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77例65岁以上老年人窦性心动过缓分析

崔小平

关键词:窦性心动过缓, 发病率, 65岁以上老年人, 心电图
摘要:目的 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病率、临床分型,及其临床危害进行分析.方法 以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65岁以上老年人1525例,窦性心动过缓的确诊依据:心电图示窦性P波,P波速率<60次/min,P-R间期>0.12s.窦性心动过缓临床分型,轻度:心率50次/min~59次/min,中度:心率35次/min~49次/min,重度:心率<35次/min.结果 共发现(1)心律失常467例,发病率30.62%.窦性心动过缓177例,窦性心动过缓发病率11.61%.窦性心动过缓临床分型,轻度:占百分比88.14%;中度:占百分比11.30%;重度:占百分比0.56%.177例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中位数:N=55.24(次/min).结论 65岁以上老年人中,窦性心动过缓发病率11.61%,窦性心动过缓以轻度病例多见;中度、重度病例少见.检查结果对社区老年人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相关文献
  • 羊水过多导致产后出血的急救护理及体会

    目的 探讨对羊水过多导致产后出血孕妇的急救护理工作以及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进行入院治疗的由于羊水过多导致产后出血的孕妇8名,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并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记录.结果 对这8例由于羊水过多导致产后出血的孕妇进行及时的急救护理工作,出现了5名存活,另外3例出现死亡,死亡率达到了37.5%,而对存活下来的5例胎儿进行了新生儿Appar评分[1],这5名胎儿中Appar评分在1分到7分之间的为1名,而在8分至10分之间的胎儿为4例,所以终胎儿的良好生存率情况达到了80%.结论 由于孕妇出现羊水过多导致产后出血的情况存在着相对复杂的情况,所以为了保证胎儿以及母体的生命健康安全,在进行急救护理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多种技术与方法相互配和[2],来终达到良好生存率的效果.

    作者:锡德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 对患有慢性肺心病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 对我院2011年2月到2012年7月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的4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6例患者中在经过我院治疗后,病情好转后出院的有39例,病情未有好转而自动出院的有5例,死亡病例2例,死亡原因为患者出现严重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 慢性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的患者易出现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等症状,在为其进行治疗原发疾病时要加强对心力衰竭的治疗.

    作者:杜雪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心血管急症临床分析及防治对策

    目的 对心血管急症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为心血管急症的临床防治提供正确合理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的1月到2013年的1月收治的心血管急症患者50例,其中,急性左心室衰竭患者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急性左心室衰竭患者主要采用硝普钠及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分别联合瑞舒伐他汀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不同病症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临床预防措施.结果 急性左心室衰竭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8%,死亡率6.2%;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后冠脉再通率84.6%,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冠脉再通率81.0%;以上两种病症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hs-CRP水平均出现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心血管急症应注意加强日常预防,一旦发生后要根据不同的病症类型,及时进行救治,以降低临床死亡率.

    作者:莫增茂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基本情况和治疗情况.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UA和NSTEMI患者90例,均进行超声心动图、运动心电图、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并根据结果进行临床病情危险性分级,并采用药物和介入方式治疗,对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情况(包括心绞痛改善情况;血小板聚集率和aPTT、cTnT的变化情况以及复发和死亡率).结果 介入组在心绞痛改善、血小板聚集率和aPTT、cTnT的变化上效果均更明显,且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更低,分别为7.7%和5.8%,药物治疗组发生率分别为15.8%和10.5%.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后应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病情危险程度分级,并采用合理的治疗方式,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作者:白园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目的 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于2008年09月~201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HF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在强心、利尿、扩管剂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另外有50例CHF患者作为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0%,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心衰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及射血分数提高等方面均更优,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发生.结论 对于CHF患者,采用芪苈强心胶囊配合中药治疗可取的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戴吉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祛痰平喘、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纳洛酮和醒脑静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纳洛酮与醒脑静联合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情况,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

    作者:丁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177例65岁以上老年人窦性心动过缓分析

    目的 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病率、临床分型,及其临床危害进行分析.方法 以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65岁以上老年人1525例,窦性心动过缓的确诊依据:心电图示窦性P波,P波速率<60次/min,P-R间期>0.12s.窦性心动过缓临床分型,轻度:心率50次/min~59次/min,中度:心率35次/min~49次/min,重度:心率<35次/min.结果 共发现(1)心律失常467例,发病率30.62%.窦性心动过缓177例,窦性心动过缓发病率11.61%.窦性心动过缓临床分型,轻度:占百分比88.14%;中度:占百分比11.30%;重度:占百分比0.56%.177例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中位数:N=55.24(次/min).结论 65岁以上老年人中,窦性心动过缓发病率11.61%,窦性心动过缓以轻度病例多见;中度、重度病例少见.检查结果对社区老年人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作者:崔小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分析临床路径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5月接受治疗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两组各15例,治疗组进行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通过不同的护理效果显示,分析临床路径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医院临床路径的实施使医院护理管理系统化,采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减少护理差错,减轻患者负担,增强了医院护理管理者对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护理管理水平.结论 临床路径对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具有不可泯灭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探讨住院老年患者口服用药不安全的因素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口服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护理对策,以避免发生服药意外.方法 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在口服用药中出现的20例不安全事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住院老年患者口服用药不安全的原因与护士对老年住院患者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老年病人自身因素问题、护士工作落实不到位影响老年病人服药有关.结论 加强护士对口服用药知识的培训、做好老年患者及家属、陪护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口服用药的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对老年病房的管理力度,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年病人住院期间服药的安全性.

    作者:黄炎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探析

    目的 分析临床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呼吸内科治疗出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急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等,给予持续吸氧治疗联合多种药物治疗有效63例.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氧疗效果显著.

    作者:罗正琪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稳心颗粒和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和分析稳心颗粒和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方法 以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为例,随机把50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的25例患者只服用胺碘酮,观察组的25例患者服用稳心颗粒和胺碘酮,经过3周的治疗,对比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的7例,有效的5例,总有效率为48%.观察组疗效显著的有13例,有效的有7例,总有效率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和胺碘酮在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中效果显著,可行性很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芝应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冰袋冰敷在四肢骨折早期应用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并了解使用冰袋冰敷在四肢骨折上早期应用的疗效.方法 把这100例四肢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日单、双号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正常规定处理基础上使用自制冰袋局部冰敷,与之相对的是对照组,采取常规处理法,观察两组病例受伤后24h内疼痛、应用止痛剂情况和24h后出现皮肤皱纹时间和肿胀情况.结果 两组四肢骨折患者疼痛分值、应用止痛剂的患者例数、皮肤出现皱纹时间、高度肿胀数目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冰袋冰敷的相关疗效作用:在四肢骨折早期应用能达到减轻肿胀,减少皮肤水疱出现,而且能够达到止痛、止血作用.

    作者:和忠桂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心血管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分析

    目的 探讨我院心血管系统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原因、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发表的关于心血管药物不良反应资料及相关文献报道,对筛选的112例心血管药物AD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龄≥60岁老年患者是心血管ADR发生的主要人群,占65.2%.在112例心血管系统ADR涉及药品种类中,降压药18种48例,占总数的42.9%,其次为周围血管扩张药3种25例,占总数22.3%.依据不良反应报告及临床表现归类,112例ADR中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损害38例(33.9%),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害23例(20.5%)和消化系统损害17例(15.2%).112例心血管ADR报告药剂相关分析上,系口服制剂表现82例(73.2%),注射剂27例(24.1%).而在合并用药与ADR关系上,合用两种药物的病例24例,合用3种药物病例40例,合用4种药物病例33例,5种及以上合用15例.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罹患心血管疾病比例高,致临床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ADR发生率高,因此老年患者应成为心血管系统药物ADR监测的重点人群.从防治角度出发要加强对临床心血管系统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同时强化对医务人员、药剂师及患者本人ADR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多管齐下减少和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作者:杨文锋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的应用效果,以为妇产科临床护理方式选择提供参照.方法 将280例妇产科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后的产后基本情况、产后母婴知识测评合格情况,以及患者住院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在产后基本情况方面,观察组出现乳房肿胀硬结率为5.0%,尿潴留率为2.5%,产后早期泌乳率为85.0%;对照出现乳房肿胀硬结率34.2%,尿潴留率12.5%,产后早期泌乳率为75.0%.另外,在产妇保健知识、育儿知识以及母乳喂养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上,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更短,所用医疗费用相对更少,对护理满意度更高.整体比较,观察组具优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中应用,整体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方美芬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限制性输液在感染中毒性休克麻醉中应用分析

    目的 对限制性输液在感染中毒性休克麻醉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回选取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诊断为肠梗阻、腹腔脏器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等合并中毒性休克需要手术治疗患者72例,其中42例为男性,30例为女性,年龄为41-77岁,平均(58.2±6.8)岁.上述患者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8例,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补液复苏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限制性输液治疗.结果 观察组术后氧合状况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输液量及出血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血压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出现ARDS和MODS的概率、病死率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改善休克期机体内各脏器的灌注状况,有效提升组织的氧供,降低患者的出血量,避免血液被过度的稀释从而导致凝血功能受到影响,降低酸中毒的发生概率及后期并发症的出现概率,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升治疗效率.

    作者:方晓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晚期肺心病患者严重心衰的治疗体会

    目的 对晚期肺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70名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对所选的70名晚期肺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后,其症状都有明显得到缓解,其中有35名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而且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 晚期肺心病患者对感染予以积极控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对二氧化碳滞留与缺氧的情况予以及时纠正,这样能有效控制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

    作者:缪春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大骨瓣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目的 分析大骨瓣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选取我院40例采用大骨瓣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中,死亡7例(17.5%),33例患者存活;术后没有患者出现颅内再出血情况;随访时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率为84.85%.结论 利用大骨瓣减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俞红林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尼莫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卡托普利联合尼莫地平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临床疗效确切,能够使患者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邓文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对两种麻醉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对两种麻醉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进行老年高血压手术的患者84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两组在麻醉前血压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插管时、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min血压和心率明显比对照组稳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高血压手术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对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影响较小,患者苏醒质量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兴忠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螺旋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在心脏病中的意义

    目的 分析探讨螺旋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在心脏病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2012年期间收治的90例心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结果,30例患者经过螺旋CT冠状造影诊断为轻度狭窄或正常,采用经皮采用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正常或轻度狭窄36例,54例为中、重度狭窄.结论 采用螺旋CT对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也有一定的估测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胡俊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