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黄志强;张焕卿
Dieulafoy病(Dieulafoy disease,DD)是严重威胁生命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原因之一,临床上常以无先光突发致命性大呕血为其特征,以往本病的病死率高.正确认识和处理本病,是抢救患者的关键.近年来国内文献均个例报道该病的诊治经过,为此笔者查阅近10年来国内外文献[1-13],加之1986~1996年10年间二家医院诊治的14例DD的临床资料,就DD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作一讨论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陈国昌;李兆申;许国铭;孙振兴 刊期: 1997年第01期
本文回顾分析了本院1986年1月至1996年6月经活检、电切及手术病理证实的426例结肠息肉病人,共583枚息肉.结果显示:常见的为炎性息肉、其次为管状腺瘤;息肉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好发年龄在50-69岁,肿瘤性息肉的平均年龄较肿瘤样息肉明显为高,而腺瘤癌变者平均年龄更高;各种肿瘤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的直径均较炎性息肉和血吸虫卵性息肉等为大,而腺瘤癌变者直径更大;本组病例中发生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占腺瘤病人的3.99%,其中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癌变率分别为1.72%、30%、25%,女性乳头状腺瘤癌变率则高达44.44%.这提示对于年龄较大,息肉直径较大,腺瘤样息肉,尤其是乳头状腺瘤及混合性肿瘤应高度警惕其癌变可能,对女性乳头状腺瘤更要特别注意.
作者:赵秋;王一鸣;许桦林;刘玉英 刊期: 1997年第01期
血清甘胆酸检测是评价肝功能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指标.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甘胆酸(CG)的浓度,旨在探讨CG对慢性、良恶性肝病诊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浓亮;智发朝;赖卓胜;袁爱力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紧急胃镜诊查是上消化道急症,特别是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性病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诊疗手段,一般并发症较少.近遇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行紧急胃镜检查诊疗过程中心跳骤停,经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浓亮 刊期: 1997年第01期
自动活检装置(活检枪)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先进活检装置,以往皆由国外进口.自1994年以来,我们应用国产自动活检枪对38例肝病患者进行肝脏活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淑琴;兰琳;崔生达 刊期: 1997年第01期
肿瘤局部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由于活性炭微粒具有附着肿瘤表面的特征,吸附药物后能持续向局部瘤组织释放,且不增加毒副作用,故能充分达到肿瘤化疗的靶向作用[1].本文用自行研制的活性炭微粒(AT-C型)作为载体,吸附丝裂霉素(MMC),在内镜下向食管/胃癌者瘤体内注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吴三明;郑国凡;蒋述均;尤芳华;张宇红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一、关于肝炎(一)肝炎病毒的致病性目前认为HBV、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而HAV、HEV是急性、亚急性肝炎的主要病原.印度的Tonden报告10-28%的成人急性肝炎因HAV所致,HAV很少引起暴发性肝炎(1.7%),也不引起亚急性肝炎,除非超感染或并有其它肝炎病毒的感染.
作者:白岚;张万岱 刊期: 1997年第01期
自1984年4月~1996年3月,我院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51例,均进行了胃镜检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黎景宜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复合性溃疡是指同时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属消化性溃疡的特殊类型,其并发症发生率高,内科治疗效果差.我院近5年内镜检查17498例,诊断消化性溃疡5673例,其中复合性溃疡494例,占8.7%,内镜检出率为2.8%,现将复合性溃疡与随机选取同期单纯性溃疡494作为对照组,分析如下.
作者:陈元鸿;陈垦;王菊岩 刊期: 1997年第01期
我们在研究去氧胆酸钠(DOC)损伤胃粘膜后的修复机制时,发现胃分泌的改变对胃粘膜损伤修复有重要影响.NO,作为一种胃粘膜保护性物质,在胃粘膜损伤后即见增高,因而本文探讨NO与胃酸分泌改变的关系.
作者:曾锦章;张万岱;周殿元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已知幽门螺杆菌(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发生有密切关系[1,2],所以临床上清菌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采用胶态果胶铋(CBS)、甲硝唑(MET)和羟氨苄青霉素(AMO)治疗了一组HP感染的慢性胃病患者,观察清菌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玉捷;齐社宁;李海乾 刊期: 1997年第01期
本文用脾细胞增殖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DAB诱发的肝炎、肝硬变和肝癌大鼠IL-2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在肝炎肝硬变和肝癌期实验组IL-2活性及辅助T细胞(TH)/抑制细胞(TS)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01).在肝硬变和肝癌期实验组总T细胞和TH细胞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0.01),TS细胞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0.01).结果表明:1.肝病越重,IL-2活性越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越明显.2.IL-2活性降低先于T淋巴细胞亚群.3.TH细胞/TS细胞比值敏感于T淋巴细胞亚群.
作者:宋卫生;毛华;徐明符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内镜是检查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内镜的细胞学刷片与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为消化道肿瘤的外科手术与内科的积极治疗,及时、准确、快速地提供了可靠的形态学依据.但实践中发现,阳性检出率并未达到满意的期望值,临床也提出疑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影响消化道内镜细胞学阳性检出率的因素提出以下探讨.
作者:陆药丹;赵彤;张洪海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1期
兰索拉唑(Lansoprazole)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我院应用其治疗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与奥美拉唑对照观察,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侯俊;黄志强;张焕卿 刊期: 1997年第01期
1994年4月-7月用整群抽样方法对云南临沧云县汉族618名自然人群进行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提示:1.云县汉族HP感染率及HP感染与年龄的关系与国内外报导相似.2.支持HP感染的动物源性理论.3、饮水可能是HP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4、HP感染的流行模式和已知粪-口传播的甲型肝炎相似.5、吸毒是影响HP感染的重要因素.6、食用大蒜是HP感染的重要保护因素.
作者:周曾芬;张永生;崔蓉;王玉明;罗家洪;查学安;周崇斌 刊期: 1997年第01期
临床上笔者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所具有的证候特征,分为三型:即脾胃虚弱型、肝气犯胃型及肝郁胃热型.其中脾胃虚弱型与肝气犯胃型类似于运动障碍型,而肝郁胃热型类似于溃疡样型.本文对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电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脾胃虚弱型组胃电幅值比正常组及肝郁胃热型组低,肝气犯胃型组胃电幅值则呈不规则变化,肝郁胃热型组胃电幅值比正常人组高(P<0.05).胃电波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脾、胃、肝的病理生理变化.胃电图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提供了一定的诊断依据.
作者:吕永慧 刊期: 1997年第01期
肝内胆管癌(Cholagio Carcinoma)是由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又称胆管细胞性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时多属晚期.为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肝内胆管癌超声显像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志辉;侯淑琴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目的和方法:本文以131I-BSA和99mTc-DTPA分别作为混合餐固、液体食物的标记物,检测35例慢性胃炎病人和10名健康志愿者的胃排空,其中两例受检者1周内进一步用99mTc-SC复查固体排空,比较两次固体排空过程的相关性.在体外对上述3种放射性标记物在胃液、1mol/L NaCl和0.1mol/LHCl溶液中消化2小时,检测其稳定性.结果:131I-BSA和99mTc-SC标记的固体食物经消化后的脱标率分别<2.87%和4.63%,99mTc-DTPA吸附于固相的吸附率<8.36%.固/液体排空曲线明显不同,固体排空有明显的延迟期,半排空时间较长,慢性胃炎病人固/液体排空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两种固体标记物的排空曲线相似,相关性为r=0.989(p<0.01),前、后两次排空相比,大差值为9.2%,小差值仅为0.8%.结论:131I-BSA作为固体标记物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供临床选择用于胃排空的检测.
作者:曾锦章;彭武和;张万岱;郑普德;吴湖炳;周殿元 刊期: 1997年第01期
本文报告了于病灶基底部注射高渗盐水-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混合液(HS-L-E)结合圈套器高频电摘除上消化道宽蒂息肉及部分粘膜下肿瘤的方法.结果显示:20例宽蒂息肉和4例粘膜下肿瘤均被完整摘除,术中及术后无任何并发症.结果表明:此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志坚;高河元;张捷;于晓玲 刊期: 199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