支架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坚;李兆申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复合性溃疡是指同时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属消化性溃疡的特殊类型,其并发症发生率高,内科治疗效果差.我院近5年内镜检查17498例,诊断消化性溃疡5673例,其中复合性溃疡494例,占8.7%,内镜检出率为2.8%,现将复合性溃疡与随机选取同期单纯性溃疡494作为对照组,分析如下.
作者:陈元鸿;陈垦;王菊岩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患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调查发现,基层官兵的HP感染率亦较高.本文应用两种方案治疗基层官兵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及溃疡病,旨在进一步掌握根除HP的药物疗效,为基层单位开展HP的根治和防病工作提供药物选择的可靠依据.
作者:曹洪流;智发朝;范立群;马武祥;陈毓芬;王凌云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内镜下食道静脉曲张结扎术是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的新技术.近年来被广沣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国产单个皮圈结扎器具有价廉、可反复多次使用优点,但操作时需用内镜外套筒并需多次插镜安放结扎圈才能完成多处曲张静脉的结扎,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及术中时间.近国外推出的连续结扎器解决了以上不足,但由于仅能一次性使用,且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国内的广泛应用.我们参考国外产品,将国产结扎器(天津天医硅胶厂生产)稍加改装成连续结扎器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龚飞跃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兰索拉唑(Lansoprazole)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我院应用其治疗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与奥美拉唑对照观察,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侯俊;黄志强;张焕卿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因用力排便发生心脏猝死屡有发生.而以早期强烈便意感为特征的心绞痛较为罕见.干休所门诊部自1988年至1993年共发生五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萍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对象和方法南方医院近18年来胃镜检出胃癌801例,其中青年人胃癌27例,男性9例,女性18例,年龄12至30岁,20岁以下3例,20至25岁9例,25岁以上至30岁15例.
作者:李俊达;张万岱 刊期: 1997年第01期
EVL即内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esophaeal varix li gation EVL)是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的一种新疗法,其简单、有效,并发症少,一次套扎治疗即可将套扎的血管栓塞,局部溃疡及食管穿孔的并发症等较少,全身无不良反应,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镜下治疗手段和技术.其套扎后的疡理过程为缺血、坏死、急性炎症,然后出现浅溃疡、致密疤痕和静脉栓塞,先为机械性静脉栓塞,后为血栓机化与周围组织的纤维化疤痕.[1]
作者:何丽娟;司徒鹏;叶杨娥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尽管小儿上消化道慢性炎症、溃疡、出血的发病率不如成人高,但在儿童中也不少见.只因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而长期被误诊为肠寄生虫病、胃肠功能紊乱及胶型癫痫等.现将确诊的25例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黄晓琴;吴三明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内镜是检查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内镜的细胞学刷片与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为消化道肿瘤的外科手术与内科的积极治疗,及时、准确、快速地提供了可靠的形态学依据.但实践中发现,阳性检出率并未达到满意的期望值,临床也提出疑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影响消化道内镜细胞学阳性检出率的因素提出以下探讨.
作者:陆药丹;赵彤;张洪海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紧急胃镜诊查是上消化道急症,特别是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性病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诊疗手段,一般并发症较少.近遇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行紧急胃镜检查诊疗过程中心跳骤停,经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浓亮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对50例经病原学检测确诊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测定了血清TNF-α的水平,结果显示,慢性中、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TNF-α明显高于慢性轻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HBV-DNA阳性的患者,血清TNF-α的含量也明显高于阴性者.结果提示,测定血清TNF-α有助于估计肝病的严重性和预后.
作者:苏卓娃;杜冀晖;吴创鸿;简夏薇 刊期: 1997年第01期
本文回顾分析了本院1986年1月至1996年6月经活检、电切及手术病理证实的426例结肠息肉病人,共583枚息肉.结果显示:常见的为炎性息肉、其次为管状腺瘤;息肉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好发年龄在50-69岁,肿瘤性息肉的平均年龄较肿瘤样息肉明显为高,而腺瘤癌变者平均年龄更高;各种肿瘤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的直径均较炎性息肉和血吸虫卵性息肉等为大,而腺瘤癌变者直径更大;本组病例中发生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占腺瘤病人的3.99%,其中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癌变率分别为1.72%、30%、25%,女性乳头状腺瘤癌变率则高达44.44%.这提示对于年龄较大,息肉直径较大,腺瘤样息肉,尤其是乳头状腺瘤及混合性肿瘤应高度警惕其癌变可能,对女性乳头状腺瘤更要特别注意.
作者:赵秋;王一鸣;许桦林;刘玉英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粘膜肥大细胞(mast cell)在胃肠道炎症特别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2],了解肥大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及其脱颗粒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诊断及研究中,肥大细胞的染色一直采用化学染料如阿尔辛蓝(Alcian blue),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等[8],但这些试剂特异性差,在常规病理制片时,计数变化较大,因而影响对结果的诠释.本文介绍一种肥大细胞的特异性抗体一抗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tryptase)单克隆抗体AA1,适用在常规病理制片中对肥大细胞的染色.
作者:徐克强;张万岱;周殿元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1期
本文报告了于病灶基底部注射高渗盐水-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混合液(HS-L-E)结合圈套器高频电摘除上消化道宽蒂息肉及部分粘膜下肿瘤的方法.结果显示:20例宽蒂息肉和4例粘膜下肿瘤均被完整摘除,术中及术后无任何并发症.结果表明:此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志坚;高河元;张捷;于晓玲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凝血酶为一种强力的止血剂,对各种体表、体腔等的出血性病变具良好而确切的止血效果,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作者于1996年4月至此期间,应用本院自制的复方纤维素胶与凝血酶混合液经纤维胃镜喷洒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共2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浓亮 刊期: 1997年第01期
消化道出血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但病因复杂且病变可能涉及的脏器组织种类较多,诊断时仍需慎密考虑.尽管现代诊断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有一部分病人通过常规检查难以明确诊断,这类消化道出血通常被称为隐源性消化道出血(Occult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OGH).由于这类患者起病隐袭,诊断困难,治疗上往往很棘手并常导致致误病情.本文通过对16例经手术证实的此类患者的病因和诊断方法的分析,以期提高对这类疾病的正确认识.
作者:杨林;袁爱力;张振书 刊期: 1997年第01期
肝内胆管癌(Cholagio Carcinoma)是由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又称胆管细胞性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时多属晚期.为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肝内胆管癌超声显像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志辉;侯淑琴 刊期: 199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