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强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区域灌注和外周静脉注射5-Fu在大鼠血液和肝脏组织中的浓度分布规律及差异.方法 本研究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肝动脉灌注组;B组为外周静脉(颈静脉)输注组,分别经肝动脉插管区域灌注与经颈静脉注射5-FU,剂量为20mg/kg体重,每组均有6只大鼠取血,6只取肝组织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及肝脏组织中5-FU的含量.并计算5-FU在肝脏和血浆中的药动学参数、穿透比率、穿透指数和相对治疗优势度.结果 经外周静脉注射后肝脏组织的药物峰浓度(Cmax)和药物时量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3.79±4.56 μg/g,342.20±108.20μg·h/g;血浆Cmax和AUC分别为36.85±5.96μg/ml.842.00±158.00 μg·h/ml.肝动脉灌注5-FU后肝脏组织药物Cmax和AUC分别为29.58±4.30μg/g.794.60±115.40μg·h/g;血浆Cmax和AUC分别为24.39±4.63 μg/ml,639.70±133.80μg·h/ml.结论 与外周静脉注射全身化疗比较,区域性肝动脉灌注5-Fu可显著提高肝脏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同时减少化疗药物在外周血中的分布.
作者:郑惊雷;王在国;胡文杰;梁力建;胡夏荣;叶振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肝尾叶解剖位置深在,周围有第一肝门、第二肝门、第三肝门血管围绕,肝尾叶切除术是体现肝胆外科医生技术水平的术式之一,肝尾叶肿瘤切除时稍有不慎,就有引起大出血可能,因此,深刻理解肝尾叶的解剖,正确掌握肝尾叶切除的策略和技巧,是安全进行肝尾叶切除的前提和保证.结合我们肝尾叶切除的经验,本文对肝尾叶切除的外科解剖、适应症、分类、术中人路的选择及新进展进行介绍.
作者:彭淑牖;李江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siRN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表达对HepG2.2. 15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我们将siRNA转入含HBV病毒基因的肝癌细胞中(HepG2.2.15),测定上清中HBsAg表达及HBV DNA拷贝数;用MTT法评估其增殖能力.结果 实验发现siRNA能有效减少HBsAg分泌和HBV DNA拷贝数,其中HBsAg抑制率高至83.9%,HBV DNA拷贝数抑制率从高至73.4%.MTT法发现抑制率高的siRNA转染细胞后,第五天其增殖能力均较空白组明显减弱,而其他组与空白组无明显区别.结论 siRNA能有效减少HBV复制及蛋白表达;抑制HBV表达后能抑制HepG2.2.15细胞的增殖能力.
作者:吴畏;李文滨;肖治宇;林青;王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生长激素受体(GHR)在SMMC-7721与Bel-7402人肝癌细胞株的表达情况,以获得肝癌GHR在细胞水平上的定量表达.方法 分别采用放射性配体分析与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GHR在SMMC-7721与Bel-7402肝癌细胞株的表达情况,使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SMMC-7721与Bel-7402肝癌细胞均可表达GHRmRNA:在蛋白质表达水平发现GHR在7721肝癌细胞的位点数量(Site,103-cell)为3.462±0.632,平衡解离常数(Kd)为0.52±0.05942 nmol/L;7402肝癌细胞位点数昔为7.348±0.891.Kd为0.63±0.04583 nmol/L.结论 由于上述两种肝癌细胞株均可表达GHR,因此可为研究rhGH与肝细胞肝癌的生长关系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作者:刘建平;刘波;陈涛;区庆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外伤显微手术后依达拉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急性颅脑外伤显微手术后的52例按手术次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病例术后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术后加用依达拉奉.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GCS评分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1).术后第7天脑水肿程度的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血压、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和肝肾功能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显微手术早期应用依达拉奉能明显改善和减轻颅脑外伤术后的脑水肿,提高GCS评分:依达拉奉在急性颅脑损伤显微手术后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余振华;柯春龙;金华伟;夏之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重建人肝癌PBL-SCID嵌合模型来观察mRNA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mRNA DC)在体内的抑瘤效应并探讨机制.方法 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腹腔注射法建立Hu-PBL-SCID鼠模型.尾静脉分别注射mRNA DC疫苗、抗CD4+、CD8++mRNA DC、未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每周1次,共两次,然后接种2×106HepG-2 cells,观察鼠成瘤率、成瘤潜伏期、肿瘤体积以及测定特异性CTL活性.结果 ELISA法可检测到鼠血清中人IgG水平,Hu-PBL-SCID嵌合模型重建成功,各组小鼠间成瘤率无明显差异,但mRNA DC组成瘤潜伏期延长,肿瘤生长缓慢,2周后肿瘤体积明显小于抗CD4+、CD8++mRNA DC组、DC组和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脾淋巴细胞对HepG-2细胞有特异性杀伤效应,而对胃癌SGC-7901细胞则无杀伤活性.结论 mRNA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体内能诱导产生明显的抑瘤作用.
作者:谢斌辉;刘凤恩;王小农;何晓;彭宝岗;梁力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近年来,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国外报道的胆管损伤发生率为0.21%~0.86%,而国内报道的发生率为0.1%~1%.胆管损伤导致的胆管狭窄的处理仍然是当前腹部外科中富有挑战性的临床难题之一.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现代损伤性胆管狭窄的手术时机与修复方法与传统的观念相比有所变化.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简略的探讨.
作者:董家鸿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200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67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切除32例,手术切除率为47.7%.1,3年生存率分别为78.6%,17%.各类引流组35例,1年生存率为55.3%、3年生存率为0,手术切除组疗效优于姑息引流组(P<0.05).结论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充分合理的内外引流可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建龙;肖治宇;唐启斌;叶华;王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于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间5例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病例的诊断及治疗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经保守治疗后出院,4例确诊为机械性胃排空障碍,经手术解除梗阻后治愈出院,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胃镜检查可确诊,早期鉴别诊断可采用胃排空放射性核素显像.确诊机械性胃排空障碍均必须作外科手术治疗才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温艺超;梁建辉;陈子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椎板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节段或多节段椎板间隙开窗潜行减压加神经根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0例.结果 疗效参照JOA分级标准评定,术后对45例获得随访,平均3.1年,优27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手术优良率88.8%.结论 该术式保留了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部分椎板,关节突,大限度地保留了腰椎稳定性,避免了因手术瘢痕粘连和骨化造成的医源性的椎管狭窄,术后疗效确实可靠.
作者:李亦明;周雄清;宋德煌;周文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赵善广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IC)致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BDI)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LC后胆管损伤病例,胆管损伤I型2例、Ⅱ型11例、Ⅲ型仅2例、Ⅳ型6例.结果 本组1例术中Ⅱ型胆总管损伤,经中转开腹行胆总管修补和T管引流而治愈,术后2例出现胆漏,经充分引流后自愈.术后随访1.5~5年,无胆道狭窄及胆管炎发作.其余20例均接受了毁损的胆管切除、肝总管或左右肝管的胆肠吻合术,并获得治愈.结论 LC致BDI手术仍是BDI的首选治疗.把握手术时机,避免盲目手术,及早选择有经验的专科肝胆外科医生恰当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华赘鹏;李绍强;赖佳明;彭宝岗;梁力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21世纪,变幻中的世纪20世纪后半叶,传统的普通外科医生做出了勿容置疑的贡献,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其中如人工心肺机、器官移植、肠外营养、创伤代谢的研究等,无不使人为之振奋,外科医生亦往往引以自豪.正在踌躇满志的时候,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现代影像学悄悄地给临床医学打开另外的一扇门,原来我们不需要打开肚子也能看到五脏六腑.看见的才是真实的!看得见,外科医生才能做得到,这是铁一般的规律.既然不打开肚子也能看得见,那为什么一定要去打开肚子呢?外科医生在沉思,病人的请求,同时这里潜伏着巨大的契机.微创外科时代就是这样在20世纪末时露出了一线曙光.
作者:黄志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运用微型钢板螺钉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以改善肘关节功能.方法 21例闭合性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按Money改良Mason分型,Ⅲ型骨折15例,Ⅳ型骨析6例,其中4例涉及桡骨颈,合并肱骨内髁骨折6例,尺骨喙突骨折3例,均采用AO微型钢板螺钉进行固定.术后1~3天开始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病例关节面均获得满意复位.随访9~45个月,平均18.3个月,根据Mackay和Cam疗效评定,优15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98.9%.结论 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铭;王新亮;戈涛;侯之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比较2000年~2007年我院对110例术前通过B超或内镜超声确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同期100例开腹手术者的疗效.结果 2组手术均获成功,腹腔镜组胆总管Ⅰ期缝合46例,置T管引流64例.开腹组均置T管引流.2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或切口感染率、残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是治疗胆囊及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微创优势,取净结石的情况下行胆总管Ⅰ期缝合,微创效果尤为明显.
作者:许峰峰;肖隆斌;赵振献;谭进富;龙硕;谭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初步探讨载多柔比星葡聚糖纳米粒(DOX/DEX-PLA)联合YH-16(重组内皮抑素)对卵巢癌细胞的体内外的杀伤作用.方法 以双乳化剂蒸发法制备DOX/DEX-PLA载药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分光光度法计算载药率,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考察纳米粒对DOX的缓释作用.MTT法观察对卵巢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动物实验观察其体内抑瘤效应.结果 DOX/DEX-g-PLA纳米微粒呈球形,粒径约83 nm,药物包封率约67.1%.体外释放实验提示,纳米制剂中约50%的药物持续缓慢释放,可持续达7 d;体内抑瘤实验显示,纳米缓释制剂联合YH-16间隔给药疗效优于未包载药物每日给药的疗效.结论 DOX/DEX-PLA纳米粒联合YH-16可有效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李霞;曹翠琴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技术改进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我科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3例,并在手术中采用改良的端端套入式胰肠吻合和改良的胃肠吻合技术.观察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对该改进方式的可操作性、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73例病人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并发症共18例次,发生率与报道的传统方法相近.结论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过程中,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胰肠单层吻合和胃肠双层吻合技术结合生物胶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胰漏、预防肠漏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该技术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捷;陈汝福;唐启彬;刘超;叶华;吕永添;伍衡;张建龙;肖志宇;孙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胆酸对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24只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随机分为胆酸组和对照组喂养1周,每组12只.对照组给以标准饲料喂养,胆酸组给以含0.2%胆酸的饲料喂养.1周后检测大鼠胆汁分泌速度及胆汁总胆汁酸(TBA)含量,检测肝功能、有丝分裂指数(MI)、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细胞核DNA含量.结果 胆酸组胆汁分泌速度、胆汁TBA含量、血清ALB含量、MI、PCNA标记指数、细胞核DN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胆酸可以增加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胆汁分泌速度及胆汁TBA含量,促进大鼠肝功能恢复和肝再生.
作者:罗时敏;谭卫民;邓伟雄;庄思敏;莫隽全;罗建成;常颖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从2005年1月到2007年12月三年间114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确诊发生吻合口漏,总发生率为9.65%(11/114)吻合口漏发生在术后第6~10天.其中男性患者8例(11.76%,8/68)、年龄>60岁者9例(14.52%,9/62)、肿瘤距肛缘距离≤6 cm者6例(14.63%,6/41)、术前有糖尿病者3例(17.65%,3/17)、术前有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者2例(20%,2/10)、术前伴有肠梗阻者2例(22.22%,2/9)、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者5例(13.89%,5/36).结论 男性患者、年龄>60岁、肿瘤距肛缘距离≤6 cm、术前合并糖尿病、贫血或低蛋白、伴有肠梗阻及全系膜切除者,是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郭志刚;周载平;陈宏;孙强;胡泽民;余元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对偏瘫患者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和预防方法.方法 本组9例患者主要采用溶栓疗法,将克栓酶5 u加入NS 250 ml缓慢静脉点滴或者用肝素钠25000 u加入NS 100 ml静滴.结果 8例下肢静脉栓塞均获痊愈,1例转介入科行介入溶栓,无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偏瘫患者下肢静脉栓塞经正确治疗和护理后均获得痊愈.采取预防措施可减低偏瘫患者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
作者:黄素芳;陈秀英;孔容冰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