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强;吴晶涛;陈文新;王守安;征锦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是近10余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重度痔的一项重要技术,其治疗原理基于“肛垫”学说,与传统痔核切除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住院天数少和功能恢复较快等优势,但术后复发和痔核的再次脱出发生率也较高.此外,PPH对于因直肠前突等原因引起的出口梗阻型便秘近期疗效也较佳.
作者:姚礼庆;钟芸诗;任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具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现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1].荷包缝合是PPH手术的关键步骤.何种荷包缝合方式更为理想,目前尚无统一意见[2].本研究就双荷包缝合和改良单荷包双牵引法对PPH治疗重度痔的效果进行了对照研究.
作者:杨斌;赖东明;周泉波;江志鹏;张育超;周军;陈双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直肠异物临床上虽不多见,但其导致的结肠穿孔时有发生,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常导致误诊.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解放军210医院共收治2例因肛门自纳异物导致结肠破裂的病例,术前考虑为上消化道穿孔,术中发现为结肠穿孔.
作者:张雪梅;王朝晖;高建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影响T4a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生存和复发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80例T4a期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280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50.0%;术后复发158例(56.4%),3年无瘤生存率为57.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和淋巴结转移率(MLR)是影响术后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因素(均P<0.05);淋巴结转移范围是影响术后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P<0.05);淋巴结转移范围、淋巴结转移数目和MLR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淋巴结转移数目、范围和MLR是影响T4a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远期生存和复发的主要因素.
作者:高卫峰;梁寒;邓靖宇;王殿昌;张汝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美国《肛周脓肿和肛瘘诊治指南》(2011年)及德国《肛周脓肿指南》(2012年)是结直肠外科的指导性文件,“指南”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推荐使用.肛周脓肿的规范诊治有助于肛瘘治疗的简化.学习借鉴国外诊治理念,结合国内现状,提供参考和述评.
作者:丁曙晴;丁义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是近年来痔手术治疗方面重要的进展之一,其理想的适应证是Ⅲ度痔无肛缘皮赘.但临床上,痔患者常合并肛瘘、肛裂、肛乳头肥大等常见肛门疾病[1].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肛肠科在行PPH手术基础上合并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术,已临床应用于28例Ⅱ~Ⅲ度痔合并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术后患者效果满意.
作者:权隆芳;张亚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CEA和CA19-9等肿瘤标志物在胃癌侵袭转移、预后及新辅助化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32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4例接受新辅助化疗),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等肿瘤标志物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组织CEA和CA19-9的表达.结果 外周血CEA和CA19-9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分期有关(均P<0.05).外周血CEA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7.0%和34.6%,外周血CA19-9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1.9%和3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辅助化疗可明显降低胃癌组织中CEA和CA19-9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但对外周血CEA和CA19-9水平则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外周血CEA和CA19-9表达水平与进展期胃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有关;但对新辅助化疗患者筛选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佳泓;麦聪;洪健;张琼;唐鸿生;唐云强;崔书中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肛门坠胀是肛肠科的常见病,由于其病因复杂,包括盆底疝、直肠炎、子宫后位、慢性盆腔炎、盆腔瘀血证、前列腺炎、腰椎间盘突出甚至内分泌紊乱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坠胀不适,因此,诊断和治疗均有一定难度.在所有的病因之中,盆底疝与其关系十分密切,也是临床上经常容易忽视的问题.
作者:杨向东;龚文敬;蓝海波;贺百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改良Alvarado评分(MAS)和CT影像在判断成人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7年6月至2010年7月间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96例成人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每例患者进行改良Alvarado评分,并对术前实施CT检查的115例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判读.分析包括一般情况、改良Alvarado评分及CT征象在内的35项指标与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的关系,取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建立Fisher判别函数,并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考核.结果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23项指标进行非标准化逐步判别分析,终有体温(X1)、白细胞计数(X2)、中性粒细胞比例(X3)、MAS得分(X4)、阑尾周围脂肪条束征(X5)和腔外气体(X6)6项指标进入判别方程,判别函数为:Y1=0.012X1+0.041X2+0.069X3-0.039X4+2.653Xs+1.418X6,Y2=0.327X1+0.041X2-0.034X3-0.140X4-1.114X5+2.982X6.回顾性考核该函数对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的判断准确率为76.5%(88/115),前瞻性考核其判断准确率为77.8%(21/27).结论 联合应用改良Alvarado评分和CT影像有助于判断成人急性阑尾炎的病理类型,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制订治疗策略.
作者:李世宽;王海宽;李元博;彭新刚;王培戈;周岩冰;周晓斌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腹股沟斜疝嵌顿是常见急症之—,多具典型的病史和体征,临床少有误诊.而腹腔空腔脏器穿孔致腹股沟疝囊流注性充盈临床少见,常被误诊为嵌顿性斜疝而错误处理.本研究回顾总结1992年至2012年间经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及院外会诊11例该类患者的诊断与处理过程.
作者:王崇树;王城;李勋;沈俊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发生在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慢性弥漫性炎性病变,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不同,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经内科治疗,可得到缓解,但有约25%的患者对内科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需行手术治疗.全结肠切除、直肠黏膜剥脱加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PAA)目前已经成为UC患者行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继续改进贮袋的设计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每日排粪频率和排粪失禁次数.在腹腔镜下行IPAA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减轻腹腔粘连和小肠梗阻的发生.合理掌握手术时机,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术中对常见的并发症采取预防措施是手术成功治愈UC的关键.
作者:崔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SUB)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直肠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SUB将其分为SUB组(58例)和对照组(40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生SUB的影响因素.结果 SUB组患者术前各项慢性疾病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除肾功能不全外,SUB组患者的各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2.893,95%CI:1.118~5.543)、饮酒史(OR=3.839,95%CI:1.012~6.654)、术前患有慢性疾病(OR=4.646,95%CI:1.872~8.892)、术中出血量大(OR=5.129,95%CI:2.829~9.328)、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OR=6.576,95%CI:4.539~13.278)、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OR=2.978,95%CI:1.013~4.512)和术前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OR=2.126,95%CI:1.287~7.636)是导致患者术后发生SUB的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使用制酸剂(OR=0.102,95%CI:0.017~0.196)是患者术后发生SUB的保护因素.结论 应对发生SUB的高危患者加强监护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以改善其预后.
作者:陈超;石洋;张锡朋;张培达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胃癌术后肠套叠是胃癌术后少见的并发症,术后胃-空肠或空肠-空肠套叠病例的报道不多见[1].现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黄岛院区普通外科治疗的2例胃癌手术后空肠-空肠套叠的病例进行报道分析.
作者:吴金辉;卢云;赵伟;张炳远;张宪祥;高源;胡继霖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联合脱细胞真皮基质(ADM)补片治疗大鼠肛门括约肌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体质量300~400 g的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3组,制成肛门括约肌损伤模型备用.2周后,A组直接进行端端缝合修补,B组端端缝合后加修补处覆盖ADM补片,C组端端缝合后加修补处覆盖种植有MSC的ADM补片.6周后,各组大鼠整体取出包括肛管及下端直肠在内的环形标本,行苏木精-伊红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2周后大鼠肛门括约肌损伤模型建立成功,模型鼠肛门潮湿,肛门周围有稀便.经过修补处理后6周,组织学观察见A、B组肛门括约肌损伤处被纤维结缔组织填充并伴炎性细胞浸润,在损伤修补处可见大量被染成蓝色的散乱胶原纤维沉积,未见明显血管增生.C组肛门括约肌损伤修补处蓝色胶原沉积较A、B组减少,可见被染成红色的肌纤维分布.结论 富含BMSC的ADM补片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鼠损伤肛门括约肌的再生并减轻瘢痕形成.
作者:周井义;汪名飞;陈炜;丁召;江从庆;钱群;刘志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应用于常规结直肠息肉切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总结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浙江省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EMR技术治疗2609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09例共计切除结直肠息肉3578枚,除2例不完全切除外均完整切除,标本的完整率99.9%.术中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8%(22/2609),主要为术中出血7例,术后延时出血5例和热灼伤10例,均经对症处理痊愈.1530例患者获得3~12个月的随访,原切除部位无一例复发.结论 EMR应用于常规结直肠息肉切除安全、有效.
作者:邓德昌;方晓明;居海红;沈文晓;叶海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MicroRNA可以抑制mRNA的表达;新的研究则证实,还存在“mRNA抑制microRNA”这样一种反向的作用模式.通过这两种作用模式,拥有相同的microRNA结合位点的mRNA分子之间可以通过竞争性结合相同的microRNA而进行相互调控.这就是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调控机制,它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基因的调控网络,为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目前已有实验证实,在HCT116结肠癌细胞系中,KRAS和PTEN之间、ZEB2和ceRNA机制进行相互调控.
作者:高显华;傅传刚;劳昕元;谈竹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光敏药物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光动力学治疗(PDT)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bleaching光漂白法评价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纳米与分子设计实验室合成的新型光敏药物(药物A)的光稳定性;MTT法检测药物A对MGC803细胞的杀伤作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LSCM)观察药物在MGC803细胞内定位情况;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检测PDT后细胞死亡方式.结果 光照实验表明,药物A对光比较稳定;MTT结果显示,药物A自身对MGC803细胞无暗毒性作用(P>0.05),单纯光照本身对细胞生长亦无任何影响(P>0.05),但光照后药物A对MGC803细胞有强烈杀伤作用(P<0.05),半数致死剂量LD50值为1.74 μmol/L,当药物A浓度为3.12 μmol/L时,细胞存活率为(17.3±1.8)%,浓度继续增加药效不再增加;LSCM观察显示,药物定位于MGC803细胞溶酶体内;Hoechst染色和Annexin V/PI双染表明,细胞死亡方式主要为坏死.结论 药物A是一种能够有效杀伤胃癌MGC803细胞的新型光敏药物.
作者:陈靖京;魏武;纪爱芳;刘天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骶神经电刺激(SNS)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痛(FA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12月间在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接受经骶3神经孔行SNS治疗的32例FA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肛门直肠测压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来评估临床症状缓解、肛门动力学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SNS治疗后,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直肠肛门反射阈值容积上升,肛管大收缩压和肛管静息压显著降低(均P<0.01).SF-36量表调查显示,除一般健康外,其余维度的评分明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后3个月,临床治愈19例,有效12例(其中显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结论 SNS为治疗FAP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可显著改善疼痛症状,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志民;辛学知;段明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cellular extracellular matrix,AEM)材料应用于肛瘘治疗的出发点是将AEM材料填塞进肛门瘘管中,这样可以避免对肛门括约肌的破坏和损伤,从而有效预防术后肛门功能不全或肛门失禁[1].但Plug手术(肛瘘栓填塞术)成功率仅在30%~60%之间[2].王振军[3]将LIFT手术与Plug手术结合在一起后,治愈率可达95%以上.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医院于2011年3月起开展LIFT-plug手术治疗肛瘘,至2012年3月完成26例,疗效满意.
作者:司徒光伟;吕警军;屈兵;辜良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IF)在消化系统肿瘤癌性恶液质(C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消化系统肿瘤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28例消化系统肿瘤CC患者、13例消化系统肿瘤非CC患者和12例非肿瘤消瘦患者尿液中PIF的表达.将PIF作用于离体小鼠C2C12细胞,测定细胞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程度并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CC患者PIF阳性率为53.6%(15/28),其他两组均无PIF阳性表达.4 nmol/L的PIF蛋白作用于C2C12细胞0.5 h后,细胞磷酸化Akt的表达量增高,并且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变形或死亡.结论 PIF特异性高表达于消化系统肿瘤CC患者的尿液中,PIF可能通过激活Akt的磷酸化从而引发下游的蛋白水解途径导致消化系统肿瘤CC.
作者:韩寓嵩;庄秋林;吴国豪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