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路胡同80号是协和医院学生及低年住院医师的宿舍,藏在胡同的深处。新开路,一个毫无美感的地名,却蕴含一段无限诗意的时光。北京是一个奇怪的城市,极致的繁华和深厚的宁静可以并肩靠背,气息互通。在东单北大街、东长安街这片近乎疯狂的城区里面,在东方新天地、协和医院这些不停狂转的机器邻近,留存了一小段散淡、闲适的新开路胡同,从西口向东走到胡同的近中段,右手一座白墙灰顶的五六层楼高的建筑,安安静静的蹲着,是我们的宿舍。
作者:杨德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综合,担负着防治疾病和卫生保健的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文学作为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势必会和医学产生相互交叉、错综复杂的关系。此二者,一为救治世间人士的身体发肤和生命,一为救赎天下苍生的灵魂。二者交相错杂,共同构成了一个救赎生命的和谐整体。本文试图借助一些历史事实和文籍来探讨医学和文学的关系,希冀对医学的人文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陈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亲爱的同学:当你置身神圣的医学殿堂,倘徉在医学精神、知识、技能的海洋中,聆听前辈授课,跟随导师实习,一定对未来有许多美好的憧憬、向往。请你在课余,挥笔写下你的所思、所想,参加由中国医师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共同发起的《未来的医生》征文活动。
作者:[1]中国医师协会;[2]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如何做一位好医生”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晚年的吴阶平先生,经常在各大医学院做的一个演讲就是这个话题。他把自己的思考凝结成演讲内容,它们成为初涉医坛的学生的指路航标。但遗憾的是,在吴老去世后的这些年,医患关系却变得越来越尴尬,并成为一个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如何做一名好医生”命题的解答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马广志;马彦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给《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创刊号封面故事栏目推荐了130年前医患之间温馨一刻的照片(见上图)。这一老一少相互鞠躬的画面生动展现了130年前医患之间不分贫富、不分长幼、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医患关系,充满温馨、关爱、平等和尊重。
作者:王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当我们采访组第一次走进韩院士办公室时,一股淡淡的桂花香沁人心脾,在初春时节能够闻到这样的清香很是让人诧异。韩院士看出我们的疑问,饶有兴致地带我们欣赏他养护的花草。他告诉我们,这些花草都是他亲手浇水、施肥、修剪,濒临死亡的蝴蝶兰和桂花在他的精心呵护下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韩院士的办公室集办公、会客、诊疗为一体。在采访中,韩院士还接待了一位老患者,他娴熟精准的操作、柔和的话语,使患者慢慢放下紧张的心情,完整配合了整个治疗过程。我们不禁感慨,做韩大夫的患者一定很享受他的诊疗过程。整个采访中,韩院士对古今名言娓娓道来,可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博极医源,精湛不倦,大慈恻隐,普救含灵”的大医精神在引领着他的职业生涯和生活。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叙事医学的人文价值已经在理论上得到了充分肯定,但到临床实践中如何感知、如何把握叙事的人文属性仍需要一些故事范本。本文借助于在癌症患者访谈中收集的资料介绍了叙事医学的人文价值,包括倾听患者内心的疾痛,帮助患者澄清被疾病击垮的认知问题,帮助患者重构被疾病摧毁的身份,帮助患者反思,重构生命的价值体系。倾听和阅读这些故事同样有助于医务人员和普通读者重构自己的生命故事和生命价值体系。
作者:刘惠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案情回顾2000年9月5日某省某报社的记者以《做手术做成了哑巴》为题发表了一篇新闻报道。该报道这样描述:“20年前一次不大的食管憩室切除术,使患者成了哑人。1980年11月,该患者因感到喉部不适,到某市中心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并进行了食管憩室切除手术,这本是一个小手术,但就是这次小手术伤及了他的喉返神经,导致失音,从此有口不能言。。。。。。”。
作者:顾梓玉;郑雪倩;高树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这篇文章是从作者一年前入职医院时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依旧年轻的你们,怀揣理想和希望,收起了学生时代的棱角,正在一步步走好眼前的路,时刻跟随着内心的方向,希望多做一些对世界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郭帆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因为微小,渴望被肯定,希望看到存在的价值。于是在20多年前那个夏天,我选择了医学,决定与看不见摸不着的病魔作斗争,我想实现尘土也有的价值。走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求富贵,不求荣耀,只求安宁。
作者:姚华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医学的核心价值是生命,医学维护着生命健康,也维护着生命尊严。医者应该无私地、尽可能地为患者争取大利益。无论是古代中医名家,还是现代西医先驱者,都对医学做出了严格定义,即在生理上,维护人类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西方营养学。
作者:王琪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跨学科、综合性的医学人文类杂志。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北京协和医院张之南教授说过:“当好医生,首先要做好人。如果不做好人,会痛苦、委屈和烦恼一辈子。”他希望我把这些话转告给青年医生朋友们。
作者:袁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六(锦丰)人民医院积极探索创新社区卫生帮扶的运行模式。2012年下半年以来,启动了社区卫生帮扶项目,充分利用医院的资源和管理优势,通过开展“三上三下”,逐步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更加方便了群众就医,努力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初步建立了政府放心、社会和病人满意、医院和社区卫生共赢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模式初显成效。
作者:姚恒宇;孙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高中时代的我喜欢看一些读不懂的书,比如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他在该书自序里写道“在一个宽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优雅,收获到精雕细琢的浪漫;在一个呆板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幽默--起码是黑色的幽默。看过但丁《神曲》的人就会知道,对人来说,刀山剑树火海油锅都不算严酷,严酷的是寒冰地狱,把人冻在那里一动都不能动。我们这代人还算比较幸运,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将来要走的路,当然这里有一部分人是“被选择的”。
作者:邴钟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木垒,是我援疆的地方。还没领略塞外的风光,来不及沉浸在迎接的喜悦中,“噼啪,噼啪”,我终于赶到了胃镜室,躺着的是一位蒙古族大妈,肩膀宽宽的,额头也宽宽的,脸却瘦瘦的,喘着气痛苦着。已腹痛呕吐3天,可滴水未进啊!
作者:林文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在《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第一期和大家见面的时候,我给编辑部推荐了一张照片,一张130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中的老者是时任杭州广济医院院长的英国医学博士梅藤根(David Duncan Main)先生,这是在他查房时,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他鞠躬,梅藤根院长也入乡随俗,深深弯下腰回礼。黑白两色里的一老一少,定格了遥远的医患温馨,体现了患者对医者的感激和医者对病人的尊重、关爱。
作者:张雁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20美15年我们迎来了羊年,它代表着许多好的期许和祝福,例如三羊开泰、领头羊等等。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羊从来都被认为是美好的事物。例如“美”字,就是一个“羊”加上“大”,大的羊就是美,羊也是大美之物;再比如“善”字,初象形文字“善”就是一个羊加上两只眼睛,表达温顺和吉祥,就好像人们常说的“慈眉善目”。试想,还有什么比“美”和“善”更重要的呢?
作者:韩启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现代医学进步带来了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随之而来的也有技术异化,生命去神圣化等一系列问题。对医学现代性进行反思,在治疗中体现人文,呼吁照顾的重要性,强调重视人类本身的社会性和情感性。在技术的“此岸”与人文的“彼岸”寻求对话,实现共赢。
作者:孟雪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