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纳米碳提高化疗药物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的作用

周毅;李俊达;林启谋;王兴;李勇;关健华;陈春梅

关键词:纳米碳, 载体, 乳腺癌, 化疗
摘要:目的 观察纳米碳吸附5-氟尿嘧啶对新西兰兔乳腺癌模型的治疗效果,探讨纳米碳作为药物载体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0只雌性新西兰兔分3组,实验组(CN)、静脉组(Ⅳ)和皮下组(HI),每组10只.动物通过肿瘤组织块悬液注射法建立模型,当腋窝触及直径5 mm大小肿大淋巴结时开始治疗.实验组皮下注射纳米碳-氟尿嘧啶混悬液;静脉组通过耳缘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皮下组在皮下注射5-氟尿嘧啶,药物剂量均为25 mg/kg.治疗5天后处死各组动物,测量并计算治疗前后瘤体及淋巴结增长率,HE染色评价组织中肿瘤细胞坏死程度,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治疗5天后三组瘤体及淋巴结均有增长,病理切片可见肿瘤细胞坏死及凋亡,与其余两组相比,实验组淋巴结增长率较低,转移灶中肿瘤细胞坏死程度及凋亡指数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碳可能提高化疗药物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的治疗效果.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局麻下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手术配合

    目的 探讨局麻下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多汗症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 对102例局麻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配合麻醉、观察患者情况、掌握手术步骤,密切术中配合.结果 所有患者安全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转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无出现明显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无术中并发症,患者配合良好,无疼痛不适感及恐惧感,所有患者术后手掌多汗症状立即消失.结论 非气管内插管麻醉监护下局部麻醉胸腔镜交感神经切断术的病人恢复快、费用少、疗效明显,熟悉的手术配合,可使手术顺利完成,并能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蔡惠卿;谢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ALPPS在具有乙肝肝硬化背景的巨块型肝癌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在具有乙肝肝硬化背景的巨块型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25例ALPPS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Ishak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度与重度肝纤维化组,分析其与术后残肝体积代偿、手术间隔时间及预后的相互关系,分析门脉癌栓与ALPPS关系.附一例ALPPS一步术后,采取综合治疗患者资料.结果 25例肝癌患者中成功完成第二步肝切除患者21例(84%),6个月内患者存活率为88%,目前患者存活率为76%.轻中度肝纤维化组与重度肝纤维化组相比,完成ALPPS二步肝切除患者分别为15例(94%)VS6例(67%),术前术后残肝体积分别为296(194~401)mL VS 541 (337~862)mL以及359(249~417)mL VS 519(178~709)mL;平均手术间隔分别为11(7~15)天以及23.57(12~64)天.3例肝功Child B级患者尝试行ALPPS手术,两例成功.合并门脉右支癌栓患者12例(Ⅱ级),其中11例顺利完成二步肝切除;1例未能完成二步肝切除,改为综合治疗.结论 ALPPS在轻中度肝纤维化患者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重度肝纤维化背景下行ALPPS需慎重;门脉主干癌栓以下(Ⅰ~Ⅱ级)患者可以考虑尝试ALPPS.巨块型肝癌合并肝纤维化、门脉分支癌栓无法达到一期切除而其他治疗方法效果有限的情况下,尝试ALPPS第一步,若残肝代偿达到要求,则行ALPPS二步肝切除,实现根治性切除;若残肝代偿未达到要求,则可考虑在第一步基础上,采取综合治疗,患者仍有获得较好的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可能.

    作者:黄拼搏;胡志刚;许侨东;颜永聪;王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改进型三腔引流T管在胆道探查手术中的应用(附33例报道)

    目的 介绍一种改进型三腔引流T管及在胆道探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33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行胆道探查取石、改进型三腔T管引流术,术后经三腔T管冲洗和造影,评价其效果.结果 全组33例术后恢复顺利,无胆漏、胆管炎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5天.其中伴胆道出血者6例,自内支架管冲洗1~3天后控制出血;4例术后5~7天经三腔T管造影发现残留结石,再次以胆道镜成功取净取石.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4~42月,B超、上腹部CT及MRCP检查,未发现结石复发,无胆总管狭窄.结论 胆总管探查术后应用改进型三腔引流T管,解决了传统T管引流的一些弊端,能更有效地控制胆道感染和胆道出血,术后胆道造影更清晰,操作简单易行.

    作者:张帆;叶小勇;吕会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纳米碳提高化疗药物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的作用

    目的 观察纳米碳吸附5-氟尿嘧啶对新西兰兔乳腺癌模型的治疗效果,探讨纳米碳作为药物载体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30只雌性新西兰兔分3组,实验组(CN)、静脉组(Ⅳ)和皮下组(HI),每组10只.动物通过肿瘤组织块悬液注射法建立模型,当腋窝触及直径5 mm大小肿大淋巴结时开始治疗.实验组皮下注射纳米碳-氟尿嘧啶混悬液;静脉组通过耳缘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皮下组在皮下注射5-氟尿嘧啶,药物剂量均为25 mg/kg.治疗5天后处死各组动物,测量并计算治疗前后瘤体及淋巴结增长率,HE染色评价组织中肿瘤细胞坏死程度,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治疗5天后三组瘤体及淋巴结均有增长,病理切片可见肿瘤细胞坏死及凋亡,与其余两组相比,实验组淋巴结增长率较低,转移灶中肿瘤细胞坏死程度及凋亡指数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碳可能提高化疗药物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毅;李俊达;林启谋;王兴;李勇;关健华;陈春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超声刀与电刀运用于混合痔术后对比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超声刀与电刀在混合痔切除术后的护理不同点.方法 将80例混合痔患者分为2组,全部采用传统的Milligan-Morgan方式切除,研究组使用FOCUS超声刀,对照组使用普通高频电刀.结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手术成功,研究组术后伤口疼痛程度、疼痛感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水肿、便血、肛门狭窄)、住院天数、换药次数、静脉输液量、一级护理人均天数、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刀手术后产生的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可以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陈玲;卢敏;何彩群;封静;许锦欢;叶春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钬激光逆行剜除+膀胱切开取出腺体及结石术治疗BPH并发膀胱结石

    目的 探讨治疗高龄患者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安全、高效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经尿道钬激光逆行剜除+膀胱切开取出腺体及结石治疗63例BPH并发膀胱结石患者.将剜除腺体推至膀胱后,留置导尿管后取耻骨上小切口长约2~3 cm,取出剜除之腺体及结合手指触诊和X片完整取出膀胱结石.结果 6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前列腺剜除时间30~110 min,平均65±25.2 min.耻骨上小切口膀胱切开取石+剜除腺体取出时间10~25 min,平均13±8.7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40±13.2 mL.无输血病例,无膀胱穿孔、电切综合征、真性尿失禁及严重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3天拔除导尿管,术后一周伤口拆线.术后复查X片膀胱内均无残石,清石率达100%.术前IPSS评分25.4±2.3分,术后IPSS评分8.5±2.1分.术前Qmax 7.8±3.4分,术后Qmax 14.2±2.6分.结论 经尿道钬激光逆行剜除+膀胱切开取出腺体及结石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金洋;李树人;郑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CT、C臂引导下PVP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经验

    目的 观察经CT引导下及经C臂X线引导下行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应用操作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共28例老年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涉及34个椎体,应用PVP治疗.其中CT引导组11例共13个压缩椎体,经CT导引下完成PVP操作;C臂X线引导组17例共21个压缩椎体,经C臂X线引导下完成PVP操作.根据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观察临床操作情况,术前、术后疼痛按WHO标准进行比较、行CT、DR检查观察骨水泥分布、渗漏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疼痛按WHO标准进行比较均得到明显缓解,均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无并发感染,无并发神经压迫症状、体征.经CT引导下手术时间35~60 min,穿刺成功率高;1例患者出现椎前骨水泥渗漏.C臂X线引导下手术时间45~130 min,部分患者需反复多次穿刺,操作困难,1例患者出现椎旁间隙骨水泥渗漏,1例出现椎间隙渗漏.结论 经CT引导下及经C臂X线引导下两种方法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分布及疼痛的有效缓解.两种方法各具优点,需临床根据术者穿刺技术熟练程度及经验选择;胸椎压缩骨折、特别是上胸椎压缩骨折、椎体压缩塌陷程度较重、胸腰椎侧弯椎体旋转、骨质疏松严重、X线显示骨质图像模糊难以良好辨认脊柱各结构者选用经CT引导下手术.

    作者:李兴;邓思然;罗雨桥;罗柏锋;罗杰多;禤天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HMGB1介导自噬保护肝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脓毒血症中HMGB1迁移介导自噬保护肝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 Lewis雄性大鼠72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毒素组(n=18)、自噬诱导组(n=18)、自噬抑制组(n=18)和空白组(n=18),建立内毒素血症的大鼠模型,内毒素组经腹腔给予内毒素(LPS,25 mg/kg)诱导内毒素血症;自噬诱导和抑制组首先分别经腹腔给予雷帕霉素或渥曼青霉素进行预刺激,预刺激1h后腹腔注射LPS诱导内毒素血症;空白组腹腔注射林格液1 mL;术后6h、24h、48 h进行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自噬、肝脏功能与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 内毒素组肝脏HMGB-1出现转位,术后6h胞质HMGB1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酶及IL-1β水平显著升高,肝脏自噬增加;自噬抑制组较内毒素组术后肝酶、IL-1β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而自噬诱导组与内毒素组相比,肝酶、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脓毒血症HMGB1迁移介导自噬调控IL-1β减轻内毒素血症时的肝细胞损伤,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在感染致肝细胞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作者:孙健;徐康;彭耀荣;朱玥;唐启彬;林浩铭;王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例报告)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例病例的诊断与治疗经历.结果 3例年龄分别为35、28、30岁,均为妊娠期间血压高,血尿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均升高,B超或MR发现肾上腺占位.3例中例1怀孕前意外发现无功能瘤,妊娠后肿瘤出现分泌功能,例2于剖腹产时出现肺水肿;例1于妊娠中期、例2于产后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嗜铬细胞瘤,例3没有接受手术治疗.结论 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对孕产妇、胎儿的危害性大,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该病,及早诊断治疗;育龄妇女的功能静止型嗜铬细胞瘤应更积极处理.

    作者:金小岩;张萌;王吉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3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胰腺损伤的诊断、手术方式、并发症诊治体会.方法 对我院1997年至2013年间收治的33例胰腺损伤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患者共治愈26例(79%),死亡7例(21%).21例行手术治疗,术后9例胰瘘,1例小肠瘘,2例腹腔出血,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消化道出血.术中死亡2例,为腹腔开放性损伤合并下腔静脉破裂大出血无法止血;术后死亡5例:2例死于脓毒血症,2例死于腹腔出血,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Ⅰ~Ⅱ级胰腺损伤患者有1例死亡,Ⅲ~Ⅴ级胰腺损伤有6例死亡的.结论 胰腺损伤并发症高,处理棘手,伴有胰管损伤者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有效的手术探查及方法是胰腺损伤治疗的关键.

    作者:李嘉;宋越;张彩云;温治强;周焕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药学监护(1例临床报道)

    药师参与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药学监护,发现以及解决的问题包括给予调整埃索美拉唑用药频次(qd给药)、生理盐水作为溶媒、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不必调整剂量、延长美罗培南输注时间(T=3 h)以及避开CTTR对药物的清除,旨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等药学建议.另外,强调关注替加环素相关性胰腺炎风险的发生,生长抑素奥曲肽对血糖的影响以及患者肠内营养胃潴留的情况,减少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

    作者:梁丹;梁莉君;吕永丰;任建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诊治分析(附154例)

    目的 探讨如何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本科154例行PD病例的临床资料,分为近期组105例,远期组49例.结果 术后主要并发症(近期组,18.1%,远期组,32.7%)、胰漏(近期组,4.8%,远期组,16.3%)、手术时间(近期组,213.34±66.98 min,远期组,250.34±67.26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近期组:18.45±7.11 d,远期组:22.76±9.73)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胆漏、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延迟、死亡率、再手术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尽管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漏是PD术后并发症关键因素,规范化、专业化手术治疗可有效减少PD术后并发症.

    作者:丁会民;查文章;孙大林;倪卫星;周勇;秦呈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高血糖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高血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给予肠内营养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入院后8小时)与延迟肠内营养组(入院后48小时),观察两组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控制情况、低血糖发生率、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结果 与延迟肠内营养组相比,早期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第7天的平均血糖、胰岛素使用总时间与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延迟肠内营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28天死亡例数均低于延迟肠内营养组,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高血糖的控制,对于降低住院期间的感染发生率有着积极意义,但是暂未发现其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曾凡;程燕子;赵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自制双套管持续腹腔冲洗并低负压吸引治疗胆漏及护理

    目的 探讨自制双套管持续腹腔冲洗并持续低负压吸引在胆道术后胆漏治疗中的应用和护理经验.方法 收集2009年7月至2012年11月间,发生在我院肝胆外科病房确诊的胆漏患者31例,使用自制的双套管给予持续生理盐水腹腔冲洗,并持续低负压吸引.结果 自制双套管使用便捷有效,31例患者在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感染控制、生长抑素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结论 有效的持续腹腔冲洗并吸引引流才可促进胆漏患者的恢复.

    作者:曹春红;钟金仪;周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64例)

    目的 总结64例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体会,探讨其应用技巧及价值.方法 2010年4月至2015年4月对64例腹股沟疝患者实施TAPP术,对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时间85±10.6 min(68~108 min),平均出血量35.25 mL,术后住院时间5.6±0.8 d(3~9 d).术后3例发生阴囊明显水肿,1例血清肿,3例急性尿潴留,均治愈,并发症发生率10.94%.手术后切口无红肿、渗液,术后伤口仅有轻微疼痛,均未使用镇痛药.病例随访2~60个月,平均19个月.失访5例,随访率为92.19%,无复发.结论 TAPP术行腹股沟疝修补安全、可靠,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股疝,特别是复发、嵌顿疝合并肠梗阻的有效手段.

    作者:周军;张宗涛;郑建忠;阿不都斯木·艾沙;陈高飞;芦小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应用自体鼻中隔软骨及MEDPOR假体矫正唇腭裂术后鼻畸形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观察应用自体鼻中隔软骨及MEDPOR假体联合矫正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疗效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12例使用MEDPOR聚乙烯上颌骨假体填充前颌骨凹陷,使用鼻小柱假体延长鼻小柱及垫高鼻尖,取自体鼻中隔软骨填充于鼻尖,使用MEDPOR鼻背假体填充于鼻背,以此治疗唇腭裂术后鼻畸形的前后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折.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大多数出血量小于30 mL(通过纱布止血粗略计算).经术后改善冰敷护理后局部肿胀不明显,无发生感染及排斥反应.鼻部外形良好,鼻尖抬高,鼻旁凹陷及患侧鼻孔畸形明显改善,鼻头圆润自然,效果满意.术后患者无出现鼻中隔穿孔及假体移位.结论 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及配合细心的出院指导,促进患者掌握相关知识和自护知识,有效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吴碧映;温作珍;张丽萍;马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自发性乳头溢液的临床诊疗思路及手术选择

    乳头溢液常由乳腺导管良恶性肿瘤、乳腺导管炎症及乳腺导管扩张症导致.对于单孔、持续、自发性的溢液患者,选择简单、无创的彩超和钼靶检查可明确乳房有无肿物及钙化情况,结合乳腺纤维导管镜能明确溢液病因病位.对于导管内肿瘤所致的乳头溢液,应采取手术治疗,防止肿瘤癌变.对于溢液与肿块或钙化并存的患者,应辨明病灶个数,手术切除全部病灶,避免漏诊.

    作者:杨泽娟;李国康;袁韶倩;黄琼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检出数目对其诊断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数目等对其诊断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本中心2007~2013年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及单行手术切除直肠癌患者信息,并分析淋巴结数目、淋巴结转移等指标同术后病理诊断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计纳入300例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切除及140例单一手术切除直肠癌患者.相对于单一手术切除,新辅助放化疗可减少淋巴结获取数目(P<0.001)及阳性淋巴结数目(P=0.001);同时发现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数目与肿瘤缓解等具有相关性;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而淋巴结数目则不是预后预测指标.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患者较低的淋巴结计数并非意味着切除不完全或分期不足,可在一定程度反应新辅助治疗的敏感性.

    作者:李铭强;罗忆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探查联合TEP在嵌顿性腹股沟疝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腔探查联合TEP在嵌顿性腹股沟疝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3月至2014年11月我科共收治嵌顿性腹股沟疝23例,其中21例手法复位失败后行腹腔镜腹腔探查,治疗原则如术中未见肠管坏死等情况,则行TEP,放置聚乙烯补片.若肠管坏死则中开腹.结果 23例行腹腔镜腹腔探查,2例发现肠管坏死而中转开放手术;共19例实施TEP,TEP结束后再次探查腹腔未见肠管缺血加重.术后未见并发症发生,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腹腔镜腹腔探查判断疝内容物活力后改行TEP在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上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黄勇平;刘忠民;高峰;钟毓杰;黄海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空心螺钉治疗老龄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及空心钛镙钉在治疗新鲜老龄股骨颈骨折上的临床疗效.方法 因新鲜股骨颈骨折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老龄患者109例(年龄>65岁),分为A组(全髋关节置换术)59例,B组(空心螺钉内固定)5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术后下地负重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术后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随访时间17~36个月,平均26个月.相比而言,闭合复位空心螺钉组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总出血量少(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术中放射暴露少、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空心螺钉组(P<0.05).结论 全髋关节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但创伤大,应根据患者情况有所选择手术方式.

    作者:吴波文;张锡平;王镖;刘三风;王永忠;杨新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