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趋向

陈积圣;陈汝福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 治疗模式, 趋向, 上消化道大出血, 患者, 重新认识, 死亡者, 发病机制, 再出血, 世界性, 肝硬化, 肝硬变, 出血率, 常见病, 继发
摘要:一、门静脉高压症发病机制的重新认识,改变了传统的治疗模式.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属世界性常见病,90%以上继发于肝硬化,25%~41%肝硬变PH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全世界每年有17万患者(34%)因此而死亡.首次出血即死亡者占30%~50%,患者再出血(30%~40%)则多见于首次出血后2~3天,1周后再次出血率60%,6月后约65%~70%.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左上肺叶肺泡微结石症合并腺癌1例

    肺泡微结石症(pulmonary alveolarnicrolithiasis),是一种以肺泡内涵细纱样结石伴(或不伴)有肺实质纤维化为特征的少见疾病,我院胸外科于2003年4月7日曾收治左上肺叶肺泡微石症合并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恒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VEGF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和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VEGF在肾母细胞瘤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和转移(包括淋巴结或/并肺转移等,下同)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25例肾母细胞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检测.结果VEGF在肾母细胞瘤中阳性表达13例,阳性表达与MVD、肿瘤转移、临床分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病理类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血管形成和转移存在密切关系,其检测可作为判断肾母细胞瘤的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赖志鸿;郑燕君;林莹;邱前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诊治体会--附3例报告

    自发性食管破裂亦称Boerhsve综合征,因其发病率低,发病急,部位隐蔽,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再加上对该病认识不足,常易被误诊;且病程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故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病死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就我院近年收治的自发性食管破裂3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常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晚期胃癌合并穿孔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穿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28例胃癌合并穿孔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治愈26例,死亡2例,死于中毒性休克并发MODS.手术后并发症十二指肠残端漏1例及上消化道出血2例,均经非手术疗法而治愈.单纯穿孔缝合修补术11例,平均生存时间为4个月;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9例,平均生存时间为1年;根治性胃大部切除和全胃切除术8例,平均生存时间4年余.结论胃癌合并穿孔的手术方式有多种,如能掌握其指征和方法均有一定疗效,而根治性的切除能明显提高生存率.

    作者:覃文;曾凡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胸腔镜胸膜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治疗气胸和恶性胸积液的效果.方法对1997年9月至2003年9月间采用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治疗气胸和恶性胸积液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肺大泡合并自发性气胸21例,恶性胸腔积液9例.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21例肺大泡患者经胸腔镜切除肺大泡并胸膜固定手术,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4天,引流管放置时间2.8天,胸腔引流量180ml,无气胸复发.9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2天,引流管放置时间4.4天,平均胸腔引流量420ml,随访3~16个月未见胸积液复发.结论使用胸腔镜施行胸膜固定术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的优点,可以有效地防止气胸和胸积液复发.

    作者:陈岸;刘世强;梁兆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100例

    目的介绍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总结我科2000年1月~2003年10月,采用胸骨正中小切口、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共100例,其中房间隔缺损56例、室间隔缺损40例、肺动脉口狭窄4例.结果100例均治愈,无呼吸、循环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6~8天.随访1~45月,心功能恢复良好,无残余畸形,切口美观.结论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创伤小、切口美观,适合于单纯房、室间隔缺损等较简单心脏畸形的矫治手术.

    作者:郑育举;肖大伟;李绍金;黄晓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门脉高压症巨脾切除与保留的探索之路

    50年代King等发现切脾后凶险性感染(OPSI).70年代Najjar等发现脾源性Tuftsin因子(四肽激素)具有抗感染、抗肿瘤以及免疫增强功能.

    作者:褚海波;黄凤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后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治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原因、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急性硬膜下血肿后硬膜下积液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痊愈14例,占48.7%;轻残5例,占17.2%;重残4例,占13.8%;植物状态3例,占10.3%,死亡3例,占10.3%.引流效果良好,无一例颅内感染.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后可能发生硬膜下积液;术后意识无改善或意识好转后又加重、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减压区膨隆、瞳孔及生命体征改变应予CT检查可明确诊断:积液区颅骨钻孔或减压区小切口置管引流简便易行,有效满意疗效.

    作者:刘华仁;张周义;徐财文;章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胸腔巨大神经纤维瘤1例报告

    患者,男性,60岁,因右前胸隐痛不适1年多,伴咳嗽,气促2个多月,无发热畏寒.起病初期曾行X线和CT检查发现:右侧胸腔巨大肿块.由于经济困难,未行治疗.

    作者:姚菊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经皮肾穿气压弹道碎石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

    目的探讨提高上尿路结石碎石成功率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皮肾穿微造瘘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中放置双J管,术后配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48例.结果结石总排净率为89.1%,结石小排净率79.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方法结石排净率高,创伤较小,手术并发症少,是上尿路结石较为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文卫军;郑抗洪;刘关保;黄晓峰;梁光远;薛志强;苏建冰;黄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自体脾移植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自体脾组织移植在严重脾损伤患者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46例严重脾损伤患者行脾切除术,其中26例行自体脾移植为治疗组,20例为对照组.观察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转换率的变化.结果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两组lgG、lgA和脾移植lgM术前与术后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自体脾移植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能维持在正常水平,是保留脾脏功能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张泉军;李波;罗发近;潘运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上消化道异物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上消化道异物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在186例上消化道异物中9例行外科治疗,并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及处理技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对位于食管第二狭窄或长度超过9cm的胃十二指肠异物以及经内镜取出失败者均有剖腹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应根据异物部位而选择.处理技巧适采用小切口取异物,切口缝合后,以纵隔胸膜或大网膜复盖.

    作者:谭棠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外伤性膀胱破裂的诊断与治疗体会(附40例报告)

    目的总结外伤性膀胱破裂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40例膀胱破裂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40例膀胱破裂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手术治疗37例,非手术治疗3例,均临床治愈.术后并发症均经相应治疗而痊愈.术后并发症均经相应治疗而痊愈.结论CT检查是诊断膀胱破裂的佳方法,特别是对膀胱裂口小或小裂口被阻塞时的诊断优于膀胱逆行造影,可作为首选检查项目.治疗应视情况而定,我们倾向于早期手术治疗,既可及时修补膀胱,充分引流尿外渗,又能探查及时处理合并伤.

    作者:陈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儿童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总结分析21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结果2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均经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肠外营养支持,中药等治疗而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1.6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多为小肠炎性水肿粘连所致,应首选保守治疗.

    作者:万健敏;程光明;周克耕;禄琼珍;王彩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肠外营养联合谷氨酰胺在普外科危重病人的应用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Gln)增强的肠外营养对普外科危重病人的影响.方法将40例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普外科危重和大手术后病人随机分成Gln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于给予常规外科治疗,并于术后第1~3天后开始肠外营养连续7天,其中Gln组的氮量由20%L-丙氨酰-L-谷氨酰胺溶液供给(0.5 g·kg-1·d-1),其余部分由7~11.4%氨基酸溶液供给.两组病人分别于肠外营养前和营养后7天抽取外周血测量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G(IgG)、A(IgA)、M(IgM).并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Gln组经肠外营养治疗后IgG、TRF分别由9.2±3.1、1.17±0.3增高至14±2.8、1.36±0.7,相比差异显著(P<0.05),Gln组又较对照组评分下降(P<0.05).结论Gln增强的肠外营养能改善普外科危重病人蛋白质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病情的危重程度.

    作者:姜海平;刘春安;王达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老年人下肢皮肤癌的外科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肢皮肤癌的修复方法.方法对69例老年人下肢皮肤癌的发病特点及修复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游离植皮者,全部成活28例,部分有瘀斑、水疱,换药后愈合3例,因皮片下血肿需再次手术1例,28例皮瓣手术,26例全部成活,2例(1例筋膜皮瓣,1例游离皮瓣)远端有部分瘀斑及坏死,经换药后愈合,8例截肢(趾)伤口均Ⅰ期愈合.结论老年人下肢皮肤癌修复顺序的选择依次为游离植皮、皮瓣转移、截肢(趾).对皮瓣选择而言,应首选局部皮瓣,其次为筋膜皮瓣、轴型皮瓣、肌皮瓣及游离皮瓣.

    作者:张刚;罗少军;汤少明;梁杰;左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小鼠慢性肝损伤对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苷酰转移酶1A1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肝损伤对小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苷酰转移酶(UGT)lA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四氯化碳(CCl4)灌胃建立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采用33只雄性昆明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正常对照),B组(实验组,以10%CCl4花生油溶液0.1ml/10g灌胃/每3天,持续30天),C组(实验组,以10%CCl4花生油溶液0.1ml/10g灌胃,每3天,持续60天).观察肝功能改变,肝脏形态变化,并以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各组肝脏UGTlAl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各组间UGTlA1mRNA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UGT1A1 mRNA表达比正常组降低,且肝损伤程度越严重表达越低.结论CCl4所致慢性肝损伤中能降低肝脏UGT1A1 mRNA的表达.

    作者:傅玉如;陈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体会(附4例报告)

    目的总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方法对1996年5月至2003年5月4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在病原学、临床表现、治疗及再次翻修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抗感染、清创及二期再置换等处理,3例治愈,1例感染无法控制而截肢.结论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可行单纯清创,抗感染治疗或清创后一期或二期再置换术等治疗,再置换以二期置换效果为好.

    作者:覃祖恩;丁悦;马若凡;许杰;韦寿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TUVP+疝补片治疗BPH并腹股沟疝的探讨(附19例报告)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疝补片治疗BPH并腹股沟疝的可行性及其优越性.方法用杯状网塞充填疝环口,以达到修补缺损,用片状补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然后一期行TUvP.结果术后近期效果良好,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腹股沟区无紧缩感,疼痛轻.拔除尿管后患者排尿顺畅,伤口愈合好.近期无术后并发症及疝复发现象.结论TUVP+疝补片一期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并腹股沟疝,疗效良好.特别是对高龄BPH并腹股沟疝同时又并有其他内科疾患的病人,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实用性.

    作者:王永忠;刘建平;苏广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组织蛋白酶-D和nm23-H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at-D)和nm23-H1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大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结直肠癌标本中Cat-D和nm23-H1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浸润、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Cat-D的阳性表达率为70.3%,Cat-D阳性组的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于Cat-D阴性组(P<0.05),Cat-D过度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nm23-H1低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Cat-D和im23-H1均与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术前及术后联合检测两者对临床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的可能性,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作者:张育超;吕永添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