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菊
目的:分析与总结高血压脑出血的健康教育效果。方法资料选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在给予所有病人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全方位健康教育措施,并总结高血压脑出血的健康教育效果。结果较之健康教育实施之前,所有病人的舒张压、收缩压、体重以及心率等指标均有明显降低,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的健康教育效果十分突出,不仅能控制后遗症的出现,还能加快其康复速度,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赵芝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用药营养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2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用药与治疗,观察组则参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联合用药营养治疗,对比两组的母儿结局。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用药与治疗后,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羊水过多、酮症酸中毒、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但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以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上述P均﹤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给予其用药治疗与针对性营养管理,可有效改善母儿结局,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段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重度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抢救探讨。方法抽取2011年1月~2014年11月本院接诊的46例重度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患者接受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的治疗,作为观察组,22例患者接受内科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显示结果、治疗效果以及心率失常终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8%,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7%相比有明显优势,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50,P﹤0.05);观察组心率失常终止时间在﹤1h、2~6h、>6h的情况下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率失常终止时间在1~2h时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重度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使患者心率失常的症状较快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苏建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正常胎儿左、右心室Tei指数在综合评估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建立左、右心室Tei指数的正常值范围。方法应用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孕龄在20~40周的胎儿左、右心室流入道及流出道多普勒时间间期,获取等容收缩与等容舒张时间及射血时间,计算胎儿左、右心室Tei指数,分析孕龄、胎儿心率对Tei指数的影响以及左、右心室Tei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孕龄在20~40周胎儿左、右室Tei指数95%医学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385±0.094);(0.419±0.127),不同孕龄、不同心率胎儿之间左、右心室Te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心室Tei指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408 P﹤0.001),但右心室Tei指数大于左心室Tei指数(P﹤0.05)。结论 Tei指数可作为一个综合评估胎儿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的超声心动图新指标,它不受孕龄、胎儿心率及心室几何形状的影响,具有重复性强、无创及检测方便的特点,可用来评估正常胎儿及病理状态下胎儿心脏功能的变化。
作者:胡翔;黄林;肖子文;叶芸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单药治疗高危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高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0例,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单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则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复合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氨氯地平单药,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高危原发性高血压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控制血压水平,且药物毒副作用发生风险未见明显提高。
作者:刘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心血管病患者采用缬沙坦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112例都是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包括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根据患者自愿原则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56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两组患者都进行了6~12个月不等的随访。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血压控制情况与治疗后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舒张压与收缩压都有明显的改善,但是组间对比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上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心血管病患者,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预后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毕绍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对病人单一采取曲美他嗪治疗,研究组对病人采取阿托伐他汀结合曲美他嗪共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杨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室性早搏与左室射血分数、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治疗前后的室性早搏与左室射血分数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98.0%v s 82.0%),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v s 20.0%),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其室性早搏与左室射血分数等疾病临床指标,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病人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叶素荣;严聪吉;张德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吲达帕胺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吲达帕胺缓释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吲达帕胺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有效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临床疗效显著,在平稳降低血压的同时,更好的保护心脏功能,值得临床医生参考借鉴。
作者:万瑞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针对NT-proBNP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治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选60例健康体检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收集的血样NT-proBNP测定结果以及对照组的血样NT-proBNP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样NT-proBNP值,在观察在患者当天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组治疗2天后,其血样中的NT-proBNP含量依然明显的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组患者连续治疗16天后,其血样中的NT-proBNP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16天后的血样NT-proBNP含量与发病当天的血样NT-proBNP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中,NT-proBNP的检测,便于对患者心脏舒张功能、心力衰竭程度等进行评价和观察,所以NT-proBNP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中,有较高的价值,是重要的治疗效果评价指标。
作者:孙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胆性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以本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一般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就其不同阶段的病情特点及体征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就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疗效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术后疗效有效率为80%,观察组术后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患者在治疗期间加强对其临床观察与监测,针对患者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临床特点予以针对性的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进一步治疗与恢复,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照料者和健康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需求及态度。方法选取某市9个精神病社区康复服务站的精神疾病患者、病人照料者及身体健康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三组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需求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结果照料组人员对于精神卫生知识的需求要更为明显和正面,尤其是与健康组人员相比,照料组人员对精神卫生知识的需求更为明显,而健康组人员对治疗与预防康复知识的渴求率较高,态度较为积极。结论照料人员对精神卫生知识需求态度较为积极、正面,健康组人员对精神卫生知识的需求态度较为中立,因此,要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和知识需要,从而顺利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作者:梁丽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究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接收治疗的6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联合药物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经过两种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3.75%,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78.13%,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心房内径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显著,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后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邢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子宫及纵隔子宫超声诊断的价值和诊断要点,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治疗的患者30例,双子宫18例,纵隔子宫12例,回顾性分析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资料,分析双子宫及纵隔子宫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双子宫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纵切面探查宫体狭长,左右对称;而纵隔子宫超声显示,横切面上可见2个宫内膜回声,与病理对照,诊断均准确。结论采用超声诊断双子宫与纵隔子宫,准确率较高,对于患者的进一步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何莉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究小儿充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抢救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11例充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了2-7年的随访。结果患儿经过有效的抢救治疗以及优质护理后,有2例患儿死亡,9例患儿存活,心脏的缩小程度较为明显。结论对充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患儿给予优质的抢救护理对策可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银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中使用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1例。两组均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替罗非班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Ⅲ级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MACE: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律失常、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中使用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向红菊;罗亚雄;詹洪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滞通胶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血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给予对照组血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有关血脂检测指标。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TC、TG以及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HDL-C水平明显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92.0>78.0)。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使用血滞通胶囊,联合使用血滞通胶囊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的效果更好,且治疗后血脂水平得到有效控制,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水平。因此,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红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某社区确诊为高血压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给予患者系统性健康教育;观察教育前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对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及血压水平等,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教育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对治疗的依从性均明显大于教育前;而且教育后患者的舒张压及收缩压均小于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社区高血压患者系统性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健康知识的认识度,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孟兆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析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方法选取于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选取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对射血分数和心率变异性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SDNN、SDANN、TP以及pNN50、RMSSD、HF均处于正常水平,而冠心病患者均呈下降趋势。但两组LF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冠心病患者射血分数分为正常组和下降组,正常组射血分数≥50%,而下降组射血分数﹤50%,其中下降组的SDNN、SDANN、RMSSD、pNN50、TP、HF的射血分数均明显低于正常组。两组LF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三组,三组患者的SDNN、TP以及RMSSD、pNN50、LF、HF、T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射血分数均会降低,进一步加重了自主神经的损害。
作者:普国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上使用缬沙坦,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计124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硝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疾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保证两组患者除在药物选择上不同外其他治疗护理方面并未存在差异。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月左右时分别对血压情况进行检测,并检查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以及部分的血生化指标,并对两组患者经过降压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与部分血生化指标进行对比。结果采用硝苯地平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而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5%。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疾病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能够有着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并深入研究。
作者:张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