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十二指肠胃化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李子旭;张万岱;周殿元;张亚历;郭小平;杨海涛

关键词:胃化生, 幽门螺杆菌, 十二指肠溃疡
摘要:本文调查了155例十二指肠溃疡旁粘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显示:溃疡旁组织炎症、胃化生和Hp检出率分别为69.7%、75.5%和2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8%、10.4%和4.2%(P<0.01).Hp在胃化生组织中的检出率为32.8%,81例不伴胃化生的粘膜中均未检出Hp(P<0.01).透射电镜观察胃化生有其特征性改变.提示胃化生可能是溃疡形成的基础,Hp在化生区定植并非是产生溃疡的唯一直接因素,还可能通过其他复杂环节间接起作用.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十二指肠胃化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本文调查了155例十二指肠溃疡旁粘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显示:溃疡旁组织炎症、胃化生和Hp检出率分别为69.7%、75.5%和2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8%、10.4%和4.2%(P<0.01).Hp在胃化生组织中的检出率为32.8%,81例不伴胃化生的粘膜中均未检出Hp(P<0.01).透射电镜观察胃化生有其特征性改变.提示胃化生可能是溃疡形成的基础,Hp在化生区定植并非是产生溃疡的唯一直接因素,还可能通过其他复杂环节间接起作用.

    作者:李子旭;张万岱;周殿元;张亚历;郭小平;杨海涛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幽门螺旋菌感染与萎缩性胃炎关系的内镜特征

    1989年大岛博氏报告了日本人的胃粘膜萎缩比德国人重[1].近年来可见到许多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萎缩性胃炎的进展有着明显关系报告[2,3].

    作者:松久威史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泰胃美治疗酸相关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全国临床论文有奖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中国教育电视台《医生之友》正式开播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156例上腹痛小儿的临床及胃镜分析

    小儿腹痛是临床上常见病症,而小儿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病史,某些辅助检查又受到较多的限制,因而对其病因难以作出正确快捷的诊断.我们对156例上腹痛小儿进行了临床及胃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梁浓亮;智发朝;冯福才;潘德寿;周丹;周殿元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生长抑素与二囊三腔管联合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食道胃底静脉曲线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死亡率高达40%以上[1].传统治疗方法静脉使用止血剂、血管加压素,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洗胃,口服或胃内灌注凝血酶,单纯三腔二囊管压迫等,效果不甚理想,局部硬化剂注射也受时间、人员配备及出血量大时影响视野所限制.

    作者:张文茹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内镜诊治盲肠鞭虫病126例分析

    我院自1988年7月至1995年12月应用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并治疗盲肠鞭虫病126例.现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126例,其中男74例,女52例.年龄15~77岁,平均42岁.病程半年至5年之间.

    作者:朱德锋;宋志军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06例的伴发病和并发病分析

    本文收集106例,重点分析影响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伴发病和并发病.年龄60~88岁,平均67.5岁.男89例,女17例.

    作者:王婉梅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1135例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低,死亡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探讨大肠癌的发病规律对防治大肠癌有重要意义.

    作者:关彩平;林焕健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5-氟脲嘧啶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静脉滴注抗肿瘤药物5氟脲嘧啶(5-Fu)能抑制胰液的分泌,改善急性胰腺炎的腹痛症状,降低血、尿淀粉酶并使之迅速恢复正常,且有作者认为5-Fu联用甲氰咪呱(CMT)能起到协同作用,但因缺乏对照分析,故是否CMT能确实提高5-Fu的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作用尚不明了.

    作者:尹合坤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EGF和TGF-α对体外培养大肠癌细胞生长的调控

    本文应用3H-TDR掺入试验、受体结合分析方法定量观测了EGF和TGF-α对大肠癌细胞HT-29与HR8348生长的影响.结果二株癌细胞均可自分泌低水平的EGF,且可同时表达高亲和力的EGF-R,外源性的EGF和TGF-均可刺激HT-29细胞的生长,而加入抗EGF-R抗体则可抑制HT-29细胞的生长,提示EGF/TGF-与EGF-R自分泌环在大肠癌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张万岱;刘国龙;宋于刚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36例胃与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照观察

    对36例行纤维胃镜检查的患者,分别进行胃与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试验,结果发现: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胃内感染率;胃内有感染者,口腔也有感染;胃内无感染者,口腔仍可有感染;但口腔无感染者,则胃内亦无感染.

    作者:洪毅东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淋巴滤泡形成与幽门螺杆菌致病--313例青年志愿者病理研究报告

    作者调查了313例青年志愿者胃内HP感染状态与胃粘膜淋巴滤泡形成的关系.通过内镜普查,细菌和病理学诊断发现螺杆菌感染率为58.5%(183/313),淋巴滤泡形成率为28.4%(52/183),通过研究HP的感染量与淋巴滤泡大小证实了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并发现淋巴滤泡形成与内镜诊断无关,结合国外的报道提出了淋巴滤泡形成可能是HP感染致胃MALT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作者:王继德;周殿元;张亚历;徐克强;张万岱;杨海涛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小儿肠镜临床诊疗应用18年回顾

    自1977至1995年,应用成人纤维/电子肠镜检查3个月至14岁(平均6.9岁)小儿677例,其中诊断肠息肉者453例,占66.9%,并于内镜下摘除息肉521颗.

    作者:冯福才;杨希山;陈村龙;张亚历;潘德涛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微剂量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本研究旨在评价微剂量(37kBq)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诊断效果.106例病人清晨空腹饮下37kBq14C-尿素水溶液,海胺溶液吸收20分钟呼气CO2 2mmol,液闪仪测定14C放射性活性,结果以dpm/mmolCO2表达.19例志愿者第二日重复试验.以Warthin-Starry组织染色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作为参照标准,ROC分析法确定14C-UBT适判别值.结果得出14C-UBT适判别值为250dpm/mmol CO2;实验对HP感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3%(58/59)、98.7%(46/47)、和98.7%(104/106);实验重复性良好;体重校正对诊断效果无影响.研究结果提示微剂量14C-UBT诊断HP感染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且简单和安全;试验无需试餐和加用非标记尿素,结果不需以体重校正.

    作者:张厚德;马永健;赵成忠;麦丽文;贺克俭;吴盛州;李明华;舒江乔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CD44在直肠癌、癌近旁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52例直肠癌组织、肿瘤近旁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CD44检测分析.结果:CD44在肿瘤组织中阳性率92.3%,在肿瘤组织近旁组织中阳性率为53.85%;CD44在肿瘤近旁组织中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肿瘤组织(P<0.01),CD44在肿瘤近旁组织中的不同区段内的检出阳性结果不同,在距肿瘤0.5cm区间内为59.62%,在0.6-1.5cm区间内为21.16%,在1.6-3.0cm区间为9.62%,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提示:CD44可作为大肠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客观指标以及诊断癌前病变的参考指标.且CD44可作为低位直肠癌远端切除范围的参考指标.

    作者:魏东;高春芳;赵文召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老年人非心源性胸痛13例报告

    本文回顾了我院自1973年至1995年60岁以上,源于良性食管病变而出现的心绞痛样胸痛的病人13例,全组均住院曾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后均经心电图(ECG),8例经心脏超声,2例经核素心血池显影检查确诊有冠心病5例,不支持冠心病8例;全组13例均有良性食管病变的形态学改变,经胃镜,确诊有返流性食管炎11例次,食管裂孔疝5例,痉挛性食管炎2例,食管憩室2例,其中裂孔疝1例行食管24小时pH监测及LES压力测定显示酸暴露时间过长及LES压力减低;自胸骨后疼痛不适症状出现至确诊食管病变平均病程29.5个月(0.5~120个月),病程在2年以上者7例;典型病例两例,分别为反复心绞痛治疗无效及反复肺感染不愈,病程冗长,给予抑酸,促动力药物治疗则症状改善,心绞痛样胸痛消失.

    作者:周季英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的误诊分析

    结直肠癌是我国消化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尽管目前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本病的误诊率依然很高.

    作者:林金容;郭文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与胃粘膜病变的电镜研究

    慢性胃炎可以说是世界上发病率高的疾患,但是长期间几乎处于病因不明状态.1979年澳大利亚学者首先报告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1982年同研究室胃活检组织的HP分离培养成功.

    作者:温敏;山田宣孝 刊期: 1996年第02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