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肠息肉内镜下诊治及并发症防治

潘德寿;冯福才;周殿元;杨希山

关键词:
摘要:息肉在大肠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镜是诊断和治疗息肉可靠方法,我院自1977年至1995年5月用欧林巴斯、宾得纤维、电子结肠镜检查21155人次,发现直肠、结肠息肉3456例,占16.3%,在小儿肠镜检查616例中,发现肠息肉423例,占68.7%,并成功在内镜下电凝切除息肉454颗,发生穿孔1例;残蒂出血34例,未发生死亡,经近期观察和信访亦无再次便血者,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156例上腹痛小儿的临床及胃镜分析

    小儿腹痛是临床上常见病症,而小儿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病史,某些辅助检查又受到较多的限制,因而对其病因难以作出正确快捷的诊断.我们对156例上腹痛小儿进行了临床及胃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梁浓亮;智发朝;冯福才;潘德寿;周丹;周殿元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1135例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低,死亡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探讨大肠癌的发病规律对防治大肠癌有重要意义.

    作者:关彩平;林焕健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立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本文观察立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63例,以探讨立止血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实用性.一、病例选择63例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14-76岁,平均47岁.

    作者:吴必嘉;何宝婵;杨丽君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食道、贲门狭窄的内镜治疗

    食道、贲门狭窄的病因主要有:1.良性狭窄:炎性狭窄(如返流性食管炎),疤痕性狭窄(如食管化学性灼伤),先天性狭窄(如食管环/食管璞)以及手术吻合口狭窄等;2.恶性狭窄:食管癌、贲门癌等;3.动力性狭窄:如贲门失驰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等.

    作者:杨见权;刘振坚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98例萎缩性胃炎的内镜随访观察

    萎缩性胃炎(CAG)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此病与胃癌的发生率受到人们重视,伴异型增生被认为是胃癌重要的癌前病变,本文随访观察如下.

    作者:陈旭昌;郭文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36例胃与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照观察

    对36例行纤维胃镜检查的患者,分别进行胃与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试验,结果发现: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胃内感染率;胃内有感染者,口腔也有感染;胃内无感染者,口腔仍可有感染;但口腔无感染者,则胃内亦无感染.

    作者:洪毅东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急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我们在对人胃螺旋菌病例(GH)的随访中观察到5例病人近期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伴有胃窦的急性糜烂性炎症.复检日期在5~80天,平均24.1天,均未经服抗菌药治疗.病变为大小不等的片状糜烂,表面附黑苔,肿胀明显,HP菌体形态肥大、粗短、两端纯圆,在糜烂表面、糜烂间组织多,而糜烂中心HP较少.这表明,急性HP感染可表现为糜烂性胃炎,可于感染后的1周内出现;菌体肥大的HP可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HP感染可因胃镜活检而引起.

    作者:徐智民;潘令嘉;余毅;李俊达;智发朝;周殿元;王继德;冯福才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06例的伴发病和并发病分析

    本文收集106例,重点分析影响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伴发病和并发病.年龄60~88岁,平均67.5岁.男89例,女17例.

    作者:王婉梅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淋巴滤泡形成与幽门螺杆菌致病--313例青年志愿者病理研究报告

    作者调查了313例青年志愿者胃内HP感染状态与胃粘膜淋巴滤泡形成的关系.通过内镜普查,细菌和病理学诊断发现螺杆菌感染率为58.5%(183/313),淋巴滤泡形成率为28.4%(52/183),通过研究HP的感染量与淋巴滤泡大小证实了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并发现淋巴滤泡形成与内镜诊断无关,结合国外的报道提出了淋巴滤泡形成可能是HP感染致胃MALT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作者:王继德;周殿元;张亚历;徐克强;张万岱;杨海涛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bcl-2、p53、C-myc蛋白产物在胃癌表达的研究

    许多研究证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异常有关,且与肿瘤细胞凋亡被抑制有关,本文探讨bcl-2、p53、C-myc、蛋白产物在胃癌中的表达.

    作者:黄小让;孙桂华;赖日权;安建成;庄小强;罗祝泉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小儿肠息肉内镜下诊治及并发症防治

    息肉在大肠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镜是诊断和治疗息肉可靠方法,我院自1977年至1995年5月用欧林巴斯、宾得纤维、电子结肠镜检查21155人次,发现直肠、结肠息肉3456例,占16.3%,在小儿肠镜检查616例中,发现肠息肉423例,占68.7%,并成功在内镜下电凝切除息肉454颗,发生穿孔1例;残蒂出血34例,未发生死亡,经近期观察和信访亦无再次便血者,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潘德寿;冯福才;周殿元;杨希山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2742例临床分析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一种人群中发病率很高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其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胃幽门螺杆菌是否与NUD发生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颖敏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老年人非心源性胸痛13例报告

    本文回顾了我院自1973年至1995年60岁以上,源于良性食管病变而出现的心绞痛样胸痛的病人13例,全组均住院曾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后均经心电图(ECG),8例经心脏超声,2例经核素心血池显影检查确诊有冠心病5例,不支持冠心病8例;全组13例均有良性食管病变的形态学改变,经胃镜,确诊有返流性食管炎11例次,食管裂孔疝5例,痉挛性食管炎2例,食管憩室2例,其中裂孔疝1例行食管24小时pH监测及LES压力测定显示酸暴露时间过长及LES压力减低;自胸骨后疼痛不适症状出现至确诊食管病变平均病程29.5个月(0.5~120个月),病程在2年以上者7例;典型病例两例,分别为反复心绞痛治疗无效及反复肺感染不愈,病程冗长,给予抑酸,促动力药物治疗则症状改善,心绞痛样胸痛消失.

    作者:周季英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东亚钳蝎毒素对大鼠实验性大肠癌的抑制研究

    利用盐酸二甲肼(DMH)诱发Wistar鼠大肠癌的动物模型,通过分组、分阶段研究蝎毒素对大肠肿瘤发生过程和组织病理改变的作用.结果发现蝎毒素可以减少诱癌的鼠死亡率和诱癌率.20周内单纯诱癌组死亡率达32.69%,蝎毒灌胃组和腹腔注射组分别为23.08%和20.51%,其中蝎毒注射组死亡率与单纯诱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0-31周单纯诱癌组诱癌率为81.82%,蝎毒注射组为44%,两组差异显著(P<0.01).大肠癌核仁组成区染色结果发现单纯诱癌AgNOR颗粒明显增加而蝎毒注射组显著减少,每核AgNOR颗粒数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提示蝎毒素具有去除DMH毒性,降低实验肿瘤的发生,抑制大肠肿瘤细胞Rrna活性,直接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作者:吴保平;高春芳;李冬晖;刘江宁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的误诊分析

    结直肠癌是我国消化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尽管目前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本病的误诊率依然很高.

    作者:林金容;郭文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小儿肠镜临床诊疗应用18年回顾

    自1977至1995年,应用成人纤维/电子肠镜检查3个月至14岁(平均6.9岁)小儿677例,其中诊断肠息肉者453例,占66.9%,并于内镜下摘除息肉521颗.

    作者:冯福才;杨希山;陈村龙;张亚历;潘德涛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生长抑素与二囊三腔管联合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食道胃底静脉曲线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死亡率高达40%以上[1].传统治疗方法静脉使用止血剂、血管加压素,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洗胃,口服或胃内灌注凝血酶,单纯三腔二囊管压迫等,效果不甚理想,局部硬化剂注射也受时间、人员配备及出血量大时影响视野所限制.

    作者:张文茹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抗幽门螺杆菌IgG检测的临床评价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1,2]其检测的方法很多,其中,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胃粘膜组织HP-DNA[3,4]、尿素酶检测、组织切片染色镜检都是常用的检测方法.

    作者:詹群珊;邓传珍;杜文礼;刘健波;曾真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粘膜的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的比较研究

    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临床诊断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方法,正确评价其应用价值对开展HP的临床和治疗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利用3定点内镜活检法评价各种临床HP检测的敏感性.

    作者:山田宣孝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专题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2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