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博;骆杰;陈德利;姜从桥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与分期切除的近期和远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64例结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者20例(同期切除组),分期切除者44例(分期切除组)。结果同期切除组Clavien-Dindo 1、2和3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20)、15.0%(3/20)和15.0%(3/20),分期切除组分别为13.6%(6/44)、13.6%(6/44)和22.7%(1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切除组1、2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0%、59.6%和37.2%,分期切除组分别为90.9%、68.2%和47.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6月和7月,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原发灶淋巴结阳性(P=0.020)和肝切除术前CEA水平大于20μg/L(P=0.017)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后有机会接受根治性局部治疗联合化疗则是一项保护性因素(P=0.001);而手术时机(同期或分期切除)与患者总体生存无关(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选择同期或分期切除并不影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
作者:王立军;闫晓峦;王崑;包全;孙谊;王宏伟;金克敏;邢宝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是放疗后常见的胃肠道并发症,其外科治疗是对外科医生手术技能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挑战。合理的手术前期营养支持治疗能够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造口率,而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可避免肠衰竭的发生。应尽可能以肠内营养(EN)作为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围手术期支持治疗的主要途径。针对肠道共生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特殊药理营养素在放射性肠损伤的营养支持治疗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李宁;龚剑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家族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91例家族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293例散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家族性胃癌患者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散发性胃癌患者[65.9%(60/91)比52.6%(154/293),P=0.025],低分化者所占比例高于散发性胃癌患者[68.1%(62/91)比55.6%(163/293), P=0.034]。家族性胃癌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散发性胃癌患者(25.6%比38.9%,P=0.001);进一步分层分析,T4期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4.5%和30.5%;N3期患者分别为10.4%和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T分期和N分期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家族性胃癌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HR=2.271)、病理类型(HR=1.449)、浸润深度(HR=1.748)及淋巴结转移(HR=1.487)是影响家族性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散发性胃癌比较,家族性胃癌患者具有肿瘤分化差和预后不佳的特点。
作者:蒋楠;梁寒;邓靖宇;刘宏根;崔景利;梁月祥;焦旭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其对胃癌患者临床疗效影响的相关研究数据并不一致,甚至矛盾,且质量较低。本研究旨在评价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对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前瞻性纳入2006-2011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第八普通和胃肠外科治疗中心109例病理证实为胃腺癌而行标准全胃切除并D2淋巴结清扫及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接受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组[IED组,54例,诺华Impact速愈素:配方补充精氨酸、ω3脂肪酸和核糖核酸(RNA)]和标准肠内营养对照组(SND组,55例,佳维体);两组等氮等热量,均为4.184 kJ/kg,并于术后6 h至7 d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初始流速为10 ml/h,每12 h增加10 ml/h,直到增加到80 ml/h,满足个体每日146.44 kJ·kg-1·d-1所需。术后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感染并发症、吻合口瘘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并比较评价两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结果显示,IED组较SND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7.4%比20%)和吻合口瘘发生率(3.7%比7.3%)均显著降低(均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2.7±2.3) d比(15.9±3.4) d,P=0.029];而两组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相关数据提示,术后两组CD4+T细胞计数均有下降,但IED组较SND组下降更明显(P=0.032)。
作者:赵日升(摘译);练磊(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恶病质患病率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511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恶病质调查并对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恶病质总体患病率为15.7%(803/5118),胰腺癌恶病质患病率高为34.0%(89/262),其次为胃癌22.4%(261/1164)、结肠癌21.7%(146/672)和直肠癌20.1%(117/581)。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分别为67.1%(539/803)和74.5%(3214/43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恶病质组相比,恶病质组根治性手术后住院天数增加[(11.5±6.2) d比(9.4±4.9) d,P<0.05],术后排气时间延长[(3.4±0.9) d比(3.2±0.8) d,P<0.05],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延长[(4.4±1.5) d比(3.9±1.3) d,P<0.05],术后28 d并发症发生率升高[31.4%(169/539)比26.3%(845/3214),P<0.05],围手术期输血率增加[8.9%(48/539)比5.8%(186/3214), P<0.05]。根治性手术后,恶病质组术后进入ICU的比例[24.3%(131/539)]高于非恶病质组[20.1%(646/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根治术后的再手术率[3.2%(17/539)比1.5%(48/3214),P<0.05]、呼吸机支持率[8.0%(43/539)比5.7%(184/3214), P<0.05]和病死率[2.4%(13/539)比1.1%(35/3214),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恶病质发生率较高。恶病质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临床结局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
作者:孙延东;张波;韩寓嵩;蒋奕;庄秋林;龚昱达;吴国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虽然已知体质量指数(BMI)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存在中等相关性,但对体质量改变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却知之甚少。本研究为欧洲恶性肿瘤前瞻性研究的子研究,包括运动、营养、饮酒、戒烟、家外饮食及肥胖等项目,以1992-2000年10国23个中心纳入超过52000位参与者中的328781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BMI和体质量改变与后续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BMI在纳入研究时及之后平均每5年测量1次;体质量改变(kg/年)依据性别分类,并采用5分位法,其中以第2~3五分位合并作为体质量无改变对照(男为-0.6~0.3 kg/年;女为-0.4~0.4 kg/年),第1五分位为体质量下降,第4五分位为体质量中度增加,第5五分位为体质量明显增加。随访并观察后期结肠癌或直肠癌的发生率,中位随访时间为6.8年。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体质量改变与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显示,共发生结肠癌1261例、直肠癌747例。其中男性参与者纳入时的BMI与结肠癌发病风险明显相关(HR=1.04;95% CI:1.02~1.07),体质量中度增加者(第4五分位)进一步增加发病风险(HR=1.32;95% CI:1.04~1.68),但并没有表现出明显趋势。而对于女性参与者,BMI或体质量改变均与后期结肠癌发病风险无关。体质量改变与结肠癌发病风险、BMI和体质量改变与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赵日升(摘译);练磊(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由广东省医师协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胃肠肛门医院)承办的“2014广州消化道疾病周”(2014 Digestive Disease Week of Guangzhou )定于2014年11月7-13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我们诚挚地邀请您莅临本次盛会。本次会议将充分展示国内外胃肠、结直肠及肛门疾病的新进展,届时将邀请该领域国内外的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医学影像、康复、消化道疾病护理等多学科知名专家与会讲学并作手术演示。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3-12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88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43例,术后早期开始进食水和肠内营养制剂)和早期禁食组(45例,常规早期禁食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营养状况及应激等指标。结果与早期禁食组相比,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发热时间缩短[(53.7±5.9) h比(64.5±5.8) h],排气时间提前[(57.5±8.2) h比(71.8±7.2) h],住院时间缩短[(6.9±1.4) d比(8.5±1.9) d],治疗费用减少[(41868±3168)元比(45950±3714)元](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6%(8/43)比22.2%(10/45), P>0.05]。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3和第7天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早期禁食组,而静息能量消耗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早期禁食组(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符合人体生理性营养吸收途径,可改善术后营养状况,降低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东升;仲蓓;赵萍;刘晓东;周岩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48a对人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148a的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包装建立稳定表达miR-148a的MKN45细胞系为转染组,未转染的MKN45细胞系为对照组。 CCK8法检测MKN45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targetscan预测miR-148a的靶基因,Western-blot检测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54例(90.0%,54/60)胃癌组织中miR-148a的表达量较癌旁组织下调,其中37例(61.7%,37/60)下降2倍以上;淋巴结转移、有无癌旁血管浸润及TNM分期Ⅲ~Ⅴ期者其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转染miR-148a后3 d,MKN45细胞生长明显受抑,转染组吸光度值(0.978±0.091)明显低于对照组(1.182±0.074,P=0.000)。转染组CDC25B(通过targetscan发现的miR-148a靶基因)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miR-148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其具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CDC25B可能是miR-148a发挥抑癌作用的靶基因。
作者:邱光庭;王遂函;李大鹏;李继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腹括约肌间切除(ISR)术后肛门功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同一组医师实施经腹ISR治疗的9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Wexner排粪失禁评分评估肛门功能,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96例经腹ISR患者均完成Wexner评分量表的评估,平均随访时间32.7月,其中83例(86.5%)排粪控制良好(Wexner评分小于10分)。Wexner评分与术后随访时间呈线性负相关(r=-0.078,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P=0.043)、吻合口距肛缘(P=0.001)及新辅助放化疗(P=0.001)与术后肛门失禁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吻合口距肛缘小于2 cm(P=0.020)和新辅助放化疗(P=0.001)是经腹ISR术后排粪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腹ISR术后多数患者肛门功能良好,吻合口距肛缘不足2 cm和新辅助放化疗是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胜辉;池畔;林惠铭;卢星榕;黄颖;徐宗斌;孙艳武;叶道雄;郑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创伤作为应激原,因局部组织病变和反应性应激可出现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应激激素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此变化会对营养物质代谢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就创伤后脂质代谢改变、相关因素与可能机制及可能干预措施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章黎;王新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2014年(第九届)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暨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规范化治疗巡讲(长沙站)”将于2014年11月14-16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举行。本次会议经国家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批准,由湖南省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学分会肛肠外科专家委员会、《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湖南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疾病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湖南省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承办。大会突出临床应用为核心,侧重于新技术新疗法的推广,内容包括结直肠肿瘤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新技术以及结直肠微创手术的新进展,会议形式除专题演讲以外,还有疑难病例多学科讨论以及手术现场演示、优秀手术视频展播;同时将进行青年医师(45岁以下)结直肠肛门手术视频竞赛及手术图片展示。会议将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及美国克利夫兰消化中心知名教授等到会进行学术演讲及手术演示。热忱欢迎同道参会,会议向正式代表颁发国家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10分。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观察支链氨基酸(BCAA)和相关拮抗剂作用于中枢5-羟色胺(5-HT)代谢通路后大鼠术后疲劳的改变情况,并探讨5-HT在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注射生理盐水);干预组分别为注射中性氨基酸转运体抑制剂(BCH)的BCH组、注射5-HT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的氟西汀组和注射BCAA(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以5∶3∶2比例的混合液)的BCAA组。除假手术组仅开腹翻动肠袢外,其余各组行70%中段小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各组术前1 h、术后1、2、3、4 d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观察手术前后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术后第1~7天分别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包括隐藏平台获得试验和空间搜索试验)以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鼠尾悬吊试验(检测大鼠体力耐力)评估大鼠疲劳程度;术后第8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大鼠脑组织(海马、纹状体及下丘脑)中的色氨酸、5-HT及5-羟吲哚乙酸(5-HIAA)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大鼠一般情况较好,术后疲劳程度减轻。在隐藏平台获得试验中,模型组穿越平台次数少,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BCAA组的潜伏时间长,与假手术组和BCH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间搜索试验中,模型组与BCAA组的穿越平台次数少,模型组潜伏期时间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鼠尾悬吊试验显示,BCH组和BCAA组大鼠体力耐力较模型组和氟西汀组更好(P<0.05)。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检测,3个干预组的脑组织色氨酸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海马5-HT水平高于BCH组和氟西汀组(P<0.05);纹状体中5-HT水平比较,假手术组低,模型组与干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下丘脑5-HIAA含量高于氟西汀组(P<0.05),但与BCH组和BCA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AA以及相关拮抗剂BCH和氟西汀,能降低大鼠神经中枢对色氨酸的摄取,减少大脑5-HT合成,改善大鼠POFS。
作者:董千铜;章晓东;余震;闫竞一;陈笑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炎性肠病(IBD)患者并发营养不良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营养问题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研究显示,营养支持作为一项治疗手段在改善患者营养不良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且可成为治疗活动期克罗恩病患儿的第一选择。目前,世界范围内营养支持疗法缺乏标准化指南。本文在我国2013年制定的《IBD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基础上,就营养与IBD 的关系、目前治疗IBD营养方式的选择、实施时间以及疗效评估方法等方面予以概述。
作者:彭俊生;高翔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箭头后为正确用字食道→食管大肠→结直肠肛皮线→齿状线提肛肌→肛提肌粘液→黏液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胃肠肿瘤患者术后短时间内无法进食,必须通过肠外或肠内途径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以促进机体恢复。已有研究表明,支链氨基酸(branch chain amino acid,BCAA)对于手术创伤后的患者能抑制肌肉蛋白分解、促进肝脏蛋白合成和纠正负氮平衡,具有明显的节氮效应[1]。本研究通过比较胃肠肿瘤术后患者予以富含BCAA的高浓度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和普通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营养支持效果,进一步评价富含BCAA的高浓度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卫平;张江南;周秩武;熊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食管-空肠吻合要通过上腹正中长5~7 cm的切口把抵钉座置入食管残端并进行荷包缝合,操作较难,而肥胖患者因其腹壁较厚,操作位置更深,使食管-空场吻合难度更高。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于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对25例贲门癌患者采用了自行设计研发的吻合器抵钉座组件行腹腔镜下食管-空肠吻合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博;骆杰;陈德利;姜从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患者男,48岁,因“直肠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5月余”于2013年7月20日入院。患者于2月7日体检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距肛缘约4 cm黏膜外隆起,CT和MRI检查示直肠前区大小约5.2 cm×4.3 cm肿物,周围组织界限欠清晰;肛门肿物穿刺活检示(直肠)胃肠间质瘤。遂先予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格列卫,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400 mg/d口服约5个月,停服IM近3周。入院检查示患者一般状态良好,于7月23日行结肠镜及盆腔MRI示:直肠瘤灶约3.8 cm×3.7 cm,周围组织间隙相对清晰。遂于7月25日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下行直肠胃肠间质瘤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局部切除。术中利用高频电刀顺利实施全层透壁性切除;创面予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关闭,手术时间约2 h,术中失血约10 ml,无明显腹膜切穿现象。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胃肠间质瘤,大小为3.8 cm×3.6 cm×3.3 cm,侵达黏膜肌层。术后常规予禁饮食、防控感染、适量输液及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处理。于术后第2晚,患者病情急剧波动:出现谵妄躁动并排粪失禁、寒战、高热(大于40℃)、心动过速(大于150次/min)、呼吸急促(大于30次/min )并低氧血症(血氧分压小于60 mmHg,血氧饱和度小于70%)等危重表现。血液学及生化检验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19.7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0.911;血降钙素原为95.4 ng/L;C-反应蛋白为115.0 mg/L凝血酶原时间为20.4 s,纤维蛋白原为1.67 g/L, D-二聚体为51.12 mg/L;血培养示:粪肠球菌阳性。胸部CT检查示:双侧肺炎并胸腔积液、肺不张,见图1。多学科会诊后诊断为TEM后并发脓毒症伴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即予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 ),经予以抗感染、改善微循环、胸腔置管引流等对症抢救处理后,患者病情缓解,胸部 X 线片示双肺炎性反应已趋消散,8月15日予出院。
作者:于海华;刘波;陈景波;袭祥鹏;刘爱武;夏立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胃肠外科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肠外营养是肠功能障碍者的主要营养方式。正常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能有效防御肠道细菌,而缺乏肠内营养刺激的肠外营养会导致肠道黏膜免疫损伤,增加感染风险,通过营养支持治疗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十分重要。
作者:王新颖;黎介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由于外科原发疾病常累及胃肠道,直接影响营养素的摄取、消化和吸收,加上受围手术期代谢的增加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近些年来,营养支持治疗已经成为外科患者综合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此,本期专门组织一批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并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深入讨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相关问题。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