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附5例报告)

徐国建;罗灿华;谭羽灿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 腔内隔绝术, 支架
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适应症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5例患者采用经股动脉植入支架-人造血管复合移植物,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隔绝术.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一孔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新方法.方法采用一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02例,其中右侧70例,左侧20例,双侧12例.单侧斜疝中有9例存在对侧隐性疝,均在腹腔镜下行内环口高位缝扎术.结果手术时间单侧疝平均14分钟,双侧疝26分钟.术后平均2天出院.皮肤切口无须缝线.无并发症.病人随访6~26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一孔法腹腔镜下斜疝疝囊内环口高位缝扎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操作简便.

    作者:朱彩荣;曾祥凤;聂向阳;陈亚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自1994年3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24例胰腺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4例中治愈22例,死亡2例.术后有17例发生并发症(58.3%),其中胰瘘11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反复发作慢性胰腺炎1例和切口感染3例.结论根据受伤部位、腹痛、呕吐等临床症状和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应考虑胰腺损伤.淀粉酶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手术力求简单有效.

    作者:杨超;陶霖玉;宋怡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多种内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目的总结应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电子胆道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经验.方法从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应用多种内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98例.82例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EST)网篮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6例术前行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结果本组98例,腹腔镜成功完成手术95例,3例中转手术,98例全部治愈.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其中切口感染6例,轻型胰腺炎4例,少量胆汁漏1例.无返流性胆管炎,胆石复发等症状.结论多种内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可靠,疗效确切,一般情况下可替代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作者:刘展东;陈亚进;徐国权;商昌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附5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适应症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5例患者采用经股动脉植入支架-人造血管复合移植物,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隔绝术.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作者:徐国建;罗灿华;谭羽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46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其微创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6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的临床资料.腹腔镜下完成手术44例,其中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24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T管引流20例;中转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2例.结果手术中无副损伤.手术后无胆漏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是治愈出院.32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未发现残余结石及胆道狭窄.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是可行的,而且具有极大的微创优势.

    作者:曾海锋;黄擎雄;冯平;吴志扬;郑小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微乔网包裹脾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21例

    目的探讨微乔网包裹脾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0月~2005年09月采用微乔网行脾脏包裹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21例,Buntain CT分级Ⅰ型4例,Ⅱ型10例,Ⅲ型7例,有其它器官合并伤8例.结果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150 min,平均86 min.2例术后出现大出血,再次手术行脾切除.术后恢复正常工作时间:13例单纯脾破裂20~30 d,有合并伤8例30~100 d.结论用微乔网包裹脾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切实可行,适用于Buntain CT分级Ⅰ~Ⅲ型脾脏损伤且无严重合并伤的患者.

    作者:曾志强;裘华德;陶世明;王彦峰;陈务民;吴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腹腔镜在腹部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对腹部损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5年7月应用腹腔镜诊治25例腹部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均明确诊断.20例在腹腔镜或手助腹腔镜下完成手术,5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120 min,平均65 min.住院时间3~9 d,平均6.5 d,均痊愈出院.随访2~12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对腹部损伤不仅是一种安全而准确的诊断方法,而且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温钦;熊炜;杨宁;黄治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癌仿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仿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科自2001年5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166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术中保留ICBN,对照组术中切除ICBN,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结果两组乳腺癌切除均行常规仿根治术,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实验组为123.6 min,对照组为108.5 min,实验组83例术中有72例成功保留ICBN,患侧上肢感觉障碍发生率为5.56%(4/72),对照组发生率为73.49%(61/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经术后5个月至4年随访,上肢感觉障碍实验组4例中有2例1年后好转,对照组61例中1年后好转3例,两组肿瘤均无局部复发.结论在乳腺癌仿根治术中保留ICBN可明显减少患侧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

    作者:傅继勇;陈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同时性重复癌(食管鳞癌、肺腺癌)1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69岁,2004年12月因胃胀不适在外院行胃镜检查发现中段食管中分化鳞癌,确诊后行食管内放疗数次,未手术和化疗.2005年5月来我院复查胃镜见食管距门齿35 cm处见一0.3 cm×0.3 cm斑样隆起,病理活检示:可见异形细胞.

    作者:魏益平;张惠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微型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手汗症

    目的探讨微型胸腔镜下治疗手汗症的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1997年5月~2004年6月在双腔气管插管全麻下,应用微型胸腔镜切断胸2-3交感神经节治疗手汗症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所有患者术后10 min即双手干燥,皮温升高(左手升高3.55±1.01℃,t=15.47,P<0.01;右手升高3.45±1.25℃,t=18.78,P<0.01),双侧手术时间平均38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5 d.3例术后出现残余气胸,8例出现代偿性多汗,均可治愈;无Horner's综合症、血胸、胸背部疼痛等并发症.随访1月至7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微型胸腔镜下胸2-3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手汗症,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且术后疤痕微小,能大限度的减轻患者在精神和心理上的负担,值得推广.

    作者:张才铭;戎祯祥;陈小伍;剧永乐;伍锦浩;陆光生;朱达坚;耿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癌保乳治疗选择策略

    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根治性手术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同,然而目前国内对保乳治疗的病例选择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鉴于此,我们回顾了相关文献并结合本单位经验,探讨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的选择策略.

    作者:苏逢锡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胆囊切除术中变异胆管处理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中变异胆管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胆囊切除术中的变异胆管手术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变异胆管病例经适当手术处理后痊愈出院.术后未发现有异发症.讨论熟悉胆道解剖结构,辨认清变异胆管,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合适手术方法,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严文兵;田立新;龙云;袁小东;卢敏俊;孙民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外科重建治疗获得性食管气管-支气管瘘(附8例报告)

    目的探讨获得性食管气管-支气管瘘的病因、诊断及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对我科及南方医院胸外科自1997.8-2005.7共收治8例食管呼吸道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诊断主要靠食管钡餐;位置和大小主要靠气管镜和食管镜.薄层CT扫描也具有较好诊断价值.全组采用的手术方法有三种:1.食管、气管分别修补术;2.胸膜或带蒂肌瓣封闭瘘口术,胸骨后结肠或胃代食管;3.食管支气管瘘加下肺叶切除、食管重建术.结果全组接受手术治疗者7例全部治愈出院:颈部食管结肠吻合口瘘出现1例,全部病例均随访.4例良性病变所致瘘病人均存活.恶性病变所致3例均于术后3-6月死亡,主要死因是肿瘤扩散致多器官衰竭.未接受手术治疗者1例死亡.结论外科干预是获得性食管气管-支气管瘘的首选治疗.根据不同的病人选择不同的术式去重建食管和气管的连续性,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傅鉴;林宇;钟小生;刘石勇;陈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固定剂量率输注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

    1.背景目前胰腺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早期难以诊断,确诊时约80%以上的患者属于晚期,已无手术切除的机会,化学治疗便成为晚期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2].1997年发表的一个126例Ⅲ期胰腺癌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3],首次确定吉西他滨单药化疗优于5-FU单药,从此吉西他滨30分钟静脉输注便成为晚期胰腺癌治疗的一线方案.然而其中位生存期仅为5.4-5.6个月,一年生存率仅为16%~19%,疗效欠佳.临床药理学[4-12]显示:当吉西他滨以10 mg/m2/min速度输注时吉西他滨代谢酶已达到饱和,30分钟输注时代谢酶过饱和反而限制了吉西他滨三磷酸盐的累积.因此有临床实验试图通过改变吉西他滨的用药方法即FDR(固定剂量率输注)来提高疗效,本文检索此方面的文献并作一综述.

    作者:郭双双;王羽;杨琼;谢德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腹部大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腹部大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000年9月至2005年3月我院35例腹部大手术者手术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的变化,以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结果腹部大手术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FIB水平较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8),术后PLT水平明显降低,PT则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0及0.015).腹部大手术者术前术后比较,PT明显延长,FIB和PLT水平则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19,0.013及0.002).伴发肝病的腹部大手术者术后FIB和PLT水平明显低于非肝病患者(P值分别为0.000及0.024).术后死亡患者PLT水平低于存活患者,PLT水平低于50.0×109/L的患者死亡率为100%.结论腹部大手术者术前常呈高凝状态,术后则可呈现高凝,相对纤溶抑制和低凝;术中大出血或伴有肝病易诱发术后出血;术后PLT减少是预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罗辉遇;谢长江;刘卫江;温德良;张振辉;熊旭明;陈晓辉;胡以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影响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边缘阳性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保乳手术边缘阳性的影响.方法189例预行保乳手术术(BCT)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分析她们的临床特征(年龄,活检类型)和病理学特征(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激素受体状态,HER2状态,和腋窝淋巴结状态)与阳性手术边缘的关系.结果189例患者中本组室心针肿脾物案例活检确诊79例,门诊或手术中切除活检确诊128例.61例手术边缘阳性(32.3%).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揭示:肿瘤直径大于2 cm,腋窝淋巴结阳性PR阳性和年龄小于50岁是乳癌保乳手术边缘阳性的高危因素对1999年1月~2004年7月189例乳腺癌患者按受保乳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手术切口边保阳性与临床特征病理案组但表现及激素受体状态的关系.

    作者:贾卫娟;龚畅;贾海霞;胡孝渠;秦丽;郭巨江;宋尔卫;苏逢锡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改良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Millikan术式)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疝环填充式疝修补术(Millikan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04年6月间,采用改良疝环填充式疝修补术(Millikan术式)与同期疝环填充式疝修补术各治疗腹股沟疝52例,进行随机配对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两种术式手术时间相近,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均无复发;但Millikan术式术后不适感明显减轻.结论Millikan术式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作者:冼华寿;王捷;陈双;刘超;叶华;张建龙;肖治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胆囊造瘘术在胆道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

    目的了解胆囊造瘘术在胆道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发展.方法收集我医院1971.1~2000.12胆囊造瘘术的病历共215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登记其年龄、性别,黄疸、胆囊肿大、胆囊穿孔、休克,病因,手术方式及治疗预后等资料;再将其分为1971~1985及1986~2000两个时期进行分析,从中了解胆囊造瘘术的发展状况.结果治愈出院191例,治愈率88.8%,死亡23例,病死率为11.2%,90例术后在1~3个月再次行胆囊切除(41.9%).80年代胆囊造瘘术占32.9%,90年代为3.1%(P<0.01).结论胆囊造瘘术在重症胆道疾病中抢救生命仍是一种有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林建雄;李瑞华;吕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预置鼻胆管及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

    目的探讨预置鼻胆管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与传统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疗效的对比.方法从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区将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二组:治疗组25例,术前行内镜预置鼻胆管引流,术中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对照组25例,行胆总管T管引流.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无胆漏发生,鼻胆管及T管造影未见结石残留.治疗组病人术后恢复快,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结论预置鼻胆管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安全、有效、微创、不留T管、对患者生理机能干扰小的特点.

    作者:周永辉;陈志勇;彭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2月~2004年2月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结果本组病人28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髋内翻并发症.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针具有抗旋转稳定性能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是治疗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作者:刘学东;安启升;李春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