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GF和TGF-α对体外培养大肠癌细胞生长的调控

张万岱;刘国龙;宋于刚

关键词:
摘要:本文应用3H-TDR掺入试验、受体结合分析方法定量观测了EGF和TGF-α对大肠癌细胞HT-29与HR8348生长的影响.结果二株癌细胞均可自分泌低水平的EGF,且可同时表达高亲和力的EGF-R,外源性的EGF和TGF-均可刺激HT-29细胞的生长,而加入抗EGF-R抗体则可抑制HT-29细胞的生长,提示EGF/TGF-与EGF-R自分泌环在大肠癌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相关文献
  •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的误诊分析

    结直肠癌是我国消化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尽管目前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本病的误诊率依然很高.

    作者:林金容;郭文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球部神经纤维瘤1例报告

    十二指肠球部单发性神经纤维瘤少见,本院于1989年收治一例,报告如下:男性,47岁,因反复糊状、少量成形黑便一月,伴疲乏入院.入院前一天饮酒后感头晕、眼花.否认慢性腹痛史.检查:贫血貌,皮肤无结节,皮色正常.

    作者:许子彬;姜和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2742例临床分析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一种人群中发病率很高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其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胃幽门螺杆菌是否与NUD发生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颖敏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三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预防复发的临床观察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自H2-受体拮抗剂问世以来,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溃疡的愈合率达到85%左右,但是溃疡愈后,一旦停药,在一年内的复发率为70-80%,因此,如何阻止消化性溃疡的复发,是近来国内外消化科医师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一大课题,笔者从1992年6月1日至1993年6月30日选择了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幽门螺杆菌尿素酶试验阳性,且曾反复发作的病人20例,用中外合资迈特大药厂生产的De-Nol、灭滴灵、四环素等进行治疗,追踪观察了一年半,未见溃疡复发,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邹炎明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抗幽门螺杆菌IgG检测的临床评价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1,2]其检测的方法很多,其中,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胃粘膜组织HP-DNA[3,4]、尿素酶检测、组织切片染色镜检都是常用的检测方法.

    作者:詹群珊;邓传珍;杜文礼;刘健波;曾真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奥美拉唑与凝血酶口服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的临床观察

    溃疡病出血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平均病死率为4-10%,但约有80%的溃疡出血可自动停止,令有20%的患者出血量大或有反复出血,在这些患者中病死率高可达36%,因此需积极进行治疗.

    作者:王运柱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直肠癌的放射治疗

    Sigmonds于1914年首次描述了放射性同位素镭治疗直肠癌.当时有些外科学家与放射肿瘤学家共同研究综合治疗,后因外科技术不断提高,手术危险性降低,且认为直肠癌对放射线不敏感,故手术治疗一直是直肠癌的首选治疗.

    作者:李建国;王春莲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幽门螺旋菌感染与萎缩性胃炎关系的内镜特征

    1989年大岛博氏报告了日本人的胃粘膜萎缩比德国人重[1].近年来可见到许多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萎缩性胃炎的进展有着明显关系报告[2,3].

    作者:松久威史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立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本文观察立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63例,以探讨立止血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实用性.一、病例选择63例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14-76岁,平均47岁.

    作者:吴必嘉;何宝婵;杨丽君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东亚钳蝎毒灌肠治疗大肠癌前后肿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改变

    东亚钳蝎毒素对大肠癌的抑杀作用,已被体外大肠癌细胞株的培养和动物实验证实[1-2].为进一步观察东亚钳蝎毒对人体直肠肿瘤治疗的作用,我们采用PCNA阳性半定量的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研究了大肠癌蝎毒素治疗前后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PCNA阳性半定量结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作者:魏东;高春芳;李冬晖;王元和;施清华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老年人非心源性胸痛13例报告

    本文回顾了我院自1973年至1995年60岁以上,源于良性食管病变而出现的心绞痛样胸痛的病人13例,全组均住院曾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后均经心电图(ECG),8例经心脏超声,2例经核素心血池显影检查确诊有冠心病5例,不支持冠心病8例;全组13例均有良性食管病变的形态学改变,经胃镜,确诊有返流性食管炎11例次,食管裂孔疝5例,痉挛性食管炎2例,食管憩室2例,其中裂孔疝1例行食管24小时pH监测及LES压力测定显示酸暴露时间过长及LES压力减低;自胸骨后疼痛不适症状出现至确诊食管病变平均病程29.5个月(0.5~120个月),病程在2年以上者7例;典型病例两例,分别为反复心绞痛治疗无效及反复肺感染不愈,病程冗长,给予抑酸,促动力药物治疗则症状改善,心绞痛样胸痛消失.

    作者:周季英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5例误诊分析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SRUS)是少见的良性大肠疾病.我院从1985年11月至1995年10月共发现SRUS 9例,其中误诊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纯炽;麦哲林;杨冬华;宋卫生;周亚东;余建林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急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我们在对人胃螺旋菌病例(GH)的随访中观察到5例病人近期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伴有胃窦的急性糜烂性炎症.复检日期在5~80天,平均24.1天,均未经服抗菌药治疗.病变为大小不等的片状糜烂,表面附黑苔,肿胀明显,HP菌体形态肥大、粗短、两端纯圆,在糜烂表面、糜烂间组织多,而糜烂中心HP较少.这表明,急性HP感染可表现为糜烂性胃炎,可于感染后的1周内出现;菌体肥大的HP可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HP感染可因胃镜活检而引起.

    作者:徐智民;潘令嘉;余毅;李俊达;智发朝;周殿元;王继德;冯福才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小儿肠息肉内镜下诊治及并发症防治

    息肉在大肠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镜是诊断和治疗息肉可靠方法,我院自1977年至1995年5月用欧林巴斯、宾得纤维、电子结肠镜检查21155人次,发现直肠、结肠息肉3456例,占16.3%,在小儿肠镜检查616例中,发现肠息肉423例,占68.7%,并成功在内镜下电凝切除息肉454颗,发生穿孔1例;残蒂出血34例,未发生死亡,经近期观察和信访亦无再次便血者,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潘德寿;冯福才;周殿元;杨希山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东亚钳蝎毒诱发大肠癌细胞凋亡的电镜观察

    东亚钳蝎毒素是东亚钳蝎毒腺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我们应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已证实蝎毒素对大肠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抑杀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蝎毒素抑杀肿瘤细胞的机理,我们用东亚钳蝎毒素灌胃治疗大鼠实验性大肠癌,详细研究了用药后大肠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蝎毒素能诱发大肠癌细胞程序化死亡,本实验详尽地观察了大肠癌肿瘤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基本过程,这种作用可能是蝎毒抗肿瘤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郑国宝;高春芳;吴保平;李冬晖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专题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为了解血浆内皮素(ET)水平在肝硬化及其发展中的变化,初步探讨其意义,应用放射免疫均相竞争法测定7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浆ET水平.结果示,(1)血浆ET水平在肝硬化肝功能Chile-Pugh评分分级A患者(57.7±21.5pg/ml)、B级患者(40.7±23.1pg/ml)和C级患者(25.2±18.4pg/ml)均明显低于正常人(78.4±21.9pg/ml)(P<0.01).B级和C级患者均低于A级患者(P<0.01),C级患者低于B级患者(P<0.01).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数与血浆ET水平呈负相关(γ=-0.465,P<0.05).(2)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低于无腹水的患者(33.7±23.9pg/ml vs 52.6±20.3pg/ml,P<0.01).(3)肝硬化患者血浆ET水平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γ=0.446,P<0.05),与血清胆红素,尿素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相关.提示血浆ET的减少可能在肝炎后肝硬化体循环血管扩张的维持中起一定作用,是水钠潴留、腹水形成的因素之一.血浆ET水平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和循环高动力状态有密切关系.

    作者:郑丰平;王俊雅 刊期: 1996年第02期

  • 小儿肠镜临床诊疗应用18年回顾

    自1977至1995年,应用成人纤维/电子肠镜检查3个月至14岁(平均6.9岁)小儿677例,其中诊断肠息肉者453例,占66.9%,并于内镜下摘除息肉521颗.

    作者:冯福才;杨希山;陈村龙;张亚历;潘德涛 刊期: 1996年第02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