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侧站位更彰显团队配合及手术之美

李国新

关键词:团队, 胃癌手术, 腹腔镜手术, 患者, 手术步骤, 中间站, 医师, 胃癌根治术, 进展期胃癌, 腹腔镜技术, 早期胃癌, 手术器械, 临床实践, 适应证, 助手, 学者, 首例, 日本, 历程, 局部
摘要:自1994年日本学者Kitano等[1]报道首例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以来,腹腔镜胃癌手术逐步得到开展,且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及手术器械的发展,在我国某些技术相对成熟的单位,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已逐步由早期胃癌扩大到局部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在手术发展的历程中,术者的站位几经改变,目前常见的站位包括左侧站位、右侧站位及中间站位。左侧站位是指主刀者站在患者左侧、助手站在患者右侧、扶镜手站在患者两腿之间的一种手术团队布局,主要手术步骤由主刀者站在患者左侧完成;而右侧站位则相反,主要手术步骤是站在患者右侧完成;完全中间站位并不多见,多数腔镜医师仅在手术的某个步骤站在两腿之间以方便操作。目前,日、韩等国医师多采用右侧站位,我国医师多采用左侧站位。笔者根据多年的腹腔镜胃癌手术临床实践,认为左侧站位具有以下优势。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研究

    目的:观察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变化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2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组),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病案室抽取同期同一手术组施行的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30例直肠癌患者为对照(对照组)。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的肛管静息压(ARP)、肛管大收缩压(AMSP)、直肠大耐受容量(RMTV)及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和Wexner肛门功能评分(得分为0者表明肛门功能正常)。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除肿瘤距齿状线距离[(2.9±0.4) cm比(5.0±0.5) cm, P=0.000]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前肛门直肠测压值和Wexner肛门功能评分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4.5月和14.0月。术后3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排粪频率[(6.0±1.5)次/d比(2.5±1.0)次/d]、Wexner肛门功能评分[(5.0±0.9)分比(2.9±1.2)分]、ARP[(32.0±6.7) mmHg比(45.0±8.2) mmHg]、AMSP[(90.1±6.9) mmHg比(110.0±7.5) mmHg]、RMTV[(61.0±7.2) ml比(91.1±7.5)ml]和RAIR阳性率[11.5%(3/26)比66.7%(20/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0);术后1年,两组排粪频率、Wexner肛门功能评分、ARP、AMSP和RMTV比较,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RAIR阳性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38.5%(10/26)比93.3%(28/30), P =0.000]。结论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可获得满意的肛肠动力学效果。

    作者:余思;邓建中;彭翔;伍巧玲;林义办;朱佳成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目前,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SIL-A)已经成为阑尾炎的治疗选择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与传统腹腔镜阑尾切除术(CL-A)比较,探讨SIL-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间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的25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IL-A组1208例,CL-A组137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期治疗疗效。结果显示,SIL-A组和CL-A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1±18.6) min比(38.8±25.2) min, P=0.154];而亚组分析显示,对于单纯型阑尾炎,SIL-A组手术时间较长[(36.6±14.9) min比(32.3±18.3) min,P <0.001]。与CL-A组相比,SIL-A组皮肤切口感染率高(4.4%比2.3%, P=0.003),再入院率低(0.8%比1.7%, P=0.042),术后住院时间短[(3.05±1.97) d比(3.35±2.14) d,P<0.001]。

    作者:赵日升(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本刊2016年第9期重点内容预告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胃癌术后急性肺栓塞一例

    患者男,62岁,主因“上腹部不适3月余”于2015年7月6日入院。胃镜检查提示胃体底见大小约1.2 cm×1.0 cm溃疡型病变,活检证实为“腺癌”。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无手术禁忌,术前临床分期为cT3N1M0,遂于2015年7月1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开腹探查,术中见肿物位于胃体部,大小约3 cm×4 cm,周围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遂行远端胃次全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第4天患者下床如厕时突发呼吸困难、气急、大汗、肢端厥冷及出现低氧血症。立即给予大流量面罩吸氧(8 L/min)和心电监护,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3%~86%之间。当时测血压为152/90 mmHg,心率120次/分。查D-二聚体为5478.53 ng/mL,心脏标志物正常,考虑急性肺栓塞。给予高流量面罩吸氧,同时给予制动、右旋糖酐40抗凝及乌司他丁改善微循环治疗,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术后第5天,患者憋气症状明显好转,给予鼻导管吸氧,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6%以上,并监测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术后1周患者D-二聚体逐渐降低,肺动脉强化CT检查示双肺肺动脉栓塞(见图1),双下肢B超检查见双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随即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术后第8天行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术,并继续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术后第13天于7月23日出院,随访至今未发现再发。

    作者:侯亚超;邓靖宇;张汝鹏;王东浩;梁寒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胃肠微创”话乾坤

    掌握外科膜解剖原理是实现无血手术梦想的基础(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池畔):近年,微创外科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认为手术切口越小、无切口就是微创;认为我会做机器人手术、3D手术就比你只会做传统腹腔镜手术更加微创、更高一层。我们随处可见的手术演示或视频大赛,经常可见术中解剖层次不清、血肉模糊的状态,原因何在?我想有一个共识大家是认同的,手术少出血、微出血、不出血就是大的微创!那么大微创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对我们已从器官解剖、血管解剖进入到外科膜解剖认识不足所致。现有的外科膜解剖认识告诉我们,由于所有的消化器官都有完整的被膜包裹(信封样包裹),因此,器官间或与后腹膜间的间隙是没有、或少有血管的,找到正确的膜间隙,沿着膜间分离,既能完成真正的CME和TME,又能做到少出血或零出血,达到真正的艺术化手术境界,从而实现无血手术这个大的微创手术理想。因此,我们的中青年医生,要努力研究和学习外科膜解剖原理,才能实现这一梦想,而我自己也不例外。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本刊特辟“特别推荐论著”栏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非离断Roux-e n-Y吻合在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应用的多中心数据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非离断(Uncut)Roux-en-Y吻合术应用于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福建省肿瘤医院4家医疗中心接受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加Uncut Roux-en-Y吻合术的3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胃癌患者分别为广东省人民医院8例、吉林大学第二医院9例、上海瑞金医院4例和福建省肿瘤医院9例。术前均经病理诊断为远端胃癌,且未发现远处转移;ⅠA期7例,ⅠB期4例,ⅡA期6例,ⅡB期5例,ⅢA期5例,ⅢB期1例,ⅢC期2例。手术主刀医师均有50例以上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经验。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长度(4.8±1.2) cm,手术总时间(223.5±47.2) min,消化道重建时间(52.8±10.9) min,术中出血量(53.0±30.7) ml,淋巴结清扫数目(36.9±0.9)枚,无一例中转开腹。术后胃管留置时间(2.5±1.2) d,首次排气时间(2.9±0.9) d,流质饮食时间(2.9±1.2) d。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出现淋巴漏和腹腔出血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一例出现术后输入袢阻断部位复通。结论 Uncut Roux-en-Y吻合应用于远端胃癌根治术后的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

    作者:朱甲明;臧卫东;臧潞;李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指南共识类文章撰写与发表的推荐规范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辅助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的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肠冗长症

    手术治疗成人结肠冗长症需在腹部做切口以取出标本,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和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的风险较大[1]。本研究尝试采用腹腔镜辅助经自然腔道取标本(laparoscopic-assisted 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LA-NOSE)的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成人结肠冗长症,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峰;白利平;王振发;庄伊凡;徐垚;蔡建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学习曲线

    目的:研究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接受taTME的6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A、B、C、D组,每组15例,分析比较各组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4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体质指数、肿瘤大小及术前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肿瘤距肛缘距离(6.7±2.5) cm,而B、C、D组则分别为(4.6±1.2) cm、(4.5±1.0) cm和(4.0±1.0) cm,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0、P=0.000、P=0.001)。A、B、C、D组术前新辅助治疗所占比例分别为0、9例(60.0%)、4例(26.7%)和4例(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采用完全taTME方式的患者比例A组73.3%(11/15)、B组26.7%(4/15)、C组13.3%(2/15)、D组26.7%(4/15);其余患者则采用腹腔镜辅助方式。手术时间A组(223.0±105.2) min,B组(299.0±131.0) min,C组(278.0±44.8) min,D组(246.0±34.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手术时间的波动主要集中在前期的A组和B组,C、D组则渐趋于稳定。术中出血量虽然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249.0±559.6) ml,B组(288.0±568.1) ml,C组(87.0±43.3) ml,D组(69.0±64.5) ml,P=0.225],但C、D组出血量趋于平缓并明显减少。术后病理标本淋巴结获取数目A组(10.9±5.9)枚,B组(9.6±2.7)枚,C组(15.8±4.8)枚,D组(14.2±5.1)枚,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中A组与C组(P=0.010)、B组与C组(P=0.002)以及B组与D组(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并发症、远切缘距离及住院时间方面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已熟练掌握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技术的结直肠外科医生,在充分前期准备的情况下开展taTME,大约进行30例后可逐渐进入技术稳定期。

    作者:康亮;罗双灵;陈文豪;张兴伟;蔡永华;侯煜杰;胡焕新;汪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二次发表的推荐规范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中国特色的左侧后入路

    自1994年日本Kitano等[1]报道首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以来,腹腔镜在胃癌领域的发展已有20余年。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与规范化,我国近年来腹腔镜胃癌手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开展。然而,由于胃的血供丰富、解剖层面较多、淋巴结清扫复杂和重建方式多样,故其手术难度相对较大,学习曲线较长[2]。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是顺利实施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基础。

    作者:臧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左侧站位更彰显团队配合及手术之美

    自1994年日本学者Kitano等[1]报道首例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以来,腹腔镜胃癌手术逐步得到开展,且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及手术器械的发展,在我国某些技术相对成熟的单位,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已逐步由早期胃癌扩大到局部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在手术发展的历程中,术者的站位几经改变,目前常见的站位包括左侧站位、右侧站位及中间站位。左侧站位是指主刀者站在患者左侧、助手站在患者右侧、扶镜手站在患者两腿之间的一种手术团队布局,主要手术步骤由主刀者站在患者左侧完成;而右侧站位则相反,主要手术步骤是站在患者右侧完成;完全中间站位并不多见,多数腔镜医师仅在手术的某个步骤站在两腿之间以方便操作。目前,日、韩等国医师多采用右侧站位,我国医师多采用左侧站位。笔者根据多年的腹腔镜胃癌手术临床实践,认为左侧站位具有以下优势。

    作者:李国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对前入路的再认识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在遵循肿瘤根治原则和操作无瘤原则的基础上,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暂时还没有一个明确、固定的手术入路及操作步骤的规范。故建立一套适用于腔镜下合理的胃癌手术入路与途径,以利于有效规划手术操作流程、方便主刀及助手的协作、减少器械之间的相互干扰和节省变换站位的时间消耗,是推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临床实施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宋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常规保留

    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MA)的处理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中的关键步骤之一。通常,结扎并切断IMA的位置可有两种选择:位于IMA根部的高位结扎和位于IMA发出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 LCA)后的结扎,即保留LCA的低位结扎。回顾结直肠外科的发展史,关于“高位、低位”之争已有百余年历史。对于该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尚无定论。本文结合笔者经验与体会,从淋巴结清扫、吻合口瘘风险以及手术难度与技巧等方面就选择保留左结肠血管进行讨论。

    作者:马君俊;郑民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微创手术在中国肥胖症和糖尿病治疗中应用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现今社会所面临的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自从20世纪50年代第1例减肥手术报道以来,胃肠外科手术治疗肥胖症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病态肥胖的“金标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胃肠外科手术不仅能减重,同时可以改善、甚至治愈肥胖症相关的多种代谢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当前被证明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可调节胃绑带术、Roux-en-Y胃肠旁路术、迷你胃肠旁路术和袖状胃切除术等,且所有手术均可在腹腔镜的条件下完成。目前,国内外的胃肠外科医师们正致力于将手术推广到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去,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展了手术治疗糖尿病。然而,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规范,也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相信伴随着手术技术及器械的进步,诊疗进一步规范化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的逐步推进,中国代谢外科必将得到更巨大的发展。

    作者:丁丹;郑成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全腹腔镜食管-空肠侧侧吻合

    自1991 Kitano 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胃癌手术以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得到广泛开展。目前,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获认可[2-4]。随着腹腔镜器械的发展和腔镜外科医生操作技术的提高,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已经从远端胃切除扩展到全胃切除。胃体癌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包括D2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两个部分。其中,腹腔镜下淋巴结清扫由于腹腔镜特有的放大效应和清晰的视野及良好的显露,现已逐渐被外科医生应用及掌握。但是,全胃切除术后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仍为操作难点。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多样,而Roux-en-Y吻合可有效地减少反流性食管炎,并可维持较好的营养状态,是目前胃体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主要术式[5-9]。而全腹腔镜下食管-空肠吻合,是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的重点与难点,其包括直线切割闭合器行食管空肠侧侧吻合、圆形吻合器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等不同方式,各有利弊,对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的胃体癌患者,如何选择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是目前争论的焦点。

    作者:黄昌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达芬奇机器人在胃癌全胃切除脾门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应用于胃癌全胃切除脾门淋巴结清扫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于2016年1月进行的两例因贲门癌而行全胃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例患者分别为62岁和55岁男性,术前均通过胃镜及活检明确诊断为cT2~3N0M0期和cT1~2N0M0期胃癌。均成功接受了机器人全胃切除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清扫时间分别为30 min和25 min。术中出血量均为100 ml,手术清扫淋巴结数目分别为38枚和33枚,所清扫的脾门淋巴结分别为1枚和纤维脂肪组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吻合口瘘、胰漏、脾梗死、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脾动脉瘤等并发症。术后两例患者均并发肺部感染,经保守治疗痊愈后顺利出院。结论机器人系统对于全胃切除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但其优势还有待进一步评估。

    作者:杨昆;陈心足;张维汉;陈小龙;胡建昆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