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荣
目的:探讨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实施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的预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5例,将30例实施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35例未实施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0%)明显高于对照组(54.3%),并发症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9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而言,实施院前急救与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普俊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上使用缬沙坦,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计124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硝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疾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保证两组患者除在药物选择上不同外其他治疗护理方面并未存在差异。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月左右时分别对血压情况进行检测,并检查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以及部分的血生化指标,并对两组患者经过降压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与部分血生化指标进行对比。结果采用硝苯地平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而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5%。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疾病采用缬沙坦进行治疗能够有着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并深入研究。
作者:张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进行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研究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心脏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21.9%、3.1%、9.4%)都明显低于对照组(46.9%、15.6%、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入无创呼吸机,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丁国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症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48例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例。给予观察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评级均得到提升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心功能评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另外,治疗后观察组的心功能评级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两组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症患者能够取得明显效果,可有效增强患者的心脏功能,缓解或消除患者焦虑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加快心血管疾病恢复。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惠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滞通胶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血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给予对照组血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有关血脂检测指标。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TC、TG以及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HDL-C水平明显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92.0>78.0)。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使用血滞通胶囊,联合使用血滞通胶囊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的效果更好,且治疗后血脂水平得到有效控制,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水平。因此,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红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早中期终止妊娠的风险与安全性,并对其围手术期处理与避孕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44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总结患者于早中期终止妊娠的处理与避孕情况。结果本组44例患者给予其相应处理后,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结论先心病与风心病为早中孕终止妊娠的主要危险因素,给予患者必要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帮助手术取得成功;心衰病史及其合并症以及心功能分级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手术成败,心功能Ⅲ级者手术顺利程度不及Ⅱ级者,心功能Ⅱ级且无合并症者手术顺利程度明显优于伴合并症者;心功能Ⅲ级及以上者在妇产科、麻醉科、心脏科医生的联合会诊下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中孕剖宫取胎者手术安全性明显高于中引,但因剖宫取胎术具创伤性,应尊重患者的选择;心脏病者应采取相应的避孕措施。
作者:张晶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钾水平变化及改良危险评分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定期抽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钾,了解早期血钾的变化趋势。根据血钾浓度(血钾﹤3.5mmol/L为低血钾,血钾3.5~5.5mmol/L为正常)将患者分组,统计室性心律失常。采用改良TIMI危险评分预测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结果低血钾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3.33%。下壁合并右室和广泛前壁梗死患者的平均血钾水平低于3.5mmol/L,下壁合并右室和广泛前壁梗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血钾组(n=45)心梗患者中34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5.55%,正常组(n=148)心梗患者中29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59%,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改良TIMI危险评分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灵敏度为80.21%,特异度70.83%。结论低钾血症是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监测血钾水平,及时补钾。
作者:李生金;潘焱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对病人单一采取曲美他嗪治疗,研究组对病人采取阿托伐他汀结合曲美他嗪共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杨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针对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PCI术后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实施PCI手术。按照患者的年龄,将其平均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对四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抗血小板治疗情况、不良反应等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4组PCI术后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中,药物维持时间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无较大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的PCI术后的应用,在不同年龄段会产生不用的影响,其中心血管事件,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产生的副作用没有增加。在高龄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安全性更高。
作者:李奕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重度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抢救探讨。方法抽取2011年1月~2014年11月本院接诊的46例重度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患者接受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的治疗,作为观察组,22例患者接受内科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显示结果、治疗效果以及心率失常终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8%,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7%相比有明显优势,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50,P﹤0.05);观察组心率失常终止时间在﹤1h、2~6h、>6h的情况下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率失常终止时间在1~2h时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重度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使患者心率失常的症状较快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苏建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自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我院共收治8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干预1个月后,比较两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7.7%,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度为69.8(P﹤0.05)。结论科学优质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金翠;杨娟;钱家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小儿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减轻患儿的痛苦,本文就他洛尔联合普罗帕酮治疗小儿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小儿房性心动过速患儿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给予对照组患儿普罗帕酮治疗,给予实验组患儿他洛尔联合普罗帕酮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他洛尔联合普罗帕酮治疗应用于小儿房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何玉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胺腆酮与美托洛尔联合应用与单用胺腆酮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方法抽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共6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1)与常规组(n=31),常规组采用单纯胺碘酮治疗,观察组采用胺腆酮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BP、DBP、HR分别为(138.8±3.1)mmHg、(95.2±8.5)mmHg、(73.4±10.1)次/min,明显低于常规组(151.2±10.1)mmHg、(130.2±10.8)mmHg、(100.2±13.1)次/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a=6.535,tb=14.179,tc=9.021,P均小于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5%,明显高于常规组6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73,P﹤0.05)。结论采用胺腆酮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杨顺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某社区确诊为高血压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给予患者系统性健康教育;观察教育前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对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及血压水平等,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教育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对治疗的依从性均明显大于教育前;而且教育后患者的舒张压及收缩压均小于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社区高血压患者系统性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健康知识的认识度,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孟兆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子宫及纵隔子宫超声诊断的价值和诊断要点,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治疗的患者30例,双子宫18例,纵隔子宫12例,回顾性分析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资料,分析双子宫及纵隔子宫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双子宫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纵切面探查宫体狭长,左右对称;而纵隔子宫超声显示,横切面上可见2个宫内膜回声,与病理对照,诊断均准确。结论采用超声诊断双子宫与纵隔子宫,准确率较高,对于患者的进一步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何莉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析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彩超诊断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利用彩超诊断的40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良性肿瘤32例,恶性肿瘤8例。结论利用彩超可以检查出心脏肿瘤,并且判断肿瘤性质,同时还可以对肿瘤引发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的疗效。方法取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老年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前者以氨氯地平治疗,后者以缬沙坦治疗,8周后复查,对比相关指标水平、血压与血糖代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白昼与夜间SBP、DBP水平、FPG水平、2hPG水平低于治疗前,NO水平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夜间SBP、夜间DBP与NO水平低于观察组,FPG、2hPG水平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达标率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整体达标率难以让人满意,更适用于血压轻度升高者;缬沙坦具有一定的血糖调节效果,可能与其药理学机制有关。
作者:骆人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研究经腹部子宫全部切除手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抽取2010年8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腹部非脱垂子宫全部切除手术的病人100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手术以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手术之前(P﹤0.05)。手术以后盆膈肌肉力量明显下降,和手术之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以后C点测量值明显降低,手术以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手术之前相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部子宫全部切除手术对女性盆膈功能的近期影响包括有造成尿失禁、盆膈肌肉力量降低以及阴道松弛等。
作者:姜兴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究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接收治疗的6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联合药物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经过两种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3.75%,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78.13%,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心房内径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显著,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后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邢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诊治措施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配方式分为观察组(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30例,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指导临床诊治实践。结果综合治疗组的患者在疾病症状改善及预后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综合性整体性的治疗措施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症状和预后,及时摆脱生命危险,促进心肌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正开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