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

颜家武

关键词:微通道, 经皮肾镜碎石, 取石术, 基层医院, 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上尿路结石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标准通道碎石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与手术后不良反应上都存在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与不良反应少,且住院费用低,适合应用在基层医院中。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本组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方式,干预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状态。结果经过两组不同的护理方式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护理干预,得出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更有利于缓解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因此,需要大力推广并使用,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颜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患者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内科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心力衰竭患者分成试验组和一般组,两组患者入院确诊后均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强心剂等对症治疗,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试验步行距离、利钠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80;t2=0.825;P均>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试验步行距离明显长于一般组患者(t=7.584;P<0.05),利钠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一般组患者(t=15.976;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7%,与一般组患者的78.2%比较差异明显(χ2=4.681;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永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双心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双心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住院时间将74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分为干预组390例和对照组3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同时给予双心护理,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HA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1周后干预组患者HAD评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HAD评分无明显变化;干预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给予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双心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抑郁和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

    作者:吕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和研究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基础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溶栓治疗,探讨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4%、并发症发生率为15.1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78%、并发症发生率为54.5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同时,加用溶栓治疗的效果较为良好,预后效果明显,对临床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施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护理干预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一共有12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临床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病人遵医行为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临床干预以后,干预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明显要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过程当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将病人血压控制在有效范围以内,使病人遵医行为明显提高,进而使临床护理质量显著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杨丽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评估心脉隆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34例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心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与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值得采纳应用。

    作者:黄秀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房间隔缺损的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房间隔缺损的心电图表现,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1年5月-2015年9月我院彩超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心电图与彩色多普勒超声(DED)的结果进行对比,回顾性分析心电图表现。结果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具有多样性,检验结果与DED检验结果的阳性吻合率较高。结论心电图对房间隔缺损患者的辅助诊断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作者:刘昆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硝酸甘油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疗效探讨

    目的: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采取硝酸甘油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将7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取硝酸甘油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要短(P<0.05)。另外,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不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硝酸甘油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应用。

    作者:刘云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思路与方法探究

    目的:分析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思路与方法。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2例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中医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8.0%,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租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选择中医治疗,能够辩证施治,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成灿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卒中防治观察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卒中防治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接收的240例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68,行华法林抗凝治疗)与对照组(n=172,行抗血小板治疗),而后评判其防治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26.7%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3.2%;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卒中防治方法多样,给予其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抗血小板治疗,可将其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李慧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脏再同步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研究心脏再同步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寻找更好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50名,根据患者的意愿选择传统心内科治疗或心脏再同步治疗将患者分成两组,选择传统心内科治疗的患者22名,命名为对照组,选择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患者28名,命名为观察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比临床治疗效果,在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调查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6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有2人复发,对照组有6人复发,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心脏再同步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好,半年复发率少,有效的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水平。

    作者:李吉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临床冠心病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护理干预治疗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结果对照组56例患者依从性较好,占74.7%,治疗效果达89.4%,观察组依从性较好者占97.3%,且临床疗效达97.3%,其治疗依从性与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分别为(47.5±4.7)、(44.7±4.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结合综合护理进行干预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赵颖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索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200例随机分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观察组和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对照组单方面采用常规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实施瑞舒伐他汀治疗。结果200例患者在密切观察下完成治疗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观察组的LVEDd、LVFS低于对照组,而LVEF和5分钟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疗效确切。

    作者:王文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早发冠心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早发冠心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1年3月收治的200冠心病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和患者的年龄将其划分为早发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同时对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和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将两组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对比,高血压、吸烟史、遗传史、ΤC、ΤG、纤维蛋白原和血红蛋白等是引发早发冠心病的主要临床危险因素,而利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吸烟史、遗传史、ΤC、纤维蛋白原和血红蛋白是造成早发冠心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综上所诉,造成早发冠心病患者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需要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并且对高危型的危险因素应该针对性的进行干预。

    作者:马智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厄贝沙坦与美托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的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与美托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51例以及对照组5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48/5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35%(42/51),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采用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可推广使用。

    作者:艾尼瓦尔·阿不力孜;赵景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诊治体会

    目的:分析研究急诊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2月在我院急诊内科接收的患有急性腹痛的患者一共有148例,对148例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以及治疗,对其临床诊治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引发急性腹部疼痛的因素主要包括有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消化性溃疡等,通过临床对症治疗以及分诊以后148例病人全部治愈或者好转,没有出现1例病人死亡。结论急诊内急性腹部疼痛的原因相对较为复杂,因此,首先应该明确诊断,同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进而使病人病情得到明显改善,以及对预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绍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胎儿超声筛查胎儿心脏异常的应用价值

    目的:对胎儿进行超声检查,判断胎儿心脏情况以及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对比分析尸检结果和新生儿,确定超声筛查胎儿心脏异常的准确度与应用价值。方法对某院1000例妊娠期孕妇进行超声筛查,判断胎儿心脏情况以及出现心脏异常的类型和数目。对比新生儿心脏检查结果或引产胎儿尸检结果。结果在对胎儿的超声筛查中,共检测出8例患有不同种类的先天性心症病胎儿,除1例自然分娩外,其余7例均引产。自然分娩胎儿的检查结果和尸检结果与超声筛查相符合。结论超声在筛查胎儿心脏异常方面具有方便、准确度好等优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雪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后ΤR- Band气囊压迫止血的不同策略分析

    目的:考察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ΤR-Band气囊压迫止血的减压方案及压迫时间。方法 PCI组术后均予以ΤR-Band气囊压迫桡动脉穿刺点止血,PCI组于术后4小时减压,随机分为4个亚组,分别于8h(A组)、10h(B组)、12h(C组)、16h(D组)后解除气囊,观察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结果四个亚组比较,可见术后8h后解除气囊的出血发生率仍较高4例(13.3%),10h后2例(6.67%)有下降(P<0.05),但直至12h方显著下降至1例(3.33%)(P<0.05),与16h后解除气囊的出血发生1例(3.33%)一致(P>0.05)。结论 PCI组ΤR-Band气囊压迫后减压时间4h,每隔2h抽出2ml,共3次,术后12h解除气囊即可。

    作者:刘兴刚;吕金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60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心电图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安全有效。

    作者:赵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脑血管病患者跌倒原因与护理对策探讨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患者跌倒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抽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于我院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患者200例,将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对照组(n=100)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n=100)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以及评估,观察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心脑血管病患者跌倒原因包括:年龄偏大、侧肌力下降、脑供血不足、护理不当。两组患者跌倒原因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经过护理后,低危患者为12.00%,明显高于对照组4.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过综合护理干预以及评估后,患者跌倒坠床危险水平显著下降,实验组患者家属总满意度98.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43,P<0.05)。结论降低跌倒因素的影响,对心脑血管病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患者跌倒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梁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