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奥美拉唑与凝血酶口服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的临床观察

王运柱

关键词:
摘要:溃疡病出血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平均病死率为4-10%,但约有80%的溃疡出血可自动停止,令有20%的患者出血量大或有反复出血,在这些患者中病死率高可达36%,因此需积极进行治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诊治盲肠鞭虫病126例分析

    我院自1988年7月至1995年12月应用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并治疗盲肠鞭虫病126例.现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126例,其中男74例,女52例.年龄15~77岁,平均42岁.病程半年至5年之间.

    作者:朱德锋;宋志军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2742例临床分析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一种人群中发病率很高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其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胃幽门螺杆菌是否与NUD发生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颖敏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B超引导下原发性肝癌门脉癌栓介入治疗

    门静脉癌栓是肝癌肝内广泛转移的根源,也是造成致命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本文12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于B超引导下进行门脉介入治疗,取得满意疗效.12例门脉癌栓大小为0.8×1.0~4.6×1.6cm,分别注入无水乙醇1.0~5.0ml.治疗后1周~1个月复查B超,门脉癌栓完全消失(治愈)3例(25%);缩小>1/2(显效)1例(8.3%);缩小<1/2(有效)4例(33.3%);无变化(无效)1例(8.3%);未复查3例(25%).总有效率66.7%(8/12).该法安全简便,疗效满意,为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作者:蓝琳;侯淑琴;袁爱力;张春恩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球部神经纤维瘤1例报告

    十二指肠球部单发性神经纤维瘤少见,本院于1989年收治一例,报告如下:男性,47岁,因反复糊状、少量成形黑便一月,伴疲乏入院.入院前一天饮酒后感头晕、眼花.否认慢性腹痛史.检查:贫血貌,皮肤无结节,皮色正常.

    作者:许子彬;姜和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静脉注射抑酸药物对胃内PH控制的对照研究

    本文采用24小时胃内PH监测仪对确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进行前瞻交叉对照研究,观察胃壁细胞H2受体拮抗剂泰胃美(Tagamet,Cimetidine)和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Losec,Omeprazole)的抑酸效果.结果显示泰胃美1600mg静注抑酸时间为12.2±2.2小时,此期胃内PH为5.6±1.2;而洛赛克40mg分别为13.2±2.6小时和PH5.6±1.4.两药均有明显抑酸作用,使用上述剂量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李瑜元;贾林;戴寿军;黄碧素;赵丽容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胃化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本文调查了155例十二指肠溃疡旁粘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显示:溃疡旁组织炎症、胃化生和Hp检出率分别为69.7%、75.5%和2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8%、10.4%和4.2%(P<0.01).Hp在胃化生组织中的检出率为32.8%,81例不伴胃化生的粘膜中均未检出Hp(P<0.01).透射电镜观察胃化生有其特征性改变.提示胃化生可能是溃疡形成的基础,Hp在化生区定植并非是产生溃疡的唯一直接因素,还可能通过其他复杂环节间接起作用.

    作者:李子旭;张万岱;周殿元;张亚历;郭小平;杨海涛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淋巴滤泡形成与幽门螺杆菌致病--313例青年志愿者病理研究报告

    作者调查了313例青年志愿者胃内HP感染状态与胃粘膜淋巴滤泡形成的关系.通过内镜普查,细菌和病理学诊断发现螺杆菌感染率为58.5%(183/313),淋巴滤泡形成率为28.4%(52/183),通过研究HP的感染量与淋巴滤泡大小证实了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并发现淋巴滤泡形成与内镜诊断无关,结合国外的报道提出了淋巴滤泡形成可能是HP感染致胃MALT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作者:王继德;周殿元;张亚历;徐克强;张万岱;杨海涛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5-氟脲嘧啶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静脉滴注抗肿瘤药物5氟脲嘧啶(5-Fu)能抑制胰液的分泌,改善急性胰腺炎的腹痛症状,降低血、尿淀粉酶并使之迅速恢复正常,且有作者认为5-Fu联用甲氰咪呱(CMT)能起到协同作用,但因缺乏对照分析,故是否CMT能确实提高5-Fu的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作用尚不明了.

    作者:尹合坤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高位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但与高位胃炎(HG)的关系少见报告,本文对1994年346例连续门诊胃镜检查发现的42例HG进行研究.

    作者:林江;李红;程同霞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甲硝唑加雷尼替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观察

    我们自1991年3月至1994年10月,用甲硝唑加雷尼替丁联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46例,单用雷尼替丁治疗45例(对照组).观察其近期愈合率及复发率.

    作者:刘旭明;黄赞松;钟秋红;黄大文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06例的伴发病和并发病分析

    本文收集106例,重点分析影响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伴发病和并发病.年龄60~88岁,平均67.5岁.男89例,女17例.

    作者:王婉梅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三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预防复发的临床观察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自H2-受体拮抗剂问世以来,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溃疡的愈合率达到85%左右,但是溃疡愈后,一旦停药,在一年内的复发率为70-80%,因此,如何阻止消化性溃疡的复发,是近来国内外消化科医师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一大课题,笔者从1992年6月1日至1993年6月30日选择了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幽门螺杆菌尿素酶试验阳性,且曾反复发作的病人20例,用中外合资迈特大药厂生产的De-Nol、灭滴灵、四环素等进行治疗,追踪观察了一年半,未见溃疡复发,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邹炎明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中国教育电视台《医生之友》正式开播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食道、贲门狭窄的内镜治疗

    食道、贲门狭窄的病因主要有:1.良性狭窄:炎性狭窄(如返流性食管炎),疤痕性狭窄(如食管化学性灼伤),先天性狭窄(如食管环/食管璞)以及手术吻合口狭窄等;2.恶性狭窄:食管癌、贲门癌等;3.动力性狭窄:如贲门失驰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等.

    作者:杨见权;刘振坚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老年人非心源性胸痛13例报告

    本文回顾了我院自1973年至1995年60岁以上,源于良性食管病变而出现的心绞痛样胸痛的病人13例,全组均住院曾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后均经心电图(ECG),8例经心脏超声,2例经核素心血池显影检查确诊有冠心病5例,不支持冠心病8例;全组13例均有良性食管病变的形态学改变,经胃镜,确诊有返流性食管炎11例次,食管裂孔疝5例,痉挛性食管炎2例,食管憩室2例,其中裂孔疝1例行食管24小时pH监测及LES压力测定显示酸暴露时间过长及LES压力减低;自胸骨后疼痛不适症状出现至确诊食管病变平均病程29.5个月(0.5~120个月),病程在2年以上者7例;典型病例两例,分别为反复心绞痛治疗无效及反复肺感染不愈,病程冗长,给予抑酸,促动力药物治疗则症状改善,心绞痛样胸痛消失.

    作者:周季英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直肠癌的放射治疗

    Sigmonds于1914年首次描述了放射性同位素镭治疗直肠癌.当时有些外科学家与放射肿瘤学家共同研究综合治疗,后因外科技术不断提高,手术危险性降低,且认为直肠癌对放射线不敏感,故手术治疗一直是直肠癌的首选治疗.

    作者:李建国;王春莲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EGF和TGF-α对体外培养大肠癌细胞生长的调控

    本文应用3H-TDR掺入试验、受体结合分析方法定量观测了EGF和TGF-α对大肠癌细胞HT-29与HR8348生长的影响.结果二株癌细胞均可自分泌低水平的EGF,且可同时表达高亲和力的EGF-R,外源性的EGF和TGF-均可刺激HT-29细胞的生长,而加入抗EGF-R抗体则可抑制HT-29细胞的生长,提示EGF/TGF-与EGF-R自分泌环在大肠癌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张万岱;刘国龙;宋于刚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奥美拉唑与凝血酶口服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的临床观察

    溃疡病出血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平均病死率为4-10%,但约有80%的溃疡出血可自动停止,令有20%的患者出血量大或有反复出血,在这些患者中病死率高可达36%,因此需积极进行治疗.

    作者:王运柱 刊期: 1996年第02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