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析探讨经腓骨截骨并植骨加螺钉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王栋

关键词:截骨, 螺钉固定, 关节融合术, 创伤性关节炎
摘要:目的 对经腓骨截骨并植骨加螺钉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讨论.方法 抽选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68例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患者入院后采用系统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以34例为一组,干预组患者采用经腓骨截骨并植骨加螺钉固定踝关节融合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患者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评估有效率分别为97.1%、73.5%,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AOFAS评分水平(89.6±5.3)分、(74.1±9.7)分,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腓骨截骨并植骨加螺钉固定踝关节融合术在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后复发的预测

    目的 分析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在本院实施手术治疗的74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按照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含量,将患者分为嗜酸性组与非嗜酸性组(n=37).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嗅觉功能评分,并评价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疾病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 嗜酸性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嗅觉功能评分,与非嗜酸性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嗜酸性组患者复发率21.62%,在复发的7例嗜酸性组患者中,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5例,显著高于非嗜酸性组5.41%,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 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将会直接影响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率,临床治疗中需要加以重点分析.

    作者:耿雪渊;刘本伦;陈昌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分析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功脉介入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效应.方法 将2012年至2016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两组患者各50例,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服用药物后抗血小板效应.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相比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抑制血小板情况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抑制情况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两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功脉介入围手术期,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要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作者:蒋恒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冠心病患者介入检查的临床可行性及疗效分析

    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通过介入检查的临床可行性及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入院的疑似为冠心病的患者200例,所有患者进行介入检查,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则通过介入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介入检查的可行性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介入检查发现,疑似为冠心病的200例患者中有155例为冠心病患者,通过介入检查和治疗方法对该155例患者后,结果发现病情好转患者有140例,所占比重为90.30%.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穿刺部位出血、术中无复流、低血压、血管迷走反射及造影剂过敏等均为介入术中常见并发症,通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或消失,疗效显著.结论 冠心病患者通过介入检查的临床可行性及取得的临床成效均十分显著,可对病变部位情况、侧支循环及冠脉狭窄部位情况进行全面观察,有利于对患者病情更好把握,从而促进患者接受全面对症治疗,应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郭红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阿托伐他汀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防治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 分析和讨论采用阿托伐他汀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作用.方法 选取78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甲组(n=39)和乙组(n=39).甲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乙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左心室重构防治的作用.结果 用药后甲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与乙组比较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重构,预后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魏传中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品管圈活动在ICU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析品管圈活动在ICU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ICU科室的53例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2月~2016年7月我院ICU科室的53例实施品管圈管理患者为此次研究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满意度、护理投诉率及医用耗材使用有效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护理投诉率及医用耗材使用有效率分别为96.23%、1.89%、98.78%,与对照组的83.02%、9.43%、86.09%对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ICU科室管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更好的提升ICU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护理投诉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护患、医患关系的良性、和谐发展,可在临床护理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作者:吴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并发症预防及其护理措施探讨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并发症预防及其护理措施.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50例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25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并发症预防护理干预.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来说,对其实施早期并发症预防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肺部感染、髋关节脱位、泌尿系统感染、静脉血栓、褥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对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预后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143例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利培酮口服液对143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4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氯氮平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利培酮口服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以后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两组之间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PAN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吴丹;李长远;郑家仁;洪金时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罗哌卡因用于妇产科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析罗哌卡因在妇产科麻醉应用的作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病室自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8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0例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重比重罗哌卡因麻醉处理,为对照组;435例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等比重罗哌卡因麻醉处理,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实施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麻醉实施有效率等,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实施有效率为98.6%,对照组患者麻醉实施有效率为98.0%,两组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对照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0%,且观察组患者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等比重罗哌卡因在妇产科麻醉应用中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而且能够有效延长患者麻醉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洪月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小儿肠套叠行空气灌肠诊断及治疗分析

    目的 对于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以本院从2014年5月~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81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的对象,所有的患儿在入院检查之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腹痛、情绪烦躁不安以及就诊时不同程度哭闹等相关的现象.所有的患儿均在被临床拟诊为肠套叠之后,采用脉冲加压的方式缓缓地提升患者肠腔内的气压,待气压回升至16kPaz左右,大多数的患儿的肠套叠成功的复位.并且对于患儿治疗的基本效果进行研究和观察.结果 所有的81例患儿确诊之后,采用经空气灌肠的方式成功复位的患者有72例,占总数的88.89%,另有5例患儿因为复位失败终转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有3例患儿为结肠型,占总数的60%;小肠型1例,占总数的20%;盲肠部1例,占总数的20%.所有的患儿经过治疗之后有49例患儿完全的治愈,有27例患儿治疗有效,只有5例患儿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3.83%.结论 空气灌肠疗法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拟诊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可以在临床上作为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式来进行推广.

    作者:谢华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液净化疗法在急性农药中毒患者救治中的作用

    目的 分析血液净化疗法在急性农药中毒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急性农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间的差异,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洗胃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血液灌流治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昏迷时间、血清胆碱醋酶活性恢复时间与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30例患者中,治愈的患者29例,治愈率为96.70%,死亡1例,占3.3%.而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愈的患者有26例,治愈率为86.70%,死亡4例,占13.30%.结论 利用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行血液净化治疗急性农药中毒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的几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有效的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林龙;向小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抽选2013年5月-2015年6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90例,对照组仅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评估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监测不良事件.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96.7%v s 83.3%)(P<0.05);两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但症状轻微对症治疗后消失,均坚持服药未终止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文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冠心病患者康复过程中运动强度的适宜性研究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康复过程中运动强度的适宜性.方法 取60例服用β阻断剂患者为A组,取未服用β阻断剂患者60例为B组,对两组患者行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期间记录患者心率变化,进而判断患者运动强度适宜性.结果 两组患者运动时间比较,P>0.05;两组峰值心率比较(P<0.05).A组患者心率在85次/min以上时,峰值心率百分比及主观用力感觉明显增加,B组患者心率超过95次/min时,峰值心率百分数明显增加,心率超过105次/min时,患者摄氧量、峰值心率百分数及主观用力感觉较之前增加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康复过程中行运动锻炼时,运动强度的选择应控制患者心率在65-85次/min,以免加重患者运动损伤.

    作者:申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实施分层培训(进阶模式下)提高护士专业能力

    目的 对实施分层培训(进阶模式下)提高护士专业能力的成效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 自2014年3月-2015年8月从我院选取60名护士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名.为对照组护士人员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培训,为观察组护士采用分层护理管理的模式进行培训.对两种不同培训模式下的两组护士所护理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及综合能力的考核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护理人员在分层培训(进阶模式下)的综合能力的考核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经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分层培训(进阶模式下)对于提高护士专业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促进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率.

    作者:陈妹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了解老年冠心病临床诊断中展开动态心电图技术的意义.方法 研究筛选71例因冠心病、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进入我院的老年患者,选择动态心电图技术对其进行诊断,重点观察患者心律失常症状、心肌缺血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 71例患者接受专业检查后,发现58例(81.69%)存在心肌缺血问题,其中有症状的患者共20例(34.48%),而无症状的患者共有38例(65.52%).此外,55例患者(77.46%)存在心律失常问题.结论 对于患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专业诊断工作中,通过展开动态心电图技术,可实现对其心律失常情况及其心肌缺血情况的及早判断,防止出现误诊现象或者漏诊现象,以充分改善转归.

    作者:肖玉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观察硝苯地平+倍他乐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指标的影响

    目的 评价硝苯地平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影响.方法 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性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观察组44例则予以硝苯地平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对比评价不同用药后疗效、血压水平、心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心率改善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硝苯地平联合倍他乐克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有效稳定血压水平,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熊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分析临床上对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的实际价值,为进一步合理有效的诊断老年性心脏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98例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实验组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普通心电图进行检查,观察分析不同检查诊断方法的实际临床价值.结果 实验组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临床诊断,其左室增大、左室肥大、左房增大、主动脉扩张、心肌缺血及室间隔弥漫增厚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采用超声心动图对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检查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采用普通心电图进行检查,准确性高,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变化,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孟一;王春燕;王朝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20例新生儿重度窒息后复苏抢救成功后的护理体会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度窒息后复苏抢救成功后的护理体会.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科室收治的重度窒息新生儿2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复苏抢救,分析复苏抢救成功后护理体会.结果 20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中,18例新生儿抢救成功,成功率90.0%.2例患儿发生电解质紊乱.结论 新生儿重度窒息后实施复苏抢救成功后,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黄宝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日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所收治的64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在不同护理方式下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有效率为31(96.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81.25%),且观察组患者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护理满意率较高,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之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极大程度上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身体恢复,优化疗效.

    作者:陈福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观察

    目的 探讨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治疗措施的疗效.方法 从我院选取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为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治疗措施,为观察组患者实施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与相应治疗措施,观察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状况与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中高危比例为82.0%,治疗有效率达到94%,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采用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其治疗方法,有效提高了高血压病的治愈率,因而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心脏手术中皮肤压疮预防及解决方法

    目的 总结心脏手术治疗中皮肤压疮的预防和护理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120例心脏病手术患者,对患者病情进行手术前的评估并采取相关多种治疗预防措施,观察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是否出现压疮,在手术治疗后有无其他不良皮肤反应.结果 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心脏病患者经过相关皮肤风险测试后并采取相关防护措施,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发现皮肤压疮.结论 针对心脏病患者在手术中出现压疮现象,手术前应该需要仔细对各种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压疮并进行多种措施处理防护.

    作者:陈国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