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
目的:探究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接收治疗的6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联合药物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经过两种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3.75%,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78.13%,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心房内径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显著,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后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邢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药物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心肌梗死药物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单独给予观察组洛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χ2=4.043,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6.6%明显低于对照组26.6%(χ2=4.32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洛伐他汀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病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洪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上使用缬沙坦,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计124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硝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疾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保证两组患者除在药物选择上不同外其他治疗护理方面并未存在差异。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月左右时分别对血压情况进行检测,并检查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以及部分的血生化指标,并对两组患者经过降压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与部分血生化指标进行对比。结果采用硝苯地平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而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5%。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疾病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能够有着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并深入研究。
作者:张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采用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的效果,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随机选取自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3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100例为实验组,剩余100例为对照1组,100例为对照2组每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1组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对照2组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进行统计。结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三组患者的收缩压均有一定的下降,但实验组在舒张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方面的降低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更好,可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刘晓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探讨采用巴曲酶治疗房颤致脑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所收治的房颤致脑栓塞患者当中选取10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脑栓塞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巴曲酶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6%显著高于对照组8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巴曲酶治疗房颤致脑栓塞,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侯春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究硝普钠联合多巴胺微量泵治疗肺结核肺心病心衰患者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1例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5例,给予硝普钠和多巴胺微量泵进行治疗,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中有29例患者的心衰症状得到缓解,总有效率为94.29%,心衰症状改善平均5.8天。血压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心率减慢;对照组中有25例患者的心衰症状得到缓解,总有效率为66.67%,心衰症状改善平均10.4天。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普钠联合多巴胺微量泵治疗肺结核肺心病心力衰竭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输液量的控制操作方便,安全性高。
作者:宋洪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不同阶段Tp-Tec、Tp-Te、Tp-Ted进行观察,对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的关系进行分析。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是否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分为无室性心律失常组36例,室性心律失常49例,对心肌梗死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无室性心律失患者的Tp-Te、Tp-Tec、Tp-Ted差别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Tp-Te、Tp-Tec、Tp-Ted较心肌梗死恢复期长(P﹤0.05);Tp-Te、Tp-Tec、Tp-Ted与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Tp-Te、Tp-Tec、Tp-Ted在急性期心肌梗死中恢复期延长,Tp-Te、Tp-Tec、Tp-Ted可作为预测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指标。
作者:黄艳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冠心病(CA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都呈升高趋势,给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在CAD的综合预防和管理中,加强社区老年CAD研究和干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下面本文主要社区老年冠心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廖周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用药营养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20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用药与治疗,观察组则参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联合用药营养治疗,对比两组的母儿结局。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用药与治疗后,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羊水过多、酮症酸中毒、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但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以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上述P均﹤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给予其用药治疗与针对性营养管理,可有效改善母儿结局,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段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整体护理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整体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病灶缩小率60%,护理总满意率93.33%;对照组患者病灶缩小率30%,护理总满意率56.67%,两组比较P﹤0.05。另外两组患者护理后血糖变化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整体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肺结核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莉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钾水平变化及改良危险评分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定期抽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钾,了解早期血钾的变化趋势。根据血钾浓度(血钾﹤3.5mmol/L为低血钾,血钾3.5~5.5mmol/L为正常)将患者分组,统计室性心律失常。采用改良TIMI危险评分预测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结果低血钾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3.33%。下壁合并右室和广泛前壁梗死患者的平均血钾水平低于3.5mmol/L,下壁合并右室和广泛前壁梗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血钾组(n=45)心梗患者中34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5.55%,正常组(n=148)心梗患者中29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59%,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改良TIMI危险评分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灵敏度为80.21%,特异度70.83%。结论低钾血症是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监测血钾水平,及时补钾。
作者:李生金;潘焱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4例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两组,各47例。参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与硝苯地平缓释片的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动脉硬化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阿托伐他汀具有显著效果,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好转,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治疗效果,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张宝娣;郭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方法选取本社区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针对药物治疗依从性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易加宝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62例,在实施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并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射频消融术治疗及相应的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16%,不满意3例,占4.84%。结论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治疗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射频消融术,应用该治疗方法实施治疗后,所取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必要的、有效的护理服务能够使手术成功率大大提升,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胡红梅;高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者: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进行吡喹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站2009年1月-2011年8月接收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接受保肝治疗的同时并行吡喹酮治疗,随访3年,观察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期间采用B超行腹部检查联合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以观察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本组60例患者随访期间,大部分患者的肝脾肿大与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其中,经治疗1年后随访,未见1例转阴,转阴率为0;第2年见9例转阴,转阴率为15.0%;第3年见31例转阴,转阴率为51.67%;部分患者见轻度恶心呕吐、疲倦、头痛、皮疹等症状,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行吡喹酮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滞通胶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血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给予对照组血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有关血脂检测指标。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TC、TG以及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HDL-C水平明显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92.0>78.0)。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使用血滞通胶囊,联合使用血滞通胶囊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的效果更好,且治疗后血脂水平得到有效控制,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水平。因此,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红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某社区确诊为高血压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给予患者系统性健康教育;观察教育前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对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及血压水平等,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教育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对治疗的依从性均明显大于教育前;而且教育后患者的舒张压及收缩压均小于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社区高血压患者系统性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健康知识的认识度,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孟兆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研究带状疱疹早期治疗采取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0年3月-2014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带状疱疹的病人1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口服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入神经阻滞治疗,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4%,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阻滞对治疗早期的带状疱疹,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使病人痛苦明显减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谢晓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析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彩超诊断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利用彩超诊断的40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良性肿瘤32例,恶性肿瘤8例。结论利用彩超可以检查出心脏肿瘤,并且判断肿瘤性质,同时还可以对肿瘤引发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晗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