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雄
目的 探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心力衰竭的护理.方法 针对40例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并配合常规护理(对照组),针对另外40例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正压通气6治疗,并配合综合护理(观察组),观察患者临床情况,入选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3月到2017年1月间收治.结果 比较两组有效率可见,观察组患者明显较高,比较两组护理满意率,明显可见观察组患者较高,其中观察组满意率为92.5%,对照组满意率为67.5%,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心力衰竭,能够帮助患者得到较好的恢复,同时在针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促进患者及时恢复,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何招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联合检测脑钠肽(BNP)和血尿酸(UA)对慢性心衰(CHF)患者诊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CHF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9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BNP和血清UA联合检测,并将观察组心功能Ⅲ级患者分为观察A组及观察B组,观察A组采取别嘌呤醇治疗,观察B组采取常规抗心衰治疗,分析对诊疗的指导意义.结果 观察组心功能Ⅱ、Ⅲ、V级患者血清UA、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Ⅱ、Ⅲ级患者血清UA、BNP水平均低于心功能V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Ⅱ级患者血清UA、BNP水平均低于心功能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患者治疗后LVEF水平高于观察B组、血清UA水平低于观察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患者治疗后LVEF水平高于治疗前、血清UA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钠肽和血尿酸与慢性心衰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水平会随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而改变,是指导患者诊疗的重要检测指标.
作者:黄燕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钠与能量合剂联合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医院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期间诊治的心肌炎患儿中抽取144例作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签原则予以分组.对照组(n=72)单独应用能量合剂治疗,而研究组(n=72)则应用磷酸肌酸钠与能量合剂联合治疗方案,就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标无统计学比较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是(14.26±1.15)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2±2.43) U/L(P<0.0);②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是98.61%,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0.28%相比存在统计学比较差异(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与能量合剂联合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效果确切,并能纠正其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标,可借鉴.
作者:钟晓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2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63例,对照组62例,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 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心绞痛发作等情况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41%,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65%,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心痛心绞痛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吴巧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护理在慢性肺心病并发心衰患者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进行常规的护理基础之上,再辅助急性护理,观察两组的肺功能、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6MWD/FEVI/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215.63±10.56)m、(65.21±3.56)%、(72.33±6.32)%较对照组(193.21±3.36)m、(45.62±3.21)%、(61.33±5.61)%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32.31±5.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2.65±6.12)分(P<0.05).结论 急性护理在慢性肺心病并发心衰患者中有重要疗效.
作者:林丽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脏病患者发生率随时升高.心脏介入是临床治疗心脏病常见的微创手术治疗,主要包含冠状动脉造影、射频消融术、支架安置术等[1].护理安全管理对手术成败产生重要的影响,将护理安全这个先进的护理观念引入心脏介入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这种术式要求患者体征状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方可获得预期治疗效果.下文就心脏介入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内容、效果等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王晓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核磁共振检查患者配合度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作用.方法 纳入本次临床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于2016年一年内来我院实施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共纳入100例患者.患者入选后按照国际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设置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组内均包含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核磁共振检查过程给予常规检查护理配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化的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核磁共振检查依从性94.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0%,P<0.05组间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的核磁共振检查完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检查成功率为88.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0%,P<0.05组间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的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的平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显著.结论 对于实施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给予风险评估、心理护理和针对性护理等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的核磁共振检查依从性,从而显著缩短核磁共振检查时间、并有效提高一次检查成功率,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值得在核磁共振检查中进行推广虚用.
作者:何冬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是(85.7±9.8)分,满意度是93.3%,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是(69.6±11.3)分,满意度是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时,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可推广.
作者:严翠燕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在肿瘤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100例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各类肿瘤疾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观察组患者在以上基础上给予人文关怀护理.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HAMA和HAMD评分均相当,组间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HAMA和HAMD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问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理能力、躯体能力、物质生活、社会能力等GQOLI-74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人文关怀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汤丽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对临床护理路径在尘肺大容量肺部灌洗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之间224例我院尘肺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2例,观察组患者以临床护理路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以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结果 进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咳嗽、胸闷、气喘等不良症状较对照组有非常明显的改善,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比对照组少,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为88.3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并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尘肺大容量肺部灌洗治疗中的应用,能够缓解患者不良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和费用,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医学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作者:马乐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差错管理在血站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实施差错管理后我血站的8000份健康自愿者的献血样本作为研究组,选取2015年1月-12月期间未实施差错管理我血站的8000份健康自愿者的献血样本作为对照组.我血站从2016年正式开始引入差错管理实施血站质量管理,对比分析差错管理实施前后血站的差错事件发生率,以此来评价差错管理在血站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差错事件发生率为0.10%(8/8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5%(40/80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差错管理的实施能够显著降低血站差错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显著提高血站的管理质量,为临床安全供血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黄莉娜;谢丽鸯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血压的水平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血压的过高和过低都会对人体有害,目前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在不断的上升,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的升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有研究表示在血压开始升高之前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人体都会具有多种伴发病及慢性疾病.这些疾病较为隐匿,会被人们所忽略,所以要通过仔细的排查.基于此,本文就高血压及伴发病的部分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甘灵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该临床研究所选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就诊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共计纳入80例,按研究要求设置两组,即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临床治疗,不实施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用药护理.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情绪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控制等MH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用药护理等临床护理干预,显著的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并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曾俊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本次临床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于2016年一年内来我科室诊治的糖尿病患者,共入选了80例患者.入组后按照随机原则对研究对象实施分组,其中中医组纳入40例患者,常规组纳入40例患者.常规组患者采用口服格列齐特缓释胶囊和二甲双胍肠溶片进行治疗,中医组患者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实施中医辨证治疗.结果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中医组92.5%,常规组72.5%,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的空腹血糖水平,早、中、晚三餐后血糖水平及凌晨3:00血糖水平比较,中医组和常规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的空腹血糖水平,早、中、晚三餐后血糖水平及凌晨3:00血糖水平比较,中医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的两组患者的四项血脂控制指标值比较,中医组和常规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治疗后四项血脂控制指标值的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P<0.05.结论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运用传统的中医辨证疗法实施治疗,可促使患者更好的控制其空腹、三餐后及凌晨的血糖值,并对四项血脂控制指标可起到良好改善效果,终可达到有效提高患者综合治疗效果的目的.
作者:刘德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的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等进行记录;同期选取18倒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治疗组,予以该组患者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相联合的方式治疗,并将该组所记录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同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哪种治疗方式更为有效和安全.结果 经一段周期的药物治疗后,治疗组的心绞痛平均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分别为(6.63±1.25)s、(1.52±0.42)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6.34±7.13)s、(5.63±1.21)次,且治疗组中共有17例患者符合治疗有效的标准,总治疗有效率达94.44%,而对照组中共有14例患者符合治疗有效的标准,总治疗有效率为77.78%,组间对比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上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相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可减轻患者在临床上承受心绞痛的痛苦度,有利于缩短患者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可将这两种药物联合的治疗方式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杨月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倍他乐克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作为样本.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倍他乐克治疗,联合组采用倍他乐克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心率(66.89±0.79)次/min、收缩压(123.01±7.02)mmHg、舒张压(77.59±1.40)mmHg、治疗有效率97.06%,不良反应发生几率2.94%,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 倍他乐克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范燕;陈雪峰;林建锋;杨志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围术期护理过程.结果 在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后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中发生心室颤动并阿斯发作的患者有5例,使用阿托品改善窦性心动过缓,未植入临时起搏的患者有3例,术前存在房室传导阻滞的4例患者临时植入起搏器.经早期有效救治与围术期科学护理,所有患者均脱离危险,顺利出院.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离不开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病情监测与有效的心理干预.
作者:吴培珍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胱抑素C(CysC)检测在心肾综合征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我科就诊的心力衰竭患者230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分为CRS组125例和单纯心力衰竭组105例.根据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分为心功能Ⅱ级37例,心功能Ⅲ级65例,心功能V级23例.依据GFR水平分为肾功能代偿期(Ⅰ期)30例,肾功能失代偿期(Ⅱ期)35例,肾功能衰竭期(Ⅲ期)28例,尿毒症期(V期)32例.所有病例均测定血清NT-proBNP、CysC和肌酐.结果 CRS组的血清NT-proBNP、CysC及Scr水平均较单纯心力衰竭组明显升高(P<0.01).CRS患者血清NT-proBNP、CysC及Scr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而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S患者血清NT-proBNP、CysC及Scr水平随着肾功能分期升高而升高,呈依次递增,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联合检测患者血清NT-proBNP及CysC有助于CRS的早期诊断,并成为评价患者心肾功能严重程度及长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余碧菁;马国斌;郑伯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在妊娠期出现短P-R间期的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其产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在我院做心电图检查的健康女性25507例,包括妊娠女性17440例,及同年龄段非妊娠女性8067例,分析两组短P-R间期的发生率.妊娠期女性再分为3组(妊娠早期组1425例,妊娠中期组15148例和妊娠晚期组867例),分别对各组短P-R间期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妊娠组短P-R间期占5.63%(982/17440),健康非妊娠组短P-R间期占2.68%(216/78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36,P<0.001);妊娠早期组短P-R间期占3.02%(43/1425),妊娠中期组短P-R间期占5.83%,(883/15148),妊娠晚期组短P-R间期占6.46%(56/867);妊娠早期组稍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无显著意义(x2=0.53,P--0.47);妊娠中期组高于妊娠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2,P<0.001);妊娠晚期组略高于妊娠中期组,差异无显著意义(x2=0.59,P=0.44).结论 妊娠期短P-R间期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非妊娠期;随着孕周增加,短P-R间期发生率有所提高.
作者:林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促进冠心痛患者病情好转,提升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推进其心理健康的建设.方法 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加深对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认知程度,并实时相应的健康教育护理.结果 通过相关治疗方案的实施,冠心痛患者的依从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结论 通过对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治疗的合理利用,能够显著的提升患者的心脏康复信念,使患者树立起坚定的心脏康复信念,从提升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升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依从性.
作者:周凯章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