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细胞癌中HBx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洪清琦;何传超;徐鋆耀;胡斌;王捷

关键词: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肿瘤病理分级, 无病生存期
摘要: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探讨人血清HBx抗原的检测.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5例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HBx蛋白的表达,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77例人血清中HBx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 肝癌组织中HBx的总体阳性检出率为20/35 (57.14%),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HBx的阳性率为15/24(62.50%),而HBsAg阴性者HBx的阳性率为5/11 (45.45%);HBx阳性与HBx阴性的肿瘤组织低分化比率分别为9/20 (45.00%)及2/15(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x阳性肝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明显短于HBx阴性患者(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P=0.03).ELISA检测人血清中HBx抗原的总阳性率为48/77 (62.34%).结论 肝癌肿瘤组织中HBx的表达与患者无病生存期呈负相关,ELISA法能有效检测人血清中HBx抗原的表达.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胰腺腺泡细胞癌1例报告

    胰腺腺泡细胞癌(pancreatic acinar cell carcinoma,ACC)属胰腺外分泌肿瘤,比较罕见,有关其治疗和诊断方面的信息有限,文献仅是零星的个案报道.我科近期对一例胰头占位性病变实施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腺泡细胞癌,其诊治经过如下.

    作者:孙号;刘吉奎;林泽伟;田佩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0例创伤性结肠破裂一期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结肠破裂I期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总结手术治疗的体会.方法 本组共20例,均为外伤所致,破裂范围小于1/2肠管周径.创缘常规清创后进行I期修复18例,2例大于2 cm的挫裂伤行I期肠管切除吻合.结果 实施I期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中,术后1例患者出现肠瘘,后经引流、积极治疗等传统治疗后于术后1个半月痊愈,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伤口换药后于1个月痊愈.结论 创伤性结肠破裂患者实施I期手术治疗需要严格的适应症选择、术中正确判断及恰当的术后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莫家伟;杨勇;黄辰宾;陈志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40例接受经脐单孔L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完成的40例传统四孔法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使用镇痛药的患者例数、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全部80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经脐单孔LC组与传统四孔法LC组相比,手术时间较长[(50.3±24.9)min vs.(35.1±17.6)min,P<0.05],但术后使用镇痛药者少(5%vs.27.5%,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3.9±0.7)d vs.(6.2±0.9)d,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3.7±4.6) mL vs.(22.1±4.3)mL,P>0.05]和[(23.6±6.5)h vs.(24.9±7.7)h,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更微创的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它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腹部疤痕不明显等优点.

    作者:陈小伍;王卫东;陈坚平;吴志强;冯剑平;刘清波;何威;林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胰岛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18例胰岛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我院自2000年7月~2013年7月间共手术治疗胰岛细胞瘤18例的临床资料,介绍术前护理,术后护理以及并发症护理情况以及血糖监测.结果 18例患者术后血糖均上升,无再出现低血糖反应,血清胰岛素水平逐渐降至正常;2例出现反跳性高血糖,经胰岛素三餐前皮下注射治疗后恢复;死亡1例;平均住院时间21 d.术后随访6个月,血糖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胰岛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应做到针对性的术前护理,如血糖监测、安全护理;术后应关键做好生病体征观察、血糖监测、并发症护理.

    作者:刘伟燕;李妹红;褚忠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膝关节运动损伤的网站建设及应用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近年来我国运动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运动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膝关节运动损伤认识亦不断深入.我国已经涌现出大量医疗机构专门从事膝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工作及研究,运动医学网站作为医学教育及医患交流之间的平台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充分体现运动医学在普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医学授教的知识性,是目前运动医学网站建设的热点.本文尝试通过网页设计、教学版块构建及医患交流互动等创建一体化网站,并探讨如何实现网络时代膝关节运动损伤网站的建设及应用,进行多元化开阔医学生视野同时服务于大众的新尝试.

    作者:杨睿;陈仲;宋斌;李卫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术中B超动态引导切除乳腺微小肿物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乳腺微小肿物在B超动态引导下切除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对100例临床检查不能触及的乳腺微小肿物女性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成2组,术中B超引导组56例,对照组44例,术中B超引导组在术中B超动态引导下切除肿物,对照组实行术前体表定位,按定位切除肿物.结果 术中B超引导组56例患者肿物皆被准确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8 min,对照组42例患者肿物被准确切除,2例漏切,平均手术时间27 min.结论 B超术中动态引导切除乳腺微小肿物,准确、快速、美观、经济,可用于乳腺微小肿块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伟荣;王宏;李佩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IL-8激活AKT通路促进肾癌EMT的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IL-8在肾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肾癌细胞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EMT)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ELISA检测肾癌及癌旁中IL-8的表达,观察IL-8处理前后肾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通过细胞侵袭试验观察IL-8对肾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检测IL-8刺激后肾癌细胞表面的上皮标记物(E-cadherin)和间质标志物(N-cadherin)以及细胞中磷酸化AKT的表达水平变化,抑制AKT活化后同法检测IL-8对肾癌EMT的影响.结果 20例肾癌组织标本中IL-8的表达均较癌旁组织高;IL-8刺激后786-0肾癌细胞由上皮样细胞形态向梭形转变,细胞极性消失,呈分散生长状态;同时,肾癌细胞表面的E-cadherin表达降低,而N-cadherin表达升高;IL-8处理后肾癌细胞穿透能力增强;另外,IL-8可以促进肾癌细胞内AKT的磷酸化,抑制AKF磷酸化后可以明显抑制IL-8刺激引起的肾癌EMT改变.结论 IL-8可以通过AKT信号通路促进肾癌细胞EMT的发生,促进肾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这可能是肾癌发生转移的重要机制.

    作者:陆福鼎;许可慰;毕良宽;刘成;玄绪军;林天歆;黄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阻塞性黄疸术前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对围手术期的影响

    目的 总结阻塞性黄疸术前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对围手术期的影响及应用经验.方法 选取86例阻塞性黄疸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44例给予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后根治术治疗者为观察组,42例给予内外引流术或根治术治疗者为对照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14 d时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变化.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TB、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时TB、ALT、AST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4 d与对照组组术后14 d血浆TB、ALT、AST比较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 阻塞性黄疸术前给予经皮肝穿刺导管引流,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及手术并发症,且可有效改善肝功能,从而提高手术治疗疗效.

    作者:缪锦超;刘赞伟;施珊格;蔡世春;黄家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19例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012年间19例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我科在2000年~2012年施行1304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中,发现19例异时原发结直肠癌,概率约为1.4%.第二癌出现在首发癌治疗后15到135个月,中位77个月,平均时间为术后74.2±29.5个月.约68.4%的患者(13/19)第2癌发生时间超过5年.与首发癌比较,第2癌体积更小,多发于升结肠.78.6%的患者存在错配修饰基因蛋白表达缺失.5年存活率达100%,全部患者在观察期内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和血道转移.结论 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较低,错配修饰基因突变率较高,其预后较好.

    作者:林航;邓武坚;谢富华;陈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355例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创伤救治分析

    目的 探讨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创伤的诊断及救治措施.方法 对1999年9月~2012年9月救治的355例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创伤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急诊腹部手术319例/次,其中103例/次在一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完成了两个以上部位的手术.重症监护病房(ICU)平均住院日28.6±10.8天.临床治愈237例(66.8%),致残78例(22.0%),死亡40例(11.2%).结论 病史和体格检查应同抢救治疗同步(如维持呼吸道通畅、止血措施,抗休克等);应积极采用诊断性腹腔穿刺、B超、CT等比较简洁和敏感的快速诊断方法;手术顺序应按受损器官的重要性和损伤的严重程度决定,尽可能在一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处理不同部位的损伤;主动采用损伤控制性外科(DCS)策略,可有效降低死亡率.严重多发伤病人术后均应进入ICU监护和治疗.

    作者:韩庆;庄礼钊;邓雪松;邓浩源;范子冰;倪勇;王成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用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软骨骨折

    目的 探讨髌骨骨软骨骨折用可吸收螺钉手术固定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我院2004年6月~2009年12月共收治了14例急性膝关节外伤患者,年龄13 ~21岁(男3,女11;左膝8例,右膝6例).经CT检查8例、MRI检查6例确诊髌骨骨软骨骨折.手术发现股骨外髁软骨挫伤及划痕;髌骨内侧松弛,骨软骨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复位及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24小时开始股四头肌收缩训练,外固定保护3周膝关节无负重活动.2~3月CT或X显示骨软骨下骨折块愈合后负重功能锻炼.结果 12例获得4~9年随访,平均6.5年,使用HSS标准评价优11例,良1例.结论 髌骨骨软骨骨折早期诊断、手术复位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可靠;早期功能锻炼,晚负重行走,疗效良好.

    作者:李宏键;王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靶向ABCG2的RNA干扰逆转乳腺癌球囊细胞化疗耐药的研究

    目的 通过靶向ABCG2的RNA干扰逆转乳腺癌球囊细胞化疗耐药.方法 以ABCG2为靶点,设计ABCG2-siRNA,构建ABCG2干扰慢病毒载体并包装好病毒,稳定转染到筛选好的MCF-7球囊细胞中,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BCG2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RNAi沉默ABCG2基因对球囊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同时流式细胞术检测RNAi沉默ABCG2对MCF-7球囊细胞在耐药情况下的细胞周期变化和凋亡状况.结果 ABCG2干扰慢病毒载体成功构建并包装病毒,建立起ABCG2稳定沉默的MCF-7乳腺癌球囊细胞系.Western Blot显示球囊细胞中高表达的ABCG2,在RNAi沉默后表达下降;MTT结果显示,在5-Fu的作用下的MCF-7贴壁细胞抑制率高于MCF-7球囊细胞,而沉默ABCG2的MCF-7球囊细胞其抑制率会随着5-Fu量的增加而增高;流式细胞仪也显示球囊细胞大多处于G0/G1期,加入5-Fu和沉默ABCG2后,处于Go/G1期细胞数会增加,凋亡率会明显增加.结论 乳腺癌球囊细胞高表达ABCG2蛋白,其5-Fu耐药性高于亲本MCF-7细胞,沉默ABCG2后能够增加球囊细胞在5-Fu的作用下的细胞抑制率及凋亡率,从而逆转对5-Fu的耐药性.

    作者:杨星;胡倩;丁林潇潇;蒋君霞;林潇;姚和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术式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开腹下行保LCA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手术(n=32,LCA保留组),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评估保LCA组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传统乙状结肠癌根治术(n=43,传统组)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保LCA组和传统手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亦未见明显差异.但LCA组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切除的近端肠管(11.5 cm vs 16.7 cm)和远端肠管(5.8 cm vs 8.7 cm)长度更短,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LCA组并不减少术后活检淋巴结的个数,亦未见主淋巴结群活检的淋巴结个数(2.3枚vs 2.1枚)及阳性淋巴结个数(0.2枚vs 0.3枚)减少.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并无明显的差别.结论 保LCA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治疗乙状结肠癌是可行、安全、有效的,可保证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的根治性,并不增加手术的风险.

    作者:吕益中;朱劲涛;谭明华;蒋新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后腹腔镜解剖学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体会

    目的 探讨经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住院手术治疗的38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既定的手术步骤施行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对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和手术录像等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42~110 min(66±20.1),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3~10 d,平均6.6 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瘤切除术,解剖层次清晰,手术操作较易掌握,疗效确切.

    作者:李颂;李正明;李刚;施国强;黄文胜;邓新军;朱晓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双极射频Habib 4X在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肝切除术在肝脏手术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在肝脏良性病变的处理中优势明显,而且手术的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针对肝脏恶性肿瘤,腹腔镜肝切除在术后的复发及预后都与开腹手术相仿,因此,其开展单位及手术量逐年增多.但腹腔镜肝切除缺少开腹手术的及时有效的止血方法如压迫、缝扎止血及入肝血流的阻断等,一旦出血,处理非常棘手.防治术中出血是腹腔镜肝切除术成功的关键之一,这不仅需要娴熟的腹腔镜手术技术,良好的器械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科近3年来使用双极射频Habib 4X在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无流血”切肝效果.本文着重介绍Habib 4X在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王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开放式TEP修补双侧腹股沟疝的手术配合

    目的 探讨开放式TEP修补双侧腹股沟疝的手术的配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普外科接受开放式TEP修补双侧腹股沟疝的手术病例,共50例.结果 50例双侧腹股沟疝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5例.手术时间35~45 min,术中出血5~10mL,住院时间2~4 d.术后39例在访,失访11例.患者术后早期无牵拉感,未出现明显神经性疼痛,未见阴囊血肿以及切口感染,随访1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开放式TEP修补腹股沟疝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而熟练的手术配合对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并发症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梁敏;胡丽璇;沈玉崇;李颖雅;区盈盈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重度混合痔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PPH加痔核切除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8例Ⅲ-Ⅳ度重度痔用PPH加痔核切除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行了PPH加痔核切除,2例痔核大而硬,行PPH困难,改行痔核单纯切除,18例术后痔核均回复良好,排便时无痔核脱出,术后短时间大便时带血15例.无术后大便失禁及肛门狭窄.结论 PPH加痔核切除术可提高重度痔疮的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病人满意度.

    作者:黄宝;张秀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中HBx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探讨人血清HBx抗原的检测.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5例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HBx蛋白的表达,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77例人血清中HBx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 肝癌组织中HBx的总体阳性检出率为20/35 (57.14%),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HBx的阳性率为15/24(62.50%),而HBsAg阴性者HBx的阳性率为5/11 (45.45%);HBx阳性与HBx阴性的肿瘤组织低分化比率分别为9/20 (45.00%)及2/15(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x阳性肝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明显短于HBx阴性患者(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P=0.03).ELISA检测人血清中HBx抗原的总阳性率为48/77 (62.34%).结论 肝癌肿瘤组织中HBx的表达与患者无病生存期呈负相关,ELISA法能有效检测人血清中HBx抗原的表达.

    作者:洪清琦;何传超;徐鋆耀;胡斌;王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网/腹膜乳斑的巨噬细胞表型与结直肠癌分期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结直肠癌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的表型及作用.方法 收集番禺中心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不同分期结直肠癌患者网/腹膜乳斑标本60例及正常人网/腹膜乳斑标本10例.分离培养巨噬细胞,通过CD68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FCM)鉴定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IL-10、IL-12的分泌情况.结果 对照组、T1-3期组网/腹膜乳斑M1型巨噬细胞数量明显高于T4期组(P均<0.01);T4期组M2型巨噬细胞数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及T1-3期组(P均<0.01).网/腹膜M1型巨噬细胞与结直肠癌T分期呈负相关(P<0.01),而M2型巨噬细胞的表达则与结直肠癌T分期呈正相关(P<0.01).各组不同时点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IL-10、IL-12的分泌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及T1-3期组IL-10均低于T4期组,而L-12则均高于T4期组(P均<0.05);乳斑巨噬细胞IL-12的分泌与结直肠癌T分期呈负相关(P均<0.01),而IL-10的分泌则与结直肠癌T分期呈正相关(P<0.01).结直肠癌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表型与临床分期特别是浆膜是否受到肿瘤侵犯、淋巴结有否转移有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表型表达主要受浆膜是否受到肿瘤侵犯和淋巴结有否转移两方面因素影响;T1-3期结直肠癌患者,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以M1型为主,对肿瘤细胞起捕获和杀灭作用;T4期结直肠癌患者,网/腹膜乳斑巨噬细胞以M2型为主,对肿瘤生长起促进作用.

    作者:张彤;唐兴奎;梁伟雄;蔡育志;李林;何嘉琳;陈豫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经动脉化疗栓塞序贯125I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序贯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确诊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患者89例,A组45例(单纯TACE术),B组44例(TACE术后7~10天内序贯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严格遵从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的方案进行粒子布源.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的CT扫描显示的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及术后6、9个月的生存率,两组局部控制率及术后6、9个月生存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随访术后第2、4月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CR+PR)A组是24.44%(11/45),17.78%(8/45),B组为54.55% (24/44),47.73%(21/44),P<0.05,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6、9个月存活率分别是62.22%(28/45),42.22%(19/45),B组术后6、9个月存活率分别是90.91%(40/44),72.73%(32/44),两组同期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序贯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确切,提高生存率.

    作者:欧章松;张启周;胡倩;丁林潇潇;姚和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