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充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抢救护理对策

刘银梅

关键词:小儿, 充血性心肌病, 顽固性心衰, 抢救, 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充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抢救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11例充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了2-7年的随访。结果患儿经过有效的抢救治疗以及优质护理后,有2例患儿死亡,9例患儿存活,心脏的缩小程度较为明显。结论对充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患儿给予优质的抢救护理对策可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在冠心病患者中采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合理用药、科学饮食等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案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生存质量,缓解焦虑抑郁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K、CKMB、LDH、AS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68例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并从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中随机选择68例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CK、CKMB、LDH、AS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CK、CKMB、LDH、AS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心肌酶指标的诊断特异度和阳性率不同,且CKMB的诊断特异度高。结论 CK、CKMB、LDH、AS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海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儿充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抢救护理对策

    目的:探究小儿充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抢救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11例充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了2-7年的随访。结果患儿经过有效的抢救治疗以及优质护理后,有2例患儿死亡,9例患儿存活,心脏的缩小程度较为明显。结论对充血性心肌病并顽固性心衰患儿给予优质的抢救护理对策可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银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NT-proBNP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治中的价值

    目的:针对NT-proBNP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治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选60例健康体检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收集的血样NT-proBNP测定结果以及对照组的血样NT-proBNP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样NT-proBNP值,在观察在患者当天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组治疗2天后,其血样中的NT-proBNP含量依然明显的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组患者连续治疗16天后,其血样中的NT-proBNP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16天后的血样NT-proBNP含量与发病当天的血样NT-proBNP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中,NT-proBNP的检测,便于对患者心脏舒张功能、心力衰竭程度等进行评价和观察,所以NT-proBNP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中,有较高的价值,是重要的治疗效果评价指标。

    作者:孙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单药治疗高危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单药治疗高危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高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0例,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单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则采用缬沙坦/氨氯地平复合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氨氯地平单药,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高危原发性高血压可显著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控制血压水平,且药物毒副作用发生风险未见明显提高。

    作者:刘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房颤致脑栓塞采用巴曲酶治疗的临床效果解析

    目的:分析探讨采用巴曲酶治疗房颤致脑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所收治的房颤致脑栓塞患者当中选取10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脑栓塞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巴曲酶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6%显著高于对照组8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巴曲酶治疗房颤致脑栓塞,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侯春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胺碘酮和贝那普利联合用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接收治疗的6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联合药物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经过两种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3.75%,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78.13%,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心房内径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显著,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后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邢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更正说明

    作者: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120例基层卫生院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基层卫生院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分析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到我院就诊的12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情况,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本组患者按随机数字排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为6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健康教育指导。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基层卫生院在药物控制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健康指导,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继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刘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梗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梗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心梗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4例,分别予以重组人脑利钠肽及多巴酚丁胺治疗,对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72小时后血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值予以测定,重新评定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统计30天内患者病死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脑钠肽水平较之于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左室射血分数值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与多巴酚丁胺相较可以更进一步改善急性心梗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作为有效的药物选择。

    作者:张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声心动图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分析针对病毒性心肌炎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5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超声心动图诊断,观察诊断特征并分析诊断结果。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具体包括为心肌回声异常、心腔扩大、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降低等。结论目前针对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缺乏临床特异性,超声心动图异常诊断是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重要的观测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刘晓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A组(53例)与B组(51例),分别给予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A组患者的入院时和治疗前的时间间隔情况、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等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王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农村高血压人群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分析影响农村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总结相关对策,以提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从而优化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5月-2014年5月卫生院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筛查35岁以上人口管理的高血压1017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情况调查表、高血压防治知识问卷、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问卷(Morisy)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展开调查,进而分析并总结药物治疗依从性好与差者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本组1017例高血压患者中,59.0%(600例)服药依从性好;农村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病程长短、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费用付费方式、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服药次数以及社会支持等相关(P﹤0.05)。结论农村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不容乐观,为有效提高其药物治疗依从性,应加大对患者高血压防治知识、药物选择等方面的指导与宣教。

    作者:赵玉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探析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40例为治疗组,同时选取同期非宫颈癌女性为对照组,通过设置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对检查结果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危险因素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HPV感染(OR=8.744);STD(OR=7.562);工作压力(OR=4.739);吸烟史(OR=3.553);盆腔炎(OR=2.378)。结论根据数据显示,引发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主要危险因素为HPV感染和STD,应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其中工作压力、吸烟、盆腔炎等相关因素也要进行控制。

    作者:黄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神经阻滞在带状疱疹早期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分析研究带状疱疹早期治疗采取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0年3月-2014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带状疱疹的病人1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口服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入神经阻滞治疗,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4%,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阻滞对治疗早期的带状疱疹,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使病人痛苦明显减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谢晓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浅谈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早中期终止妊娠的处理及避孕方式的探讨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早中期终止妊娠的风险与安全性,并对其围手术期处理与避孕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44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总结患者于早中期终止妊娠的处理与避孕情况。结果本组44例患者给予其相应处理后,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结论先心病与风心病为早中孕终止妊娠的主要危险因素,给予患者必要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帮助手术取得成功;心衰病史及其合并症以及心功能分级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手术成败,心功能Ⅲ级者手术顺利程度不及Ⅱ级者,心功能Ⅱ级且无合并症者手术顺利程度明显优于伴合并症者;心功能Ⅲ级及以上者在妇产科、麻醉科、心脏科医生的联合会诊下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中孕剖宫取胎者手术安全性明显高于中引,但因剖宫取胎术具创伤性,应尊重患者的选择;心脏病者应采取相应的避孕措施。

    作者:张晶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血滞通胶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血滞通胶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血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给予对照组血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有关血脂检测指标。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TC、TG以及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HDL-C水平明显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92.0>78.0)。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使用血滞通胶囊,联合使用血滞通胶囊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的效果更好,且治疗后血脂水平得到有效控制,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水平。因此,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红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硝普钠联合多巴胺微量泵治疗肺结核并发肺心病心衰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究硝普钠联合多巴胺微量泵治疗肺结核肺心病心衰患者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1例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5例,给予硝普钠和多巴胺微量泵进行治疗,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中有29例患者的心衰症状得到缓解,总有效率为94.29%,心衰症状改善平均5.8天。血压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心率减慢;对照组中有25例患者的心衰症状得到缓解,总有效率为66.67%,心衰症状改善平均10.4天。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普钠联合多巴胺微量泵治疗肺结核肺心病心力衰竭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输液量的控制操作方便,安全性高。

    作者:宋洪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采用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采用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的效果,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随机选取自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3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100例为实验组,剩余100例为对照1组,100例为对照2组每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1组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对照2组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进行统计。结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三组患者的收缩压均有一定的下降,但实验组在舒张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方面的降低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更好,可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刘晓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92例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92例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4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91%,比较组间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χ2=8.425, P=0.004),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姜连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