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远;周岩冰;王浩;李世宽;毛伟征;王海波
胃的淋巴回流系统特殊而复杂,研究观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正确评价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程度一直在困扰着我们.19世纪末,当人们开始认识到淋巴结转移是胃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以单纯的胃切除术治疗胃癌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时,许多欧美学者就着手研究胃的淋巴回流系统,探索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当时已经发现,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不仅在胃周,也常出现在胰腺上缘等部位.有些学者曾尝试对相关淋巴结进行手术切除,但一直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临床操作规范.
作者:李国立;季加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盆腔内脏运动神经缺损的效果,为解决直肠癌手术盆腔植物神经损伤所致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 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备用.制作比格犬盆腔内脏运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分3组予以修复.A组:将BMSCs与胶原蛋白海绵混合移植于聚羟基乙酸和聚乳酸共聚物(PLGA)导管中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桥接盆腔内脏运动神经缺损段;B组:仅将胶原蛋白海绵移植于PLGA导管中桥接神经缺损段;C组:自体神经移植.术后12周移植段神经通过大体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电镜扫描、轴突计数等方法评价各组神经缺损修复的效果.结果 术后12周,PLGA导管基本吸收,各组再生神经均能通过缺损区长至神经远端,A组再生神经纤维密度和神经结构与C组相近,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与PLGA导管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用于修复盆腔内脏运动神经缺损效果好,与自体神经移植效果相当.
作者:李明哲;宋新明;张漓;陈志辉;何裕隆;黄奕华;蔡世荣;詹文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胃癌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1728例胃癌患者的术前状态、肿瘤病理学因素和手术方法等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营养不良、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心脏病、凝血酶原时间、淋巴细胞计数、肿瘤长径、腹水、侵及周围脏器、TNM分期、胃切除方式、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输血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16个因素与胃癌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有7个独立危险因素与胃癌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有关,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淋巴结清扫范围(N2<'+>~N3和N2)、肿瘤侵及周围脏器、糖尿病、手术时间、年龄、淋巴细胞计数.结论 应针对胃癌术后IAI发生的上述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
作者:陈士远;周岩冰;王浩;李世宽;毛伟征;王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NEC)的临床病例资料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03~2007年经外科手术治疗16例直肠NE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经手术治疗的222例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6例直肠NEC患者占同期直肠恶性肿瘤392例的4.1%,其中非典型类癌10例,小细胞NEC3例,大细胞NEC3例.仅12.5%的患者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升高:25.0%的患者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43.8%行低位前切除术(LAR),12.5%行联合脏器切除术,18.8%的患者肿瘤经肛门局部切除(LR);有脉管癌栓者占37.5%,有淋巴结转移者占68.8%,43.9%的患者术中发现远处转移或肿瘤播散.222例直肠腺癌患者中,行根治性APR 19.4%,行根治性LAR 68.5%,行姑息性LAR 5.4%,行结肠造口术2.7%,行剖腹探查术4.1%:有脉管癌栓者占20.7%,有淋巴结转移者占56.3%.直肠NEC患者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2.5%、25.0%和0.6%,明显低于直肠腺癌患者的83.1%、61.7%和46.1%(P<0.01).结论 直肠NEC临床少见,较易发生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生存率低于直肠腺癌:其外科手术原则与直肠腺癌相似.
作者:彭亦凡;薛卫成;顾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姑息性手术结合125I粒子植入对Ⅳ期直肠癌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间45例Ⅳ期直肠癌患者进行姑息性手术及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术后1个月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1例(2.2%)患者外,其余44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结论 对Ⅳ期直肠癌应争取积极手术切除,结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疗效.
作者:陈开运;向国安;王汉宁;肖方联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在新辅助化疗后施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间经病理确诊的45例进展期胃腺癌(Ⅱ、Ⅲ、Ⅳ期M0)患者,其中15例根据本人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先用FOLFOX7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后予以手术(试验组):另外30例直接行手术治疗作为对照.比较试验组患者新辅化疗后胃癌分期的变化、两组施行腹腔镜手术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了4个周期的化疗,2例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3例无变化;无Ⅲ级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66.7%的患者施行了腹腔镜手术,与对照组(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P=0.030).试验组R0切除率(80.0%)和pN0比例(60.0%)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和20.0%)(p<0.05和P<0.01);试验组清扫淋巴结阳性率1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化疗后能明显降低肿瘤的临床分期,增加R0切除的比例,缩小肿瘤的浸润范围,减少淋巴结的转移,提高使用腹腔镜进行微创手术的机会.
作者:周东雷;郑成竹;李际辉;印慨;柯重伟;刘洪涛;胡旭光;陈丹磊;张鼎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男,70岁.2008年3月31日因腹痛、腹泻、大便带血5 d入院.查体于中上腹可扪及一12 cm×5 cm条索状包块,质韧,边界尚清,活动度可,伴触痛.CT检查示慢性结肠-结肠套叠(升结肠肝曲、横结肠和降结肠脾曲及网膜系膜可能套入),管壁增厚,考虑合并结肠壁间质来源占位性病变.
作者:陈维香;费绍华;孙宏夫;杨玲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作者:张庭澍;罗蓬;李利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作者:周岩冰;禚洪庆;李丽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比较口服磷酸钠和聚乙二醇电解质法对肠道清洁的效果及患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15例住院需行肠道准备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分别应用磷酸钠盐口服液(NaP,试验组)和聚乙二醇(PEG,对照组)进行肠道清洁,通过患者的主观和客观感受、水电解质检测指标和结肠镜肠道清洁效果的评估,对两种肠道准备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耐受性评估为(13.5±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7)分(t=4.91,P<0.05);试验组未饮完率1.8%,与对照组的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96.6%,对照组8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肠道准备前后血清无机磷、血钾和血钙变化百分比分别为64.49±63.83与0.32+12.41、-8.22±6.52与-2.64±12.38和-3.22±5.10与0.83±2.6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解质变化在24 h内恢复正常,未发现显著性临床效应.结论 与聚乙二醇电解质液相比,口服磷酸钠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及肠道清洁有效性.
作者:杨关根;吴小昌;廖秀军;刘智勇;沈忠;金永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6月间行D2手术的369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肿瘤大体类型和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和肿瘤分化类型,其中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是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对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需综合患者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分化程度和性别等因素来制定.
作者:方仪;赵东兵;周建国;蔡建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自1990年Mouret等[1]首先报道腹腔镜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后,该术式得到迅速推广.本文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方法,探讨腹腔镜消化性溃疡穿孔带蒂网膜修补术的应用价值.
作者:颜松龄;张道建;吴锦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1994年,日本Kitano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早期胃癌根治术并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了开展.1997年,Goh等[2]首次将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近期疗效好,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在技术上的安全性、可行性得到证实,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适应证也从早期胃癌扩大到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开展至今已有10多年,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改进,国内外报道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日益增多.本文就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余佩武;罗华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胃癌急性穿孔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6年至2006年间182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2例中,术前误诊率67.6%.单纯穿孔修补术74例,姑息性胃切除术76例,根治性胃切除术32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9.3%,手术死亡率7.1%.144例得到随访,其中65例为单纯穿孔修补术者,54例姑息性胃切除术者,25例根治性胃切除术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6.2%、0、0,59.3%、38.9%、1.9%和100%、80%、20%.结论 选择合理术式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杨维良;张好刚;闫朝岐;张浩民;王惠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患者男,14岁,因腹痛10 h,加重6 h于2008年1月18日入院.患者于18日凌晨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疼痛,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不向他处放射,伴恶心,未呕吐,无畏寒发热,无排气排便,予山莨菪碱静滴及抗炎补液处理,疼痛无明显缓解.凌晨4时患者自觉腹痛加剧,呈持续性钝痛,呕吐多次,初为黄色液体,后为无色透明液体.患者近20 d来曾有过多次类似腹痛发生,均于当地卫生院对症处理后好转.此次入院查体:腹肌紧张,左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减弱.初步诊断:肠梗阻,肠扭转可能.
作者:宣卓琦;蒋小青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D2根治术联合脾切除对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980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216例进展期胃上二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D2根治术,其中联合脾切除术者(切脾组)73例,未联合脾切除术者(保脾组)1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N0.10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216例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切脾组和保睥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0.0%和1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No.10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数目均明显高于保脾组(P<0.05).是否联合脾切除、肿瘤浸润深度和胃切除方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T3期患者切脾组与保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8.7%和1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患者切脾组与保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3.4%和2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7%和17.5%,病死率则分别为4.1%和3.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脾切除有利于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清扫.对于T3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全胃联合脾切除能够提高疗效,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王家镔;黄昌明;卢辉山;郑朝辉;李平;谢建伟;张祥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81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l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结直肠等其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172例(95.0%)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53.5%(92/172),CT 34.3%(59/172),超声内镜或胶囊内镜17.4%(30/172).瘤体长径0.5~30.0 cm不等,平均7.0 cm.CD117阳性171例(94.5%),CD34阳性156例(86.2%).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76例,其中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或活检术5例.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7.9%和7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像数目、Fletcher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有8例高危患者和3例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结论 内镜和CT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用Fietcher分级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云;曹晖;汪明;沈丹平;沈志勇;倪醒之;吴志勇;沈艳莹;刘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P21-激活激酶1(PAK1)基因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与扩增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方法,检测PAK1基因在80例CRC和30例结直肠良性腺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扩增及其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6%的结直肠良性腺瘤和62%的CRC出现PAK1蛋白过度表达.CRC中PAK1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90%低分化(G3级)CRC中出现PAK1蛋白过度表达,显著高于中-高分化CRC(G1/2级)的51%;78%的临床晚期(Dukes C、D期)CRC组织呈PAK1蛋白过度表达,也显著高于临床早期(Dukes A、B期)的53%.PAK1蛋白在CRC中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呈显著负相关(P<0.0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发现,只有3%的CRC出现PAK1基因扩增.结论 PAK1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在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CRC的组织学和临床浸润表型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CRC恶性程度与进展的新分子标记物之一.
作者:黎志勋;曾穗德;刘泳冬;廖奕佶;花文峰;林锋;谢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浅表广泛型早期胃癌(E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探讨其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 收集62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浅表广泛型EGC和224例一般型EG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本组浅表广泛型EGC位于胃体中部及全胃者占45.2%.混合型占48.4%(ⅡC加ⅡA 5例、ⅡC加ⅡB 16例、ⅡC加Ⅲ9例);全胃切除术者占16.1%,扩大手术者40.3%.单因素分析发现,浅表广泛型与一般型EGC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生长方式、脉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和胃切除范围及手术方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浅表广泛型EGC术后10年无瘤生存率为91.4%,与一般型EG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P=0.282).结论 浅表广泛型EGC具有与一般型EGC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但预后与一般型EGC没有明显差异.防止胃切断端癌残留和胃内多发癌在残胃内遗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以施行标准根治术(D2)为宜.
作者:黄宝俊;徐惠绵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小麦纤维素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全国8家临床协作医院选择24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口服小麦纤维素治疗2周,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服药前后便秘症状及大便性状情况,并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结果 全组病例均获随访,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14 d时,排便不尽感和肛门阻塞感改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P<0.05;排便困难、粪便形状和排便频次改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口服小麦纤维素7 d时总有效率为82.1%;14 d时,总有效率为90.7%.医生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率为83.8%,不满意率为2.9%;患者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率为83.3%,不满意率为3.8%;患者比较满意率为高(53.3%).结论 小麦纤维素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刘宝华;杨新庆;任东林;丁义江;赵克;钱群;杨关根;王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