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黄铁熬;孙敬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分区剜除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分区剜除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89例,对其手术前后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和大尿流率(Qmax)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反症发生,手术时间30~110 min,平均45±12.6 min;术中切除前列腺组织净重20~60 g,平均30.6±13.2 g;出血量50~300 mL,平均110±27 mL.平均随访3个月,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21.6±3.9分降至11.8±5.1分,残余尿量由120.2±27.6 mL降至20.2±12.3 mL,大尿流率由7.1±4.4 mL/s升至14.6±5.2 mL/s,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分区剜除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安全、有效.充分的术前准备,以及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颂;李正明;李刚;施国强;阮黎;罗彬;邓新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技术在婴儿呕吐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4例呕吐婴儿患者胃肠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例外科疾病中,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30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11例十二指肠梗阻(5例闭锁,3例狭窄,3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3例幽门闭锁.术前超声诊断41例,诊断率为93.18%.其余50例属内科疾病,其中40例为胃食管反流、10例为幽门痉挛.内科疾病经治疗后均短期内复查超声明确诊断,并与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相对照,超声诊断率98%.结论 超声检查无创、安全、简便、重复性好,对查找婴幼儿呕吐病因可作为常规首选筛查手段.
作者:孔晓玲;晏湘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要点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年间28例乙状结肠代阴道的手术方法及结果,对腹腔镜辅助手术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 2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移植肠段顺行植入会阴有10例,倒转植入18例;移植肠段12~15 cm,平均13.2±1.5 cm.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随访1年,所有代阴道粘膜红润,20例有性生活者感觉满意.结论 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是一个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先天性阴道闭锁的方法,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代阴道术应为此类手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作者:吴伍林;吴德庆;李勇;林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紫杉醇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有保护作用.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生理盐水+紫杉醇组)、B组(乌司他丁25 kU/kg+紫杉醇组),C组(乌司他丁50 kU/kg+紫杉醇组).各组大鼠分别连续7天(第1至7天)注射生理盐水或乌司他丁.动物于第1,3,5,7d完成生理盐水或者乌司他丁注射后30 min腹腔注射紫杉醇2 mg/kg,即累计总剂量为8 mg/kg.分别于0,5,8,15,21,28天使用yon Frey测痛仪测定大鼠机械刺激撤足闽值.结果 C组大鼠机械撤足闽值较A组和B组升高(P<0.01);而B组大鼠机械撤足闽值较A组升高(P<0.05).结论 乌司他丁能剂量依赖性地缓解紫杉醇诱导的触诱发痛,在周围神经病变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Diwas Manandhar;杜素娟;杨涛;叶西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3升塑料袋腹腔扩容在腹腔高压症中的应用.方法 18例腹腔高压症的患者,包括急性重症胰腺炎、肠系膜血管栓塞、消化道穿孔、肠扭转及腹部外伤的危重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性剖腹探查手术及采用3升塑料袋腹腔扩容、减压,4~8天患者平稳后二次手术.结果 18例患者中死亡3例,其中急性重症胰腺炎1例,全小肠扭转1例,消化道穿孔1例,另15例痊愈出院.术后并发症包括2例腹腔脓肿、1例切口疝、1例出现营养吸收不良.结论 3升塑料袋腹腔扩容在腹腔高压症中的应用安全、经济、疗效满意.
作者:陈壮浩;李建明;陈海生;宋巍巍;李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治疗疗效.方法 选择云峰医院2009年~2012年诊治的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18例,病变部位包括T12-L1:3例,L1:2例,L2-3:4例,L3-4:4例,L3-5:2例,L5-S1:2例,L4-S1:1例.18例患者中,保守治疗5例,使用多西四环素、利福平、链霉素联合用药;手术治疗13例,采取腰椎前路或后路病灶清除、髂骨取骨内固定.术后随访2年.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保守治疗5例中有2例在剧烈劳动后会出现轻微下腰痛;手术患者植骨均融合,其中前路手术组有1例患者偶有午后低热、乏力;后路手术组中有1例患者残留轻微下腰痛伴有不同程度下肢不适.结论 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通过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单纯药物和药物联合手术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徐云峰;秦石磊;王伟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雷奈酸锶在男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对骨痛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共纳入58例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26例雷奈酸锶组,32例为钙剂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背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L1 ~L4椎体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值,并观察两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雷奈酸锶组患者治疗后6月及12月的VAS评分明显改善,低于钙剂组(P<0.001);雷奈酸锶组L1 ~L4椎体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值及T值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上升显著,明显优于钙剂组(P<0.001).雷奈酸锶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及腹泻,钙剂组主要为便秘.结论 雷奈酸锶能有效地提高骨质量和缓解骨痛,副反应少,是治疗男性骨质疏松性骨痛的良好选择.
作者:严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诊疗和手术证实为钝性胰腺损伤(13例)患者CT表现和治疗结果.结果 13例患者中,胰腺挫伤4例,挫裂伤9例,其中胰腺横断伤1例;均伴有胰周被膜、肾前筋膜增厚,胰腺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及积液;2例伴假囊肿形成.合并伤包括脾挫裂伤5例,肝挫裂伤6例,肾挫裂伤3例.12例痊愈,1例死亡,3例术后6月假性囊肿形成.结论 腹部CT检查对胰腺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作者:汪新;黄铁熬;孙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训练法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自2011年10月~2013年7月收治共收治外伤行脊髓损伤病人86例,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21~64岁,平均40.2±4.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法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训练;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方法留置尿管及进行常规护理.结果 实验组经过3~10次生物反馈训练(平均5.9次),其拔除尿管时间、拔除尿管例数自主排尿、一周后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两组疗效判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生物反馈训练法能有效提高不同节段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及膀胱功能恢复,以颈髓、腰髓、胸髓恢复较好,马尾及骶尾髓损伤效果差.
作者:于从;谢小华;阳世伟;郝淑芹;殷梅妹;陈雪萍;赵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道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穿孔患者的术前MSCT影像资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分析穿孔征象,定性及定位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25例患者中,胃、十二指肠穿孔18例,空、回肠穿孔2例,结肠穿孔3例,阑尾穿孔2例.MSCT术前诊断穿孔的正确率为100% (25/25),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6% (24/25).CT诊断胃肠道穿孔的直接征象为肠壁连续性中断12例(48%).间接征象包括腹腔内游离气体23例(92%),穿孔部位周围的炎症渗出改变25例(100%),腹腔积液12例(48%),局部胃肠道管壁增厚13例(52%),小网膜囊积液3例(12%),阑尾周围脓肿2例(8%),弥漫性腹膜炎2例(8%).结论 MSCT对胃肠道穿孔的定性和定位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胡辉军;陈娇霞;李国照;陈玥瑶;苏赟;沈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自然杀伤T细胞(NKT)评价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ELRP)的免疫调节效果.方法 收集35例前列腺癌患者,以35例名健康对照组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T及其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含量.前列腺癌患者接受ELRP术后2周再次检测上述指标观察其变化.结果 前列腺癌患者NKT百分含量、IFN-γ及IL-4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5.92±1.47、4.23±1.90及2.15±1.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3±4.16、8.94±2.76及5.86±1.97 (P<0.05);前列腺癌患者术后三者分别回升为9.13±2.69、6.19 ±2.03及3.37±1.28,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以IFN-γ的平均荧光强度改变较IL-4明显.结论 NKT及其细胞因子数量下降是前列腺癌患者的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ELRP术可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蔡海鹏;李清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万古霉素耐药性肠球菌感染(VRE)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从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因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出血性脑卒中,颅内肿瘤疾病收入NICU的患者.共有414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人口学特征及危险因素被采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414例患者中,52例患者感染了VRE,362例患者未感染VRE.三代头孢在VRE感染前的使用多,占40.4%,四代头孢在VRE感染前的使用少,为5.8%.VRE感染的单因素分析可见,女性,GCS评分<8,糖尿病伴随症,留置管>4,机械通气时间>2周,NSICU时间>2周,附近有VRE(+)患者均是VRE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VRE感染独立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GCS评分<8,伴随糖尿病,留置导尿>2周,NICU时间>2周,附近有VRE(+)患者与VRE感染独立相关(P<0.05).结论 对NSICU中VRE易感患者的处理需要极其小心,重要的预防方法是医务人员洗手,严格带手套及严格的隔离可以预防VRE的感染.
作者:于江龙;兰世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软骨损伤及滑膜组织疾病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之一,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MSCs)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家族的新成员,由于其具有突出的增殖特性和强大的成软骨分化能力等优点,SMSCs被视为治疗骨关节系统疾病颇有希望的种子细胞,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SMSCs的分离纯化、基本特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阐明SMSCs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作者:黄生辉;黄建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753例行CEUS的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进行回顾分析,将超声造影结果与诊断金标准对比,评价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及病灶类型区分的诊断价值.结果 1753病例中,良性病灶1318个、CEUS正确诊断92.94% (1225/1318);恶性病灶435个,CEUS正确诊断88.74% (386/435);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88.74% (386/435),特异度为92.94%(1225/1318),准确率为91.90%(1611/1753),阳性预测值为80.58.7% (386/479),阴性预测值为96.15%(1225/1274).CEUS对不同病灶病理类型诊断的准确率:血管瘤97.41%(640/657)、局灶性脂肪变96.43%(216/224)、MLC 84.81%(268/316)、FNH85.55% (225/263)、炎性病变(包括肝脓肿)58.82%(40/68)、RN 57.14% (28/49)、DN 12.50%(2/16).结论 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对病种类型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有待提高.
作者:严燕琼;谢晓燕;郑荣琴;李安华;罗葆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支撑吻合管的应用价值.方法 腹腔镜下对14例低位直肠癌病人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根治性切除,用支撑吻合管完成超低位结直肠-肛管吻合术.结果 超低位结直肠-肛管吻合成功14例,吻合时间15~30 min,直肠系膜均完整切除,其中结肠与外科肛管吻合8例,结肠与解剖肛管吻合6例.术后病人肛门括约肌功能、排尿功能良好,未发生吻合口狭窄与吻合口瘘者.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优良率为85.71%(12/14).寿命表法计算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8.57%(11/14)及7.14%(1/14).结论 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支撑吻合管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李月春;王东霞;卢焕全;叶镇彭;陈崇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上颌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近端之间进行血管搭桥的可行性.方法 解剖观察10具尸头标本(20侧)的颞浅动脉、上颌动脉及颞深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部、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外、颈内动脉起始部,分别测量其外径,颈外、颈内动脉起始部及上颌动脉至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移植血管的走行距离.多普勒超声检查10例健康成人(20侧)的上颌动脉、颈总、颈外、颈内动脉及颞浅动脉主干、额支、顶支的内径和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尸头解剖上颌动脉外径为(2.60±0.20) mm,大于颞浅动脉分叉部外径(1.70±0.30) 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动脉至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移植血管的行程为(61.70±1.50) mm,而颈外、颈内动脉至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移植血管的行程分别为(162.40±2.60) mm、(171.00±2.70) mm.超声多普勒检查上颌动脉第二段血流量为(62.70±13.30) mL/min,而颞浅动脉额支、顶支血流量仅(15.90±3.70) mL/min、(17.70±4.10) mL/min,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上颌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近端进行血管搭桥是切实可行的,具有血流量大、移植血管短、路径直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方法.
作者:马琳;张祥茂;黄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及MRI表现.全部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单发6例,多发1例,共有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病灶8个,所有病灶均位于髓内.其中,延髓1个,颈段4个,胸段2个,腰段1个.肿瘤多呈点状、结节状、香肠状或不规则形状,肿瘤在MRI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上下径<20 mm的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上下径>20 mm的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发流空的血管影;7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脊髓空洞或水肿.结论 脊髓血管母细胞在MRI中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MRI对诊断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曾玉萍;刘庆余;赖炳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与研究基层医院在胆道结石手术中运用腹腔镜联合肾镜液电碎石仪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53例,均采用腹腔镜联合肾镜探查液电碎石仪治疗术式,通过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术后胆道出血、术后胆道结石残余、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中35例采用液电碎石,每例碎石次数约3~10次,每次持续放电约2~3秒,其中2例较大者反复击打约15次.术中胆道出血者3例,没有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以及胆管穿透或胆管壁撕裂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1±2.6天,无腹腔感染病例.所有患者均得到术后半年随访,2例发现术后结石残余,经消化内镜取石.未发现胆总管狭窄病例.结论 腹腔镜联合肾镜液电碎石仪治疗胆道结石,在基层医院中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作者:黄进团;林旭辉;曾玉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癌根治术对进展期近端胃癌(肿瘤直径>3 cm)患者术后并发症、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近端胃癌患者85例,其中全胃切除术40例,近端胃癌根治术45例,调查术后营养状况、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术后胆囊结石发生率、5年生存率和术后生活质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前营养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全胃切除组和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和46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52.5%(21/40)和55.6%(25/45),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全胃切除组和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5.0%(10/40)和8.9%(4/4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全胃切除组和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术后5年累计胆囊结石发生率分别为27.5%(11/40)和8.9%(4/4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近端胃癌根治组术后血红蛋白、白蛋白、维生素B12和铁蛋白均显著高于全胃切除组,有统计学差异(142.2±10.6 vs.128.4±11.4; 41.3±5.8vs.35.9±3.8;271.5±39.7 vs.184.5±24.6; 220.2±59.7 vs.170.2±27.6;P<0.05).近端胃癌根治组患者术后饮食情况和劳动情况均优于全胃切除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近端胃癌根治术不影响进展期近端胃癌(肿瘤直径>3 cm)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降低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胆囊结石发生率,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作者:黄建强;李小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和总结手术室见习期护士锐器伤的原因及制定相应措施.方法 对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的20名见习期护士进行锐器伤的登记.结果 20名见习期护士发生锐器伤共10例,其中针刺伤7例,占70%,双手回套针帽2例,占20%,锐器箱处理1例,占10%.结论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遵守标准的操作规范,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可减少锐器伤对护士的伤害.
作者:胡开萍;李小娟;胡结敏;李光霞;罗祥辉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