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细胞学肿瘤检出率与相关因素探讨

陆药丹;赵彤;张洪海

关键词:
摘要:内镜是检查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内镜的细胞学刷片与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为消化道肿瘤的外科手术与内科的积极治疗,及时、准确、快速地提供了可靠的形态学依据.但实践中发现,阳性检出率并未达到满意的期望值,临床也提出疑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就影响消化道内镜细胞学阳性检出率的因素提出以下探讨.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兰索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观察

    兰索拉唑(Lansoprazole)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我院应用其治疗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与奥美拉唑对照观察,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侯俊;黄志强;张焕卿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基层官兵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选择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患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调查发现,基层官兵的HP感染率亦较高.本文应用两种方案治疗基层官兵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及溃疡病,旨在进一步掌握根除HP的药物疗效,为基层单位开展HP的根治和防病工作提供药物选择的可靠依据.

    作者:曹洪流;智发朝;范立群;马武祥;陈毓芬;王凌云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胃镜下喷洒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8例

    胃镜下喷洒止血药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往常用的药物有去甲肾上腺素和孟氏液.我院于1995.10~1996.10在胃镜下喷洒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8例30人次,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梁远国;何统芳;杨勇;田琴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紧急胃镜诊疗过程中致心跳骤停抢救成功1例报告

    紧急胃镜诊查是上消化道急症,特别是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性病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诊疗手段,一般并发症较少.近遇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行紧急胃镜检查诊疗过程中心跳骤停,经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浓亮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检测血清甘胆酸对肝炎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的诊断意义

    血清甘胆酸检测是评价肝功能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指标.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甘胆酸(CG)的浓度,旨在探讨CG对慢性、良恶性肝病诊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浓亮;智发朝;赖卓胜;袁爱力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小儿胃、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并出血25例临床分析

    尽管小儿上消化道慢性炎症、溃疡、出血的发病率不如成人高,但在儿童中也不少见.只因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而长期被误诊为肠寄生虫病、胃肠功能紊乱及胶型癫痫等.现将确诊的25例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黄晓琴;吴三明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固、液体混合餐的胃排空研究

    目的和方法:本文以131I-BSA和99mTc-DTPA分别作为混合餐固、液体食物的标记物,检测35例慢性胃炎病人和10名健康志愿者的胃排空,其中两例受检者1周内进一步用99mTc-SC复查固体排空,比较两次固体排空过程的相关性.在体外对上述3种放射性标记物在胃液、1mol/L NaCl和0.1mol/LHCl溶液中消化2小时,检测其稳定性.结果:131I-BSA和99mTc-SC标记的固体食物经消化后的脱标率分别<2.87%和4.63%,99mTc-DTPA吸附于固相的吸附率<8.36%.固/液体排空曲线明显不同,固体排空有明显的延迟期,半排空时间较长,慢性胃炎病人固/液体排空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两种固体标记物的排空曲线相似,相关性为r=0.989(p<0.01),前、后两次排空相比,大差值为9.2%,小差值仅为0.8%.结论:131I-BSA作为固体标记物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供临床选择用于胃排空的检测.

    作者:曾锦章;彭武和;张万岱;郑普德;吴湖炳;周殿元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尿型纤溶酶原活化素受体在大肠癌活检标本中的表达和意义

    肿瘤转移与局部纤溶酶原活性增强有关,其中肿瘤细胞分泌尿型纤溶酶原活化素(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抗原增多,癌细胞表面的尿型纤溶酶原活化素受体(u-AR)增强.u-PA是一类丝氨酸蛋白酶,能使纤溶酶原活化为纤溶酶.后者能催化多种蛋白质的降解和活化Ⅳ型胶原酶来溶Ⅳ型胶原的网状结构.u-PA在体内作用有赖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表达.我们应用抗配体抗体法检测大肠癌活检标本的u-PAR,并同时检测CerbB-2蛋白(P185),探讨u-PAR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陈锡美;张霞;冯久贤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纤维结肠镜检查两种肠道准备方法的对比观察

    良好的肠道准备是纤维肠镜检查的首要条件.我们比较了两种肠道准备方法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青梅;徐健晶;冯英;莫华澍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肝硬化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报告

    患者男性,60岁,因反复腹胀2年,呕吐,腹泻伴发热4天,咳嗽2天入院.既往有肝炎病史.入科检查:体温37.9℃,神志清楚,慢性病容,巩膜皮肤轻度黄染.左下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少量湿性罗音.心脏无异常.腹稍膨隆,轻度腹壁静脉曲张,腹肌软,无压痛,肝未触及,脾肋下3cm,移动性浊音阳性.

    作者:胡炳德;侯淑琴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肝炎、肝硬变和肝癌大鼠IL-2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本文用脾细胞增殖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DAB诱发的肝炎、肝硬变和肝癌大鼠IL-2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在肝炎肝硬变和肝癌期实验组IL-2活性及辅助T细胞(TH)/抑制细胞(TS)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01).在肝硬变和肝癌期实验组总T细胞和TH细胞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0.01),TS细胞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0.01).结果表明:1.肝病越重,IL-2活性越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越明显.2.IL-2活性降低先于T淋巴细胞亚群.3.TH细胞/TS细胞比值敏感于T淋巴细胞亚群.

    作者:宋卫生;毛华;徐明符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胃镜下喷洒复方纤维素胶-凝血酶混液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23例

    凝血酶为一种强力的止血剂,对各种体表、体腔等的出血性病变具良好而确切的止血效果,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作者于1996年4月至此期间,应用本院自制的复方纤维素胶与凝血酶混合液经纤维胃镜喷洒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共2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浓亮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单克隆抗体AA1在肥大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粘膜肥大细胞(mast cell)在胃肠道炎症特别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2],了解肥大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及其脱颗粒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诊断及研究中,肥大细胞的染色一直采用化学染料如阿尔辛蓝(Alcian blue),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等[8],但这些试剂特异性差,在常规病理制片时,计数变化较大,因而影响对结果的诠释.本文介绍一种肥大细胞的特异性抗体一抗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tryptase)单克隆抗体AA1,适用在常规病理制片中对肥大细胞的染色.

    作者:徐克强;张万岱;周殿元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国产自动活检装置在肝病中的应用

    自动活检装置(活检枪)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先进活检装置,以往皆由国外进口.自1994年以来,我们应用国产自动活检枪对38例肝病患者进行肝脏活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淑琴;兰琳;崔生达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第一届编委会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电图的关系探讨

    临床上笔者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所具有的证候特征,分为三型:即脾胃虚弱型、肝气犯胃型及肝郁胃热型.其中脾胃虚弱型与肝气犯胃型类似于运动障碍型,而肝郁胃热型类似于溃疡样型.本文对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电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脾胃虚弱型组胃电幅值比正常组及肝郁胃热型组低,肝气犯胃型组胃电幅值则呈不规则变化,肝郁胃热型组胃电幅值比正常人组高(P<0.05).胃电波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脾、胃、肝的病理生理变化.胃电图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提供了一定的诊断依据.

    作者:吕永慧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EVL技术原理在残胃吻合口缝合结节出血中的治疗应用

    EVL即内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esophaeal varix li gation EVL)是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的一种新疗法,其简单、有效,并发症少,一次套扎治疗即可将套扎的血管栓塞,局部溃疡及食管穿孔的并发症等较少,全身无不良反应,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镜下治疗手段和技术.其套扎后的疡理过程为缺血、坏死、急性炎症,然后出现浅溃疡、致密疤痕和静脉栓塞,先为机械性静脉栓塞,后为血栓机化与周围组织的纤维化疤痕.[1]

    作者:何丽娟;司徒鹏;叶杨娥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梗阻性黄疸的内镜介入治疗

    建立通畅有效的胆道引流,是治疗胆管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特别对梗阻性黄疸,更是如此.外科治疗是传统的方法,而内镜介入治疗以其独特的方法,也能有效的解除胆道梗阻,本组介入治疗5例梗阻性黄疸,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志强;李素琴;殷健 刊期: 1997年第01期

  • 肝内胆管癌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

    肝内胆管癌(Cholagio Carcinoma)是由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又称胆管细胞性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时多属晚期.为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肝内胆管癌超声显像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志辉;侯淑琴 刊期: 1997年第01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