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国全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症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48例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例。给予观察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评级均得到提升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心功能评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另外,治疗后观察组的心功能评级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两组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症患者能够取得明显效果,可有效增强患者的心脏功能,缓解或消除患者焦虑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加快心血管疾病恢复。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惠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心血管病患者采用缬沙坦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112例都是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包括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根据患者自愿原则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56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两组患者都进行了6~12个月不等的随访。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血压控制情况与治疗后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舒张压与收缩压都有明显的改善,但是组间对比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上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心血管病患者,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预后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毕绍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照料者和健康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需求及态度。方法选取某市9个精神病社区康复服务站的精神疾病患者、病人照料者及身体健康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三组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需求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结果照料组人员对于精神卫生知识的需求要更为明显和正面,尤其是与健康组人员相比,照料组人员对精神卫生知识的需求更为明显,而健康组人员对治疗与预防康复知识的渴求率较高,态度较为积极。结论照料人员对精神卫生知识需求态度较为积极、正面,健康组人员对精神卫生知识的需求态度较为中立,因此,要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和知识需要,从而顺利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作者:梁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人拔牙的术前治疗及消除紧张因素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前往我院牙科进行拔牙手术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诊疗资料。结果比较两组各阶段血压情况,差距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各阶段心率变化,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均已恢复至正常值。结论拔牙术会对患者的血压和心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心血管患者,应当做好术前治疗工作,将患者血压控制于安全范围之内,提升拔牙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李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析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方法选取于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选取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对射血分数和心率变异性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SDNN、SDANN、TP以及pNN50、RMSSD、HF均处于正常水平,而冠心病患者均呈下降趋势。但两组LF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冠心病患者射血分数分为正常组和下降组,正常组射血分数≥50%,而下降组射血分数﹤50%,其中下降组的SDNN、SDANN、RMSSD、pNN50、TP、HF的射血分数均明显低于正常组。两组LF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三组,三组患者的SDNN、TP以及RMSSD、pNN50、LF、HF、T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射血分数均会降低,进一步加重了自主神经的损害。
作者:普国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不同阶段Tp-Tec、Tp-Te、Tp-Ted进行观察,对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的关系进行分析。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是否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分为无室性心律失常组36例,室性心律失常49例,对心肌梗死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无室性心律失患者的Tp-Te、Tp-Tec、Tp-Ted差别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Tp-Te、Tp-Tec、Tp-Ted较心肌梗死恢复期长(P﹤0.05);Tp-Te、Tp-Tec、Tp-Ted与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Tp-Te、Tp-Tec、Tp-Ted在急性期心肌梗死中恢复期延长,Tp-Te、Tp-Tec、Tp-Ted可作为预测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指标。
作者:黄艳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患者采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于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50例,分为甲组与乙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甲组为20mg/d,乙组为40mg/d。结果治疗后,乙组的HDL-C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LDL-C、TG、TC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与乙组的3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采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指标,且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引发的不良反应也会增加,虽增加的幅度不明显,但仍需重视,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用适合的剂量治疗。
作者:陈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不安全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护理中的潜在不安全因素。结果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来源于护理人员、医院及患者三方。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多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及管理,减少不良因素,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钟会琼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方法选取本社区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针对药物治疗依从性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易加宝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自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我院共收治8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干预1个月后,比较两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7.7%,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度为69.8(P﹤0.05)。结论科学优质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金翠;杨娟;钱家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研究经腹部子宫全部切除手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抽取2010年8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腹部非脱垂子宫全部切除手术的病人100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手术以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手术之前(P﹤0.05)。手术以后盆膈肌肉力量明显下降,和手术之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以后C点测量值明显降低,手术以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手术之前相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部子宫全部切除手术对女性盆膈功能的近期影响包括有造成尿失禁、盆膈肌肉力量降低以及阴道松弛等。
作者:姜兴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胺腆酮与美托洛尔联合应用与单用胺腆酮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方法抽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共6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1)与常规组(n=31),常规组采用单纯胺碘酮治疗,观察组采用胺腆酮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BP、DBP、HR分别为(138.8±3.1)mmHg、(95.2±8.5)mmHg、(73.4±10.1)次/min,明显低于常规组(151.2±10.1)mmHg、(130.2±10.8)mmHg、(100.2±13.1)次/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a=6.535,tb=14.179,tc=9.021,P均小于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5%,明显高于常规组6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73,P﹤0.05)。结论采用胺腆酮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杨顺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健康教育,回顾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观察对象临床护理后总满意度和血压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次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在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用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血压水平的控制,以及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尤东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单药治疗高危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高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0例,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单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则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复合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氨氯地平单药,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高危原发性高血压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控制血压水平,且药物毒副作用发生风险未见明显提高。
作者:刘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子宫及纵隔子宫超声诊断的价值和诊断要点,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治疗的患者30例,双子宫18例,纵隔子宫12例,回顾性分析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资料,分析双子宫及纵隔子宫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双子宫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纵切面探查宫体狭长,左右对称;而纵隔子宫超声显示,横切面上可见2个宫内膜回声,与病理对照,诊断均准确。结论采用超声诊断双子宫与纵隔子宫,准确率较高,对于患者的进一步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何莉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小儿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减轻患儿的痛苦,本文就他洛尔联合普罗帕酮治疗小儿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小儿房性心动过速患儿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给予对照组患儿普罗帕酮治疗,给予实验组患儿他洛尔联合普罗帕酮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他洛尔联合普罗帕酮治疗应用于小儿房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何玉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主要把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诊断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52例作为分析主体,对这5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为患者进行专业诊断之后,把患者合理分类开来,观察52例患者的终临床特点。结果经过观察研究,老年人在58-85岁之间比较容易患老年冠心病,在临床表现上,主要包括心绞痛症状、心律不正常以及心肌梗死,另外还有心绞痛伴有心律不正常症状和心力衰竭伴有心肌梗死症状,患者例数分别为6例、5例、4例、12例和13例,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为10例。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当丰富,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上,没有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人数比较多,而单一症状却不明显,另外合并并发症症状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显著。
作者:金明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针对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PCI术后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实施PCI手术。按照患者的年龄,将其平均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对四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抗血小板治疗情况、不良反应等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4组PCI术后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中,药物维持时间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无较大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的PCI术后的应用,在不同年龄段会产生不用的影响,其中心血管事件,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产生的副作用没有增加。在高龄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安全性更高。
作者:李奕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者: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究小儿高血压的临床护理对策,以及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35例小儿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全面护理干预,并总结其护理经验。结果所有患儿经有效治疗及优质护理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均已出院。结论全面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患儿血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应用。
作者:李海菊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