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所苏;韦挥德;黄晓红;谭毅;杨光和;刘京虹;吕文娟;韦颖;蓝斯琪;刘慧;吴腾燕
目的: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在Ⅲ期结肠癌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收治的100例Ⅲ期结肠癌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2年5月以后收治的患者54例行CME手术治疗(CME组),在此之前收治的46例行传统根治术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标本质量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CME组淋巴结清扫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6.7±2.6)枚和(4.3±1.4)枚,均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2.9±3.7)枚和(2.8±1.2)枚(均P<0.01)。 CME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5例(83.3%)和29例(63.0%)手术标本达到C级以上,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13.0%(7/54和6/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E应用于Ⅲ期结肠癌患者安全有效,在提高了手术标本质量和淋巴结清扫数量的同时,并未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王强;江川;顾伟青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按压疼痛加剧试验和呼吸疼痛试验对于早期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1例发病时间在6h以内的上腹或中上腹部疼痛患者,分别进行按压疼痛加剧试验和呼吸疼痛试验,通过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早期急性阑尾炎或非阑尾炎腹痛)进行对比,来计算两种试验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分析其对早期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结果52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急性阑尾炎,另49例为非阑尾炎腹痛。按压疼痛加剧试验诊断早期急性阑尾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72.1%,呼吸疼痛试验分别为53.8%和83.7%。按压疼痛加剧试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6(95% CI:0.693~0.878),略高于呼吸疼痛试验的0.688(95% CI:0.583~0.792)。结论按压疼痛加剧试验对于早期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特异度不如呼吸疼痛试验。
作者:高明;陈青山;龚瑾;劳学军;唐家慧;王存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3D-EAUS)检查在肛瘘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第二炮兵总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连续收治的诊断明确、拟行手术的100例肛瘘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号的方法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超声组术前采用3D-EAUS检查,对照组术前常规检查、采用指诊或探针探查,比较两组肛瘘内口定位、肛瘘分型及是否存在分支瘘管的准确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的内口定位准确率较高,超声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6.0%(48/50)和82.0%(41/50)(P=0.02)。超声组与对照组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分别为96.7%(29/30)比74.1%(20/27)(P=0.021);对肛瘘分型的诊断分别为96.0%(48/50)比78%(39/50)(P=0.01);对是否存在分支瘘管的诊断分别为94.0%(47/50)比84.0%(42/50)(P=0.025)。但对于简单性肛瘘,两组内口定位准确率相当[95.0%(19/20)比91.3%(21/23), P=1.000]。结论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在内口定位、瘘管分型及分支瘘管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对复杂性肛瘘患者,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王永刚;丁健华;赵克;冶浩鹏;赵玉涓;赵勇;雷亚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肛门直肠良性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包括痔、肛瘘、肛裂、便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肛门直肠的畸形及外伤等。在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的今天,肛门直肠良性疾病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无论在病因病理学等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期专门组织了一批相关的研究文章与大家分享这方面的经验体会。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在复杂性肛瘘手术前,影像学检查常有助于发现术中可能会被忽略但易导致术后复发的二级瘘管或脓肿。本研究旨在评价过氧化氢增强腔内超声(PEEUS)诊断肛瘘的准确性。前瞻性纳入2008年2月至2009年5月间印度全球医院结直肠中心收治的复杂性肛瘘患者进行PEEUS和术前临床评估,并与术中探查结果采用一致性Kappa检验法进行比较。在135例接受PEEUS评估的肛瘘患者中,有68例符合复杂性肛瘘诊断标准而终纳入本研究。本组患者年龄(42.5±10.9)岁,弯曲瘘管16例(16/68,23.5%)、高位肛瘘8例(8/68,11.8%),经括约肌间肛瘘42例(42/68,61.8%)。28例(28/68,33.8%)存在二级瘘管,35例(35/68,51.5%)有脓腔形成。 PEEUS检查诊断高位瘘管(92.7%比79.4%,P<0.01)、二级瘘管(91.2%比77.9%,P<0.01)及脓肿(89.7%比80.9%,P<0.05)的准确率均明显优于临床检查。在按照Park分型进行瘘管分型诊断时,PEEUS虽有优于临床检查的趋势(88.2%比7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EEUS和临床检查在评价主要瘘管(kappa:0.86比0.78,P=0.22)和内口部位(kappa:0.97比0.89,P=0.22)时,一致性相当。PEEUS检查结果改变了13例(13/68,19.12%)患者的手术策略。
作者:赵日升(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自动痔套扎术(RPH)联合硬化剂(消痔灵)注射治疗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痔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外科接受RPH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的76例痔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HIV感染者36例,HIV阴性者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术前1 d、术后7 d及术后30 d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变化。结果 HIV感染组和HIV阴性组术后6月复发率分别为22.2%(8/36)和22.5%(9/40),术后1年复发率分别为30.6%(11/36)和30.0%(12/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HIV感染分级,各组患者术前1 d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率、CD4计数和CD4/CD8与术后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D4计数下降速度及幅度的高低排序依次为HIV Ⅲ、Ⅱ、Ⅰ级和HIV阴性组;而术后30 d的回升速度及幅度高低排序则相反为HIV阴性、HIV Ⅰ、Ⅱ和Ⅲ级组,与术后7 d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PH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合并HIV感染的痔患者是安全的,术后处于抑制状态的细胞免疫功能可较快得到恢复。
作者:魏国;华欣;赵勇;胡明辉;苟芳;刘林;蔡琳;何永;何盛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激光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其中包括肛瘘。既往用于治疗的激光多借助放射线性能量。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新型放射圆周性能量激光消融术治疗肛瘘患者的短期结局。研究通过了土耳其Uludag医学院的伦理委员会审查。50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41(23~83)岁。其中括约肌内肛瘘10例,低位经括约肌肛瘘34例,高位经括约肌肛瘘6例。采用15瓦探头,发射1470 nm波长激光,产生100~120 J/cm的能量,于全身麻醉下治疗50例肛瘘患者。评价的短期结局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疼痛评分和恢复日常活动的时间;以患者无任何主诉作为治疗成功的标准。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2%;所有患者均不需要加用外周镇痛药;恢复日常活动时间的中位数为7(5~17) d。中位随访时间为12(2~18)个月,9例激光治疗失败,改用传统手术治疗。
作者:赵日升(译);汪挺(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长期的直肠脱垂会导致会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甚至狭窄和坏死的危险,外科手术为其主要手术方式,但疗效不佳[1]。老年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条件,传统的经腹手术患者很难耐受。会阴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Altemeie术)为经会阴切除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再经肛手工缝合或用吻合器行结肠肛管吻合术,由Mikulicz在1889年首次报道[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4月至2013年1月6家医院的16例行Altmeier术联合肛门环缩术的60岁以上老年直肠脱垂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该术式在老年直肠脱垂患者治疗中的疗效。
作者:于杰;龚治林;周启昌;叶辉;郗昌磊;曹龙磊;李超;杨章玲;张国飞;曾涛;王军;艾旭;黎海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排粪失禁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以治疗和减少并发症为目的的新疗法得到了一定发展。目前常用的非手术疗法包括饮食调节、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手术疗法包括修补术(括约肌成形术)、神经刺激疗法(骶前神经刺激等)、人工肛门括约肌替代或者自体肌肉转移术,以及排粪转流造口术。尚属起步阶段,仍存有争议的治疗手段包括射频能量疗法和注射疗法,因其创伤更小,可作为某些轻症排粪失禁患者的非手术治疗选择。医生应综合考虑肛门功能、生活质量及潜在并发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重症排粪失禁患者应谨慎选择创伤较大的手术疗法。本文重点就目前排粪失禁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策略及疗效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
作者:王晓锋;李华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肛门直肠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治疗难度大,仍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近年来,骶神经电刺激,包括短期间断骶神经电刺激和长期持续骶神经电刺激,在肛门直肠疾病治疗领域备受关注,大量研究报道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突破肛门直肠疾病当前的治疗瓶颈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就骶神经刺激在排粪失禁、便秘和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等肛门直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柳凯伦;王志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前,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由于其良好的疗效以及手术时间短、疼痛程度轻和恢复快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1-2]。然而,随着PPH的广泛使用,关于PPH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吻合口狭窄、排粪障碍以及直肠阴道瘘等。据统计,PPH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高达22%[3]。进一步研究发现,PPH术后部分出现排粪困难的患者并没有出现吻合口狭窄,其发生可能与直肠顺应性降低相关[4]。因此,PPH可能由于环状切除的特性导致一些传统痔切除术所没有的一些并发症。此外,临床上绝大多数的脱垂性痔病并不是环状脱垂,而更多地表现为孤立痔核的脱垂[5-6]。常见的孤立痔核脱垂部位是截石位的3、7、11点。因此,为了克服PPH技术的局限性及其严重并发症,我们提出了一种更加微创的吻合器痔切除吻合技术即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issue-selecting technique, TST)。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初步的临床资料表明,TST治疗的痔脱出患者并没有出现吻合口狭窄和直肠阴道瘘等严重并发症,TST是一项较PPH更加安全、有效、微创以及符合肛门直肠生理功能的新技术[4,7]。统计数据显示,TST技术从2008年开始应用以来,在中国已经开展了60000例,已经成为肛肠外科医师治疗脱垂性痔病的的首选术式。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广这项新技术,本文主要介绍TST的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作者:林宏城;李娟;谢尚奎;彭慧;任东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近年来,中国肛门直肠外科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患者及医务人员对肛门直肠良性疾病重视程度不够高,专科化发展滞后以及对肛门直肠良性疾病诊治欠规范等。本文探讨当前国内肛门直肠良性疾病诊治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临床医师在诊断和治疗肛门直肠良性疾病时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任东林;胡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人工肛门是结直肠外科治疗低位直肠癌的重要术式,然而其导致的粪便失节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研究了一系列新型可控性人工肛门装置,按使用方式可分为夹闭式和封堵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粪便的可控性。夹闭式人工肛门为植入性装置,使用较为自动化,但装置庞大复杂,患者发生感染、炎性反应和消化道不适等并发症的概率较大。相比之下,封堵式人工肛门自动化程度低,患者需每日清洗或更换装置,使用较为不便,但其舒适度、隐蔽性和安全性更好。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的深入,一定能够实现人工肛门装置的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微型化。
作者:林羽;崔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直肠阴道瘘临床治疗棘手,术后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治疗直肠阴道瘘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尚无治疗各类直肠阴道瘘佳手术方式,仍需个体化选择。目前,对于直肠阴道瘘的治疗,缺乏基于高级别证据的专家共识或临床治疗指南。本文旨在从直肠阴道瘘病因、分类、诊断、手术方式、手术入路、微创技术应用以及围手术期管理几方面进行详细综述,以全面认识直肠阴道瘘的治疗现状。
作者:折占飞;吕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2月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采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的24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手术疗效及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自主控制功能。结果一期手术治愈率为66.7%(16/24)。术后单纯括约肌间切口感染2例,经局部应用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换药后愈合;4例括约肌间切口感染且内口与肛管内相通,经直接切开后愈合;完全失效2例,其中1例因术后症状持续而行挂线治疗,另1例术后7月复发。临床总治愈率为91.7%(22/24)。术后随访6~44(中位数16)月,克利夫兰肛门失禁评分结果显示,患者均无肛门括约肌自主控制功能下降。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是一种治疗复杂性肛瘘安全有效的保留括约肌手术。
作者:陈红锦;谷云飞;孙桂东;周在龙;竺平;吴霜;杨柏霖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硬化性胃瘘(sclerosis gastric fistula)一般指胃瘘达半年以上,已形成瘘管,瘘口有肉芽形成,消化液外渗较少,造影可见明显的瘘管直通消化道,病情迁延不愈。其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腹痛、发热、伤口破溃流脓及愈合为特征;病程长,以慢性消耗为主,一般不会在短期内引起生命危险。2013年9月9日,南昌市第一医院胃肠肛门外科采用自制的全封闭负压装置治疗1例病程近5年的胃瘘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景胜;肖焘;曾广正;吴伟伟;范琳锋;饶本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