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常规保留

马君俊;郑民华

关键词:mesenteric artery, 高位结扎, 系膜下动脉, 淋巴结清扫, 经验与体会, 结直肠外科, 选择, 吻合口瘘, 手术难度, 结肠血管, 关键步骤, 根治手术, 直肠癌, 腹腔镜, 发展史, 肠动脉, 位置, 历史, 技巧, 风险
摘要: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MA)的处理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中的关键步骤之一。通常,结扎并切断IMA的位置可有两种选择:位于IMA根部的高位结扎和位于IMA发出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 LCA)后的结扎,即保留LCA的低位结扎。回顾结直肠外科的发展史,关于“高位、低位”之争已有百余年历史。对于该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尚无定论。本文结合笔者经验与体会,从淋巴结清扫、吻合口瘘风险以及手术难度与技巧等方面就选择保留左结肠血管进行讨论。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低位直肠癌手术常规切除乙状结肠并无必要

    1982年,英国学者Heald等[1]提出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的原则,显著降低了直肠癌手术局部复发率,保肛手术成功率及术后5年生存率亦有明显提高。全直肠系膜切除、足够手术切缘和区域淋巴结清扫,已成为施行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基本原则[2]。然而,关于TME手术“足够手术切缘”的定义,目前仍然没有定论。根据病理专家Williams提出的“直肠癌远端侵犯5 cm”原则,直肠癌手术需切除肿瘤远端5 cm的肠管。但后续的病理学研究证实,直肠癌向远侧肠壁浸润生长的概率较低,肿瘤远端手术切缘2 cm是足够的,Heald和Karanjia[3]由于发现多数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向远侧肠壁浸润生长距离<1 cm,甚至提出远切缘1 cm已足够的观点。因此,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对于中低位直肠癌,应切除远端至少2 cm的肠管,对于超低位直肠癌,切除远端1~2 cm肠管是可以接受的,但需术中冰冻病理证实切缘阴性。然而,关于直肠癌近端肠管切缘的界定,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欧美国家多主张常规切除乙状结肠,行降结肠-直肠吻合;国内则多于肿瘤近端10 cm切除肠管,保留部分乙状结肠,行乙状结肠-直肠吻合。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单中心经验体会,就此争议问题展开阐述。

    作者:方佳峰;卫洪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全腹腔镜食管-空肠侧侧吻合

    自1991 Kitano 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胃癌手术以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得到广泛开展。目前,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获认可[2-4]。随着腹腔镜器械的发展和腔镜外科医生操作技术的提高,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已经从远端胃切除扩展到全胃切除。胃体癌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包括D2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两个部分。其中,腹腔镜下淋巴结清扫由于腹腔镜特有的放大效应和清晰的视野及良好的显露,现已逐渐被外科医生应用及掌握。但是,全胃切除术后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仍为操作难点。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多样,而Roux-en-Y吻合可有效地减少反流性食管炎,并可维持较好的营养状态,是目前胃体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主要术式[5-9]。而全腹腔镜下食管-空肠吻合,是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的重点与难点,其包括直线切割闭合器行食管空肠侧侧吻合、圆形吻合器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等不同方式,各有利弊,对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的胃体癌患者,如何选择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是目前争论的焦点。

    作者:黄昌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与开腹超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超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腹腔镜TME手术的34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和性别进行1∶1配对,筛选出同期行开腹TME手术的34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排气和下床活动时间加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术后14~30(中位数20)月,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2年生存率分别87.3%和8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TME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具有与开腹手术相同的安全性,而术后恢复明显加快。

    作者:徐勇超;王刚成;张占东;任莹坤;简伟;唐礼恭;李星;刘英俊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本刊特辟“特别推荐论著”栏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胃切除术对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追加胃切除手术治疗是否对早期胃癌的预后有负面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经ESD治疗或胃切除手术治疗的107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4例为ESD术后追加胃切除手术治疗者[ESD追加胃切除组,追加胃切除的原因为:切缘阳性10例,淋巴管或血管侵袭5例,高分化黏膜内癌其肿瘤>3 cm且有溃疡6例,低分化黏膜内癌期肿瘤>2 cm 4例,肿瘤侵犯黏膜下层(SM1)且病灶>3 cm 10例,肿瘤侵犯黏膜下层(SM2)9例],63例行单纯胃切除手术者(单纯胃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评估,ESD追加胃切除组绝对治疗适应证和相对治疗适应证分别有19例(43.2%)和25例(56.8%),单纯胃切除组则分别有28例(44.4%)和35例(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两组手术方式(P=0.164)、淋巴结清扫方式(P=0.330)、淋巴结清扫数目(P=0.467)、淋巴结转移率(P=0.690)、手术时间(P=0.932)、术后发热或感染的发生率(P=0.923)以及术后住院时间(P=0.68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ESD追加胃切除组和单纯胃切除组随访时间分别为(35.5±15.0)月和(29.5±18.1)月(P=0.072);两组复发率分别为4.5%(2/44)和9.5%(6/63)(P=0.229);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5%和89.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1)。结论 ESD后追加胃切除手术治疗对早期胃癌的预后无负面影响,疗效与单纯行胃切除手术治疗相似。

    作者:朱俊宇;时强;周平红;陈天音;徐佳昕;刘靖正;姚礼庆;徐美东;张轶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的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中部癌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的胃切除术(LAPPG)与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LADG)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以评价LAPPG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0年7月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60例早期胃中部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35例施行LAPPG(保功能胃切除组),25例施行LADG(远端胃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体质量及血清白蛋白动态变化以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淋巴结清扫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保功能胃切除组患者远切缘距离短于远端胃切除组[(2.64±1.29) cm比(4.66±2.01) cm, P =0.001]。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保功能胃切除组胃排空延迟者比例明显高于远端胃切除组[28.6%(10/35)比8.0%(2/25), P =0.046],出现反酸症状者比例明显低于远端胃切除组[0比20.0%(5/25), P =0.038]。两组术后体质量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保功能胃切除组和远端胃切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1.1%和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04)。结论 LAPPG治疗早期胃中部癌,在不影响肿瘤学疗效的前提下,可有效控制患者术后胃排空速度,减轻反流症状,是一项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作者:胡祥;张弛;曹亮;张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胃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食管空肠π形吻合临床体会

    自1994年Kitano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用于治疗早期胃癌以来,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不断创新发展,技术上由2D发展到3D,其手术方式也由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治疗早期胃癌推广到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2-4]。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是手术的难点之一,其中全胃切除后全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技术更为复杂,故非常具有挑战性。目前为止,临床上存在多种全胃切除后全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方式,但何种重建方式患者获益佳并未达成共识[5]。2016年,Kwon等[6]首次报道全腔镜全胃切除后π形食管空肠吻合,此种吻合方式比起现存的食管空肠吻合简单易行,且术后短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笔者所在医院于2016年5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此项技术,至今已对3例胃癌患者行全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π形吻合,随访至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力;徐泽宽;徐皓;张殿彩;李沣员;范浩;骆大葵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本期导读

    微创技术的开展在中国已走过了将近20年的历程,其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初的探索起步期发展到之后的规范推广期,直至目前的高位平台期。当今,微创新技术、新理念繁花似锦,临床创新技术精彩纷呈,手术器械的研发方兴未艾。尤其2010年以来临床研究的兴起,更是使微创外科领域发生了从技术到学术的质的飞跃。今期恰逢本刊“微创外科”专期创办的第一个5年,因此,本期文章主要围绕“微创技术”在中国近20年的开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或远景)展开讨论。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胃游离术可较开放手术降低食管癌术后病死率

    为了探讨腹腔镜胃游离术对食管癌术后30 d内病死率的影响,本研究检索法国国家卫生服务数据库,收集了2010—2012年在法国接受食管癌切除术治疗的30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63例患者接受了腹腔镜胃游离术治疗(腹腔镜组),2346例患者接受了开放手术治疗(开放组)。为了弥补两组基线资料不均衡的缺陷,我们采用了倾向性评分匹配和多因素分析方法,以更加准确地比较两组术后30 d内的病死率。结果显示,两组术后30 d内的总体病死率为5.2%。与开放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术后30 d内病死率(3.3%比5.7%,P=0.005)、住院期间病死率(5.6%比8.1%,P=0.028)及术后90 d内病死率(6.9%比10.0%,P=0.016)均下降。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腹腔镜组术后30 d内病死率仍低于开放组(3.3%比5.9%,P=0.02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营养不良和心血管合并症是术后30 d内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腹腔镜手术为独立保护性因素(OR=0.60,95%CI:0.37~0.98,P=0.041)。

    作者:赵日升(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研究

    目的:观察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变化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2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组),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病案室抽取同期同一手术组施行的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30例直肠癌患者为对照(对照组)。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的肛管静息压(ARP)、肛管大收缩压(AMSP)、直肠大耐受容量(RMTV)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和Wexner肛门功能评分(得分为0者表明肛门功能正常)。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除肿瘤距齿状线距离[(2.9±0.4) cm比(5.0±0.5) cm, P=0.000]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前肛门直肠测压值和Wexner肛门功能评分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4.5月和14.0月。术后3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排粪频率[(6.0±1.5)次/d比(2.5±1.0)次/d]、Wexner肛门功能评分[(5.0±0.9)分比(2.9±1.2)分]、ARP[(32.0±6.7) mmHg比(45.0±8.2) mmHg]、AMSP[(90.1±6.9) mmHg比(110.0±7.5) mmHg]、RMTV[(61.0±7.2) ml比(91.1±7.5)ml]和RAIR阳性率[11.5%(3/26)比66.7%(20/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0);术后1年,两组排粪频率、Wexner肛门功能评分、ARP、AMSP和RMTV比较,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RAIR阳性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38.5%(10/26)比93.3%(28/30), P =0.000]。结论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可获得满意的肛肠动力学效果。

    作者:余思;邓建中;彭翔;伍巧玲;林义办;朱佳成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指南共识类文章撰写与发表的推荐规范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本刊对参考文献撰写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非离断Roux-e n-Y吻合在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应用的多中心数据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非离断(Uncut)Roux-en-Y吻合术应用于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福建省肿瘤医院4家医疗中心接受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加Uncut Roux-en-Y吻合术的3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胃癌患者分别为广东省人民医院8例、吉林大学第二医院9例、上海瑞金医院4例和福建省肿瘤医院9例。术前均经病理诊断为远端胃癌,且未发现远处转移;ⅠA期7例,ⅠB期4例,ⅡA期6例,ⅡB期5例,ⅢA期5例,ⅢB期1例,ⅢC期2例。手术主刀医师均有50例以上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经验。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长度(4.8±1.2) cm,手术总时间(223.5±47.2) min,消化道重建时间(52.8±10.9) min,术中出血量(53.0±30.7) ml,淋巴结清扫数目(36.9±0.9)枚,无一例中转开腹。术后胃管留置时间(2.5±1.2) d,首次排气时间(2.9±0.9) d,流质饮食时间(2.9±1.2) d。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出现淋巴漏和腹腔出血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一例出现术后输入袢阻断部位复通。结论 Uncut Roux-en-Y吻合应用于远端胃癌根治术后的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

    作者:朱甲明;臧卫东;臧潞;李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左侧站位更彰显团队配合及手术之美

    自1994年日本学者Kitano等[1]报道首例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以来,腹腔镜胃癌手术逐步得到开展,且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及手术器械的发展,在我国某些技术相对成熟的单位,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已逐步由早期胃癌扩大到局部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在手术发展的历程中,术者的站位几经改变,目前常见的站位包括左侧站位、右侧站位及中间站位。左侧站位是指主刀者站在患者左侧、助手站在患者右侧、扶镜手站在患者两腿之间的一种手术团队布局,主要手术步骤由主刀者站在患者左侧完成;而右侧站位则相反,主要手术步骤是站在患者右侧完成;完全中间站位并不多见,多数腔镜医师仅在手术的某个步骤站在两腿之间以方便操作。目前,日、韩等国医师多采用右侧站位,我国医师多采用左侧站位。笔者根据多年的腹腔镜胃癌手术临床实践,认为左侧站位具有以下优势。

    作者:李国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微创手术在中国肥胖症和糖尿病治疗中应用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现今社会所面临的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自从20世纪50年代第1例减肥手术报道以来,胃肠外科手术治疗肥胖症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病态肥胖的“金标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胃肠外科手术不仅能减重,同时可以改善、甚至治愈肥胖症相关的多种代谢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当前被证明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可调节胃绑带术、Roux-en-Y胃肠旁路术、迷你胃肠旁路术和袖状胃切除术等,且所有手术均可在腹腔镜的条件下完成。目前,国内外的胃肠外科医师们正致力于将手术推广到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去,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展了手术治疗糖尿病。然而,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规范,也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相信伴随着手术技术及器械的进步,诊疗进一步规范化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的逐步推进,中国代谢外科必将得到更巨大的发展。

    作者:丁丹;郑成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对前入路的再认识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在遵循肿瘤根治原则和操作无瘤原则的基础上,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暂时还没有一个明确、固定的手术入路及操作步骤的规范。故建立一套适用于腔镜下合理的胃癌手术入路与途径,以利于有效规划手术操作流程、方便主刀及助手的协作、减少器械之间的相互干扰和节省变换站位的时间消耗,是推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临床实施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宋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切除纵隔肿瘤一例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技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是通过在病灶上方5 cm处建立黏膜下隧道作为工作通道,使用内镜切除消化道肌层来源的肿瘤的手术方式[1]。其优势在于,即使术中全层肌层缺损,仍有表面黏膜保护肌层缺损处,可以有效避免术后消化道瘘的发生,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加快术后恢复。随着STER技术的提高,通过该方法切除消化道管壁外病变也成为了可能,成为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的新尝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合作,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纵隔肿瘤患者采用STER切除肿瘤。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平红;蔡明琰;李全林;张晓岑;徐美东;姚礼庆;解曼;田字彬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右侧站位之优势

    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是腹腔镜胃癌手术顺利施行的前提和保障。这其中涉及到患者的体位、术者的站位、Trocar安放的位置以及胃游离和淋巴结清扫的先后顺序及方法[1]。就术中站位而言,目前常用的包括左侧站位、中间站位及右侧站位[1-2]。国内多数学者采用中间站位或左侧站位。而日韩学者,尤其是韩国学者更青睐于右侧站位。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亦采用右侧站位,现结合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右侧站位的优势。

    作者:杨昆;胡建昆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