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秀霜
目的:研究探讨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oronary 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拟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进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同时对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两种方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通过对比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可以发现在轻度狭窄患者的CTA检查准确性要低于冠状动脉造影,且P<0.05,有明显差异;在中度、重度狭窄、闭塞的患者中,两种检查方法结果相近,无明显差异,且P>0.05。结论320排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对中度以上狭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操作简单,无创,检查费用适中,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作者:刘卉荣;梅勇;赵雄;王慧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研究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一共有86例,采取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采取维拉帕米注射治疗,试验组对患者采取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给予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治疗以后,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76.74%,临床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以后,试验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9.3%,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23.26%,临床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采取胺碘酮静脉注射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相关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进而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在临床当中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罗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超声筛查胎儿心脏畸形的声像图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9月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的孕妇345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确诊心脏畸形56例,分析各类胎儿心脏畸形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根据胎儿心脏畸形各切面的检出情况,判断超声筛查胎儿心脏畸形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在56例确诊心畸形病例当中,超声筛查胎儿心脏畸形符合率为91.1%。结论基于彩色多普勒技术,结合二维超声检查以及五步法筛查方法,联合应用多切面扫查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诊断符合率,超声筛查胎儿心脏畸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林国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究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室性心率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4例CHF并室性心率失常者,将其平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积极采取抗心衰治疗方案,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胺碘酮治疗。结果研究组抗心率失常与心功能的有效率为90.38%、90.38%,均高于对照组的75.00%、73.08%(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可以强化CHF并室性心率失常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控制心律失常,安全可靠,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陈阳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对急性脑梗塞发生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接收的65例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的患者仅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在接受上述治疗30d后,对两组患者的FMA和Barthel量表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在FMA和Barthel量表评分上不具有对比性(P>0.05),在接受不同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在FMA和Barthel量表评分上均有所提升,但观察组的提升程度大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塞伴有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致残率。
作者:刘佶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治疗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5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29%显著高于对照组85.88%,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53%显著低于对照组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仅效果好,且安全有效,能够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帮助患者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阮毅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讨论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期间,进入我院治疗的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9例患者接受传统护理,观察组49例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2.04%)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28.57%);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13.3±0.4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9.7±0.6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后良好。
作者:林永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研究舒适护理措施缓解腰椎压缩性骨折术结束后病人疼痛的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2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腰椎压缩性骨折术的相应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予以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48小时疼痛度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小时以及术后48小时无痛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0%,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存在统计意义(χ2=11.960,P<0.05)。结论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在其腰椎压缩性骨折术结束后予以舒适护理手段,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同时减少镇痛药量,显著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应用意义。
作者:黄柳月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下的右肺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取在2015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30例右肺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干预形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形式,对其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食欲、疼痛情况、认知度、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满意人数有9例,满意率为60%,观察组的满意人数有13例,满意率为86.7%,观察组的满意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右肺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能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明显,可以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梁章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卡维地洛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效果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卡维地洛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卡维地洛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当中适用性比较广泛,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等,经过长期的综合治疗效果显著,治疗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作者:林森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理。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4(46.7%)例、8(20.0%)例、5(12.5%)例、3(10.0%)例,有效率为90.0%,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2,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R、LVEDV、LVESV和LVEF分别为(78.3±12.3)次/min、(211±52)、(131±41)、(41.2±5.4)%,,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54、7.223、9.028、8.023,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在HR、LVEDD、LVESD、LVEDV、LVESV和LVEF方面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39、10.439、5.954、9.257、5.083、7.285,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良好,可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达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旨在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采用三种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差异。方法根据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144例、急诊PCI组115例、择期PCI组188例。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三组患者住院期间和三年随访时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并用K-M法比较三组患者远期无MACE的生存情况。结论急诊PCI与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无MACE生存情况优于择期PCI组,而前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作者:吴月环;赵瑞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与青年患者大肠息肉的发病特点,对比内镜下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法,共抽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消化内科收录的100例大肠息肉患者资料,对内镜下检查大肠息肉效果回顾性分析。本次采用分组法,老年组、中青年组,每组50例;经过内镜检查与治疗分析,对比2组患者大肠息肉数量、部位、大小;术后并发症、切除方式、平均住院时间等;为临床治疗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本次100例分组观察发现,大肠息肉多发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占少数;中青年男性肠息肉比例大于老年组;老年组合并症人数大于中青年组;老年组肠息肉枚数多于中青年组,直径大小在1.0cm-2.0cm;2组患者在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身体组织差异明显,大肠息肉病症状态有明显区别,临床治疗需拟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作者:郑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规范化自我模式对冠心病PCI术后出院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根据出院日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常规出院指导和门诊随访方式,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规范化的自我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年评价患者康复知识知晓情况,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药物使用依从性,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心脏康复知识知晓情况,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无显著差异性(P>0.05),出院后1年实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的自我管理模式干预有助于冠心病PCI术后出院患者保持良好的健康行为,促进患者心脏的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华玲;黄雪嘉;赵惠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对手术室加强护理干预,积极预后切口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接受无菌手术治疗的9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切口感染机率并分析导致切口感染的原因。结果有17例患者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9%。经细菌培养后共培养出病原菌22株;切口感染因素与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年龄、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时间有密切联系。结论导致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应在手术室中采取相关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从而把切口感染机率有效减少。
作者:任颖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分析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时,应用辅酶Q10治疗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接收的54例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患者,均先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以随机数字原则将患者进行平均分组,无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应用辅酶Q10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比对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后血流动力的变化情况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和心功能均发生明显好转,观察组患者的心脏指数(3.82±1.26)min×m/L、射血速度指数(50.43±17.43)×10-3s、心输出量(6.43±2.54)L/min、心搏指数(45.43±13.54)ml/m2与对照组患者的心脏指数(2.43±0.84)min×m/L、射血速度指数(44.32±13.65)×10-3s、心输出量(5.22±1.43)L/min、心搏指数(39.43±13.74)ml/m2相比显著较好;观察组患者的LVEF(62.43±30.43)%、LVESD(33.53±11.15)mm、LVEDD(55.32±13.43)mm与对照组患者的LVEF(57.33±15.34)%、LVESD(29.43±8.54)mm、LVEDD(49.32±13.54)mm相比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酶Q10在阿托伐他汀用于冠心病早期心功能减退治疗中起着重要辅助作用,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病况,加快患者的治疗进程。
作者:吴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危重心血管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40例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及观察组20例。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用临床护理路径措施。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达到65.0%,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危重心血管疾病急救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治疗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作者:李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梗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8例急性心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观察组在健康指数、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方面的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干预应用到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理状态,值得向临床深入推广。
作者:吴梦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的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68例进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辅助生理盐水进行全麻,观察组患者辅助右美托咪啶进行全麻,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同时调查两组患者的麻醉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组患者麻醉后5min、10min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后5min镇静评分良好率为47.1%,麻醉后10min,镇静评分良好率为85.3%,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2%,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在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干预效果非常理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姚卫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比较常规疗法与综合康复疗法在治疗早期偏瘫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32例为调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将其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66例,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nthel指数日常生活评分、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对比,总结综合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康复组经综合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与Ban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康复组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更加明显,并发症改善更加显著。结论综合康复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能明显降低并发症与相关临床症状的发生。
作者:陆银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