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

吴国豪

关键词:胃肠手术, 围手术期, 营养支持
摘要:胃肠道手术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相当高,营养不良可增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生活质量,增加病死率。筛查出营养不良患者,在围手术期提供合理而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本文主要介绍胃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代谢改变以及营养支持治疗的作用、适应证选择、时机的把握及临床实施的研究进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微小RNA-146a多态性与胃癌和结直肠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46a基因多态性与胃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及Ovid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关于miR-146a与胃癌或结直肠癌易感性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10年7月至2014年3月。采用改良Jadad质量评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比较等位基因(G与C)、显性遗传模型(GC+GG与CC)、隐性遗传模型(GG与GC+CC)、纯合子(GG与CC)和杂合子(GC与CC)5种不同基因型OR值,来评估miR-146a多态性与胃肠癌发生的关系。结果共16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病例组7090例,对照组9928例。Meta分析显示,具有等位基因G的人群比等位基因C更易患癌(胃癌:OR=1.10,95%CI:1.04~1.17,P=0.001﹔结直肠癌:OR=1.09,95%CI:1.01~1.18,P=0.020)﹔显性遗传模型(GC+GG)比CC更易患胃癌(OR=1.12,95%CI:1.02~1.22,P=0.016),而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当(P=0.068)﹔隐性遗传模型GG比(CC+GC)更易患癌(胃癌:OR=1.16,95%CI:1.05~1.27,P=0.004﹔结直肠癌:OR=1.13,95%CI:1.00~1.28, P=0.047)﹔纯合子GG比CC更易患癌(胃癌:OR=1.20,95%CI:1.06~1.35,P=0.003﹔结直肠癌:OR=1.19,95%CI:1.01~1.41,P=0.042)﹔杂合子GC与CC的患癌易感性相当(P>0.05)。结论 miR-146a的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和结直肠癌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作者:徐小慧;张毅强;雷庆军;王益;邢春根;杨晓东;张舒羽;曹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直肠癌根治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行直肠癌根治术且术后并发腹腔感染患者的病原学资料。结果全组49例腹腔感染患者中,病原学阳性者47例(95.9%),共检出病原菌5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4株,革兰阳性菌14株。腹腔感染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48.3%,28/58)、粪肠球菌(17.2%,10/58)及铜绿假单胞菌(15.5%,9/58)。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而粪肠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是直肠癌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应根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用药。

    作者:贾磊;张菊宝;汪兴菊;马燮峰;陆锦琪;刘宇婷;蔡莹;张玉琦;朱奕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Ghrelin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和先天性巨结肠的关系

    目的:探讨Ghreli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和先天性巨结肠(HSCR)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100例ARM、100例 HSCR 患儿以及100名健康儿童外周血中 Ghrelin 基因3个 SNP 位点(rs139684563、rs149447194和rs186599567)的基因型﹔并通过与正常小儿进行对比,分析ARM和HSCR患儿的基因变异与突变情况。结果3个SNP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ARM和HSCR患儿rs149447194和rs186599567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小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rs139684563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小儿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DNA测序结果显示,ARM和HSCR患儿rs149447194和rs186599567位点均可检出有野生型纯合子缺失(分别为第176和191位碱基A缺失)﹔ARM患儿还可在rs149447194位点检出有单碱基替换(第194位密码子核苷酸CCT寅CTC)。结论 Ghrelin基因rs149447194和rs186599567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改变可能与ARMs和HSCR的发生有关。

    作者:高红;王大佳;赵相轩;弭杰;白玉作;王维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写名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胃肠手术围手术期处理理念的更新与完善

    胃肠外科手术在近半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尤其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更是使胃肠外科进入到了一个新纪元。围手术期的处理在“损伤控制外科”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指导下,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完善。正确诊断和营养状况评估等术前良好的准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主要条件之一。手术者在掌握多种技术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技术和手术器械,是减少手术对患者组织创伤和手术后遗症的重要保障。术后镇痛利于患者早期离床活动以恢复体力,防止心、肺等脏器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早期进食可促进肠功能的恢复,保护肠屏障功能,防止肠道菌群紊乱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黎介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围手术期序贯应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胃癌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对存在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外科确诊并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患者开放性随机(随机数表法)分至试验组(静脉营养制剂中加入ω-3 PUFA)和对照组(静脉营养制剂中不添加ω-3 PUFA)。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第2、4和6天血清炎性反应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IL-6和IL-10]和营养学相关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及其他疗效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终共纳入患者47例,其中试验组21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清炎性反应因子和营养学蛋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6天,试验组促炎因子TNF-α、IL-1、IL-6及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抑炎因子IL-10及营养学指标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转铁蛋白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SIR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7.1%(12/21)比84.6%(22/26), P=0.036]。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加快[(12.3±1.1) d 比(3.1±1.3) d, P=0.025],术后排气时间明显提前[(3.1±1.0) d比(3.9±1.2) d, P=0.02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9.4±2.1) d比(10.9±2.5) d, P=0.038]﹔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21)比15.4%(4/26),P=0.678]。结论围手术期序贯应用ω-3 PUFA可以抑制胃癌术后促炎因子的释放,并促进抑炎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炎性反应,促进术后恢复。

    作者:王大广;张华;张洋;李伟;孙璇;邢雁鹏;所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围手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结直肠手术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间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择期结直肠切除手术患者,术中在食管超声多普勒监测下,根据纠正左室射血时间和每搏输出量来进行GDFT。另外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间的58例择期结直肠手术患者作为对照,术中行开放性或限制性液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结局。结果 GDFT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静脉总输液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57±1037) ml比(2846±1444) ml, P>0.05],但胶体液输入量GDFT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35±556) ml比(688±414) ml, P<0.05]。术中GDFT组较对照组患者每搏输出量明显增多,纠正左室射血时间明显延长,心指数明显增高(均P<0.05)。尽管GDFT组术后排气时间[(3.52±0.84) d比(4.48±0.71) d, P<0.05]和半流饮食时间[(5.92±1.18) d比(6.83±0.95) d, P<0.05]明显缩短,但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1.27±6.42) d比(12.04±7.18) d, P>0.05]和并发症发生率[26.5%(11/42)比25.9%(15/58), P>0.05]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手术期GDFT并未明显改善结直肠手术患者的临床结局,GDFT是否应常规应用于结直肠手术仍需进一步验证。

    作者:林强;周活动;黎达锋;叶金峰;洪锦伏;胡业茂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结直肠吻合口瘘术前、术中和术后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吻合口瘘是结直肠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9%。目前,对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各因素的危险程度,尚缺乏一致性的意见。本研究旨在对结直肠吻合口瘘术前、术中和术后所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评价。通过检索2014年5月18日前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本系统评价终纳入451项研究或综述。结果表明,术前不可控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美国麻醉医师学会风险分级(ASA分级)2级以上、肾脏疾病、术前合并症、既往有放疗病史及肿瘤特征(低位直肠癌、直径大于3 cm、进展期、急诊手术和出现转移)﹔可控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营养状况差、过度饮酒、应用免疫抑制剂或贝伐单抗。术中危险因素包括失血量大或输血、手术时间长于4h。预防性造口可减轻吻合口瘘的严重程度,但并不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对于术后吻合口瘘的诊断,CT是常使用影像学评估手段(使用或不适用直肠对比剂均可),术后第3~5天的C反应蛋白水平超过150 mg/L为敏感的生化标志。此外,吻合口瘘严重程度的评估可根据5级分类标准,而吻合口瘘的治疗也有了可循的适当处理方法。

    作者:赵日升(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第七届胃癌外科规范化治疗高峰论坛[福州?2015]会议通知

    经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医师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七届胃癌外科规范化治疗高峰论坛[福州?2015]定于2015年8月14-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本次论坛将邀请Han-kwang YANG教授(韩国)、Hyung-Ho Kim教授(韩国)、Suda教授(日本)、季加孚教授等5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亲临大会,共同探讨当前胃癌外科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会议期间,季加孚教授和黄昌明教授将分别进行开腹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现场高清手术演示,切身感受标准胃癌D2根治术和“黄氏三步法”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魅力。此外,本届高峰论坛期间恰逢黄昌明教授主编的英文专著《Laparoscopic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Surgical Technique and Lymphadenectomy》出版上市,届时将举行隆重的新书发布会。我们诚挚地邀请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医学院校从事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参加本次盛会,分享喜悦、共谋发展,携手推动我国胃癌外科、尤其是胃癌微创外科事业的发展。参会代表将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5分。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稿约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胃肠外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胃肠外科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成果与进展,以普通外科和胃肠外科以及相关专业的临床、科研、教学的高、中级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胃肠外科专业的学术动态和国内外新进展,促进我国胃肠外科的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非糖尿病性高血糖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性高血糖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实施的636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糖尿病患者后,按住院期间血糖情况分为高血糖组(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大于7.8 mmol/L,161例)和非高血糖组(309例)。结果与非高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增加[(186±80) ml比(158±74) ml,P=0.007],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14.0±6.8) d比(11.2±5.5) d,P=0.013]。高血糖组和非高血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8%(40/161)和16.5%(51/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围手术期病死率分别为1.2%(2/161)和0.6%(2/3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高血糖是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R=2.425,95%CI:1.210~4.226,P=0.006)。结论非糖尿病性高血糖会增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围手术期应加强血糖监测和必要的降糖干预,无论患者是否有糖尿病史。

    作者:曾春平;陈幼萍;杨清水;廖信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粪菌移植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是哺乳动物体内复杂和大的微生态系统。然而现今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使得肠道菌群发生巨大改变,一部分菌群受到冲击而被破坏,甚至发展为难辨梭菌感染。粪菌移植作为一种特殊的器官移植,和可以重建肠道菌群的疗法重新被临床所关注,但这一治疗方法并未成为常规治疗手段,因其操作的特殊性并不被很多临床工作者及患者所接受。如今随着粪菌移植研究的逐渐深入,其在难治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一些与代谢性疾病相关的肠道外疾病中得到使用。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粪菌移植的起源、适应证、机制、制作过程、现状及未来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粪菌移植这一治疗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借鉴。

    作者:戴婷;唐彤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肝炎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炎对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外科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行手术治疗的175例CRL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肝炎,分为合并肝炎组(16例)和未合并肝炎组(159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除血小板水平合并肝炎组明显低于未合并肝炎组外(P<0.05),其他肝功能指标(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中行大范围肝转移灶切除术的比例分别为37.5%(6/16)和22.0%(35/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胆漏发生率及术后引流量等围手术期指标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46月和33月,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8月和10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合并肝炎的CRLM患者肝储备功能良好,可以安全地进行大范围肝切除,不会影响生存。

    作者:刘铭;王崑;孙谊;包全;王宏伟;金克敏;邢宝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鱼油对腹腔感染小鼠肠道潘氏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感染后肠道潘氏细胞功能的改变及鱼油的干预作用。方法将5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腹腔感染组施行盲肠结扎穿孔手术﹔鱼油组在盲肠结扎穿孔术后给予鱼油灌胃﹔长链脂肪乳组在盲肠结扎穿孔术后给予大豆油脂肪乳﹔假手术组只进行腹腔麻醉和外科操作,不施行盲肠结扎穿孔﹔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d处死小鼠,观察体质量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采用qRT-PCR检测小鼠末端回肠的溶菌酶、隐窝素4和分泌型磷脂酶A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溶菌酶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腹腔感染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减轻(P<0.01),溶菌酶、隐窝素4和分泌型磷脂酶A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78±0.34比1.83±0.11﹔0.99±0.44比2.02±0.33﹔0.92±0.25比1.50±0.27﹔均P<0.05),溶菌酶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0.31±0.06比0.45±0.05﹔P<0.05),小肠绒毛倒伏、断裂明显。与腹腔感染组和长链脂肪乳组比较,鱼油组的溶菌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1.23±0.27比0.78±0.34和0.62±0.23﹔0.38±0.07比0.31±0.06和0.32±0.06﹔均P<0.05),小肠绒毛倒伏和断裂现象减轻。结论腹腔感染状态下,肠道潘氏细胞功能明显受损,鱼油能改善这一损伤。

    作者:田锋;王新颖;高学金;万晓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观察

    目的:探讨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T1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的肿瘤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山东省枣庄市立第四医院外科收治的102例实施ISR手术的T1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切除全部内括约肌者33例(完全ISR组),切除部分内括约肌者39例(部分ISR组),保留部分齿状线者30例(保齿ISR组)﹔所有手术均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比较3组患者手术根治情况及术后肛门功能。采用Williams分级标准评估术后肛门功能。结果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肠管长度、远切缘距离、清扫淋巴结数目、切缘阴性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月,部分ISR组和保齿ISR组的肛门功能良好率均为100%,明显优于完全ISR组的75.8%(2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54,P=0.015)。结论 ISR治疗T1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安全有效,在保证根治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部分内括约肌和齿状线,以改善术后肛门功能。

    作者:马磊;丁克;刘广余;张丹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本刊2016年各重点期内容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程度直肠前突肛门测压特点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直肠前突患者肛门测压特点,为直肠前突的临床处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56例直肠前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排粪造影确认直肠前突程度(轻、中和重度),并对直肠肛门进行测压,对比直肠前突不同程度患者测压结果。结果不同前突程度3组患者初始感觉阀值、初始排粪阀值、强烈排粪阀值、大耐受阀值和小松弛容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模拟排粪直肠力排压、模拟排粪肛管力排剩余压和肛管松弛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前突程度加重,模拟排粪直肠力排压和肛管松弛度增加,模拟排粪肛管力排剩余压降低。结论不同程度直肠前突患者肛门测压特点差别较大,肛管欠松弛是轻度前突患者典型表现,盆底松弛是重度前突患者潜在特征。

    作者:许湘宁;李永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咀嚼口香糖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腹部手术后经常出现肠梗阻,这常导致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一般认为,肠梗阻的发生是多因素造成的,可通过多种措施进行预防,咀嚼口香糖就被认为是其中的一种预防措施,其可通过头相迷走神经刺激,促进早期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然而,尚缺乏全面的相关综述性报道。为了明确咀嚼口香糖在加速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本研究检索了2014年6月以前CENTRAL、MEDLINE、EMBASE、CINAHL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分别对结直肠手术、剖宫产和其他手术后咀嚼口香糖与否的首次排气时间、肠管蠕动时间、住院时间和出现肠鸣音时间进行Meta分析。终包含9072例患者的81项研究纳入分析,结果显示,咀嚼口香糖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提前[总体提前10.4 h (95%CI:-11.9~-8.9)﹔结直肠手术提前12.5 h(95%CI:-17.2~-7.8)﹔剖腹产手术提前7.9 h(95%CI:-10.0~-5.8)﹔其他手术提前10.6 h(95%CI:-12.7~-8.5)],肠管蠕动时间提前[总体提前12.7 h(95%CI:-14.5~-10.9)﹔结直肠手术提前18.1 h(95%CI:-25.3~-10.9)﹔剖腹产手术提前9.1 h(95%CI:-11.4~-6.7)﹔其他手术提前12.3 h(95%CI:-14.9~-9.7)],住院时间缩短[总体缩短0.7 d(95%CI:-0.8~-0.5)﹔结直肠手术缩短1.0 d(95%CI:-1.6~-0.4)﹔剖腹产手术缩短0.2 d(95%CI:-0.3~-0.1)﹔其他手术缩短0.8 d(95%CI:-1.1~-0.5)],出现肠鸣音时间提前[总体提前5.0 h(95%CI:-6.4~-3.7)﹔结直肠手术提前3.21 h (95%CI:-7.0~0.6)﹔剖腹产手术提前4.4 h(95%CI:-5.9~-2.8)﹔其他手术提前6.3 h(95%CI:-8.7~-3.8)]。

    作者:赵日升(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的液体管理

    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的体液管理是维持各脏器、组织和细胞足够的血流灌注及氧供的关键因素。不同的体液管理策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术后各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死率。经过系统性回顾文献我们发现,与传统的自由液体管理相比,围手术期采用限制性液体管理和目标导向的液体管理将使患者总体上获益。尤其是在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每搏量变异度(SVV)、脉压变异度(PPV)和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等动态预测机体容量反应性指标的指导下,个体化的目标导向液体管理更有助于患者在围手术期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保证组织与器官充足的灌注与氧供,并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和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此外,限制性液体管理可能带来的潜在的组织低灌注的风险需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也需更多的进一步研究来探索如何在恰当的时间给予恰当的液体种类及合适的液体量,使组织器官在围手术期的功能达到佳状态。

    作者:皮艳娜;靳三庆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